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課程標準知道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及其由來。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時期 基層組織 基層治理與特點古希臘時期 村社 基層組織:村社 2)最高權利機關:全體男性公民出席的村社大會。 3)職權: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等。中世紀 莊園 莊園自治:莊園主或管家管理,組織生產,征收地租,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自治城市 基層單位:行會或商會,由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 ②職能: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 ,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 。 (3)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近代西方: 市鎮治理 1835年,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地方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 美國建國后,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 法國大革命后,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礎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二戰后 (1)社區發展為基層自治的主要方式 a.背景: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 b.概況: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社區組織開始形成。 C.職能: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參與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決策。 D.影響: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20世紀80年代后 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 (1)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 (2)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特點:基層自治和社區是西方國家基層治理的主要特點和發展趨勢;基層治理以自治為主,自主權逐漸擴大;基層自治的建立、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基層治理向規范化法治化方向發展;有效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各國基層治理的方式有所不同;各國政府和聯合國在實現基層治理方面發揮積極推動作用。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西方社會保障制度(1)目的:保障基本的生活、促進經濟發展、維護社會穩定、維護社會公平、增進國民福利(2)歷程:①17世紀初,英國頒布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濟貧制度。②19世紀80年代,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③1935年,美國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④二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 此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3)原因:①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及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②貧富差距懸殊;③解決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的需要。(4)特點:①從單純的社會救濟發展成為公民的社會權利,得到立法和制度上的保證;②福利種類繁多,主要包括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養老保險等,比較全面、系統;③覆蓋面廣,對全體社會成員的普遍保障,低收入階層收入多;④在資金籌集方面,不僅要求多方出資,而且實現了由國家出面強制執行。(5)評價:積極:它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高度時產生的社會和經濟制度,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局限:過度的社會保障,加大了國家財政支出的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工作動力,效率低下。2.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1)初形成,第一部社會保險法1951年2月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保險法。2)漸成熟,保障水平穩步提高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推進,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3)更公平,突破城鄉分割的藩籬建立起了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整合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鞏固練習1.