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課標要求了解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發展演變,明確中國古代、近代、現代的一些重要改革。自主研學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1.社會轉型成功的改革商鞅變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背景 經濟:春秋戰國時期,_________制逐步被土地私有制所代替 政治:新興軍功_____階級要求獲得相應的政治權利。 階級:地主和______兩大對立的階級產生 可能性:北魏統一______;民族融合趨勢加強;馮太后和孝文帝推動 必要性:社會改革迫在眉睫,民族矛盾,階級矛盾尖銳。內容 經濟——廢除井田制,獎勵耕織; 政治——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實行什伍連坐;建立縣制 經濟——均田制,俸祿制; 政治——整頓吏治;三長制;遷都______,易服裝,改漢姓,說漢話,通婚性質 封建性質的改革 少數民族漢化意義 1.使秦成為政治軍事強國,為秦統一全國奠定基礎。 2.實現奴隸制社會向_______社會的轉型。 ①推動了北方經濟的復蘇與繁榮,縮小了南北差距。 ②加速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進程。 ③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選擇題練習商鞅變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共同作用是A.促進了民族大融合 B.學習了漢族先進文化C.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D.有利于當地封建化進程 一、材料分析題1.商鞅變法使秦國迅速走上了強國之路。閱讀下列材料:材料 戰國初期,秦國雖有一定的地緣政治優勢,卻是華夏體系中的落后國家,當時地處中原的國家都以“戎翟”這個貶義詞來稱呼秦國。商鞅確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國家強大,才能在戰爭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國才能強大;再次,只有摧毀落后和保守的秦國宗氏制度,改革才能進行。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大方略。具體而言就是以重農主義為取向的農耕政策,以國家主義為取向的集權政策,以平民主義為取向的軍功政策,以法治主義為取向的以法治國方略。商鞅新法推行10年,使秦國從原來的“始秦戎翟之教,父子無別,同室而居”的一個極其落后的國家,變成“秦民大說(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人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摘編自葉自成《商鞅的創新精神與秦國對大國的超越》完成下列要求: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變法的歷史背景。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商鞅在“農耕、軍功、法治、集權”四個方面所推行的具體舉措。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指出商鞅變法對秦國的影響2.(歷史上重大改革回眸)北魏孝文帝改革極大地促進了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后,這種隔絕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以洛陽為陣地,復興了北方的中原文化,為南北文化的雙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礎。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禮樂文化的建構當中,南方文化充當著輸出者的角色,經由士人北來等傳播途徑,成為北方制度文化建設的重要元素。……北魏孝文帝推行漢服,褒衣博帶,而其時南朝服飾卻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另一方面,南方的聲韻之學又深深地影響了北朝士人。——摘編自楊柳《從<洛陽伽藍記>看北魏后期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材料二 對于南朝北投者,拓拔氏尤能注重拔擢……這種情況與南朝統治者專重僑姓,排斥南人,而晚渡北人又被目為荒愴,備受排斥,北方各族更不予考慮者,迥不相同。——摘編自周一良《魏晉南北朝札記》完成下列要求: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孝文帝漢化改革的主要內容,并分析當時南北文化交融的具體表現和顯著特征。(2)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引發民族交融的主要因素及影響。2.挽救危機的變法王安石變法背景 可能性:________新政奠定變法基礎;宋神宗的支持 必要性:三冗;土地兼并嚴重,農民與地主的階級矛盾激化;遼_____的威脅 可能性:明神宗的支持 必要性:政治腐敗,財政虧空,階級矛盾尖銳,邊防松弛內容 對_______機構、財政制度、軍事體制等方面的弊端,制定和推行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整頓吏治,加強_______考核,裁剪開支,清丈土地,改革稅制。意義 初期取得了顯著成效,但涉及面廣、阻力大,有些措施欠妥當,后被廢止。 