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導學案(無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導學案(無答案)

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古時期的亞洲
【單元學習目標】
1.了解中古時期歐亞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區的社會狀況;
2.認識這一時期世界各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時空坐標】
【梳理呈現】
西亞(發源于) 南亞 東亞(歷史縱橫內涉及越南)
①阿拉伯帝國 ②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①笈多帝國 ②德里蘇丹國 ①日本:1.奈良時代(包含孝德天皇統治時期)2.鐮倉幕府3.德川幕府 ②朝鮮:1.新羅2.王氏高麗3.李氏朝鮮
知識點一:政教合一的帝國統治——西亞地區
阿拉伯帝國
帝國形成過程
7世紀初 7世紀中期 8世紀中期 1258年
622年,穆罕默德在麥地那建立政權,(632年)去世時,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 持續向外擴張 (軍事征服+傳播伊斯蘭教) 建立起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被蒙古所滅。
帝國概況
帝國形成原因 ①阿拉伯半島長期處于多部落間的混戰局面中,阻礙社會生產。 ②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政治 ①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②最高統治者哈里發掌握國家的政治、宗教和軍事大權。 ③下設官僚機構輔助處理政務,掌管財政和稅務的部門最為重要。(地方設置由總督管理的行省)
經濟 ①手工業、商業得到較快發展。 ②商業貿易:阿拉伯商人在歐亞非廣大地區內從事陸上和海上貿易。 ③城市發展:帝國境內有很多城市,都城巴格達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知識補充】早期,麥加成為宗教中心,麥地那成為政治中心。
文明成果 【輔助理解】(文明的開放包容、兼收并蓄)阿拉伯人在傳播文明成果方面功勞卓著,主要得益于開放包容的文化政策和東西方文明交匯處的獨特地理位置。 ①吸收被征服地區的文化: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經典著作,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領域取得重大成就。(作用于自身) ②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傳播中國造紙術、印度數字等文明成果。(作用于世界) ③代表性成就:《醫典》(體現創新);《天方夜譚》又名《一千零一夜》(體現融合)。
伊斯蘭教:7世紀初,由穆罕默德創立的一神崇拜宗教,信仰安拉、認為穆罕默德是真主安拉的使者、尊崇古蘭經。教徒自稱為穆斯林。歷經1300年多的發展后,已從阿拉伯地區單一民族的宗教發展為世界性多民族宗教。
奧斯曼帝國
1. 帝國形成過程
13世紀 14世紀中期 1453 16世紀后期
興起,逐步征服小亞細亞地區 (現土耳其境內半島) 逐漸征服巴爾干和東南歐地區 (向西擴張) 滅亡東羅馬 (拜占庭帝國) 建立起地跨亞非歐的大帝國 (一戰后分裂)
帝國概況
政治 ①政教合一的君主專制國家。 ②最高統治者蘇丹既是宗教領袖,又是國家和軍隊的主宰,還是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③階級關系:宗教上層和封建主是統治階級,工商業者和農民承擔各種苛捐雜稅。 【輔助理解】奧斯曼帝國基本繼承了阿拉伯帝國的體制。
經濟 ①經濟繁榮:15—16世紀期間。 ②鏈接亞歐:都城伊斯坦布爾成為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中心。 ③阻礙外貿:控制了連接亞歐的商路(路上絲綢之路),對過往的商品征收重稅,東西方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推動了歐洲尋找新航路的探索) 【輔助理解】奧斯曼帝國的統一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控制商路、壟斷貿易征收重稅則阻礙了東西方文明的交流。
知識點二:中古印度的新變化——南亞地區
1. 政權變化
時間 政權 特征
四世紀初開始 笈多帝國 ①政局穩定,經濟繁榮 ②基本統一北印度,但國王直接控制的地區主要是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區仍保留原來的藩王(政治分裂)。 ③印度教得到統治階級支持,發展為主要宗教。
十三世紀初開始 德里蘇丹國 ①由突厥人建立。 ②德里蘇丹國家實行政教合一,以伊斯蘭教為國教。 ③最高統治者稱蘇丹; ④行省制度:地方劃分行省,行省總督有蘇丹任命,重要職務由穆斯林擔任。