公元前5世紀末,雅典至少有150個到170個村社。村社的職能之一是登記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權的認定決定于村社機構的登記,而不像從前那樣決定于氏族族籍,許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獲得了公民權。村社職能的規定A.說明雅典基層社會治理混亂 B.意在推動雅典公民群體擴大C.使雅典的權力運行臻于平衡 D.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民的個人自由2.下表是1983—1984年英國稅收與福利對家庭收入的影響(單位:英鎊),從中可知這種情況月收入 (四口之家) 50.00 80.00 100.00 130.00 200.00兒童津貼 13.00 13.00 13.00 13.00 13.00房屋津貼 22.55 17.60 13.89 8.29 0.00家庭收入補助 22.50 7.50 0.00 0.00 0.00學校免費午餐 5.00 5.00 0.00 0.00 0.00納稅 0.00 -7.88 -13.88 -19.88 -43.83國民保險 -4.50 -7.20 -9.00 -10.80 -18.00實際收入 108.55 108.00 104.01 110.61 151.12A.使英國貧富差距變得極為微小 B.導致政府出現嚴重的財政危機C.使每個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帶來的好處 D.影響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3.19世紀末,德國帝國議會通過了一系列國家社會保障立法,宰相俾斯麥不遺余力地推行這些社會保障制度,他說:“只要給健康工人以勞動權,保證他們病有所醫,老有所養那些先生們(社會主義者)就會成為鳥的空鳴。”這反映出當時德國A.經濟高速發展,率先建成“福利國家” B.民主化程度提高,建立責任內閣制C.政府用非暴力手段加強社會控制 D.社會保障導致社會主義運動失敗4.北美殖民地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盛行地方自治。年滿21歲的成年男子都可以參加市鎮大會。大會選舉市鎮行政委員會、其他官員及出席殖民地議會的代表。大會還提出、討論和通過議案,處理地方重大事務如征稅、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規以及為學校和教會制訂章程。對此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A.體現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 B.對美國憲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C.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 D.美國基本保持地方自治的傳統5.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社會服務的決策權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區,服務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間組織和志愿者團體共同承擔。這一調整使得英國A.地方治理的效率更低效 B.社區承擔更多政府功能C.政府對經濟的干預不斷加強 D.政府公共開支日益增加6.1834年英國《濟貧法(修正案)》將“低于舒適原則”確立為基本原則,即不論家庭大小和生活支出多少,金錢救濟絕對不能超過社區獨立勞動者的最低工資水平。它規定,一律停止對濟貧院外所有壯年男子的救濟。這些規定反映出英國A.社會保障適應社會發展 B.社會矛盾尖銳激化C.形成了完善的法律體系 D.救濟觀念走向人道7.如圖是關于歐洲福利國家的漫畫,作者認為歐洲福利制度的推行A.降低了就業熱情 B.加劇了財政負擔C.抑制了貧富分化 D.維護了社會公平8.在三次科技革命的推動下,勞動者要求改善勞動和生活條件的呼聲逐8高漲。為此,發達國家推行了一系列社會保障政策,以使貧困人口和由于各種原因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這一制度被稱為“福利國家"制度。據此可知,“福利國家"的建立主要是由于A.戰爭導致勞動力大量喪失 B.經濟發展導致貧富懸殊嚴重C.社會經濟結構的全面調整 D.勞動人民大多依賴社會救濟9.下表為1983—1984年英國稅收、福利與家庭收入統計表(單位:英鎊),據此可知A.兒童利益得到了絕對保障 B.實際收入的變化是國家干預經濟的結果C.國民保險消除了收入差距 D.福利政策的調整實現了收入的平均分配10.19世紀中后期,巴黎人口增加了約3倍,房價和房租不斷攀升。政府借舊城改造招商引資,將城郊一些土地收歸國有并修建住房租賃給無房市民。此外,還立法規定免除貧困房客的房屋稅。巴黎政府此舉旨在( )A.構建社會保障體系 B.通過國有化促進經濟增長C.徹底解決住房問題 D.適應工業化發展的需求11.2010年美國國會通過了奧巴馬的醫改法案,預計在今后10年內投入9 400億美元,使美國醫保覆蓋率從85%提升至95%,接近全民醫保。這一改革A.樹立了美國的大國形象 B.體現了“偉大社會”計劃C.是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D.是凱恩斯主義的運用12.在托克維爾看來,英國的地方自治傳統是在英國特有的長期宗教紛爭中形成的。英國人“比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更熟悉權利觀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則。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壯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經深深地扎根于英國人的習慣之中”。對材料理解最準確的是A.英國民主思想來自宗教改革 B.地方自治是英國政體的重要特點C.美國自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 D.