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明至清中葉的經濟與文化【學習目標】1、理解明清時期社會經濟、思想文化的重要變化并識記;2、記住明清時期文學、科技成就;3、探討明清時期中國科技落伍于世界的原因。【重難點】1.重點:理解明清經濟、思想的新發展2.難點:理解明清社會在時空背景下的歷史地位和困境【基礎知識梳理】一、社會經濟的發展與局限1.農業的發展(1)背景:隨著 的開辟,明朝后期,一些新的農作物品種輸入中國。(2)表現:①高產糧食作物玉米、 的推廣種植,大幅度提高了糧食總產量。②江南等地區農業的多種經營日益興盛, 品種繁多,種植廣泛,很多農民還兼營產品初級加工或相關副業,以獲取更多的收入。2.手工業的進步(1)手工業各行業都有不同程度的進步。(2) 萌芽的產生①產生:明朝后期,在 一些地區的絲織、榨油、制瓷等行業中出現了新的 方式。②表現:開設 ,使用自由 進行較大規模的生產。③發展:這類情況在清朝繼續有所發展。3.商品經濟繁榮(1)白銀成為主要貨幣自明朝中期起,美洲等地的 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促進了長途和大額貿易的發展,也有利于商業資本的集聚。(2)商幫出現一些地方的人以經商聞名,形成實力雄厚的商人群體,如 和 。4.經濟局限表現(1)就全社會來看,男耕女織、 的傳統小農經濟還占據壓倒優勢。(2)日益僵化的 ,也壓制和阻礙著社會的進步和轉型。二、思想領域的變化1.陸王心學(1)興起:程朱理學獲得官方尊崇后,逐漸失去活力。明朝中期, 在南宋陸九淵思想的基礎上,提出一套以“ ”為核心的理論,形成陸王心學。(2)內容:“良知”就是隱藏在每個人心中的“ ”,往往被私欲遮蔽,需要重新發現、擴充和踐行,這樣就可以達到圣賢境界。(3)評價:陸王心學強調 ,激勵人們奮發立志;而以自己的內心為準則,又隱含一定的平等和 色彩。2.李贄的反傳統思想(1)內容:提倡個性自由,蔑視 和教條,甚至否定傳統 標準。(2)影響:在社會上引起了很大震動。3.明清之際的進步思想(1)背景:明末清初社會的劇烈動蕩,促進了思想界的活躍。(2)代表人物 主張黃宗羲 ①嚴厲抨擊 制度,稱專制帝王為“天下之大害” ②反對重農抑商觀念,提出“ ”顧炎武 對 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批判王夫之三、小說與戲曲1.繁榮背景: 繁榮,社會娛樂活動豐富,文化知識進一步普及。2.小說成就(1)元末明初,施耐庵、羅貫中各自創作的《 》和《 》,是我國最早的兩部長篇白話小說,開創了章回體的寫作體裁。(2)明朝中期吳承恩的《 》和清朝吳敬梓的《儒林外史》,分別是神話小說和諷刺小說的杰作。(3)清朝中期,曹雪芹創作長篇小說《紅樓夢》,以貴族家庭賈府的興衰變遷為主線,是我國古典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也是享譽世界的名著。3.戲曲成就(1)傳奇:代表作家有明朝 、清朝孔尚任等。(2)昆曲:舞臺演出方面,從江蘇昆山一帶發源的昆曲長期流行。(3)京劇:清朝道光年間,以 為基礎,融合徽、漢二調,吸取昆曲和其他地方戲的藝術成分而形成,并且逐漸成為全國最流行的劇種。四、科技1.傳統科技(1)中醫藥學:李時珍所著的《 》。(2)農學著作:徐光啟所著《農政全書》。(3)工藝學著作:宋應星所著《天工開物》。(4)地質學名著: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記》是一部地理和地質學名著。2.西學東漸(1)背景:從明朝后期起,一些歐洲天主教傳教士前來中國傳教。(2)代表人物:意大利人 等。(3)目的:借助傳播科學知識來達到 的目的。(4)貢獻①與一些開明的中國士大夫合作翻譯西方科學書籍,在一定范圍內傳播了西方科技知識。②清朝前期,傳教士還運用歐洲 ,幫助清廷繪制了較為精確的全國地圖。達標檢測1.王夫之以“公天下”為最高的政治價值標準,強調政治行政管理的公正性、合理性,提出“不以一人疑天下,不以天下私一人”“惡有為天下王者自愛而制人,可以宰九州,建千祀者乎”。據此可知,王夫之( )A.反對封建君主專制統治 B.追求國家治理的絕對公平C.對理學進行了全面批判 D.主張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2.