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標要求】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出的努力。【重點難點】學習重點:1、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2、鞏固新中國人民政權的舉措(特別是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3、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經濟、政治舉措及其創造性。學習難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確立的深遠意義。【學習目標】在以上重難點的學習和突破中,涵養和提升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自主學習】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標志是什么?偉大歷史意義有哪些?2 .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人民政權而實行的緊迫而必要的重大舉措有哪些?3. 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你怎樣理解這句話?4.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外交方針的內涵分別是什么?五十年代的外交成就有哪些?5. 中國共產黨制定的過渡時期總路線是什么?.國家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為什么對生產資料私有制進行社會主義改造?6.比較1949年《共同綱領》與1954年憲法的異同。比較項 《共同綱領》 《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不同點 背景不同 新中國即將成立不同點 制定主體不同內容不同 制定了新中國各項制度的總原則性質不同歷史作用不同 對新中國的各項工作起到了規范和指導作用相同點 都為新中國政權的鞏固和經濟建設提供了法律依據及憲法保障; 都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及國家的性質和各項制度。【達標檢測】1.1949年9月,當國旗圖案在全國政協會議上通過后,“許多機關、團體、學校、商號以至民宅,立即自發去訂新式國旗。光永茂實業公司一家在三天之內就做了四千多面。包攬做國旗的新建被服廠各單位,連明連夜地趕,也還是不能滿足顧客的要求”。這說明( )A.民眾追求新的社會風尚B.民族工業獲得發展良機C.新興政權得到民眾認同D.國內工業生產技術落后2.宋慶齡曾感喟:“在我看來,自從1949年10月1日——這具有歷史意義的日子以來,中國最偉大的轉變就是我們的國號中有史以來第一次有了‘人民’這兩個字,它的重要意義在于同樣有史以來第一次表明我們政府巨大力量的所在——人民。”這表明( )A.人民群眾徹底擺脫了貧困B.人民社會地位發生根本變化C.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D.新中國已得到世界各國認可3.在開國大典及以后的國慶等節日中,“新中國”的標志——五星紅旗、北京天安門、《義勇軍進行曲》等核心元素所構成的國家形象符號體系,在儀式的操演中實現了合法化、神圣化。這些措施( )A.提升了新中國的國際影響力B.標志著中華民族已經站起來C.強化了新政權的民眾認同感D.結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4.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只“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而對“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對地主亦分給同樣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并在勞動中改造自己”。由此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土地改革( )A.具有不徹底性 B.兼顧各階層利益C.遭遇較大阻力 D.注重斗爭策略性5.1951年3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決定,自4月1日起用人民幣按1∶9.5的比價,收回東北銀行和內蒙古人民銀行發行的地方流通券。10月1日決定在新疆發行有維吾爾文的人民幣,同時停止使用并限期收回新疆省銀行發行的銀圓券。中央人民政府的這一舉措旨在( )A.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B.推動“一五”計劃的實施C.活躍市場與改善民生D.統一財經與鞏固政權6.朝鮮戰爭結束時,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自稱是“第一個在沒有取得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軍司令官”;戰時美國國防部部長馬歇爾嘆息說:“神話已經破滅了,美國并不是人們所想象的那樣一個強國。”材料可以用于說明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A.解決了新中國的安全問題B.拖延了新中國的經濟恢復C.突破了美國的外交封鎖D.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7.新中國成立初期,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針對國民黨之前建立的屈辱外交,新中國采取( )A.“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B.“一邊倒”C.“求同存異”D.“另起爐灶”8.20世紀50年代中期,周恩來在印度尼西亞舉行的某國際會議上強調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會議最終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這次會議上,周恩來作出的重要貢獻有( )A.鮮明地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B.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建設性意見C.首次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D.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9.新中國成立初期,蘇聯曾提出一種設想:中國的工業化可以考慮采取“經互會的方式”,即在社會主義陣營的一定范圍內分工合作,實行一體化生產。但是,新中國領導人立足于中國具體實際,做出了建設“完整的工業體系”的決定。這反映出新中國在經濟建設中( )A.缺乏經驗出現冒進傾向B.認識到蘇聯模式弊端C.爭取到蘇聯的大力援助D.堅持實事求是和獨立自主10.1953年,《人民日報》出現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農民宣傳總路線”專欄,鼓勵“大家聯合起來,用大規模生產和新的農具、農業機器,使大家能夠共同富裕”。這( )A.體現了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成果B.推動了土地改革完成C.適應了社會主義改造的需要D.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