美國政體學習借鑒了英國政體13.1965~1970年西歐各國的社會福利支出增長了11.6%,1970~1975年間增長了15.3%,社會福利開支占GDP的比重也從60年代的20%上升到了70年代的30%。社會福利的增長速度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快了一倍左右。據此可推知( )A.政府干預經濟未惠及所有國民 B.高福利會增加經濟發展的包袱C.國有化是實施福利政策的前提 D.福利政策拉動了西歐經濟增長14.據報道44歲法國男子提爾里24年來從未工作過一天,但他卻靠政府的救濟,一直過著神仙般的滋潤生活,令人驚訝的是超級懶蟲提爾里競不知廉恥的出版自傳披露他的懶蟲秘籍,造成法國“提爾里式懶蟲”現象是由于A.政府大力干預經濟 B.開展經營者革命C.實施人民資本主義 D.福利國家的建立15.1883年,德國通過了工業化國家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保險立法《醫療保險法》,1884年通過了《工傷事故保險法》,1889年通過了第一部《老齡和殘疾保險法》。這三大保險法的頒布A.有利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 B.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C.根本改變了工人階級的地位 D.解決了人民的衣食住行問題16.馬克思說:“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不會消除奴隸的從屬關系和對他們的剝削?!毕铝懈黜椫?,能與馬克思這一觀點相印證的是A.工業革命的發展 B.第三產業的興起C.“福利國家”的建立 D.“新經濟”的出現二、材料分析題1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834年英國頒布濟貧法修正案(又稱新濟貧法),第一次全面以社會政策的方式規定接受救濟的人應給予一種比獨立的勞動者低的生活標準;在全國興建濟貧院,要接受救濟的人只能進入濟貧院接受統一管理,而進入濟貧院要經過嚴格審查,只有真正的赤貧之人才能進入。中央成立濟貧法部的行政部門,有權頒布施行濟貧條例;成立督察組專門監督中央條例在地方上的執行情況。院外救濟的申請者在家接受救濟,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婦、暫時性殘疾的人、老年人等。1905年英國政府成立了皇家調查委員會,頒布《失業工人法》,1908年頒布《養老金法》,1911年頒布《健康保險法》,自此正式建立起新型的社會保障制度體系?!幾源廾鬟h《英國貧困問題解決探析——以新舊濟貧法實施為例》材料二 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后,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社會福利制度陷入了重重困境。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蓬勃興起與加速發展,資本可以隨意躍出國界,工會對福利的任何進一步要求和政府擴大福利支出的政策都會促使資本“外逃”,資本“外逃”反過來又加劇了國內的失業壓力。龐大的社會福利支出用于消費,既增加了西歐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導致這些國家在對外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國民對福利的過度依賴導致工作積極性不高和勞動力市場僵化,“福利經濟”培養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懶漢,誘發了長期困擾西方社會的福利道德問題。——摘編自代恒猛《全球化與歐洲“福利國家”:一個理論研究視角》(1)根據材料一歸納近代英國濟貧的措施,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近代英國貧困問題產生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70年代以來歐美國家福利制度帶來了哪些社會問題?三、論述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 關于,海內外學者著述頗豐,敘述各有側重,如《世界通史·第三編:現代文明的鏖戰與選擇——20世紀的世界史》《喧囂時代:20世紀的全球史》《極端年代》等,這些書名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就,自擬一個能夠反映其時代特征的書名,并運用具體史實予以論證。(要求: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試卷第1頁,總3頁參考答案1.B根據材料“村社的職能之一是登記本村社的公民,公民權的認定決定于村社機構的登記……許多失去氏族族籍的雅典自由民也獲得了公民權”,并結合所學可知,雅典村社的設立削弱了氏族貴族勢力,使更多人獲得公民權,擴大了雅典公民群體,故B項正確;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故排除;材料內容并沒有反映權力運行的問題,故C項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2.D根據材料可知,原本收入不同的家庭,在經過交稅、接受補助之后,各家庭間實際收入差別并不大,這在一定程度上會打擊人們工作的積極性,故D項正確;A項與史實不符,故排除;材料并沒有涉及政府的總體支出和負擔能力,故B項排除;由表格可知,并不是所有家庭都能充分享受福利制度帶來的好處,故C項錯誤。3.C依據材料可知,俾斯麥強調用社會保障制度來消除工人階級的斗爭,反映了當時德國政府釆用非暴力手段抵制社會革命、加強社會控制,C正確;材料并未將德國與其他國家比較,無法得出德國率先建成“福利國家”,排除A;當時德國并未實行責任內閣制,排除B;D項與史實不符,排除。4.A材料并沒有體現立法、行政、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故A項表述錯誤,符合題目要求,故選A項;材料強調發揮地方自治的作用,受其影響,美國憲法規定美國實行聯邦制,中央集權與地方分權相結合,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材料“大會選舉市鎮行政委員會、其他官員及出席殖民地議會的代表。