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預習篇【寒假計劃】2024年七年級歷史寒假作業20.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學生版 教師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預習篇【寒假計劃】2024年七年級歷史寒假作業20.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學生版 教師版(含答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歷史七年級下冊 預習篇
20.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一、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1)清朝初期,還保留著專門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而且一旦作出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
(2)康熙時,(目的)為了抑制滿族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南書房,(作用)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從而繞開議政王大臣會議。
2.軍機處的設立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年間 (3)組成:由皇帝親派親信大臣組成
(4)性質: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5)特點:簡速密
(6)職責: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3.影響:軍機處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斷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1.文字獄
(1)目的: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2)含義/表現:(盛行朝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
(3)特點:特點規模大,次數多,遠超前代。
(4)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2.文化專制政策:
(1)目的: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
(2)表現:
①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
②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進行銷毀。
(3)影響: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給傳統文化傳承造成巨大損失。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1.官場腐敗:(了解)
(1)原因: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吏為了求得升遷或自保。
(2)表現:①賄賂上級,結黨營私。②乾隆以后,貪風更盛,各級官吏對上蒙騙朝廷,對下敲詐民眾。
(3)結果:清朝的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出日益腐敗的趨勢。
2.軍隊腐敗:(了解)
(1)原因:官場的腐敗之風也在軍隊中蔓延。
(2)表現: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將士接受騎射檢閱,竟然“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
(3)結果:昔日的尚武精神蕩然無存,軍風軍紀日益敗壞,將領貪污兵餉現象十分普遍。
3.財政危機:(了解)
(1)原因:清朝官僚機構臃腫,但在康乾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國庫充盈,尚能承受龐大的運轉費用。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費無度,財政虛耗非常嚴重。尤其是各級官吏的貪污,截留稅款,大大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
(2)結果:嘉慶以后,朝廷的財政收入日益減少,而支出卻不斷增多,出現了財政危機。
(3)影響: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
4.社會危機—土地兼并:(了解)
(1)原因:清朝中期以后,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擇手段地兼并土地。
(2)結果: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破產,變成地主的佃戶和雇工,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很多農民變為流民,以乞討為生。
(3)影響:社會的貧富分化十分嚴重,廣大民眾的生活日益困苦,社會危機重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
1.原因
①主觀原因(內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②客觀原因(外因):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侵犯。
③根本原因:傳統重農抑商的思想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影響。
2.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3.演變過程:
(1)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
(2)康熙時,清朝在臺灣設立行政建制后(1684年),開放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3)1757年,下令關閉了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國商人。
4.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1.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軍機處;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1735年乾隆帝繼位罷軍機處;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復軍機處,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了權力。這一演變主要反映了( )
A.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B.軍機處是國家最高的權力機構
C.軍機大臣對制定政策作用巨大 D.軍機處只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軍機處由臨時軍務處理機構變成常設政務機構,中途短暫停止后很快恢復運行,這主要是服務于皇權專制的需要,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軍機處的設立便于皇帝獨掌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A項正確;軍機處并不是法定權力機構,也沒有實權,排除B項;軍機大臣跪受筆錄,上傳下達,所有軍國大事都由皇帝裁決,排除C項,軍機處輔優皇帝處理全國政務,排除D項。故選A項。
2.某同學在探究清朝對外政策時使用了史料實證的方法。下圖中乾隆皇帝的諭表明當時清政府( )
◆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 ◆外商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商館中,由“行商”負責“管束稽查” ◆不準外商向中國人借款或雇傭中國人
A.禁絕一切中外交流 B.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C.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D.鼓勵民間對外交往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商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商館中”“不準外商向中國人借款或雇傭中國人”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嚴格管理外貿往來,嚴格限制對外貿易,C項正確;禁絕一切中外交流,過于絕對,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題干信息反映的是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放棄閉關鎖國政策,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實行嚴格限制對外貿易,而不是鼓勵民間對外交往,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3.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此類讀物( )