國家財政收入______,邊境安寧,萬歷初年明朝一度有了“中興”的景象。他死后改革措施除_______法外,幾乎全部廢止。選擇練習1.司馬光評價王安石為“不達政體,專用私見,變亂舊章,誤先帝任使”,其變法“舍是取非,興害除利”。蔡京對王安石變法推崇備至,“取熙寧成法施行之”。梁啟超則認為王安石變法“實國史上,世界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對此,說法正確的是A.歷史評價受到時代背景的影響B.后人評價較當時更具有正確性C.無法對王安石變法準確地評價D.變法是歷史學研究的核心內容2.明朝景泰元年(1450年),“以邊事孔棘,令天下納粟、納馬者入監讀書,限千人止”,后納銀也可入監。萬歷三年(1575 年),張居正認為“方今急務,惟在正人心、明學求”,奏請明神宗取消景泰以來的做法,并考核現有生員,學業期滿文理不通的發充胥吏或罷黜為民。張居正的這一舉措A.解決了明代選官制度的積弊 B.放松了政府對士人的人身控制C.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 D.體現了士大夫經世致用的抱負二.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1.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日—1898年9月21日)背景 社會基礎:甲午戰后,民族危機加深 經濟基礎:19世紀末資本主義經濟初步發展 階級基礎:民族_______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思想基礎:__________思潮傳播內容 文化:創學會、辦報刊、興學堂,宣傳維新思想; 政治 :提倡西學,議論時政;學習日本、俄國變革政治; 提倡新學,主張興民權; 經濟:鼓勵發展農工商等意義 政治:一定程度上沖擊了封建制度; 思想:思想______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 觸犯慈禧為首的封建守舊勢力利益, 變法失敗清末新政(1901年)背景 統治危機日益嚴重內容 文化:改革教育、派遣留學生、 軍事 :編練新軍、 經濟:振興商務、獎勵實業等意義 政治:中國軍隊近代化;新學教育興隆;沒有使清政府擺脫內外困境。 經濟:客觀上促進了中國__________資本主義的發展選擇題1.1895年6月,光緒帝頒布的12道新政詔書遭到抵制,珍妃之兄侍郎志銳及其師文廷式暗助光緒尋求宮外人士支持。次年,珍妃遭慈禧杖責,太監寇良才問斬,文廷式等被定為“翁黨”遭貶斥,宮廷關系緊張。這從側面反映出維新變法A.受制于舊式宮廷政治 B.激化了清廷內外朝矛盾C.改變了清廷權力結構 D.開啟政治博弈的新局面2.1898年6月11日,清廷頒布《明定國是詔》,其中“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說明戊戌變法A.側重提倡務實之風B.兼具改良與革命的色彩C.試圖通過妥協減少變革阻力D.與洋務運動的宗旨并無不同三.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2.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______年12月18日-22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實現了建國以來黨的歷史的_______-轉折:第一,全會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拔亂反正。第二,全會恢復了黨的民主集中制的傳統。第三,全會作出了實行________的新決策,啟動了農村改革的新進程。.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時代十九屆四中全會號召,全黨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在以______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周圍,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銳意進取,開拓創新,為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_______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選擇題1.對于當代中國的某項政治制度,西方有評論家說它“是中共群眾路線的一種延續”“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政治體制改革最閃亮的部分”。這里的“它”最可能是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C.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D.基層民主自治制度2.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來,我國農村生產大隊一級干部由社員代表大會選舉,但需經上級公社任命或批準。80年代初,改由村民直接投票產生村干部。這種轉變A.推動中國開始普選人大代表 B.使人民的權力有了根本保障C.實現了農民當家作主的愿望 D.有利于基層民主意識的提高參考答案商鞅變法與北魏孝文帝改革1.【答案】D商鞅變法【答案】(1)背景:戰國時期的大動蕩、大發展、大變革(諸侯爭霸,戰亂頻繁,生產力發展,社會變革蓬勃興起);秦國落后于東方諸國,渴望國家強大。(2)農耕:獎勵耕織、重農抑商;軍功: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法治:嚴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權:廢分封、行縣制。因素:變法順應歷史潮流;改革堅持誠信和創新。