大會還提出、討論和通過議案,處理地方重大事務如征稅、分配土地、制定地方法規以及為學校和教會制訂章程”可知,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在基層治理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由“北美殖民地特別是新英格蘭地區盛行地方自治”可知,美國基本保持地方自治,故D項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5.B根據材料“20世紀80年代初,英國社會服務的決策權限下放到地方政府甚至社區,服務的提供也不由政府全包,而是由政府、民間組織和志愿者團體共同承擔”分析可知,當時英國社區享有一定的社會服務決策權限,同時承擔著一定的社會服務,這表明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故B項正確;材料中的做法使得地方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政府公共開支日益減少,故AD兩項錯誤;材料中的做法說明政府對經濟的干預減少了,故C項錯誤。6.A《濟貧法(修正案)》規定的“低于舒適原則”是鼓勵人們進行勞動,保證自由勞動力的供應,這反映了工業革命后社會保障適應社會發展的要求,故A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矛盾尖銳激化”,故B項排除;“形成了完善的法律體系”在材料中不能體現,故C項排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7.B通過漫畫可以看出,歐盟在福利制度的壓力下,從黃金時代走到了青銅時代,意味著福利制度加劇了國家財政負擔,B正確;漫畫內容與就業無關,排除A;福利制度只能緩解貧富分化而不能抑制,排除C;D脫離漫畫主旨,排除。8.B根據材料“以使貧困人口和由于各種原因喪失勞動能力的人得到最低的生存保障”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工業革命與科技革命的開展,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貧富的差距日益拉大,因此政府為了緩和社會矛盾,通過“福利國家”制度進行社會財富的再分配,因此“福利國家"的建立主要是由于經濟發展而導致的貧富懸殊嚴重,故B項正確;福利國家制度與戰爭的影響并沒有直接關系,排除A項;“全面調整”與材料主旨信息無關,排除C項;D項表述過于絕對,勞動人民主要依靠勞動,而不是救濟,排除D項。9.B從表中可知,收入多的人沒津貼,交完稅后,每月的收入比享受福利津貼的家庭(月收入50英鎊)相差不大,說明政府對社會經濟生活進行了干預,以保證社會秩序和經濟生活正常運行,故選擇B項;發放兒童津貼并不代表兒童所有的利益都得到了保障,排除A;“消除了”表述過于絕對,國民保險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收入差距,排除C;福利政策不可能“實現了收入的平均分配“,排除D。10.D根據題干時間“19世紀中后期”可知此時處于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城市化進程加快,為了適應工業化需求,政府必須想辦法解決人民住房問題,故D項正確;題干信息只反映了巴黎政府想辦法解決市民的住房問題,不等于構建社會保障體系,故A項錯誤;法國政府此舉是解決住房困難的市民的問題,會增加財政負擔,故B項錯誤;政府此舉只能緩解但不能徹底解決住房問題,故C項錯誤。11.C題干反映的是美國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完善歷程,是社會發展進步成果的體現,是民眾需要的體現,是美國國內生產資料再分配的體現,C正確;醫保改革是在美國國內進行的,不是對外行為,排除A; “偉大社會”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前總統約翰遜提出的,B項排除;20世紀70年代爆發的“滯脹”危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凱恩斯主義的失靈,材料中雖體現了政府行為,但并不是凱恩斯主義的運用,D項排除。12.C根據材料“英國人‘比當時的大部分歐洲人更熟悉權利觀念和真正自由的原則’。在移民初期,自由制度的茁壯萌芽即地方自治,已經深深地扎根于英國人的習慣之中”可知,英國人移民到美國,同時帶去了自治思想,所以美國自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故C項正確;根據材料“英國的地方自治傳統是在英國特有的長期宗教紛爭中形成的”可知,英國地方自治傳統源于宗教紛爭,而不是來自宗教改革,故A項排除;材料無法體現地方自治是英國政體的重要特點,故B項排除;材料強調美國自治思想深受英國影響,而不是美國政體學習借鑒了英國政體,故D項排除。13.B1965~1970年西歐各國的福利支出比重不斷加大,增長速度比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速度快了一倍左右,說明高福利會增加經濟發展的包袱,故B項正確;材料反映了西歐福利支出的比重不斷增加,沒有涉及政府干預經濟惠及所有國民的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涉及國有化的問題,故C項錯誤;福利政策會加重經濟增長的負擔,故D項錯誤。故選擇B。14.D提爾里不需要工作卻能生活的非常滋潤,原因在于政府的救濟,即政府相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滋生了提爾里之類的懶惰者,而社會保障制度正是福利國家建立的內容之一,D正確;政府干預經濟主要體現在政府對經濟運行過程的干預,其并不能直接導致“提爾里式懶蟲”產生,排除A;經營者革命指的是企業的所有者退出經營第一線(管理所有業務),對企業的控制力下降,然后由專門的科技人員與管理人員等人才進行經營,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B;是通過大量發行小面額股票,股票不再只為少數資本家擁有,呈現分散化的趨勢,企業普通職工也擁有股票,資本家已無法擁有企業全部所有權,這種情況在發達國家被成為人民資本主義,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C。15.A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三部社會保險法案屬于社會保障體系內容,其頒布有利于完善醫療保障制度,A項正確;材料不涉及國家統一,排除B項;“根本改變”的說法絕對,排除C項;這三部法案無法解決人民的衣食住行問題,排除D項。