A.反映了科舉制度的發展 B.揭示了清政府腐敗無能
C.適應了對外通商的需要 D.體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
【答案】C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鴉片戰爭前,清政府在廣州設立十三行進行對外貿易,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是為了適應對外通商的需要,C項正確;材料主旨強調廣州地區的對外貿易,與科舉制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強調廣州地區的對外貿易,不能反映出清政府是否腐敗無能,排除B項;根據材料“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可知,這些讀物不能體現富國強兵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
4.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對歷史學習有獨特價值。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思維導圖,空白處應填的關鍵詞是( )
A.君主專制 B.文化交流 C.經濟控制 D.地方管理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宋:分化事權,削弱相權”“明:廢除丞相制度”“清:設立軍機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君主專制,宋朝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撤銷中書省,權分六部;清朝設立軍機處,A項正確;題干信息反映的是政治方面的措施,與文化交流無關、經濟無關,排除BC項;材料反映的是宋、明、清三朝強化君主專制的措施,未體現宋、明、清對地方的管轄,排除D項。故選A項。
5.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陣清風將一位文人的書頁吹亂,這位文人詩興大發,吟詩抒懷:“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有人以此告他譏諷清王朝,結果他被定罪問斬。這表明清初實行( )
A.焚書坑儒 B.文字獄 C.閉關自守 D.八股取士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信息“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陣清風將一位文人的書頁吹亂”“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可推斷出其指的是清朝大興文字獄。依據已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為加強思想控制而對不利于他們統治的言行進行嚴厲鉗制的措施,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從知識分子的詩詞文章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了大批冤獄,與題干信息“有人以此告他譏諷清王朝,結果他被定罪問斬”相符,B項正確;焚書坑儒是秦始皇采取的措施,排除A項;閉關自守是清朝統治者實行的對外政策,排除C項;明朝科舉考試實行八股取士,排除D項。故選B項。
6.專制主義政治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把國家的一切權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統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監督。下列各項中符合這兩個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明朝廢除宰相制度③元朝的行省制④清朝設立軍機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一是把國家的一切權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統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監督”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廢除宰相制度,標志著君主專制的進一步強化。清朝設立軍機處,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②④均符合這兩個基本特征,C項正確;西周的分封制不屬于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①錯誤,排除AB項;元朝行省制度也與上述特征無關,③錯誤,排除D項。故選C項。
7.清初的戴梓發明火器“連珠銃”,一次可填發28發子彈,又造出威遠將軍炮。然而,清統治者抱著“騎射乃滿洲根本”的想法,不僅不采用,反而聽信讒言,將戴梓充軍關外。這說明清朝統治者( )
A.鄙薄科學技術 B.提倡“重本抑末”
C.實行文化專制 D.重視和平交流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清初的戴梓發明火器‘連珠銃’,……又造出威遠將軍炮。……不僅不采用……將戴梓充軍關外”可以看出清統治者對戴梓發明者的態度,說明對科技技術的鄙薄,A項正確;材料反映清統治者對科學技術的鄙薄,與“提倡‘重本抑末’”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清統治者對科學技術的鄙薄,與“實行文化專制”無關,排除C項;材料反映清統治者對科學技術的鄙薄,與“重視和平交流”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8.關于明清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B.繁榮開放的社會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答案】C
【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是中國古代歷史發展長河里一個重要階段,其典型的歷史特征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明清時期,中國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C項正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是秦漢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典型的歷史特征,排除B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典型的歷史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
9.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徐中約指出,“這樣一種高度的集權,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輩足智多謀的君主統治下尚能運轉良好,一旦最高首腦躊躇徘徊時,這艘國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約著重強調( )
A.晚清君主統治脫離國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銘記
C.皇帝勤政事關國家存亡 D.皇權專制暗含統治危機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這樣一種高度的集權,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輩足智多謀的君主統治下尚能運轉良好,一旦最高首腦躊躇徘徊時,這艘國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設立軍機處后,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權力集中在皇帝一人手中,君主的個人智慧與能力對于國家治理顯得尤為重要,因此皇權專制暗含統治危機,D項正確;晚清君主統治脫離國情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項;材料著重強調了皇權專制的后果,未體現康乾盛世的功績,排除B項;題干旨在說明高度集權下可能帶來的危機,未體現皇帝勤政相關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
10.清朝前期,昆曲藝術發展到頂峰,《長生殿》和桃花扇兩部政治歷史劇成為傳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上演的劇目多是逃避現實或歌功頌德的庸俗作品,為宮廷和貴族所觀賞。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發展 B.小說文化繁榮
