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 第6課 現代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單元課標】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德作用,以及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認識大機器生產、工廠制度、人工智能技術對人類勞作方式與生產生活方式的影響;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帶來的革命性意義。【知識梳理】現代科學技術進步與人類社會發展一、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1、總體概況:(1)世界:①時間:②成就:(2)中國:①時間:②意義:2、具體成就:(1)計算機技術:①發明:②成就:(2)網絡技術:①歷程:②意義:(3)人工智能技術:①特點:②歷程:③意義:(4)航天技術:①歷程:②意義:(5)海洋技術:①世界:②中國:(6)新材料技術:①特點:②意義:原子能技術:二戰期間 今 天:生物技術:20世紀初: 二戰后:二、現代科技進步的革命性意義:(閱讀課本第二子目從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概括)1、2、3、4、【重點闡釋】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主要特點、影響、主要原因以及啟示?(1)特點 ①科學技術在推動生產力的發展方面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生產力的速度加快。②科學和技術密切結合,相互促進。③科學技術各個領域之間相互滲透。(2)影響 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②促進了社會經濟結構和社會生活結構的變化。③推動了國際經濟格局的調整。(3)原因:①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提供理論基礎; ②世界經濟的發展奠定物質基礎;③戰爭及激烈的國際競爭的刺激; ④各國政府對高科技的大力支持。(4)啟示: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②社會進步離不開科技發展; ③人的智慧和創造力是推動科技進步的重要因素; ④在發展科學的同時,要注意保護環境與資源。【限時訓練】1.愛因斯坦曾言,在我之前,人們都認為,如果把所有的東西都從宇宙中拿走,那剩下的就是時間和空間,我卻證明,如果把所有東西都拿走了,什么都剩不下。愛因斯坦的理論( )A.建立的信息網絡大大縮小時空距離 B.大大加強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研究C.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 D.主要論證時間和空間可以單獨變化2.觀察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增設教席情況表,可以得出( )時間 大學 增設的教授席位1546 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 神學、希伯來語、希臘語、民法、醫學1619 牛津大學 薩維里幾何學教席1621 牛津大學 色德來自然哲學教席、薩維里天文學教席1663 劍橋大學 盧卡西數學教席1669 牛津大學 植物學教授席位1702 劍橋大學 化學教授席位1704 劍橋大學 天文學教授席位A.神學的統治地位被動搖 B.人文學科漸趨受到重視C.大學課程受到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影響較大 D.高等教育受到自然科學發展的影響3. 1939年8月2日,愛因斯坦致函羅斯福總統,建議美國務必搶在德國之前制造出原子彈。羅斯福總統經過一星期的全面考慮,對來信作了肯定的回答,并發出了進行核試驗研究的指令。愛因斯坦的這一建議( )A.導致了日本的投降 B.給人類帶來了災難C.加速了核武器的研發 D.影響了世界的和平4.“信息傳播技術創造了絕對的少數也不能被忽略的可能每一個聲音都面對著世界,每一滴水珠都等同于大海。”這說明互聯網( )A.加速了社會信息的傳播 B.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C.推動了經營模式的發展 D.有利于促進人們的平等5. "成功——只需一個點擊”簡要而準確地說明了網絡的特點與優點,高度地概括了它對人類社會生活的重大影響。這本質上反映了( )A.在當前要取得事業成功相對來說比過去更加容易 B.在現代社會中,電子信息技術發展迅速,影響深遠C.電子計算機技術進入網絡時代 D.數字網絡技術已經深入生活領域6.閱讀下表,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空間技術的發展與利用年份 成果1957 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碩人造地球衛星1958 美國發射了人造地球衛星1959 蘇聯發射的衛星最先把物體送上月球1961 蘇聯宇航員加加林率先進入7太空1969 美國宇航員阿姆斯特期實現了人類登月的夢想1981 關國第一架可以連續使用的航天飛機試飛成功A.美蘇兩大強國壟斷了空間技術 B.空間技術開始應用于民用領域C.美國的空間技術全面反超蘇聯 D.美蘇“冷戰”推動了空間技術發展7.“地球村”的主要含義是指人們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會和文化形態發生了重大變化。據此,下列最有利 于“地球村”出現的是( )8.《全球通史》中指出:“一個世紀以前,工業革命將大批勞動力吸引到大機器和能源所在地——工廠里面。今天,相反的趨勢在進行當中,現代通訊革命允許人們在任何地方創造思想和處理信息。”帶來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內燃機和現代交通工具的發明和應用 B.