16.C“吃穿好一些,待遇高一些,持有財產多一些”如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普遍實行的“福利國家”制度,“不會消除······的從屬關系和剝削”也即資本主義國家建立“福利國家”后,工人階級的政治經濟地位沒有根本改變,因此能與馬克思這一觀點相印證的是“福利國家”的建立,故選擇C;工業革命使工人遭受的剝削日益嚴重,排除A;第三產業的興起只是產業結構的變化,與階級的從屬關系無關,排除B;“新經濟”是一種以知識為基礎、以信息技術為主導的新的經濟形態,依然與階級的從屬關系無關,排除D。17.(1)措施:頒布濟貧法律;興建濟貧院;建立濟貧監管體系;允許部分貧困者在家接受救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原因:(自由)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工業革命使得貧富差距擴大等。(2)資本外逃,加劇國內失業壓力;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削弱國家經濟競爭力;勞動者生產積極性降低(培養了懶漢),不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詳解】(1)措施,根據材料“在全國興建濟貧院,要接受救濟的人只能進入濟貧院接受統一管理”可總結出興建濟貧院;根據材料一“而進入濟貧院要經過嚴格審查,只有真正的赤貧之人才能進入”得出建立濟貧監管體系;根據材料一“中央成立濟貧法部的行政部門,有權頒布施行濟貧條例;成立督察組專門監督中央條例在地方上的執行情況。院外救濟的申請者在家接受救濟,這些人往往都是些寡婦、暫時性殘疾的人、老年人等”得出允許部分貧困者在家接受救濟,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根據材料一“1905年英國政府成立了皇家調查委員會,頒布《失業工人法》,1908年頒布《養老金法》,1911年頒布《健康保險法》”得出頒布濟貧法律。原因,根據“1834年”可知,當時工業革命基本完成,聯系工業革命的影響分析可得,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日益顯現出來,貧富差距逐漸擴大。(2)根據材料“資本‘外逃’”可得出歐美福利國家帶來了資本外逃;根據材料“國內的失業壓力”可得出加劇國內失業壓力;“增加了西歐國家產品的生產成本”“國家在對外經濟競爭中處于劣勢”可得出產品生產成本提高,削弱國家經濟競爭力;根據材料“培養出一批坐享其成的懶漢”可得出勞動者生產積極性降低,不利于發揮市場經濟的作用等分析。18.示例書名:《偉大的年代》論證: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人類在一百年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而這些成就影響著人類命運。20世紀科學技術取得了飛速進步。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出現,通訊技術、化工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豐富了人類生活;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原子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發展,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20世紀社會主義制度從無到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一個缺口,建立社會主義政權,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新局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社會主義運動在東方開花結果,極大地發展了國際社會主義。20世紀的世界歷史取得的成就影響著人類文明的走向,它不愧是一個偉大的年代【詳解】示例書名:根據材料“《世界通史·第三編:現代文明的鏖戰與選擇——20世紀的世界史》《喧囂時代:20世紀的全球史》《極端年代》”可知,這些著作涉及的是20世紀,根據材料“這些書名反映了作者對時代特征的理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以擬出書名《偉大的年代》論證:論證過程結合所學知識,列舉20世紀在各領域的成就,如科學技術的進步、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同時對20世紀的成就進行簡要評價。具體論證如下:20世紀是一個偉大的世紀,人類在一百年間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就,而這些成就影響著人類命運。20世紀科學技術取得了飛速進步。20世紀初第二次工業革命基本完成,汽車、飛機、等交通工具的出現,通訊技術、化工技術的進步,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豐富了人類生活;20世紀四五十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開展,原子能技術、互聯網技術等先進技術發展,進一步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人類文明的進步。20世紀社會主義制度從無到有。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成功地在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上打開一個缺口,建立社會主義政權,開創了國際社會主義運動新局面;1949年,新中國成立,一個無產階級領導的新中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使社會主義運動在東方開花結果,極大地發展了國際社會主義。20世紀的世界歷史取得的成就影響著人類文明的走向,它不愧是一個偉大的年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