C.文化專制政策 D.社會矛盾激化
【答案】C
【詳解】據“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上演的劇目多是逃避現實或歌功頌德的庸俗作品,為宮廷和貴族所觀賞”可知,這說明由于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上演的劇目也多是逃避現實或歌功頌德的庸俗作品,為宮廷和貴族所觀賞,成為統治階級和社會上層的玩物。由于脫離廣大民眾和現實生活,昆曲逐漸走向衰落。根據題意,C項正確;據題干及所學知識可知,由于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使昆曲創作陷入瓶頸,逐漸走向衰落,與商品經濟的發展無關,排除A項;據“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上演的劇目多是逃避現實或歌功頌德的庸俗作品,為宮廷和貴族所觀賞”可知,材料內容描述的是昆曲發展的沒落,與小說文化繁榮沒有關系,排除B項;材料內容描述的是清朝統治者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使昆曲創作陷入瓶頸,逐漸走向衰落,與社會矛盾激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11.對外交往是國家實力的展示,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朝對外開放,友好交往,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貿易也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三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遠方時有至者……
——《明史·鄭和傳》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唐朝對外友好交往的兩個具體事例。
(2)宋代為加強和管理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了哪一機構?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七奉使”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4)根據材料四指出,清朝“限制貿易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這一政策帶來了怎樣的消極作用?
(5)綜合上述材料,對比漢唐的興盛和明清走向衰落,談談你的感想。
【答案】(1)事例:鑒真東渡;玄奘西行。
(2)機構:市舶司。
(3)事件:鄭和下西洋。意義: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政策:閉關鎖國。消極作用: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5)感想:開放則興,封閉則衰。
【詳解】(1)事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玄奘西行、鑒真東渡等對外交往的史實中進行列舉即可。
(2)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為加強和管理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了市舶司。
(3)事件:根據材料三“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明史鄭和傳》”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鄭和下西洋。
意義:結合所學,從中外交往來說,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從世界航海史來看,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海上交通線,為人類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4)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限制貿易政策”指的是閉關鎖國政策。
消極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閉關鎖國政策拉大了中國與世界距離,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
(5)感想:根據材料中唐宋時期對外開放、明清時期閉關鎖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開放則興,閉關則衰;對外關系應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要堅持改革開放等。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長安城內居住有許多外國人,形成了盛極一時的文化交流大場面,也形成了有唐一代我國文化輝煌發達的大時代。唐代文化所以能發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堅實的經濟為其基礎外,更重要的就是實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來的許多文化,加以轉化發揚;同時也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出去,供其他國家民族吸收轉化。
——摘自何國松《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
材料二 在對外政策上,朱元璋“固守”內地,不許向外,清代更嚴申海禁,片板不許下海,后來海禁雖開,但通商口岸長期只限于廣州一地。由于放棄向外開拓進取的機會,不知中國以外的世界,養成了故步自封、自我中心的思想,又繼承了原來漢人王朝君臨天下、四夷賓服的觀點,陷入保守落后、無法自拔的處境。
——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摘自中共十九大報告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文化鼎盛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唐代吸取外來文化、傳播自己文化的史實各一例。
(2)比較材料二和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指出清朝采取的對外政策。
(3)綜合上述材料,提煉一個歷史結論。
【答案】(1)原因:堅實的經濟為其基礎;實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史實:玄奘西行、鑒真東渡。
(2)變化:由開放走向封閉。政策:閉關鎖國。
(3)結論:開放使民族繁榮,封閉使民族衰弱。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唐代文化所以能發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堅實的經濟為其基礎外,更重要的就是實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得出堅實的經濟為其基礎;實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史實: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玄奘西行天竺取經,把古印度的佛教等文化帶回中國,鑒真東渡日本,把中國的建筑等文化傳入日本。
(2)變化:根據材料一“唐代文化所以能發展到如此鼎盛……更重要的就是實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反映唐朝實行的是開放的對外政策,根據材料二“清代更嚴申海禁,片板不許下海,后來海禁雖開,但通商口岸長期只限于廣州一地。”反映清朝實行的是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由此得出由開放走向封閉。政策:根據材料二“清代更嚴申海禁,片板不許下海,后來海禁雖開,但通商口岸長期只限于廣州一地。”和所學可知,清朝采取閉關鎖國政策。
(3)結論:材料一唐朝時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達到了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材料三“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促進了中國經濟持續發展;材料二清朝實行閉關鎖國的對外政策,導致近代中國的落后挨打局面,由此得出開放使民族繁榮,封閉使民族衰弱。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小明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專題知識點進行歸納,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
筆記一 筆記二
主題:君主專制 主題:
趨勢:皇權不斷強化 趨勢:
內容:1.三公九卿制 內容:1.
