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下冊重要知識1、19世紀中期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①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玻利瓦爾和圣馬丁,被譽為南美的“解放者”。南美解放者杯足球賽和玻利維亞是紀念玻利瓦爾。②印度民族大起義:時間:1857---1859年。英雄:章西女王2.彼得一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1861改革廢除了農奴制,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3.美國南北戰爭:①根本原因:南北兩種不同制度的矛盾(或黑人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②轉折: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③影響:美國內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4.日本明治維新:①根本原因:幕府封建統治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②明治維新內容中最能體現資本主義性質的是:以“殖產興業”大力發展近代經濟。③意義:日本迅速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5、19世紀中期世界發展潮流: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美國南北戰爭,都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6、第二次工業革命:①背景:(原因)經濟基礎:19世紀,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歐美資本主義經濟迅速發展。理論基礎:自然科學技術取得重大進步(法拉第電磁感應原理)政治基礎: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范圍的擴展。②標志性成就:電力和內燃機的廣泛使用。③19世紀80年代,德國人卡爾.本茨制造出第一輛汽車。卡爾本茨被譽為:汽車之父。④1903年12月,美國萊特兄弟的飛機試飛成功。⑤第二次工業革命對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影響:a.美、德超過英、法;b.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的帝國主義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7、工業化城市化過程中有益的:人口增長、大眾教育的普及、婦女地位的提高、城市化等。有害的:社會矛盾激化、貧富分化、環境污染等。8、近代科技文化成就:①英國牛頓成就:萬有引力定律、光學分析、微積分學和《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②英國達爾文成就:著有《物種起源》提出“進化論”思想。③法國巴爾扎克代表作:《人間喜劇》《高老頭》《歐也妮·葛朗臺》④俄國列夫.托爾斯泰代表作品:如《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他被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⑤德國貝多芬代表作:《英雄交響曲》。9、 第一次世界大戰:①根本原因:帝國主義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后起國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②性質:非正義的帝國主義掠奪戰爭。③轉折:凡爾登戰役(1916年),被稱為“凡爾登絞肉機”,是一戰中最殘酷的戰役。④首次使用的新式武器:飛機、坦克、毒氣、遠程大炮、潛艇等。⑤啟示:反對戰爭,熱愛和平;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等。10.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是十月革命11、《凡爾賽和約》中最能體現巴黎和會分贓性質的是殖民地方面12、調整帝國主義國家在東亞和太平洋地區矛盾的會議是華盛頓會議。13、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實質(評價):它是帝國主義重新瓜分世界的體系,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但沒有得到根本解決,注定它不會長久。14、一戰后的世界格局是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5、列寧的新經濟政策:①時間:1921—1925年②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并存,大力發展商品經濟③作用:促進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16、斯大林時期工業化①措施:兩個五年計劃,1928—1937年,蘇聯先后完成了第一個、第二個五年計劃。②成果:蘇聯工業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由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了強大的工業國。③特點:優先發展重工業。④蘇聯模式(斯大林模式)特征: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17、甘地領導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增強了印度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18、羅斯福新政:①背景:1929—1933年經濟危機打擊了美國的經濟。②方式(實質、特點):國家干預經濟.③解決失業:推行以工代賑,興建公共設施;通過《社會保障法》,建立社會福利體制;建立應急的救濟機構。④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⑤羅斯福新政的啟示: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勇于創新;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19、(1)蘇聯新經濟政策特點:允許多種經濟存在,大力發展商品經濟。(2)羅斯福新政開創了資本主義國家政府干預經濟的新局面。(3)中國改革開放,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走出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道路。