【詳解】(1)根據材料“卻是華夏體系中的落后國家,當時地處中原的國家都以‘戎翟’這個貶義詞來稱呼秦國”結合戰國政治形勢及秦國自身落后狀況進行分析闡述。(2)一問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變法在農耕的措施上為實行獎勵耕織、重農抑商政策;在軍功的措施上為廢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爵制;在法治的措施上為嚴刑峻法、推行法治;在集權的措施上為分封、行縣制;二問結合順應歷史潮流及改革舉措上的堅持創新、取信于民進行闡述即可。孝文帝改革【答案】(1)內容:說漢話、穿漢服、改漢姓、學習漢族典章制度。表現:禮儀文化的建構;服飾風俗的交流;聲韻之學的互動。特征:不是一邊倒“漢化”,而是雙向的交流與融合。(2)因素:遷都洛陽;漢化改革;吸納南方賢才。影響:促進民族的交流和文化的融合;有利于北方少數民族的封建化;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詳解】(1)內容: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改革的主要內容有: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方式;學說漢話,清除民族交往的語言障礙;改姓漢姓;穿漢服等。表現:根據材料一“南北文化的交流與融合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官制律例禮樂文化建構中,南方文化充當著輸出者的角色”可見南北方在禮樂文化構建方面的交融;根據“北魏孝文帝推行漢服,其實南方服飾卻是‘小作冠帽,短制衣裳’”這體現了南北方服飾風俗的交流;根據材料“南方的聲韻之學又深深地影響了北朝士人”可知南北方聲韻之學的互動。特征:根據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這種交流的顯著特征是雙向的交流和融合,南方文化深深影響北方,使北方逐步漢化,北方文化也影響南朝,是雙向互動交流。(2)因素:根據材料一“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這種隔絕的局面被打破了,孝文帝推行漢化改革,以洛陽為陣地…為南北文化的雙向交流提供了前提和基礎”由此得出引發民族交融的因素有:遷都洛陽和漢化改革。再根據材料二“對于南朝北投者,拓跋氏尤能注重拔擢”體現了北魏對南方人才的重用,這有利于學習南方文化,促進民族交融。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歸納出產生的影響,從促進民族融合和交流、促進少數民族的封建化以及為后世王朝實現統一的奠基作用角度回答。王安石變法與張居正改革1.【答案】A【解析】司馬光、蔡京、梁啟超對王安石的評價各不相同,主要是受到各自所處的時代的影響,故A項正確;后人的評價不一定就更具有正確性,排除B項;三人對王安石的評價共同指出了其變法積極及局限的方面,是對王安石變法的較準確的評價,排除C項;變法只是歷史研究的內容之一,并不是核心,排除D項。2【答案】D【解析】張居正認為“方今急務,惟在正人心、明學求”,奏請取消納粟、納馬、納銀入監讀書的慣例,并考核現有生員,學業期滿文理不通的發充胥吏或罷黜為民。張居正的這一舉措有利于選拔真正的人才,這也體現了士大夫經世致用的抱負,故D正確;這一舉措緩解了明代選官制度的積弊,但“消除了”說法欠妥,故A錯誤;這一舉措并未放松政府對士人的人身控制,故B錯誤;這一舉措不能增加中央政府的財政收入,故C錯誤。戊戌變法與清末新政1.【答案】A【解析】光緒帝在尋求宮外人士以支持變法時受到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舊勢力的打擊,說明維新變法受制于舊式宮廷政治,故選A項;清廷不存在內外朝,排除B項;維新變法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沒有改變清廷權力結構和開啟政治博弈的局面,排除CD項。故選A。2.【答案】C【解析】“以圣賢義理之學,植其根本,又須博采西學之切于時務者,實力講求,以救空疏迂謬之弊”說明戊戌變法為了變革堅持“圣賢義理之學”為其根本,這就減少了變革的阻力,所以本題答案為C項;A項不符合材料信息;戊戌變法是改良,故B項錯誤;戊戌變法與洋務運動宗旨有根本不同,故D項錯誤。【名師點睛】本題以《明定國是詔》為切入點,考查考生對戊戌變法的理解和認識,意在考查考生閱讀和獲取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以及透過現象認識事物本質的能力。“說明類”的選擇題的解答技巧是把握“現象——本質”的邏輯關系,關鍵是弄清邏輯關系。本題材料反映的現象是“圣賢義理之學”是根本,“博采西學以救空疏迂謬之弊。”,這實質上說明維新派為了推行變法采用了妥協的手段。“說明”類的選擇題在新課標高考中比例比較高,老師一定指導學生多做訓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1.【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基層民主自治制度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民主政治發展的成就之一,D正確;ABC均是新中國成立初期建立的政治制度,不符合題意。故選D。2.【答案】D【解析】村干部從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經上級任命或批準后產生,到村民直接投票產生,這種轉變有利于基層民主意識的提高,D選項正確;1953年開始普選人大代表,與1998年村民直接選舉產生村干部無關,A選項錯誤;基層民主政治的發展,不是人民權力的根本保障,B選項錯誤;新中國的成立,使人民實現了當家作主的愿望,C選項錯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