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一次函數中的動點問題》教學設計一、選題背景:本題選自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一次函數》第108頁復習題綜合運用第10題。二、題目內容:已知A(8,0)及在第一象限的動點P(x,y),且x+y=10,設△OPA的面積為S(1)求S關于x的函數表達式;(2)求x的取值范圍;(3)當s=12時,求P點坐標;(4)畫出函數S 的圖象。三、教學目標:本題為一節復習課,屬于一次函數中動點問題的綜合題型,要求學生能從運動、變化的角度去分析問題,揭示變量間的內在聯系,尋求變量間的對應規律,從而建立適當的函數關系式,并利用題目中的條件,求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通過構建圖形、動態演示、觀察探究、建立模型等活動,利用一次函數把抽象的數量關系和直觀幾何圖形結合起來,從“數”和“形”兩方面動態地分析問題,加深對“轉化”思想、“數形結合”思想以及“數學建模”思想的認識,培養學生抽象、轉化、建模等能力。三、教學重難點:重點:用一次函數解決動點問題中的面積問題;難點:在運動過程中用等量關系表示線段的長度。四、學情學法分析:根據我校的為鄉鎮初級中學,學生基礎較為薄弱,思維能力不突出。加之函數本身就是初中學生學習的難點。因此本題采用引導、啟發的教學法為主,利用數形結合、幾何畫板動態演示的方式進行講解。據筆者教學經驗,學生解答本題時可能會遇到的第一個困難是難以正確畫出草圖;第二個也是最大的困難是理解不了條件“x+y=10”的意義,進而無法將動點P的運動規律具體化、形象化;至于最后面,△OPA高的數量表示,面積S的計算,自變量的取值范圍等,只要能夠抽象出恰當的圖形,一般都能夠正確計算出結果。五.教學過程一.課前熱身1.問題搶答(1) 坐標象限點的有什么特征?(2) 三角形面積公式是怎樣的?(3)談談對x+y=10的理解?2. 看圖填空(1)已知 A(8,0)及在第一象限的點P(2,3) ,設△OPA的面積為S,則S= _____(2)已知 A(8,0)及在第四象限的點P(2,-3) ,設△OPA的面積為S,則S= _____(3)已知 A(8,0)及在第一象限的點P(x,y) ,設△OPA的面積為S,則S= _____(4)已知 A(8,0)及在第四象限的點P(x,y) ,設△OPA的面積為S,則S= _____二.題目講解已知A(8,0)及在第一象限的動點P(x,y),且x+y=10,設△OPA的面積為S(1)求S關于x的函數表達式;(2)求x的取值范圍;(3)當s=12時,求P點坐標;(4)畫出函數S 的圖象。①分析題目條件:請學生花一分鐘時間看題,找出有哪些坐標系、一次函數方面的信息,這些信息大致描述了怎樣的一個圖形模型,該圖形具有怎樣的特征?引導學生思考:ⅰ.點A(8,0)的位置?(位于X軸正半軸)ⅱ.第一象限內點的特征?(橫坐標x﹥0,縱坐標y﹥0)ⅲ.回憶一次函數解析式的一般表達形式(y=kx+b),對比思考條件“x+y=10”的意義,能否進行變形轉換?(y=-x+10)②畫草圖: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標出點A(8,0);引導學生回憶在知道解析式的情況下,畫一次函數圖像的一般步驟(先求出y=-x+10與坐標軸的兩個交點:B(10,0),C(0,10))。根據“第一象限”這一條件的限制,只保留直線在第一象限內的圖像,并在其上標注一點P(x,y)(這樣就把動點P的軌跡具體成了一條線段),連結PA,PO。③分析題目問題:題目要求求出“△OPA的面積為S關于x的函數解析式”,那么就要先找出△OPA的什么與什么?(底和高,過P做PD⊥X軸于點D);高PD的長度怎樣表示?(用P點的縱坐標y,進而得出S=4y);既然要求是S關于x的函數解析式,那么y要怎樣轉化成用含x的式子來表示?(根據x+y=10,得y=-x+10,進而得出S=-4x+40)題目條件中,對自變量x有怎樣的限制?思路一:P(x,y)在第一象限,所以有不等式組:,也即,解得;④利用一次函數的知識解答問題并板書正確解答格式:解:(1)∵ x+y=10∴ y=-x+10,點P為線段BC上的動點過點P做PD⊥X軸于點D整理得:(2) ∵點P(x,y)在第一象限∴,也即解得自變量x的取值范圍為:(3)∵s=12 ∴-4x+40=12解得x=7P點坐標為(7,3)(4)圖略三. 拓展延伸,題目變式回顧本題做題方法并思考:本題中的動點P是在“第一象限”,若改成在“第四象限”,其他條件不變,第(1)(2)問結果有什么變化?(高PD的長度怎樣表示?用P點的縱坐標y的絕對值表示,進而得出S=-4y);四.學以致用,對應訓練題目 人教版初中數學教材八年級下冊第十九章《一次函數》第99頁綜合運用第9題。點P(x,y)在第一象限,且x+y=8,點A的坐標為(6,0).設△OPA的面積為S.(1)用含x的式子表示S,寫出x的取值范圍,畫出函數S的圖像.(2)當點P的橫坐標為5時,△OPA的面積為多少?(3) △OPA的面積能大于24嗎?為什么?(學生演板,教師巡視)五.總結解答一次函數中動點問題的解題方法:1.解題步驟①分析題目已知條件、所求問題②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畫出圖形;③找出常量、變量,在運動變化過程中尋找變量間的關系,建立一次函數模型;④列出函數關系式并求出自變量的取值范圍;2.數學思想方法數學思想方法:數形結合思想、動點思想、方程和函數的轉化思想等等六.布置作業1.已知直線L:2x+y=8,點P(x,y)在L上,且x﹥0,y﹥0,點A(4,0),設△OPA的面積為S,求S關于x的函數解析式,并直接寫出x的取值范圍。2. 已知點A(8,0)、B(0,6),對于動點,是否存在實數, 使得?若存在,請寫出所有滿足條件的的值,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七、教學反思:由圖形中的一個或多個動點沿射線、線段或弧線運動,引起未知量與已知量間的一種變化關系,就是動點問題中的函數關系。這種函數關系是近年中考命題的熱點,也是初中數學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一次函數是學生在初中階段學習的第一個函數,它是最基礎的函數,解決一次函數中動點問題的關鍵是“動中求靜”,在變化中尋求不變的性質,就是要在教學中逐步滲透“數形結合”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這也為以后學生解決二次函數、反比例函數的動點問題奠定扎實的基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