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3課 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 導學案【學習目標】1.知道“一國兩制”的內涵和香港、澳門回歸的過程。2.認識“一國兩制”對祖國統一大業的意義。3.通過史料分析理解,進一步理解“一國兩制”和香港、澳門回歸的原因。4.通過香港、澳門的順利回歸,理解祖國統一是歷史必然趨勢,增強對祖國統一的堅定信念。【學習重難點】重點:“一國兩制”的內涵;“一國兩制”提出的意義。難點:理解香港、澳門回歸祖國的原因和偉大意義。【知識結構】【新課探知】課標內容:知道“一國兩制”對實現祖國完全統一的意義。一、“一國兩制”的構想1.背景:香港問題、澳門問題和臺灣問題都是歷史遺留下來的。2.提出: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后, 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 ”的偉大構想。 3.含義: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的主體堅持 制度,同時在臺灣、香港、澳門保持原有的 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4.意義(1)“ 、 ”是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基本方針。 (2)“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二、香港和澳門回歸祖國1.談判(1)中英談判:1984年,中英正式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 年7月1日對香港恢復行使主權。 (2)中葡談判:1987年,中葡簽署聯合聲明,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將于 年12月20日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2.回歸(1)香港回歸祖國:1997年7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 正式成立。 (2)澳門回歸祖國:1999年12月20日。3.意義:香港、澳門回歸祖國,標志著中國人民洗雪了 ,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1.一國兩制2. 比較特別行政區和經濟特區特別行政區 經濟特區設立區域 港、澳、臺地區 沿海特定區域自治程度 除外交權和國防權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權 沒有自治權,只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經濟管理體制社會制度 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設立目的 實現祖國統一大業 引進外資、技術等,擴大對外開放3.香港、澳門成功回歸的原因綜合國力增強(根本原因);“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中英雙方的努力;中華民族的共同心愿【自我測評】1.2022年5月8日,李家超高票當選香港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人選。在20世紀80年代初大陸的統一觀已經有了創新性的發展,首創了一個國家中允許存在不同社會制度的理論。該“理論”指的是( )A.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2.下面是某同學整理的學習筆記,據此你認為他正在學習的是“一國兩制”的( )在祖國統一的前提下,國家主體堅持社會主義制度,同時在臺灣 香港 澳門保持原有的資本主義制度和生活方式長期不變 A.背景 B.內涵 C.結果 D.影響3.國家統一是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香港、澳門回歸后的主要變化是( )A.社會制度 B.生活方式 C.經濟制度 D.主權歸屬4.“現在時機已經成熟了,應該明確肯定:一九九七年中國將收回香港。就是說,中國要收回的不僅是新界,而且包括香港島、九龍。”鄧小平同志所說的“時機成熟”主要是指( )A.我國已完成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B.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已經確立C.改革開放后我國綜合國力增強 D.我國已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5.下圖是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區旗和區徽,其中代表香港的元素是( )A.白蓮花 B.紫荊花 C.牡丹花 D.杜鵑花6.2019年12月20日,習近平主席在慶祝澳門回歸祖國20周年大會上表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前進步伐勢不可擋。香港、澳門與祖國內地同發展、共繁榮的道路必將越走越寬廣。”澳門回歸的重大意義在于( )A.標志著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 B.徹底地完成了民族獨立的歷史使命C.實踐了“一國兩制”偉大構想 D.澳門成為高度自治的特別行政區7.從1999年到2018年、澳門經濟總量由518.7億澳門元增長到4446.7億澳門元,以當年價格按支出法計算的本地生產總值平均增長率高達12%,人均GDP更是由12萬澳門元提高到67萬澳門元,達到了1999年的5.5倍。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統計,2018年澳門人均GDP位居亞洲第一、世界第三。這表明( )A.經濟特區建設成就斐然 B.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C.“一國兩制”促進了澳門發展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適合國情8.國家統一、民族團結是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根本保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一年,中國國旗在香江江畔冉冉升起,這片一百多年前被迫割讓的國土重新回到中國。……隨著1999年12月20日的到來,外國列強對中國領土的占據徹底結束。——摘編自《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二 (這種制度)……是民族因素與區域因素相結合,政治因素與經濟因素相結合,既有利于少數民族當家作主,又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的制度。——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卷》材料三2020年是具有特殊意義的關鍵一年。我們要完成脫貧攻堅的歷史性偉業,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性夢想。盛夏時節,習近平總書記赴寧夏考察。