電話、無線電技術的發明和應用C.電子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發明和發展 D.電影、電視的出現和影視藝術的發展9.某同學在歷史小論文中引用了如下材料:“1961年,蘇聯人發射了‘東方一號,宇宙飛船,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美國政府十分震驚,馬上著手制定雄心勃勃的太空計劃。1969 年,美國人發射‘阿波羅一11 ’號宇宙飛船,阿姆斯特朗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這篇論文的題目應該是( )A.《論科技是第一生產力》 B.《論科技造福人類》C.《論科技與戰爭的關系》 D.《論科技與‘冷戰’的關系》10. 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浪潮洶涌澎湃,蔚為壯觀。它與前兩次技術革命相比,既有不同的特點,又呈現出新的發展趨勢。這具體表現為( )A.新的技術和發明超出一國范圍 B.科學和技術之間開始走向結合C.學科越來越少且分工越來越細 D.科學研究朝著綜合性方向發展11. 日本福島核泄漏事故引起全球關注。反思近代科技發展的歷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人類面臨的核威脅最初源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 B.原子彈的使用是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定因素C.科技發明是近百年間眾多人為災難的主要原因 D.第三次科技革命諸多技術源于二戰中的軍事發明12. 英文單詞“shuttle”最初的意思是“織布的梭子”,19世紀以來逐漸增加了“公共汽車”“穿梭班機”和“航天飛機”等含義。這表明( )A.人類語言的發展是不斷融合外來語的過程 B.科技進步是影響人類語言發展的重要因素C.人類語言發展是新名詞取代舊名詞的過程 D.第一次工業革命是人類語言發展重要起點13.20世紀50年代,埃及總統納賽爾說:“……收音機改變了一切。……今天,人們在最偏遠的鄉村也能得知各地所發生的一切,并作出自己的判斷。領導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統治國家。”這直接說明( )A.信息技術的普及推動了政治民主化的進程 B.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推動了文化教育水平的提升C.知識經濟時代人民政治自覺性提高 D.人類政治文明往往領先于文化水平而發展14.蘇聯1957年10月4日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1961年4月又用火箭將宇航員尤利·加加林送入太空。很快,美國也在空間領域獲得了成功——于1962年發射了探索者Ⅰ號,1969年7月20日阿波羅十一號落在了月球上,這使得美國第一次實現了“人類的偉大飛躍”。材料表明,科技進步的直接動力之一是( )A.自然科學發展 B.兩極格局形成C.國際軍備競賽 D.科研成果應用15.下表為技術發明到生產應用所需時間表,它最能說明的一個現實是( )照相 112年 “二戰”前 電視 5年 “二戰”后電話 56年 激光 2年原子能 15年A.第三次科技革命對生產力起了巨大推動作用B.“二戰”后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速度空前加快C.科研領域不斷開闊D.“二戰”后某些領域科技轉化為生產力速度減慢16.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17世紀時,牛頓創立了經典力學理論后,運動三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為科學發展奠定了基礎。材料二 20世紀愛因斯坦提出時間與物質分布、運動之間的辯證關系,提出了新的宇宙觀,同時使得現代物理學和天文學如此結合而產生了天體物理學,為人類科學研究提供了新的更廣泛的途徑。——以上材料均摘自《宇宙探險》材料三 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一中“經典力學理論”形成的歷史背景。2.指出材料二中科學理論有什么新發展 簡要分析其發展的主要原因。3.材料三中四幅圖片所反映的成就是哪次科技革命中哪些研究領域的成果 對人類產生了什么影響 4.以上三段材料反映了科學技術發展的什么規律 17.某班開展研究性學習,全班分成三組了解兩百余年來人類科技發展的三項典型成就,在他們的報告中分別出現了以下三組信息。第一組 恩格斯說:“分工、水力特別是蒸汽機的利用、機器的應用,這就是從18世紀中葉起,工業用來震撼舊世界基礎的三個偉大杠桿。”第二組 在以前時代的大發明中,我們看見實際生活的需要推動技術家取得進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說除了偶然發現所帶來的發明之外,需要常在發明之先。但在19世紀,我們就看見了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并且啟發了實際的應用和發明。——丹皮爾《科學史及其與哲學和宗教的關系》第三組 比爾 蓋茨說:“不久的將來,會有這么一天,你可以不必離開你的書桌或扶手,就可以辦公、學習、探索這個世界。”1.第一組同學涉及的是人類歷史上的一次重大飛躍,我們把這一事件稱作什么 其間最具代表性的成就是什么 對近代人類歷史進程有何突出影響 2.用所學知識對第二組中“為了追求純粹的知識而進行的科學研究,開始走到實際的應用與發明的前面”這一觀點加以證明。3.第三組中涉及的比爾 蓋茨的設想,依據的主要是哪種科技成果 請概述它給人類帶來的影響。【限時訓練】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愛因斯坦的理論改變了牛頓的絕對時空觀,也改變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角度和方式,C項正確。