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中國共產黨成立與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知識清單一、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一)五四運動1、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1)根本原因: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對內獨裁,對外賣國)激化社會矛盾。(2)外部原因:帝國主義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加深。(3)導火索:1919年,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4)經濟基礎: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工業快速發展。(5)階級基礎:無產階級隊伍不斷社大。(6)思想基礎:新文化運動促進思想解放;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2.口號:“外爭國權,內除國賊”,“還我山東”,“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3.結果:取得初步勝利-北京政府釋放了被捕學生;罷免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職務;中國代表拒絕在和約上簽字。4.原因:有廣泛群眾基礎,特別是工人階級發揮主力軍作用5.五四精神:愛國,進步,民主,科學。其核心是愛國6.五四特點:新覺醒-全民族意識全面覺醒;新精神-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新思潮-馬克思主義;新的領導階級-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發揮領導作用。7.意義(1)性質是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也是偉大思想啟蒙運動。(2)推動了中國社會進步。(3)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并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為中共成立做了思想干部上的準備。(4)是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注 :為何五四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開端?(1)使中國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2)促進馬克思主義傳播(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1、開始時間與中心:俄國十月革命后;北京與上海。2、表現①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②1920年3月,李大釗又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③1920年5月,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注:李大釗是第一個在中國舉起社會主義大旗的人。3、馬克思主義傳播作用:為中共誕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崛起奠定思想基礎。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條件(1)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2)階級基礎: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3)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4)外部:共產國際的幫助。2.標志:中共一大的召開(1)時間、地點:1921年7月23日;上海,后轉至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2)內容①確定了中國共產黨的名稱。②明確了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③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任書記。如何評價一大上黨的奮斗目標?中共一大綱領中奮斗目標說明中共尚未正確認識到中國國情,是思想上的不成熟,所以二大時修改了目標。補充:中共二大(1922年):內容①制定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反對帝國主義,反對封建主義,反對軍閥,建立民主共和國。 ②最高綱領是:建立共產主義社會。中共二大民主革命綱領制定,說明中共能夠正確認識國情,制定符合實際的革命綱領。3.中共誕生意義(1)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2)使中國革命有了堅強的領導力量。(3)中國革命有了正確的前進方向,中國人民有了強大的凝聚力量,中國命運有了光明的發展前景。(4)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提示: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新"在何處?(看看即可)(1)新的領導階級:新型的無產階級革命政黨――中國共產黨(2)新的指導思想:馬克思主義。(3)新的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4)新的革命道路: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三、國民革命(1924-1927年)(一)過程:1、前提基礎:國共合作建立(1)建立原因: 為了反帝反封建;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國際幫助;孫中山捍衛民主共和斗爭屢屢失敗,轉變思想,同意合作。(2)標志: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3)合作基礎:新三民主義。(4)建立起的統一戰線:革命統一戰線2.高潮:北伐戰爭(1926-1927年),看教材北伐路線形勢圖(1)目標:“打倒列強,除軍閥”。(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3)準備①1925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 整編軍隊為國民革命軍②兩次東征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4)北伐成果: ①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②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打擊帝國主義勢力。3.結果:失敗:(失敗指未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杜會的性質,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1)失敗原因: 國民黨――統一戰線內部爭奪領導權的斗爭加劇;國民黨右派篡奪領導權并背叛革命。中共――陳獨秀犯了右傾機會主義錯誤,放棄了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其他——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破壞(2)國民革命失敗教訓:中國共產黨必須掌握革命武裝,進行武裝斗爭,必須掌握革命的領導權。(3)失敗標志:l927年4月l2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7月l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發動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四、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上:(1)確立國民黨專制統治:1927年秋,“寧漢合流”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國家形式上基本統一: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打敗張作霖,1928年底,張學良改旗易幟,標志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經濟上:民族工業較快發展,同時官僚資本形成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提高;②人民反帝愛國,提倡國貨運動支持③幣制改革和國民經濟建設運動(主要)五、工農武裝割據革命新道路的開辟(一)背景:從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共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重要性。(二)過程:1.南昌起義(1)時間領導: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2)結果:起義軍在潮汕地區遭到敵人的圍攻而失敗,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率領下轉戰湖南,一部分轉移到海陸豐。(3)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共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奪取政權的開始。2.八七會議(1)時間、地點: 1927年8月7日,漢口。(2)內容: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義1927年9月(1)八七會議后,毛澤東赴湖南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2)在攻打長沙受挫后,毛澤東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背景:南昌起義、秋收起義都是走蘇聯的路(城市中心論),都失敗說明這條路不適合中國國情。毛澤東代表的中共是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探索正確道路的呢?實踐上――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1)過程①1927年10月,毛澤東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②1928 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后部隊改名中國工農紅軍。(2)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理論上――創立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內容-武裝斗爭、土地革命、根據地建設)探路意義:開創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工農武裝割據道路)4.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實踐――推動革命形勢迅猛發展(1)到1930年夏,建立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幾個省,武裝力量達十萬人。(2)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和臨時中央政府。(3)土地革命: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革命,使黨贏得農民支持,也調動農民革命生產積極性。(4)取得了4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六、紅軍長征(1934.10-1935.10-1936.10)1.原因:外部:共產國際的錯誤指導 根本:中共中央犯“左”傾錯誤 直接:第五次反“圖剿”失利。2.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3.轉折:遵義會議(1)時間: 1935年1月(2)內容: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未全面糾左,也未從思想上糾左)(3)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標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4.走向勝利(1)1935年10月,紅一方面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2)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5.意義(1)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2)宣傳了共產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3)鑄就偉大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6、長征精神、意義?(1)長征精神:革命樂觀主義、革命英雄主義、艱苦奮斗、團結集體主義(2)意義:是促進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發展的強大精神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