在吳忠市紅寺堡鎮弘德村,總書記深入了解當地推進脫貧攻堅情況,在金星鎮金花園社區,總書記深情囑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一個少數民族也不能少”。——摘編自中新網(1)根據材料一指出“外國列強對中國領土的占據徹底結束”的標志性事件,并回答這一事件所涉及地區的回歸是哪一個創造性構想的成功實踐 此構想能成功實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描述的是我國哪一制度。(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國家為貫徹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這一原則采取了哪些措施。(4)綜合以上材料,談談你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認識。【挑戰突破】1.中國共產黨掌握全國政權后,在政治制度的創新方面做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許多有中國特色的制度體系。某學習小組對此進行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他們的活動,回答問題。探究一:【論觀點】以下是該學習小組甲同學從《中國的民主政治建設》白皮書中摘編的一段文字:1949年9月21日,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開幕。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各地區、各民族、人民解放軍和華僑的代表,與會代表圍繞新中國的名稱、都城、紀年法、國旗、國歌等問題進行了熱烈討論并形成最終決定,會議選出了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副主席及政府委員。這樣看來,這次會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團結建國的精神。(1)概括上述文字材料所體現的觀點,并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條理清楚。)探究二:【看實施】以下是該學習小組乙同學從岳麓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下)中摘選的一段文字: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早在1947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已經解放的中國蒙古族聚居地區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省級民族自治地方——內蒙古自治區。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十分重視少數民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從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援。根據乙同學搜集的資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請按要求作答:(2)指出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在少數民族聚居區實行的政治制度的名稱,并概括說明我國實行這項制度的政治前提。名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政治前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指出這項政治制度在我國有怎樣的地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請將上述材料中涉及的內蒙古自治區的英文字母代號A填入下圖的方框中(只填字母代號)。探究三:【析意義】以下是該學習小組丙同學從新華社北京12月21日電(2019)中摘選的一段文字:澳門回歸祖國20年來,在中央政府和祖國內地大力支持下,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和社會各界人士同心協力,全面貫徹“一國兩制”方針,實現澳門治理體系日益完善、經濟快速增長、民生持續改善、社會穩定和諧,向世界展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一國兩制”成功實踐,雄辯地證明了“一國兩制”是完全行得通、辦得到、得人心的。(5)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一國兩制”方針的現實意義。探究四:【作總結】(6)該學習小組的丁同學負責“探討上述材料所體現的制度的共同特點”這一探究任務,請你幫他完成。【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C2.B3.D4.C5.B6.C7.C8.(1)事件:澳門回歸。構想:“一國兩制”。原因:我國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提高等。(言之有理即可)(2)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3)措施:民主改革和社會主義改造;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進行西部大開發;興邊富民行動;實行精準扶貧等。(言之有理即可)(4)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56個民族的共享共榮:各民族團結奮斗,實現共同繁榮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重要組成部分;祖國統一,民族團結,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保障等。(言之有理即可)【挑戰突破】1.(1)觀點:政協一屆全體會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團結建國的精神。論述:參加政協一屆全體會議的代表來自各個黨派、階層、地區、民族,其代表的構成具有廣泛性:會議中,全體代表共商國是,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會議選舉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中也有黨外人士。由此可見,這次會議是一次團結的大會,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團結建國的精神。(說明:明確寫出觀點,結合兩方面史實進行論述即可:論證后進行總結寫出結論)(2)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政治前提:在國家(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3)地位: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4)右邊方框填A。(5)意義:有利于保持特區的繁榮穩定;有利于推動祖國統一大業;為國際社會和平解決歷史遺留問題提供范例。(6)特點:都依據國情制定;都有鮮明的中國特色;都具有創新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