2. 宗教變化:佛教逐漸淡出,由婆羅門教演變而來的印度教發展成為主要宗教。伊斯蘭教進入印度并得到傳播。
【知識拓展】印度教:以婆羅門教為基礎、吸收佛教和印度民間信仰,演化出的宗教。印度教恪守種姓制度。
知識點三:彼此影響的獨特文明——東亞(及東南亞地區)
(一)日本
1.從天皇集權到幕府統治
⑴大化改新(天皇集權)
①背景:秦漢移民傳播冶鐵和水稻種植技術,推動日本社會的發展;6—7世紀,日本出現嚴重社會危機;
②開始:646年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進行改革,因年號為“大化”,史稱大化改新。
政治 建立中央集權制的國家。 影響: ①使日本向封建社會過渡。 ②推動了日本中央集權制度的形成。
經濟 將貴族土地收歸國有。
外交 仿照唐朝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向唐朝學習。(文化交流)
【鏈接高考】(2023·湖南高考·12)公元723年,日本太政官奏:“百姓漸多,田地窄狹。望請勸課天下,開辟田疇。其有新造溝池營開墾者,不限多少,給傳三世。若逐舊溝池,給其一身。”天皇準奏。這(  )
A.反映了灌溉技術進步 B.動搖了土地公有原則
C.體現了天皇地位提高 D.推動了莊園制度發展
答案:B。 646年“大化改新”后,日本土地國有,而材料“新造溝池營開墾者。不限多少,給傳三世,若逐舊溝池,給其一身”可知“三世一身法”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土地私有制的發展,土地國有制原則日趨削弱,班田制也逐漸難以維持,故選B項;“灌溉技術進步”不合題意,與材料側重新開墾土地承認其私有相悖,排除A項;“天皇地位提高”與太政官的上奏得到天皇準奏邏輯相矛盾,排除C項;日本在10世紀才形成莊園制度,排除D項。
⑵幕府統治:12世紀末(1192年),武士集團首領源賴朝在鐮倉建立幕府。
背景 中央集權瓦解 10世紀,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逐漸瓦解
莊園制經濟形成 隨著新土地的開墾,貴族、寺院和神社廣占土地,形成莊園
武士集團的形成 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
特點 幕府將軍掌權 天皇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義上的中央政府稱號,實權由將軍為首的幕府掌握;
武士家臣化 武士與將軍結成主從關系,成為將軍的家臣;
義務 將軍賜予武士官職和俸祿,武士對將軍宣誓效忠,并承擔納貢、兵役等義務。
2.從學習唐朝到走向鎖國
⑴鎖國令
①概況:17世紀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對世界變局,意圖以鎖國加強統治,抵御外來影響。于1633年頒布第一次鎖國令開始,直到1854年美國海軍軍官培里率艦叩關為止。
【輔助理解】鎖國令的頒布,既由于幕府消極防范外來威脅、維護自身統治,也有仿效中國的一面。鎖國不意味著完全封閉,與特定對象的貿易往來仍在進行。幕府直接主導著在長崎進行的和荷蘭、中國的貿易。
(二)朝鮮
1.國家發展過程
時間 政權 概況
7世紀末 新羅 初步統一朝鮮半島,建立中央集權國家。
10世紀初 王氏高麗 效仿唐朝制度,中央三省六部,地方劃分十道,科舉考試選官;土地國有;傳播中國儒家經典和辭章之學。
14世紀末 李氏朝鮮 遷都漢城。
2.中朝往來
①宗藩關系:朝鮮長期是中國的藩屬國。在儒家文化圈中占有重要位置。
②共同抵御日本侵略:16世紀末,明朝和朝鮮共同抵御日本豐臣秀吉發起的侵略。明朝大將鄧子龍、朝鮮大將李舜臣在戰斗在壯烈犧牲。
越南(東南亞)
國家發展過程
時間 政權 概況
秦漢-唐末 處于中國中央政權管理。
968年 北部地方統治者自立為王。得到北宋承認,獲得藩屬國地位。
1010年 李朝 國號大越,仿照中國制度設置官吏。
中越往來:越南一度在中國中央政權治下,后獨立成為中國的藩屬國。和中國長期維持著相對穩定的宗藩關系。
【問題探究】蒙古和蒙古西征
國家建立:1206年由鐵木真在中國北方建立,尊汗號為成吉思汗,國號大蒙古國。
【輔助理解】本課涉及到的政權大多在農業經濟區內。在歐亞大陸北部,長期存在和農耕文明并舉的游牧文明。農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交往和沖突長期存在于古代社會中。蒙古帝國的興起和西征即為游牧文明發展的代表案例。
蒙古西征
第一次西征 1219—1225年 蒙古西征使歐亞文明發生交流。 (戰爭是交流的一種形式)
第二次西征 1235—1242年
第三次西征 1252—1260年
【學習與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那坡县| 罗定市| 文化| 台中县| 和田市| 明溪县| 宁化县| 胶州市| 湘潭县| 吉隆县| 双牌县| 炎陵县| 奉贤区| 平罗县| 五河县| 嘉义市| 商丘市| 珲春市| 津市市| 舞钢市| 平顺县| 林口县| 弥渡县| 九寨沟县| 茂名市| 枣阳市| 张家港市| 辽阳县| 平罗县| 成武县| 岳普湖县| 仁布县| 孟州市| 崇文区| 吉首市| 民乐县| 甘孜县| 沽源县| 会宁县| 民丰县| 嘉峪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