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學案(含解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學案(含解析)-統編版(2019)高中歷史選擇性必修1國家政治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12課近代西方民族國家與國際法的發展
【課程標準】
了解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形成情況,以及國際法的發展。
一 近代西方民族國家的產生
定義 民族國家是指歐洲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
性質 資產階級性質
建立過程 專制王權-------------近代民族國家
背景 15世紀前后,西歐國家的封建割據勢力削弱,中央集權加強
前提 1534年英國頒布《至尊法案》,宣布國王是英國教會的首腦,擺脫了羅馬教廷的控制,建立起國王的專制統治。法國王權達到頂峰歐洲國家紛紛成為專制王權國家
思想 宗教改革運動使各國的世俗權力得到強化,國家和民族認同觀念日益顯現
語言基礎 通用的語言對民族語言的重視強化了民族認同,促進了民族國家的形成
民族意識的覺醒 法國大革命及拿破侖戰爭,促進歐洲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國旗、國歌和各種國家節日,國家在人們意識中越來越重要
民族國家是一個獨立自主的政治實體,是歐洲在19及20世紀主導的現代性民族自決和自治概念及實踐。與歐洲在18傳統帝國或王國不同,民族國家成員效忠的對象為有共同認同感的“同胞”及其共同形成的體制。認同感的來源可以是傳統的歷史、文化、語言或新創的政治體制,因此,從一個民族構成政府體制,或者由數個民族經同一共享的政府體制構成的國族,都是民族國家的可能結合形式。
國際法的形成與發展
定義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方式 條約、國際習慣法和為各國承認的一般法律原則
形成 國際法基礎-----荷蘭法學家H·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國際法原則-----《威斯特伐利亞和約》體系國家法擴展-----維也納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發展 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新的發展途徑政治性國際組織: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由主權國家參加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國際聯盟廢棄戰爭:1928年《非戰公約》宣布廢棄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
國際法完善:1945年《聯合國憲章》確定“大國一致”原則,集體安全機制進一步完善
國際法新發展 新的民族國家紛紛獨立,各類國際組織數量激增,推動了國際法的發展
評價 積極意義:外交制度的建立和國際法的形成,為國際關系確立了一些規則,為用和平方式解決國與國之間的爭端、減少戰爭行為開辟了新的途徑。局限性: 一些大國為了一己私利,肆意踐踏國際法,不惜退出國際條約,甚至不經聯合國授權就進行制裁或發動戰爭,嚴重威脅著世界和平。
國際法指適用主權國家之間以及其他具有國際人格的實體之間的法律規則的總體。
國際法又稱國際公法,以區別于國際私法或法律沖突,后者處理的是不同國家的國內法之間的差異。國際法也與國內法截然不同,國內法是一個國家內部的法律,它調整在其管轄范圍內的個人及其他法律實體的行為。
國際法是指若干國家參與制定或者國際公認的、調整國家之間關系的法律。
一、單選題
1.傳統國際法歷來把“訴諸戰爭權”看作是主權國家不容置疑的絕對權利,巴黎公約則第一次從法律上明確否定了“戰爭權”的合法性,從而成為“戰爭是否合法的分水嶺”。這里的“巴黎公約”指的是
A.《國聯盟約》 B.《巴黎非戰公約》
C.《聯合國憲章》 D.《威斯特伐利亞條約》
2.科蘭在《大使館和外交官》一書中將外交定義為“一個國家為了維護和發展本國的國家利益而以非戰爭的方式與世界各國開展的政府與政府之間的交往。”對材料理解不正確的是
A.外交的對象是主權國家
B.外交的手段是非戰爭的形式
C.外交的原則是毫不妥協
D.外交的目的是維護國家利益
3.從15世紀開始,西班牙、英國、法國走向集權,成為歐洲最早一批“新君主國”。“新君主國”的本質內涵是
A.君主專制下的軍政合一國家 B.教皇控制下的神權專制國家
C.議會主導下的中央集權國家 D.王權專制下的統一民族國家
4.下面是某學生的學習筆記。該“學習內容”最適合的主題應是(  )
◎日軍:炸毀柳條湖地區一段路軌,炮轟中國東北軍駐地,占領沈陽。
◎共產黨:號召“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
◎政府: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率部在嫩江橋奮勇抵抗。
◎民眾:東北各族人民相繼組織義勇軍,奮戰在白山黑水之間。
A.十四年抗戰的開始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
C.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 D.抗日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