愛因斯坦的理論是相對論,沒有建立信息網絡,A項錯誤;大大加強了人類對微觀世界的研究是普朗克的量子論,B項錯誤;愛因斯坦提出的狹義相對論認為時間、空間會隨著物體運動速度的變化而變化,時間和空間無法單獨變化,D項錯誤。2.答案:D解析:根據表格,英國牛津大學和劍橋大學教席增設了植物學、化學、天文學等自然科學的學科,體現了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表格中并未說明神學席位的減少,故A項錯誤;植物學、化學、天文學不屬于人文學科,故B項錯誤;表格中并未提到政治領域的資產階級革命,故C項錯誤;根據前面的分析,故D項正確。3.答案:C解析:愛因斯坦建議不會直接導致日本投降,故A項錯誤;這一建議在當時有利于遏制法西斯,促進世界的和平,故B項錯誤;愛因斯坦得到羅斯福進行核試驗研究的指令,有利于核武器的加速研發,故C項正確;核武器的研發,加速了法西斯的失敗與世界和平的到來,故D項錯誤。4.答案:D解析: 本題考查信息技術的發展。材料信息“信息傳播技術”“絕對的少數也不能被忽略” “每一個聲音”“每一滴水珠”體現了互聯網環境下少數與多數群體機會的日益平等,這說明互聯網有利于促進人們的平等,D項正確。5.答案:B解析:題干強調了網絡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深遠。6.答案:D解析:材料中空間技術取得重大成就是在美蘇“冷戰”對峙時期,體現了兩者之間的競爭推動了空間技術的發展,D項正確。材料僅僅敘述了美蘇兩國的空問技術成就.不能說美蘇兩大強國壟斷了空間技術,A項錯誤.材料中的空間技術主要是用于“冷戰”對峙的需要,B項錯誤,材料中兩國的空間技術在不同方面取得了不同的成就,不能說美國反超蘇聯,C項錯誤。7.答案:D解析:互聯網的出現極大地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以及人的社會和文化形態,世界各地間的聯系變得更加方便, 故選D項。8.答案:C解析:“現代通訊革命允許人們在任何地方創造思想和處理信息”,反映了電子計算機與網絡技術的巨大作用,故C正確。9.答案:D解析:引文材料反映了20世紀60年代美蘇“冷戰”中的軍備競賽刺激了空間技術的發展.故選D。10.答案:D解析:依據所學知識,闡釋歷史事物的特征,D項與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特點相符;A項在前兩次技術革命就已具有;B項應是第二次科技革命的特點;C項“學科越來越少”說法錯誤。11.答案:D解析:二戰催生了大量的科技發明,戰爭結束后被廣泛應用,引發了第三次科技革命。人類面臨的核威脅源于戰爭和技術使用的不當,不是科學理論的錯誤,A項不正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決定性因素是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B項不正確;近百年間眾多人為災難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把科技發明作為主要原因是錯誤的,排除C項。12.答案:B解析:13.答案:A解析:關鍵是AB。盡管B項也有道理,但題干材料的落腳點是最后一句“領導人不可能再像以前那樣統治國家”,即信息技術對國家民主政治的影響,故A項最佳。點評:材料式的選擇題此類題型解題的基礎是讀懂材料,在理解材料的基礎上將獲取有效信息與備選項和材料的歷史背景結合,掛靠課本,進行分析判斷,選出正確答案。14.答案:C解析:材料列舉了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美蘇兩國在空間技術領域的重大成果,這些成果都是美蘇爭霸、進行軍備競賽的產物,故選C。15.答案:B解析:A項表述正確,但圖表中沒有體現出這一信息;表格中二戰前后都是光電研究,沒有開闊領域,C項錯誤;D項錯在“速度減慢”,應該是加快。故選B項 16.答案:1.背景:①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②人文主義精神不斷發展。③科學家對自然世界有了新的認識。④啟蒙思想家提倡科學與民主,宣揚平等和自由。⑤新型的政治制度在歐美建立。2.由牛頓的經典力學到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原因:經典力學出現危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推動。3.①第三次科技革命(或現代科技革命);電子計算機技術、生物技術、航天技術、原子能技術。②影響: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極大地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4.規律:由低級到高級,由簡單到復雜,不斷發展,不斷完善;科學理論指導生產實踐發展,生產實踐促進科學理論的發展。17.答案:1.事件:工業革命。成就: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機。影響:“蒸汽時代”到來,導致資本主義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人類由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過渡。2.19世紀30年代,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了電磁感應現象。史實:在其影響下,電動機、發電機相繼出現,電力的應用越來越廣泛。同時,電話、電報、無線電通信也是根據這一原理發明的。3.成果:電子計算機與通信技術相結合的互聯網技術。影響:四通八達的計算機網絡,大大縮小了全球空間距離,使全人類之間的相互交流與傳遞成為可能;遍布世界的互聯網,正在以人們無法預料的速度、深度和廣度,改變著人類文明的進程;垃圾信息和網絡安全等影響了經濟安全與社會穩定;青少年沉迷虛擬世界、網絡上有害信息嚴重影響了青少年的健康成長等。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