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知識清單】【時空構建】【知識梳理】一、辛亥革命1、背景:①清朝自救失?。呵迥┬抡?,預備立憲②思想基礎:三民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民族主義(前提)創立民國—民權主義(核心,政治革命)平均地權—民生主義(補充發展,社會革命。為了解決社會貧富不均問題;不是徹底的反封建的土地革命綱領)③組織基礎:成立興中會、同盟會等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和政黨。④有利時機:四川保路運動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1912年3月11日)(1)目的—防止袁世凱專權,維護民主共和;(2)內容—主權在民;自由平等;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3)性質意義—近代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的進步意義3、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體;(2)經濟: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3)思想: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4)風俗文化: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4、辛亥革命的局限: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5、失敗原因:缺乏科學的革命綱領;不敢放手發動廣大民眾;缺乏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遭受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破壞。注:近代中國風俗習俗發生明顯變化,像出現鞠躬、握手、先生、同志取代跪拜、老爺、大人等禮儀稱呼最早是在辛亥革命后,中華民國早期。二、孫中山為追求民主共和斗爭1、理論上:提出三民主義;2、實踐上:成立興中會、同盟會;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中華民國,頒布《臨時約法》。三、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特點(1)政治上-軍閥混戰和割據,政治上分崩離析;獨裁專制,對外賣國。(2)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短暫春天)(3)社會生活習俗上-種種新氣象出現(4)思想文化上-出現新文化運動,思想解放,弘揚民主科學精神;馬克思主義得到傳播四、孫中山代表革命派捍衛民主共和斗爭(1)1913年宋教仁遇刺后,發動二次革命(2)為反對袁世凱稱帝,1915年發動護國運動(唐繼堯、蔡鍔、李烈鈞)(3)為反對段祺瑞北洋軍閥獨裁,1917年開始發動兩次護法運動五、參加一戰(1)目的:為爭取國際地位,抵制日本在華勢力的發展。(2)概況:1917年8月14日,中國向德、奧兩國宣戰,加入協約國一方參戰。(3)影響①收回德、奧在天津、漢口的租界,撤銷兩國領事裁判權。②十幾萬名中國勞工遠渡重洋前往歐洲前線。為協約國一方取得勝利作出了貢獻。六、1912-1919年民族資本主義迅速發展1、原因:(1)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2)政府鼓勵民間興辦實業;(3)群眾性反帝愛國斗爭的推動,特別是提倡國貨運動支持。(4)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暫時放松對中國侵略。2、代表性行業與企業(家):紡織業、面粉業等輕工業發展最快榮宗敬、榮德生-福新面粉公司;張謇-大生紗廠3、影響(1)民族資產階級力量進一步壯大,掀起了新文化運動(2)促進工人階級壯大,為馬克思主義傳播、五四運動、中共誕生,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奠定經濟階級基礎七、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原因(1)對辛亥革命失敗反思-國民頭腦仍被專制和愚昧束縛著;(2)直接原因-北洋軍閥推行尊孔復古的逆流。(3)經濟階級-一戰期間民族工業、民族資產階級迅速發展2.興起(1)開始: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2)主要陣地:北京大學和《新青年》雜志。(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錢玄同(資產階級激進派)3.主張:(1)提倡民主(德先生)、科學(賽先生),反對專制、愚昧(2)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3)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揭開文學革命序幕)4.意義: (1)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使人們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2)民主和科學的思想得到弘揚,推動中國自然科學的發展。(3)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為五四運動的爆發起了宣傳動員作用。5.局限性:對東西方文化存在著絕對否定和絕對肯定傾向。未能與群眾運動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