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章平面直角坐標系5.1平面直角坐標系的有關概念知識清單1有序數(shù)對食在有序數(shù)對女2平面直角坐標系女在日常生活中,可以川有序數(shù)對來描述物體的位管,這樣可3象限☆以用含有兩個數(shù)的組合來表示一個確定的位置,其中兩個數(shù)各4品的生標食☆食白表示不同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有順序的兩個數(shù)與組成的。易混對比數(shù)對叫做有序數(shù)對,記作(&b以:a和6的位置不能交校(a,b)與(b,a)順序不例小紅坐在教室的第2列第3排,用(2,3)表示,小亮坐在同,含義就不同.例如:用(3,小紅正后方的第一個位置,小亮的位置可以表示為()5)表示第3列的第5位同學,那么(5,3)就表示第5列的第A.(3,4)B.(2,5)C.(1,4)D.(2,4)3位同學解析小亮坐在小紅正后方的第一個位置,說明小亮也在第2列,但是在第4排,所以,小亮的位置可表示為(2,4)答案D2平面直角坐標系☆在平面內(nèi)畫兩茶互相垂直,并且原點重合的數(shù)軸,組成平面直角坐標系水平的數(shù)軸叫做x軸或橫軸,習慣上取向右為正方向;豎直的數(shù)軸叫做y軸或縱軸,習慣上取向上為正方向.兩坐標軸的交原點點為平面直角坐標系的原點坐標系所在的平面叫做坐標平面·溫馨提示3象限☆1.兩條坐標軸不屬于任何個象限龍軸和y軸把坐標平面分成四個部分,每個部分稱為象限,2.平面直角坐標系具有實際按逆時針順序依次叫做第一象限、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意義時,一般在橫軸、縱軸限,坐標軸上的點不屬于任何象限,如圖,的字母后附上單位響們在坐標軸上,不屈39丁任何象限第二象限第象限-4-3-2-1,01234第三象限-2第四象限接坐標寫在萌,縱坐標寫在后,中間用逗號隔開,4點的坐標☆★☆最后用小括號花超采,·溫馨提示識清單1.點的坐標(a,b)的順序不能對于坐標平面內(nèi)的任意一點A,過A點分別向x軸、y軸作顛倒,當a≠b時,有序數(shù)對垂線,垂足在x軸、y軸上對應的數(shù)a、b分別叫做點A的橫坐標鑿(a,b)與(b,a)表示的是不和縱坐標,有序數(shù)對(a,b)叫做點A的坐標,記作A(gb),如圖.同點的坐標462.一個點可以用一個有序數(shù)-----------A(a,6)對表示,反之,一個有序數(shù)縱坐標對在坐標平面內(nèi)都有唯一■的一點與之對應,即坐標平橫坐標面上的點與有序數(shù)對是一1.已知坐標平面內(nèi)的點,確定點的坐標一對應的先由已知點P分別向x軸、y軸作垂線,設垂足分別為A、B,再求出垂足A在x軸上對應的數(shù)a與垂足B在y軸上對應的數(shù)b,最后按順序寫成(a,b)即可.第2.已知點的坐標,確定點的位置若點P的坐標是(,b),先在x軸上找到橫坐標為a的點A,章在y軸上找到縱坐標為b的點B,再分別過點A、點B作x軸、y軸的垂線,兩垂線的交點就是所要確定的點P,方法清單②坐標平面中點的位置的確定女事有序數(shù)對的應閘方法女應確定點在坐標平面中的位置,關鍵是根據(jù)2坐標平面中扁的位置的確定女夜不同象限中點的坐標特征去判斷,根據(jù)題中的3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高已知條件,判斷橫坐標、縱坐標是大于0,等于牛用坐標刻畫一個簡堂圖形的方法☆0,還是小于0,就可以確定點在坐標平面中的5用“方向角和距離”表示平面肉物體的位置☆位置例2如圖,小明從點0出發(fā),先向西走40有序數(shù)對的應用方法☆米,再向南走30米到達點M,若點M的位置用在同一平面內(nèi),表示物體的位置需要用兩(-40,-30)表示,則(10,20)表示的是()個數(shù),這兩個數(shù)順序不同,表示的位置不同.用有序數(shù)對表示位置時,必須明確前后兩個數(shù)表示的實際意義例1我們規(guī)定向東和向北方向為正,如向東走4米,再向北走6米,記作(4,6),則向;有序A.點AB.點BC.點C1D.點D西走5米,再向北走3米,記作數(shù)對(-2,-6)表示解析若點M的位置用(-40,-30)表示,解析因為向東和向北方向為正,所以向則每一個小正方形的邊長為10,那么(10,20)》西和向南方向為負.向東或向西的數(shù)字寫在前表示的是點B.向南或向北的數(shù)字寫在后.所以向西走5米,再答案B第向北走3米,記作(-5,3).3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的方法女章中有序數(shù)對的意義可得(-2,-6)表示向用坐標表示地理位置時,一是要選擇適當平西走2米,再向南走6米的位置為坐標原點,要以能簡捷地確定平面內(nèi)角答案(-5,3);向西走2米,再向南走6米的點的坐標為原則:二是坐標軸的方向通常是以正北方向為縱軸的正方向;三是要注意標明系比例尺和坐標軸上的單位長度:4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