2.三省六部制 2.
3.廢丞相,設內閣 3.
4. 4.
(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
(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
秦半兩、鑒真東渡、人口南遷、江南開發、鄭和下西洋、廣州十三行、北宋“交子”玄奘西行、“蘇湖熟,天下足”、五銖錢、“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南宋“會子”
【答案】(1)補全筆記:設置軍機處。
(2)主題:經濟重心;
趨勢:不斷南移;
內容:1.人口南遷;2.江南開發;3.“蘇湖熟,天下足”;4.“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詳解】(1)補全筆記:結合題干所給內容可知,筆記一反映的是皇權的不斷強化,從秦朝到明朝的政治制度,再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皇權不斷強化的內容還有清朝設置軍機處這一項;
(2)筆記二:對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進行分類,可分為三類。一是關于古代的經濟重心,內容有人口南遷,江南開發,“蘇湖熟,天下足”,“國家根本,仰給東南”,趨勢是不斷南移。第二類是古代的錢幣,內容有秦半兩,五銖錢,北宋交子、南宋會子,趨勢是便攜化、紙質化。第三類是古代的對外交流,內容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鄭和下西洋、廣州十三行,趨勢是由文化交流發展到經濟交流,任選一類即可。如主題:經濟重心;趨勢:不斷南移;內容:1.人口南遷;2.江南開發;3.“蘇湖熟,天下足”;4.“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14.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當代史學研究者在評價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時稱: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它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諸多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了一起
材料二: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于世界,在清代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現于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在明朝中后期與西方相比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是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何歷史意義?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鄭和下西洋與海外各國交往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造成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在清代迅速衰落、在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被西方國家船隊所取代的不利局面,與清朝實行的哪一政策有關?請對此政策作簡要評價。
【答案】(1)歷史人物:張騫。歷史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起到了極大地促進作用。
(2)特點:和平交往,公平交易,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3)主要原因:閉關鎖國。評價: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推行了近兩百年,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清廷故步自封,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詳解】(1)歷史人物:根據材料一“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張騫出使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通奠定了基礎。
歷史意義:根據材料“諸多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了一起”和結合所學可知,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2)特點:根據材料“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和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與海外各國交往的特點是和平交往。
積極影響:根據材料“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和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