5.觀察下列關于國際聯盟的一幅漫畫。它的主題當是
A.一勞永逸
B.萬劫不復
C.南轅北轍
D.一馬平川
6.法蘭西第三共和國著名的政治家儒勒·費理推動了法國義務教育制度的確立,遍布全國各村鎮的小學承擔起向全民宣傳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語言的使命,此舉強化了全民的民族國家觀念。這表明當時法國
A.專制王權依然頑固存在 B.強調國家在人們意識中的重要性
C.重視義務教育的發展 D.民族認同觀念尚未形成
7.某學者在1919年撰文稱,“若是自己站不起來,單想靠國際聯盟當保鏢,可是做夢哩!雖然如此,我們卻不能將國際聯盟這件事看得毫無價值,還要盡自己的力量,促他的進步。這回國際聯盟總算世界主義和國家主義調和的產物”。該文旨在
A.說明列強環伺的隱患使中國外交依然被動
B.希翼中國應當認清國際時勢主動有所作為
C.揭示國聯的存在并沒有給世界帶來真正的和平
D.強調國聯盟約為中國爭取外交平等提供了契機
8.最初聯合國維和行動的參與國多為一些與爭端無關的國家或中立國,根據——項不公開的秘密規定,美蘇兩國軍事力量不參與解決沖突。1992年,俄國、日本、德國首次派遣部隊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美國在海灣戰爭、波黑內戰中到處插手。2003年,未經聯合國安理會許可,以薩達姆和本拉登有牽連發動第二次海灣戰爭。這一變化
A.反映出聯合國維護和平的力度增強
B.體現了多極化格局對局部地區安全的威脅
C.說明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
D.表明聯合國逐漸被強權大國所操縱
9.經過大約30年的時間,德意志民族的生存問題不但得到解決,還在世人面前樹起追求卓越、精于制造的形象。“德國制造”從此成了制作精巧、質量優良的標志。這種變化發生的前提條件是
A.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 B.德意志民主政治的建立
C.德國文化教育的新突破 D.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
10.在巴黎和會上,主張嚴厲制裁德國瓜分德國,因而有“老虎”之稱的是
A.法國總理克里孟梭 B.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C.美國總統威爾遜 D.意大利首相奧蘭多
11.二戰后期,第一次向世界宣告要建立一個新的普遍性的國際組織,并共同簽署了《關于普遍安全的宣言》的國家是
A.蘇 美 法 英 B.蘇 美 中 法
C.蘇 美 中 英 D.蘇 法 中 英
12.如圖為某本著作的目錄片段,所列章節中涉及的國際新秩序是指
A.維也納體系 B.凡爾賽—華盛頓體系 C.聯合國的成立 D.國際裁軍協議
13.閱讀下列國際組織機構示意圖,“?”應填
A.國際聯盟 B.聯合國 C.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D.亞太經濟合作組織
14.20世紀70年代,印度利用加拿大的重水堆燃料搞核爆炸,核供應國集團隨之成立,加強核出口管制; 20世紀90年代,伊拉克秘密核計劃被發現,國際原子能機構的核保障監督附加議定書應運而生;進入21 世紀之后,國際核黑市曝光和恐怖主義威脅增加又促使國際社會強化核安全合作。這說明
A.核武器的數量得到有效削減 B.核擴散現象得到了根本遏制
C.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逐步完善 D.國際社會合作和平利用核能
15.要求“日本所竊取中國制領土,例如滿洲、泰坦、澎湖群島等”須歸還中國的文件是
A.《大西洋憲章》 B.《聯合國家宣言》
C.《開羅宣言》 D.《聯合國憲章》
16.1919年美國總統威爾遜帶著“十四條原則”參加了巴黎和會,其中第14條是“根據旨在國家不分大小、相互保證政治獨立和領土完整的特別盟約,設立國際聯合機構。”后來據此建立的第一個國際性組織是
A.聯合國 B.國際聯盟 C.歐洲聯盟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二、材料分析題
17.20世紀上半葉美國在日本侵華問題上的態度不斷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各國在中國的商務機會均等,不能因為中國的現實狀況,謀求特別權力;為適用在中國的門戶開放,或各國商務實業機會均等原則,締約各國,除中國外,均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任何超出他國的特別權力。
——《九國公約》
材料二
美國政府不能認許任何事實上的形勢的合法性,也不擬承認中日政府或其代理人間,所締訂的有損于美國或其在華國民的條約權利....但美國政府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
——摘編自《1932年1月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照會》
材料三
1938年12月美國駐日大使格魯奉命向有田外相遞交了一份照會,嚴厲駁斥了“東亞新秩序”說,強調美國政府不承認日本“自命為這個‘新秩序’的掌權人和代言人”。1942年美國在《聯合國家宣言》中第一次將中國列為四大國之一,并廢除與中國舊有的不平等條約。
