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第2課時 認識成數(shù) 例2 學習任務單人教版 小學數(shù)學 六下 學校 班級 姓名課題 認識成數(shù) 例2 (第2課時)學習任務 借助于生活情境,理解成數(shù)的含義,掌握成數(shù)的計算方法。能運用成數(shù)和百分數(shù)的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習重、難點 【學習重點】借助于生活情境,理解成數(shù)的含義,掌握成數(shù)的計算方法。 【學習難點】能運用折扣和百分數(shù)的知識解決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1.結合生活經驗,收集生活中有關商品成數(shù)的例子,查閱“成數(shù)”表示的含義。2.自學教材例2的內容,用多色筆勾畫出疑惑點;使用任務單獨立思考完成知識鏈接、新知探究部分的學習,完成學以致用部分習題檢測學習成果。3.針對自主學習中找出的疑惑點,收集整理課上小組討論交流,答疑解惑。學習筆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一:認識成數(shù),理解成數(shù)的意義。出示教材情境圖。讓學生觀察,資料中反映出哪些數(shù)學信息?在工農業(yè)生產和實際生活中,經常會使用如上面出現(xiàn)的“增產二成”“增加三成”等類似的詞語來描述數(shù)量變化的情況,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成數(shù)”例如:我省小麥的收成比去年增產兩成。通過閱讀和資料查找說一說什么是“成數(shù)”。成數(shù)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嘗試將下列成數(shù)改寫成百分數(shù)。“二成”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shù)就是( )。“三成五”是十分之( ),改寫成百分數(shù)就是( )。(3)試試把下面的成數(shù)寫成百分數(shù)。三成=( )% 四成六=( )%九成九=( )% 二成五=( )%一成二=( )% 七成三=( )%學生獨立完成,匯報交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務二:解決與成數(shù)有關的問題結合生活實例,解決與成數(shù)有關的實際問題。(1)出示例題2,某工廠去年用電350萬千瓦時,今年比去年節(jié)電二成五,今年用電多少萬千瓦時?①讀題,理解題意。從題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找出已知條件和問題。②引導學生分析:“節(jié)電二成五”怎么理解?是以誰為單位“1”?要求的問題是什么?③學生畫線段分析問題,列式解決。學生組內交流,匯報交流。(3)典型例題:某市 2019 年接待旅游總人數(shù)約為 96 萬人次,比上一年增長兩成。該市2018 年接待旅游總人數(shù)約為多少萬人次 1.李莊鄉(xiāng)今年小麥大豐收,產量達到2.4萬噸,比去年增產了二成,李莊鄉(xiāng)去年小麥的產量是多少萬噸?列式正確的是( )。A. B.C. D.2.某鄉(xiāng)去年糧食產量是11萬噸,比前年增產一成,前年的糧食產量是( )萬噸。A.1.1 B.12.1 C.9.9 D.103.某縣前年秋糧產量為2.4萬噸,去年比前年增產二成。去年秋糧產量是( ?。┤f噸。A.2 B.2.6 C.2.884.今年春節(jié)多村游人數(shù)比去年增加三成,就是說今年春節(jié)多村游人數(shù)( ?。?br/>A.是去年的30% B.是去年的70% C.是去年的130%5.光明鞋廠五月份生產25000雙鞋,六月份生產28000雙鞋。六月份比五月份增產( ?。?br/>A.一成一 B.一成二 C.一成四 D.一成六6.某汽車店,今年一季度計劃銷售汽車600輛,受疫情影響,實際銷售比計劃下降了八成,一季度實際銷售汽車多少輛?7.某汽車出口公司5月份出口汽車2.4萬輛,比上月增長兩成,4月份出口汽車多少萬輛?8.某小學去年用水1200噸,開展“節(jié)能環(huán)?!被顒雍螅ツ甑挠盟勘冉衲甓喽晌?,今年該小學比去年節(jié)約用水多少噸?9.一塊小麥實驗田,去年產小麥20噸,比前年減產二成,今年比去年增產二成。這三年相比,哪一年最豐收?受局部疫情影響,五月份某服裝廠生產一款衣服200萬件,比四月份減少了兩成,四、五月份共生產這款衣服多少萬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