(3)政策:根據材料“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于世界,在清代迅速衰落”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實行了閉關鎖國政策。
評價:根據材料“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和結合所學可知,閉關鎖國政策,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起過一定的自衛作用;但造成中國與世隔絕,使中國逐漸落伍與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歷史七年級下冊 預習篇
20.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
一、軍機處的設立
1.背景:
(1)清朝初期,還保留著專門由滿洲貴族組成的議政王大臣會議。一切軍國大事都要經過議政王大臣會議討論,而且一旦作出決定,連皇帝也不能改變。
(2)康熙時,(目的)為了抑制滿族貴族的一些權力,加強君主專制,設立南書房,(作用)直接為皇帝草擬諭旨和處理奏章,從而繞開議政王大臣會議。
2.軍機處的設立
(1)目的:加強君主專制 (2)時間:雍正年間 (3)組成:由皇帝親派親信大臣組成
(4)性質:軍機處是輔助皇帝處理政務的最重要的中樞機構 (5)特點:簡速密
(6)職責:軍政大事完全由皇帝裁決,軍機大臣照皇帝的旨意擬寫成文,經皇帝審閱同意后傳達給中央各部和地方機構去執行。
3.影響:軍機處這一特殊機構便于皇帝獨斷朝政,使皇帝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一切都要服從皇帝的意志,從而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二、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
1.文字獄
(1)目的:清朝統治者非常注重從思想領域嚴密控制知識分子。
(2)含義/表現:(盛行朝代)康熙、雍正和乾隆三朝,經常從知識分子的文章、詩詞中摘取只言片語,加以歪曲解釋,再借題發揮,羅織罪狀,制造大批冤獄,禍及親友。
(3)特點:特點規模大,次數多,遠超前代。
(4)影響:造成了社會恐怖,摧殘了許多人才,禁錮了人們的思想言論,嚴重阻礙了思想、學術的發展和進步。
2.文化專制政策:
(1)目的:為了維護集權統治,在文化上實行專制政策。
(2)表現:
①大力提倡尊孔讀經,組織人力大規模進行整理文獻和編纂書籍的活動;
②對全國書籍進行全面檢查,把認為是對清朝統治不利的書籍列為禁書,收繳并進行銷毀。
(3)影響:許多珍貴的書籍被查禁和銷毀,給傳統文化傳承造成巨大損失。
三、不斷加劇的社會矛盾
1.官場腐敗:(了解)
(1)原因:在清朝的君主專制統治下,官吏為了求得升遷或自保。
(2)表現:①賄賂上級,結黨營私。②乾隆以后,貪風更盛,各級官吏對上蒙騙朝廷,對下敲詐民眾。
(3)結果:清朝的官僚體制從整體結構上呈現出日益腐敗的趨勢。
2.軍隊腐敗:(了解)
(1)原因:官場的腐敗之風也在軍隊中蔓延。
(2)表現:軍隊長期養尊處優,軍備廢弛。將士接受騎射檢閱,竟然“射箭箭虛發,馳馬人墜地”。
(3)結果:昔日的尚武精神蕩然無存,軍風軍紀日益敗壞,將領貪污兵餉現象十分普遍。
3.財政危機:(了解)
(1)原因:清朝官僚機構臃腫,但在康乾時期,社會經濟發展,財政收入不斷增加,國庫充盈,尚能承受龐大的運轉費用。到了乾隆后期,由于皇帝好大喜功,花費無度,財政虛耗非常嚴重。尤其是各級官吏的貪污,截留稅款,大大影響了國家財政收入。
(2)結果:嘉慶以后,朝廷的財政收入日益減少,而支出卻不斷增多,出現了財政危機。
(3)影響:政治腐敗導致經濟衰退,造成國力越來越虛弱。
4.社會危機—土地兼并:(了解)
(1)原因:清朝中期以后,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擇手段地兼并土地。
(2)結果: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破產,變成地主的佃戶和雇工,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很多農民變為流民,以乞討為生。
(3)影響:社會的貧富分化十分嚴重,廣大民眾的生活日益困苦,社會危機重重。
四、閉關鎖國政策
1.原因
①主觀原因(內因):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②客觀原因(外因):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的領土主權受到侵犯。
③根本原因:傳統重農抑商的思想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影響。
2.含義: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3.演變過程:
(1)順治時期,頒布“禁海令”,嚴厲限制海上貿易;又強迫山東至廣東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準商船、漁舟“片帆出海”。
(2)康熙時,清朝在臺灣設立行政建制后(1684年),開放寧波、漳州等地,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3)1757年,下令關閉了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規定由朝廷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對外貿易,負責承銷外商進口貨物,代外商收購中國出口商品,并管理外國商人。