——摘編自王立新《意識形態與美國外交政策》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對20世紀30年代以來美國在日本侵華問題上的態度變化做出合理的歷史解釋。(要求:史實運用正確,邏輯體系嚴密.)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歷史漫畫可以敘史解史。它往往針對重大歷史事件、重要歷史人物等,使用夸張、比喻、寓意、突出細節等方式,集中反映特定的歷史內容和相關歷史背景,以及作者對歷史問題的認識、解釋與看待歷史的立場。下面是一幅歷史漫畫的構思,其中蘊含著歷史內容和歷史寓意。
雅爾塔會議:合作與未來漫畫的中心是一張圓桌,三把座椅。座椅上分別搭放著一件帶有元帥領章的軍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嘰色厚風衣。桌上是一張歐洲地圖。桌旁一扇高大的窗戶,落地窗簾上端分開,下端聚攏,正好形成一個巨大的“V”形。窗外的天空聚集起陰云。
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上述漫畫構思中包含的歷史背景、歷史內容和符合史實的寓意。
參考答案
1.B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從法律上明確否定了‘戰爭權’的合法性,從而成為‘戰爭是否合法的分水嶺’”并結合所學可知,《巴黎非戰公約》的締約國宣布廢除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故B項正確;《國聯盟約》的主要內容是成立處理國際關系事務的組織,故A項錯誤;《聯合國憲章》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等內容,故C項錯誤;《威斯特伐利亞條約》的簽訂,結束了長達30年的歐洲混戰,確立了國際關系中的國家領土、主權與獨立等原則,奠定了近代歐洲國際關系的基礎,故D項錯誤。
2.C
【解析】
【分析】
【詳解】
外交過程中只要能維護國家利益,可以相互妥協,選項C表述錯誤,符合題意,為正確選項;根據科蘭對外交的定義可知,外交的對象是主權國家,其目標是維護國家利益,其手段是非戰爭方式,選項A、B、D 表述正確,與題干要求不符,排除。
【點睛】
解題的關鍵是認識到外交過程中只要能維護國家利益,可以互相妥協。
3.D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開始,西歐從中世紀向近代過渡,西班牙、英國、法國等國的君主專制加強,民族國家逐漸形成,此時的“新君主國”的本質內涵是王權專制下的統一民族國家,故D正確;A項說的是形式,而不是本質,B項說的是教皇國,C項說的是近代議會制君主立憲制國家,均不符合題意,排除。
4.A
【解析】
【詳解】
1931年9月18日,日軍制造了“柳條湖路軌事件”,侵占東北, 共產黨發出了“以民族革命戰爭,驅逐日本帝國主義出中國”的號召,黑龍江省代主席馬占山率部在嫩江橋奮勇抵抗,東北各族人民也相繼組織義勇軍,奮戰在白山黑水之間,“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十四年抗戰的開始,故選擇A;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是在1938年蔣介石發表談話,承認中國共產黨的合法地位為標志,排除B;1938年武漢會戰后進入到抗戰相持階段,排除C;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抗日戰爭取得最終的勝利,排除D。
5.C
【解析】
【分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聯屬于英法控制之下的工具,材料體現的是國聯并未能制止戰爭,這與國聯維護和平的最初目的相反,體現的是南轅北轍,C選項符合題意。國聯未能制止戰爭,因此A選項錯誤。萬劫不復的說法與材料無關,B選項排除。國聯最后被德意日法西斯破壞,D選項排除。
6.B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材料“小學承擔起向全民宣傳共和思想和教授民族語言的使命,此舉強化了全民的民族國家觀念”可知,法國通過義務教育制度來培養人們的國家、民族觀念,故B項正確;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已經確立共和政體,故A項錯誤;材料并非強調重視義務教育,故C項錯誤;在啟蒙運動和法國大革命后,法國的民族認同觀念已經形成,故D項錯誤。
7.B
【解析】
【分析】
【詳解】
材料“若是自己站不起來,單想靠國際聯盟當保鏢,可是做夢哩……還要盡自己的力量,促他的進步”,表明希望中國要認清當時的國際形勢,要增強自己的力量,不能完全依靠國聯,但又不能把國聯看得毫無價值,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中國要增強自己的力量,同時還要重視國聯的作用,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不能全面反映材料信息,排除。
【點睛】
8.C
【解析】
【詳解】
材料體現的是以美國為首的部分西方國家繞開聯合國干預國際事務,說明聯合國在國際事務的主導地位受到挑戰,C正確,A排除;BD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故選C。
9.D
【解析】
【分析】