20、1933年德國法西斯專政建立,標志著世界大戰的歐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1、1936年,日本軍部法西斯專政建立標志著世界大戰的亞洲戰爭策源地形成。22、二戰全面爆發的時間及結束標志:1939年9月1日德國突襲波蘭;1945年9月2日,日本簽署投降書。23、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24、二戰兩大對立集團:軸心國集團與世界反法西斯聯盟25、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既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也是二戰的轉折點。26、1944年6月6日,諾曼底登陸戰役。作用: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27、1945年2月,雅爾塔會議。作用:協調了戰勝法西斯的步伐對建立聯合國有積極作用;奠定了戰后的兩極格局。28、二戰的性質:是一場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正義戰爭(一戰的性質:帝國主義的掠奪戰爭)29、二戰的啟示:和平來之不易,悲劇不能重演;反對戰爭,熱愛和平等。30、中國對世界發法西斯戰爭的貢獻:中國牽制大部分日本陸軍,為世界發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31、冷戰開始的時間、標志:1947年3月,杜魯門主義的提出。32、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表現:政治上:杜魯門主義的提出;經濟上:馬歇爾計劃;軍事上: 1949年,組建北約。1955年蘇聯組建華約(北約與華約對峙的影響:美蘇兩極格局形成)33、結束:1991年底, 蘇聯解體、冷戰和兩極格局結束34、20世紀以來世界格局的三次變化世界格局變化的決定因素:經濟實力或綜合國力。35、1993年歐盟成立,大大加快了歐洲一體化的進程。歐盟成立對世界政治經濟格局的影響:促進經濟全球化和世界政治格局多極化。啟示:合作共贏,和平發展。36、20世紀90年代以后美國出現以全球化和信息化為標志的“新經濟”時代,促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37、1968年,日本成為資本主義世界僅次于美國的第二經濟大國。38、二戰后西歐和日本經濟發展的共同原因:①都得到了美國在經濟上的援助或扶植;②都大力引進最先進的科學技術;③都制定了恰當的經濟發展政策;④發展教育,培養人才。39、蘇聯解體時間:1991年底。①根本原因:斯大林模式的弊端②直接原因:戈爾巴喬夫改革③外因:西方的“和平演變”。40、蘇聯解體對世界局勢的影響:①社會主義事業的重大挫折;②標志著冷戰結束(兩極格局結束),世界朝多極化方向發展。蘇聯解體和東歐劇變的實質:社會制度發生了根本變化41、萬隆會議開始,發展中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舞臺。42、1960年非洲有17個國家獨立,因此這一年被稱為“非洲年”。43、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標志著所有非洲國家都擺脫了殖民主義枷鎖(標志著帝國主義在非洲的殖民體系最終崩潰)。44、1959年,古巴人民在卡斯特羅的領導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45、1999年,巴拿馬人民從美國手中收回巴拿馬運河主權。46、1952年,埃及獨立。領導人納賽爾;性質:反帝反封建革命。47、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宗旨: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48、1995年1月1日,世界貿易組織正式成立(WTO)(經濟全球化最重要表現)。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世界貿易組織作用:促進了全球貿易和世界經濟的發展。世界貿易組織與聯合國一起成為協調世界經濟和政治的兩大支柱,推動世界的和平與發展49、冷戰后世界形勢發展的總趨勢: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但仍然存在很多矛盾和沖突。50、當今威脅世界和平的因素:霸權主義、地區沖突、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恐怖主義等,威脅著世界安全。51、“一超:指美國;“多強”:指歐盟、日本、中國、俄羅斯等國家或國家聯盟。多強的作用:推動世界格局向多極化方向發展。52、冷戰后世界形勢的基本特點:呈現出緩和與緊張、和平與動蕩并存的局面;霸權主義,強權政治依然存在;世界形勢的總趨勢是走向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的主題。53、第三次科技革命:20世紀四五十年代 核心: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人類進入“信息時代”。54、第三次科技革命與經濟全球化的關系:第三次科技革命促進交通通訊特別是互聯網技術發展,為經濟全球化奠定了基礎。(或第三次科技革命是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原因)55、人類面臨的共同問題:戰爭問題、人口問題、環境問題、資源問題、恐怖主義問題、毒品問題、艾滋病問題等。解決辦法: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國際合作;發揮聯合國的作用;加強環保投資;加大禁毒和反恐怖的力度等。56、俄國近現代史上的演變:①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1917年十月革命------第一次獲得勝利的社會主義革命③1921年列寧實施新經濟政策------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和發展。④1922年-----成立蘇聯。⑤1928-1937年蘇聯進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實施兩個五年計劃,蘇聯由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工業國,工業總產值據歐洲第一,世界第二。⑥1936年,蘇聯頒布新憲法-----標志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也標志著斯大林模式的形成。⑦1953年,赫魯曉夫改革----未能從根本上改變斯大林模式。1985年戈爾巴喬夫改革------導致蘇聯解體。⑨19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結束,世界向多極化趨勢發展。0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