4.影響
(1)積極: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活動,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
(2)消極:清廷故步自封,閉關自守,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1.雍正七年(1729年)因用兵西北而設立軍機處;雍正十年(1732年)改稱辦理軍機處;1735年乾隆帝繼位罷軍機處;乾隆二年(1737年)重新恢復軍機處,并在原來的基礎上進一步增大了權力。這一演變主要反映了( )
A.軍機處使君主專制進一步強化 B.軍機處是國家最高的權力機構
C.軍機大臣對制定政策作用巨大 D.軍機處只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
2.某同學在探究清朝對外政策時使用了史料實證的方法。下圖中乾隆皇帝的諭表明當時清政府( )
◆禁止外國商人在廣州過冬 ◆外商必須住在政府指定的“行商”商館中,由“行商”負責“管束稽查” ◆不準外商向中國人借款或雇傭中國人
A.禁絕一切中外交流 B.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C.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D.鼓勵民間對外交往
3.鴉片戰爭前,流行于廣州地區的某些英語學習讀物用粵語發音標注英語單詞,詞匯以貿易和日用為主。此類讀物( )
A.反映了科舉制度的發展 B.揭示了清政府腐敗無能
C.適應了對外通商的需要 D.體現了富國強兵的政策
4.思維導圖是一種有效的學習工具,對歷史學習有獨特價值。下圖是某同學繪制的思維導圖,空白處應填的關鍵詞是( )
A.君主專制 B.文化交流 C.經濟控制 D.地方管理
5.清朝初年的某一天,一陣清風將一位文人的書頁吹亂,這位文人詩興大發,吟詩抒懷:“清風不識字,何故亂翻書?”有人以此告他譏諷清王朝,結果他被定罪問斬。這表明清初實行( )
A.焚書坑儒 B.文字獄 C.閉關自守 D.八股取士
6.專制主義政治有兩個基本特征:一是把國家的一切權力高度集中于最高統治者之手;二是排斥任何形式的監督。下列各項中符合這兩個基本特征的有( )
①西周的分封制②明朝廢除宰相制度③元朝的行省制④清朝設立軍機處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7.清初的戴梓發明火器“連珠銃”,一次可填發28發子彈,又造出威遠將軍炮。然而,清統治者抱著“騎射乃滿洲根本”的想法,不僅不采用,反而聽信讒言,將戴梓充軍關外。這說明清朝統治者( )
A.鄙薄科學技術 B.提倡“重本抑末”
C.實行文化專制 D.重視和平交流
8.關于明清時期的歷史階段特征,表述正確的是( )
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與鞏固 B.繁榮開放的社會
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 D.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9.中國近代史研究權威學者徐中約指出,“這樣一種高度的集權,在康熙、雍正和乾隆輩足智多謀的君主統治下尚能運轉良好,一旦最高首腦躊躇徘徊時,這艘國家之舟便放任自流了”。在此,徐中約著重強調( )
A.晚清君主統治脫離國情 B.康乾盛世值得后世銘記
C.皇帝勤政事關國家存亡 D.皇權專制暗含統治危機
10.清朝前期,昆曲藝術發展到頂峰,《長生殿》和桃花扇兩部政治歷史劇成為傳世之作,清朝中期以后,昆曲逐步陷入因循守舊的境地,上演的劇目多是逃避現實或歌功頌德的庸俗作品,為宮廷和貴族所觀賞。產生這一變化的原因是( )
A.商品經濟發展 B.小說文化繁榮
C.文化專制政策 D.社會矛盾激化
11.對外交往是國家實力的展示,中國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國。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唐朝對外開放,友好交往,與亞洲以至非洲、歐洲的一些國家,都有往來……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聲望,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材料二 宋朝的海外貿易也超過了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中國商船的蹤跡,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摘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三 和經事三朝,先后七奉使,所歷凡三十余國。所取無名寶物……不可勝計……遠方時有至者……
——《明史·鄭和傳》
材料四 故步自封是清朝對外政策的基本特征。自清中葉開始,清朝實行限制貿易政策限制貿易政策的實施,給中國社會帶來了很大的消極作用。
——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唐朝對外友好交往的兩個具體事例。
(2)宋代為加強和管理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置了哪一機構?