【詳解】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最后30年間,德意志崛起和德國經濟騰飛的前提條件是德意志民族國家的統一,D項正確;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進行是時代背景,不是德國崛起的前提,A項錯誤;19世紀末德意志君主專制是實,民主立憲是虛,B項錯誤;德國文化教育的新突破是德國發展的條件,不是德國崛起的前提,C項錯誤。
10.A
【解析】
【詳解】
在巴黎和會上,法國總理克里孟梭主張嚴厲制裁德國、瓜分德國,以維護法國在歐洲大陸的霸主地位,故選擇A;英國首相勞合·喬治反對過分制裁德國,不希望法國獨霸歐洲大陸,奉行“大陸均衡”原則,排除B;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出“十四點原則”,妄圖稱霸世界,排除C;意大利首相奧蘭多的主要目的是得到阜姆港,以使其成為意大利在巴爾干的擴張基地,排除D。
11.C
【解析】
【詳解】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蘇四國在莫斯科簽署決定成立普遍性的國際安全組織,即聯合國,故C正確;排除ABD。
12.B
【解析】
【分析】
【詳解】
“德國對歐洲統治的追求”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巴黎和會與國際新秩序”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其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國家在世界范圍內的統治秩序,故B項正確;維也納體系,即1814—1815年歐洲部分國家在維也納舉行會議及此后簽訂了一系列條約建立起以大國協調、歐洲均勢來維護和平的國際關系體系,故排除A項;聯合國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成立的,故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國際裁軍協議,故D項排除。
13.B
【解析】
【詳解】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安全理事會、國際法院和秘書處都是聯合國的下屬機構,B正確,ACD排除。故選B。
14.C
【解析】
【分析】
【詳解】
20世紀70年代以來,成立核供應國集團,加強核出口管制,制定核保障監督附加議定書,強化國際核安全合作等,說明國際核不擴散機制逐步完善,C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核武器的“數量”得到有效削減,A項錯誤;核不擴散機制的不斷完善不能說明核擴散現象得到了“根本遏制”,B項錯誤;國際社會“合作和平利用核能”在材料中沒有體現,D項錯誤。
15.C
【解析】
【詳解】
1943年11月中美英在開羅召開開羅會議,發表《開羅宣言》,會議結束后發表的《開羅宣言》中明確宣告:在戰爭結束后,日本必須將東北三省、臺灣和澎湖列島歸還給中國,故選擇C;《大西洋憲章》是美英發表的主要是對德戰爭的目的和戰后和平的處置等內容,排除A;《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正式形成,排除B;《聯合國憲章》是聯合國的基本大法,它既確立了聯合國的宗旨、原則和組織機構設置等原則,排除D。
16.B
【解析】
【詳解】
1920年1月10日,根據巴黎和會通過的《國際聯盟盟約》,國際聯盟成立,其宗旨是減少武器數量、平息國際糾紛、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以及促進國際合作和國際貿易,故選擇B;聯合國成立于1945年,1946年取代國聯,排除A;歐洲聯盟成立于1993年,是區域性組織,排除C;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成立于1949年,是美蘇冷戰的產物,排除D。
17.變化:由一戰后抵制日本獨霸中國到30年代初期默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到二戰后期又轉而抵制日本侵華并扶持中國抗戰。
解釋: 30年代初期:美國遭受經濟危機深重打擊;延續了孤立主義的外交傳統,其目的是避免在與英日等國家爭奪國際市場的活動中陷于失敗(原因)。這以犧牲中國東北的主權為代價維護了美國的在華利益;同時縱容了日本在中國的進一步侵略擴張(影響)。
30年代后期:隨著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逐步突破美國主導的華盛頓體系,嚴重侵害美國的在華利益,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正義性。(原因)這一改變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了中國的抗戰,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的信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進一步侵華;同時也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影響)
【解析】
【分析】
【詳解】