有學者認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統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經濟文化重心已經固著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中,不能佐證該觀點的是( )A.清代浙江學者言:“吾鄉山水清遠,其人明銳而疏達。”B.康熙帝詩云:“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C.明末大臣奏稱:“國家財賦,專倚三吳,而蘇(州)、松(江)獨甲于天下。”D.《元史》記載:“(大都)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3.明朝時期,漢口鎮的商業地位上升,逐漸形成了以漢口為中心的商貿網絡。湖北的糧食、棉布沿長江東下揚州換取江南的絲綢,順長江穿贛江南下換取廣東一帶的土產。溯江經荊州入四川,四川的糧食和絲織品由此可以流動到江浙一帶。這一狀況( )A.說明經濟作物得到了廣泛種植 B.利于推動區域經濟間的互補C.體現南北方經濟發展失去平衡 D.助推地域性商人群體的活躍4.下面是嘉慶道光年間樊城重修山陜會館捐款客商的地域分布示意圖。52個地名類中,大致確定具體位置的有44個,無法確定具體位置的有8處,52個地域來源大致可反映樊城的經濟往來范圍。樊城重修山陜會館( )A.推動了全國各地的交流 B.有利于區域經濟的發展C.促使商幫歸宗意識構建 D.重視地域和行業的發展5.清朝道光年間,四川《內江縣志要》記載:“沿江左右,自西徂(cú,到)東,尤以藝蔗為務。平日,眾夫力作,家輒[雇]數十百人……轆轤(壓榨甘蔗)煎煮(蔗汁),晝夜輪更。其壅資工值(利潤),十倍平農。”據此可知當時( )①制糖業有雇傭勞動 ②資本主義經濟已經形成③已經出現手工工場 ④多種經營增加經濟收入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6.以王艮為代表的泰州學派,將王陽明之學中“人皆可為圣人”的命題大加發揮,將玄妙的“天理”世俗化,提出“圣人之道,無異于百姓日用”。該學派從者云集,成為晚明顯學。這一思想( )A.蘊含著平等和叛逆色彩 B.帶有強烈保守主義傾向C.體現出回歸理學的趨勢 D.根本否定傳統綱常倫理7.“蓋為學之道,莫先于窮理;窮理之要,必在于讀書;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序而致精”;“是非之心,不待慮而知,不待學而能,是故謂之良知。”上述兩種觀點反映了( )A.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方法論的對立 B.程朱理學帶有主觀唯心主義傾向C.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宇宙觀的對立 D.陸王心學帶有客觀唯心主義傾向8.“南宋人的一天”云展覽聚焦南宋時期臨安城市民的休閑娛樂生活,以游玩體驗的視角切入,帶領觀眾感受南宋時期精致開放的文化環境和南宋人充滿詩情畫意的生活美學。下列場景不可能出現的是( )A.辰時(7:00-9:00):去晉商票號取錢B.巳時(9:00-11:00):泛舟運河之上C.戊時(19:00-21:00):赴娛樂場所看戲D.亥時(21:00-23:00):逛臨安夜市9.下圖為明代刊印的《海內奇觀》里的杭州北關夜市插圖。據圖分析,明代( )A.社會娛樂活動豐富 B.市民生活方式追求浮華C.城市商品經濟繁榮 D.中國印刷技術領先世界10.明清時期是中國傳統農學最為發達的時期,一個突出的表現就是農書的增加,在數量上全面超越了以前各個歷史時期。《救荒本草》等應用植物學著作的產生是明清農學發展的又一特點,這些著作不僅對野生可食植物的形態、功效、食用方法進行詳盡的描述,還配以圖畫,方便辨識利用。這反映了當時( )A.政府重視科學研究 B.人地矛盾突出 C.經世致用思潮盛行 D.重農政策強化11.明朝萬歷年間,江南紡織業有了很大發展,出現了“機戶出資、機工出力”且“計日授值”的現象。這說明明朝( )A.商人之間的激烈競爭 B.城市經濟的繁榮興盛C.社會階層的頻繁流動 D.商品經濟的不斷發展12.明代坊刻遍地開花,各地書坊均以通俗文學類書籍為主要刊行對象,尤其是金陵、建陽兩地匯集了以刊行通俗文學類書籍而聞名天下的許多書坊,如刊行戲曲劇本的金陵唐氏富春堂,刊行通俗小說的建陽余氏三臺館等。這反映出當時( )A.商品經濟的發展影響文化取向 B.經濟重心南移提高文化水平C.思想界出現提倡個性自由傾向 D.技術進步推動文學體裁更新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