(3)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指出,“七奉使”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這一歷史事件有何重大歷史意義?
(4)根據材料四指出,清朝“限制貿易政策”指的是什么政策?結合所學知識思考,這一政策帶來了怎樣的消極作用?
(5)綜合上述材料,對比漢唐的興盛和明清走向衰落,談談你的感想。
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長安城內居住有許多外國人,形成了盛極一時的文化交流大場面,也形成了有唐一代我國文化輝煌發達的大時代。唐代文化所以能發展到如此鼎盛,除了有堅實的經濟為其基礎外,更重要的就是實行廣泛的文化交流,吸取外來的許多文化,加以轉化發揚;同時也把自己的文化傳播出去,供其他國家民族吸收轉化。
——摘自何國松《中華文明簡史一本通》
材料二 在對外政策上,朱元璋“固守”內地,不許向外,清代更嚴申海禁,片板不許下海,后來海禁雖開,但通商口岸長期只限于廣州一地。由于放棄向外開拓進取的機會,不知中國以外的世界,養成了故步自封、自我中心的思想,又繼承了原來漢人王朝君臨天下、四夷賓服的觀點,陷入保守落后、無法自拔的處境。
——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十九大報告指出要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要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加強創新能力開放合作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
——摘自中共十九大報告
(1)根據材料一,指出唐代文化鼎盛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唐代吸取外來文化、傳播自己文化的史實各一例。
(2)比較材料二和材料一,分析指出中國古代對外政策發生的變化;結合所學,指出清朝采取的對外政策。
(3)綜合上述材料,提煉一個歷史結論。
1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小明同學學習中國古代史后,對專題知識點進行歸納,以下是他的學習筆記:
筆記一 筆記二
主題:君主專制 主題:
趨勢:皇權不斷強化 趨勢:
內容:1.三公九卿制 內容:1.
2.三省六部制 2.
3.廢丞相,設內閣 3.
4. 4.
(1)請補全筆記一內容。
(2)請從下列提供的學習內容中選取四個,參照筆記一完成筆記二。
秦半兩、鑒真東渡、人口南遷、江南開發、鄭和下西洋、廣州十三行、北宋“交子”玄奘西行、“蘇湖熟,天下足”、五銖錢、“國家根本,仰給東南”、南宋“會子”
14.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回答問題。
材料一:當代史學研究者在評價漢代開辟的“絲綢之路”時稱:在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里,它把黃河文明、恒河文明、兩河文明和希臘文明等諸多人類文明最重要的起源地,串聯在了一起
材料二: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
材料三: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長期以來一直領先于世界,在清代迅速衰落下去,往日出現于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隨之銷聲匿跡,在明朝中后期與西方相比仍互有長短,但到1840年已全面落后于西方了。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對“絲綢之路”的開通作出重要貢獻的歷史人物是誰?“絲綢之路”的開辟有何歷史意義?
(2)閱讀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鄭和下西洋與海外各國交往有何特點?產生了怎樣的積極影響?
(3)閱讀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造成中國的造船和航海業在清代迅速衰落、在東南亞海面的中國船隊被西方國家船隊所取代的不利局面,與清朝實行的哪一政策有關?請對此政策作簡要評價。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顺市| 通化县| 邹平县| 子长县| 武城县| 安图县| 石阡县| 出国| 上饶县| 崇明县| 金平| 盐源县| 南平市| 佛学| 双桥区| 吴江市| 灵川县| 甘南县| 云安县| 军事| 泗阳县| 荆门市| 南宁市| 当雄县| 石屏县| 晋宁县| 五常市| 当涂县| 石台县| 福清市| 资溪县| 诸暨市| 靖宇县| 渭源县| 筠连县| 瑞昌市| 沙田区| 友谊县| 师宗县| 萨迦县| 莎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