態度變化:根據材料一中“不能因為中國的現實狀況,謀求特別權力”,“除中國外,均不得謀取或贊助其本國人民謀取任何超出他國的特別權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戰后美國抵制日本獨占中國;根據材料二中“美國政府無意干涉日本在滿洲的合法條約權利”可知, 30年代初期美國默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根據材料三中“(美國)嚴厲駁斥了‘東亞新秩序’說”,強調美國政府不承認日本“自命為這個‘新秩序’的掌權人和代言人”;“1942年美國在《聯合國家宣言》中第一次將中國列為四大國之一,并廢除與中國舊有的不平等條約”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后期,美國抵制日本侵華并扶持中國抗戰。
解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九國公約》中美國抵制日本獨霸中國的原因是,一戰后美國霸權主義在亞太中國地區的體現,這一條約使美國長期追求的“門戶開放”在中國成為現實,打破了日本對中國的獨占,使中國恢復到帝國主義共同支配的局面;根據材料二中“1932年1月美國國務卿史汀生的‘不承認主義’照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30年代初期,美國默認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原因是,美國受到經濟危機的深重打擊,受傳統孤立主義的外交影響,其目的是避免在與英日等國家爭奪國際市場的活動中陷于失敗;其影響在于,以犧牲中國東北的主權為代價維護了美國的在華利益;同時縱容了日本在中國的進一步侵略擴張;根據材料三中“1938年12月”,“(美國) 嚴厲駁斥了‘東亞新秩序’說”,“1942年美國在《聯合國家宣言》中第一次將中國列為四大國之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二戰過程中,美國抵制日本侵華并支持中國抗戰的原因在于,隨著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逐步突破美國主導的華盛頓體系,嚴重侵害美國的在華利益,同時中國的抗日戰爭具有正義性;其主要影響有,在物質和道義上支持了中國的抗戰,增強了中國人民抗戰的信心,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日本的進一步侵華;同時也加速了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18.背景: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蘇美英三國首腦在雅爾塔召開會議。
內容:會議主要參加者有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會議協調了盟國的行動,加快了戰勝法西斯的步伐;對戰后世界特別是歐洲做出安排。
寓意:用三件放在座椅上的衣物代表著“三巨頭”,并暗示討論激烈;“V”形表示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結局光明;窗外天空的陰云預示著“冷戰”的隱憂。雅爾塔會議既給人們帶來了勝利光明,也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
【解析】
【分析】
【詳解】
歷史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召開會議召開的背景為,1945年2月,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蘇美英三國首腦參與會議。
歷史內容: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雅爾塔會議的主要參與者為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會議的主要內容為協調盟國的行動;會議作用是加快了戰勝法西斯的步伐,對戰后歐洲做出安排。歷史史實的寓意:根據材料中“帶有元帥領章的軍大衣、一件黑色斗篷和一件咔嘰色厚風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件放在座椅上的衣物代表著會議參與者即蘇、美、英三國領導人(“三巨頭”),并暗示(椅子即位置、國家利益或國際秩序安排)討論激烈;根據材料中“高大的窗戶,落地窗簾上端分開,下端聚攏,正好形成一個巨大的‘V’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用“V”形表示雅爾塔會議協調對德作戰等,預示著反法西斯戰爭勝利在望,結局光明;根據材料中“窗外的天空聚集起陰云”,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會議對戰后世界特別是歐洲做出安排,以天空中的陰云預示著“冷戰”的隱憂,即雅爾塔會議既給人們帶來了勝利光明,也帶有明顯的強權政治色彩。
試卷第1頁,總3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玛县| 牟定县| 乌鲁木齐县| 大方县| 册亨县| 沙田区| 通化县| 吉安市| 丰原市| 辉县市| 黄骅市| 贵溪市| 新龙县| 峨边| 双城市| 南华县| 沁源县| 南靖县| 日喀则市| 桦甸市| 左云县| 兴安盟| 北辰区| 绥中县| 图片| 绥江县| 玉山县| 尤溪县| 行唐县| 通山县| 车险| 克山县| 昭平县| 长垣县| 北流市| 东乡族自治县| 丹巴县| 钟祥市| 蚌埠市| 蚌埠市| 高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