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導學案【學習目標】1.通過材料解讀,了解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內容與意義,認識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知道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外交成就。2.通過閱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的意識,提高學生處理歷史信息的能力。3.通過學習,了解外交政策的作用,樹立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努力奮斗的意識。【學習重難點】重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和周恩來出席萬隆會議。難點:新中國外交政策制定的背景;“求同存異”方針。【知識結構】【新課探知】課程標準:了解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道我國在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1.外交政策:新中國建立以后,奉行 政策。 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1)提出: 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 (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3)影響: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3.加強與亞非國家的團結合作1955年萬隆會議召開,周恩來提出“ ”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核心素養】歷史解釋、唯物史觀1.“求同存異”中的“同”和“異”的含義。①所謂“同”指的是,遭遇相同:都曾經受到帝國主義的侵略;面臨的問題相同:爭取民族獨立、發展民族經濟,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②所謂“異”就是各國的處境不同,各國的發展道路、政治制度、意識形態不同。2.萬隆精神萬隆會議所表達的亞非人民團結一致,維護世界和平,增進各國人民之間友好合作的精神,被譽為“萬隆精神”。3.影響外交政策因素綜合國力;國家利益;國際環境;國家性質。【自我測評】1.1950年,《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簽訂,決心“鞏固遠東和世界的持久和平與普遍安全”;1958年,赫魯曉夫訪華,提出讓中國加入蘇聯和東歐諸國組織的《友好互助委員會》,與中國組成“聯合艦隊”,共同對付美國,中國斷然拒絕了蘇聯要求。這體現了新中國外交( )A.和平外交 B.獨立自主 C.不結盟主張 D.求同存異2.下面《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變化表》反映出( )時間 1949年 1959年 1969年 1979年與中國建交國家數量(個) 10 34 45 120A.中國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B.對外開放格局逐漸形成C.“一國兩制”構想成功實踐 D.“一帶一路”建設順利實施3.1954年,周恩來總理、印度總理和緬甸總理共同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他們的積極倡導下,這一原則( )A.促進中國經濟的恢復發展 B.在國際上產生了深遠影響C.消除了國與國之間的矛盾 D.被西方所有國家全盤接受4.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亞非地區獲得獨立的國家已達30多個,它們都迫切需要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隨著美蘇兩極格局對峙局面的形成,亞非國家感到單靠一個國家的力量是很難在兩強之間獲得發展的。這表明亞非新獨立國家面臨的共同課題是( )A.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政治平等 B.加強團結合作,實現和平發展C.反對霸權主義,打破兩極格局 D.加入蘇聯陣營,共同對抗美國5.“它是由亞非國家自己處理自己事務的國際會議,會議的成就表明亞非國家已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開始登上了國際舞臺。”材料中的“會議”是指( )A.華盛頓會議 B.雅爾塔會議 C.波茨坦會議 D.萬隆會議6.一位美國記者評價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中的重要作用時說:"周恩來并不打算改變任何一個堅持反共立場的領導人的態度,但他改變了會議的航向。”周恩來能改變會議航向是因為( )A.抗美援朝戰爭提高了中國地位 B.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得到恢復C.帝國主義國家沒有參加會議 D.提出的“求同存異”方針成為各國共識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萬隆會議后,一位路透社記者曾報道:“大家都承認周恩來的才智至高無上地主宰著會議……代表們驚嘆地說:他是以怎樣的洞悉力察覺并道破大家心窩里想說的話啊!”(1)圖中的會談首次提出了哪一國際外交準則?它有什么意義?(2)在萬隆會議上針對帝國主義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周恩來提出了什么方針?(3)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外交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挑戰突破】1.2022年2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與英國、歐盟以及法國的相關高層通話,就俄烏沖突表達了中國的立場,強調:“中方堅定主張尊重和保障各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中國政府的這一原則立場出自( )A.獨立自主原則 B.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求同存異方針 D.一國兩制構想2.體育外交也是一個國家外交活動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1963年參加了在雅加達舉行的新興力量運動會,1965年參加了在金邊舉行的亞洲新興力量運動會等,積極開展與亞非拉獨立國家的體育交流活動,這些活動( )A.有利于改善當時中國外交環境 B.有利于改善中美外交關系C.有利于“求同存異”方針的提出 D.有利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3.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西關系是特別的。在鴉片戰爭以前,我們不肯給外國平等待遇;在以后,他們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蔣廷黻《中國近代史》材料二 新中國采取了兩種建交方式,一是對蘇聯和東歐國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認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對資本主義國家采取先談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對我好,我也對你好;你對我不好,我也對你不好”。——任曉偉《新中國建立后毛澤東對國際政治的認識演進和中國外交戰略的調整》材料三 1954-1955年采取的溫和而緩慢的,但卻是穩步的國內發展計劃也反映在那時中國的對外政策中……周恩來開完會回國的時候,他因人們普遍贊揚中國在其第一次重大國際會議上的表現而受到鼓舞……周恩來利用了他個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機敏逐漸減弱了那些懷疑中國或懷疑共產主義的領導人的敵對情緒。——[美]R.麥克法夸爾,費正清《劍橋中華人民共和國史(上卷)》請回答:(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西方通過哪些條約“不肯給我們平等待遇”。(2)據材料二,歸納新中國的建交方式;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這一時期的外交政策。(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周恩來參加的會議,概述這一時期的外交成就。(4)綜合上述材料,從新舊中國不同的外交際遇中,你能得出什么啟示。【參考答案】【自我測評】1.B2.A3.B4.B5.D6.D7.(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2)求同存異。(3)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國際影響力與日俱增,倡導和平外交政策等。【挑戰突破】1.B2.A3.(1)條約:《南京條約》《天津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2)方式:承認建交;先談判后建交。方針:一邊倒、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3)會議:日內瓦會議。成就: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基本原則;萬隆會議(求同存異)。(4)啟示:民族獨立是外交的前提;綜合國力是外交的后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