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課程標準】認識五四愛國運動的歷史意義,認識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與中國共產黨成立對中國革命的深遠影響;認識國共合作領導國民革命的歷史作用;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重點難點】重點: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難點: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建立。【知識清單】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學習聚焦: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建立,確立了國民黨的專制統治。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發展。1.政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二次北伐:①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②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擾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③蔣介石命令部隊繞道開進。④張作霖因戰事不利,決定退回東北。⑤日本見張作霖不能滿足他們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將他炸死。(3)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3.經濟(1)發展:①原因:A.國民政府建立以后,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B.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為民族工業的發展創造了機遇。②表現:紡織、面粉及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艱難: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聚斂財富,四大銀行成為其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學習聚焦:工農武裝割據和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開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義(1)背景:①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②為了挽救革命,中國共產黨決定用武裝起義來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2)過程:①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起義軍,全殲守敵,占領南昌城。②起義軍撤出南昌,南下廣東,在潮汕地區失敗后,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的率領下,轉戰湖南,另一部分轉移到海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軍會合。(3)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1)召開:1927年8月7日,漢口。(2)內容:①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②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③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④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1)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2)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3)意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5.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1)背景:到1930年夏,全國已經建立起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分布在十多個省,革命武裝力量達十萬人。(2)成立: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3)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6.土地革命(1)內容:“打土豪,分田地”。(2)意義: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三、紅軍長征學習聚焦:紅軍長征歷盡艱辛最終取得勝利,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1.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過程:(1)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左”傾錯誤領導人犯了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錯誤,危急關頭,毛澤東建議立即改向敵軍力量較薄弱的貴州挺近。(2)1935年1月,召開遵義會議。①內容: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A.組織: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B.軍事: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②意義: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3)遵義會議后,紅一方面軍在毛澤東指揮下,四渡赤水(使國民黨軍隊疲于奔命),巧渡金沙江(擺脫幾十萬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4)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5)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3.意義: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達標檢測】1.紅軍最初在城市中心論的革命戰略中不受重視,定位也很模糊,造成與各級黨組織的關系難以理順,1930年中央領導人李立三讓紅軍脫離蘇區進攻大城市。同年9月的六屆三中全會確立了高度重視紅軍和蘇區的新戰略,隨后1931年1月的六屆四中全會強調革命重心在農村蘇區。材料說明了A.城市中心論忽視紅軍發展 B.中共的工作重心開始轉移C.中國革命道路的曲折探索 D.各級黨組織健全的必要性2.在歡慶勝利的時刻,周恩來莊嚴宣告:“革命靠軍閥的部隊是靠不住的,我們必須建立自己的武裝打倒反革命。現在,我們起義成功了。這里的軍隊歸共產黨領導。”這里的“起義”指的是A.南昌起義 B.武昌起義 C.金田起義 D.秋收起義3.下圖是某一時期我國某銀行發行的貨幣。這一舉措A.由中央蘇區鑄造發行 B.踐行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C.抵制了日本經濟侵略 D.抵制了經濟危機對蘇區的影響4.“雪皚皚,野茫茫,高原寒,炊斷糧。紅軍都是鋼鐵漢,千錘百煉不怕難。雪山低頭迎遠客,草毯泥氈扎營盤。”詩中描繪的歷史事件是A.北伐戰爭 B.秋收起義 C.萬里長征 D.挺進大別山5.1934年初,國民政府發起“新生活運動”,以“禮義廉恥”改造“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實現國民生活的軍事化、生產化、藝術化”。1935年起,“新生活運動”配合“國民經濟建設運動”,組建勞動服務團并開展國民軍訓。由此可知,“新生活運動”A.實質上是國民黨的文化專制 B.以中國傳統道德對抗西方文化入侵C.客觀上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戰 D.旨在與共產黨爭奪中國革命領導權6.文物是歷史文字記載的重要補充。下列圖片所反映的歷史事件都A.采用暴力手段推翻清政府的腐朽統治 B.因革命道路脫離中國國情而最終失利C.以謂動農民積極性為革命的重要內容 D.以反封建統治為革命的斗爭目標之一7.1935年,國民政府制訂了“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把工業建設的重點放在湖南、湖北和江西。這一計劃總投資定27 120萬元,從1936年開始,用5年時間建立冶金、燃料、機械、電器、化工等30余家工廠,使國防必需的戰略物資基本做到自給。這主要反映了國民政府A.積極為抗日作準備 B.應對世界經濟危機C.發展官僚資本主義 D.對經濟加強了控制8.《重工業建設五年計劃》:“五年內在湘、鄂、贛區域由政府投資2.7億余元,建設包括鋼鐵、煤礦、電冶等12項、30余個大型廠礦……五年后(民國三十年)鋼、鐵、銅等類產品應滿足全國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別加大對該地區煤礦的勘探工作……對我國特產而世界急需的鎢、銻、錫等,由中央統制對外貿易。”從材料可見A.政府正在為抗日展開經濟備戰 B.政府工作重心已轉向經濟建設C.一五計劃以側重發展重工業為主 D.中共已完全丟失了南方根據地9.1935年10月,中共中央代表陳云向共產國際匯報時指出:“我們黨當然犯過某些錯誤,但它用自己的力量糾正了。像陳獨秀、李立三、瞿秋白犯錯誤時期需要共產國際出面干預的情況,再也不會有了。”這表明,此時的中共A.取得了工農紅軍長征的勝利 B.開始著手解決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C.在遵義會議后已經初步成熟 D.認識到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必要性10.讀圖,圖中數據變化反映了1927-1928年中國共產黨黨員階級結構構成比例A.中共正在探索革命新道路 B.中共的發展遭到嚴重挫折C.工人階級已喪失領導地位 D.農村革命根據地普遍建立11.方強回憶,“長征期間打來打去、繞來繞去,我們總也擺脫不了敵人。雖然先后突破了四道封鎖線,但同時紅軍也付出了慘重的代價。危急關頭,紅軍突然另辟路徑,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進軍……把滿盤皆輸的局勢緩和下來。”這一“另辟新徑”A.使紅軍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轉危為安B.為后來遵義會議的召開創造了有利條件C.從路線上糾正了博古、李德的“左”傾軍事錯誤D.使中國革命走上農村包圍城市的新道路12.1927年11月18日,中共中央向全黨發出第16號通告,要求各地工農群眾盡可能實行武裝暴動,號召“聯合工農暴動的力量,匯合各處自發的工農暴動奪取政權—直到造成一省或幾省的革命勝利的局面。”這一通告A.符合了當時中國革命的實際 B.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迅速發展C.是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的體現 D.使黨內“左”傾盲動主義情緒滋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