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 第9課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單元課標】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知道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了解世界市場的形成,認識其對商業貿易的意義;認識20世紀以來貿易、金融的變化及其對人類生活的影響。【知識梳理】第9課 20世紀以來人類的經濟與生活一、世界經濟的發展:1、一戰前后:(1)資本主義:(2)蘇聯:2、二戰后:(1)資本主義:(2)社會主義:(3)新興民族獨立國家:3、21世紀以來:(1)經濟形勢:(2)中國策略:二、國際貿易與人類生活:1、關貿總協定:(1)背景:(2)成立:2、世界貿易組織:(1)成立:(2)作用:(3)2001年中國加入的意義:3、貿易形式:(1)多樣的經濟合作:(2)電子商務:三、國際金融與人類生活:1、布累頓森林體系:(1)建立:(2)兩大支柱:2、現代金融:(1)主導趨勢:(2)兩面影響:(3)電子金融網絡金融:3、中國的影響力逐步提升:【重點闡釋】 易錯辨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與世界銀行的異同(1)相同點①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建立的國際金融機構。②其主要職能都是提供金融援助。 ③都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世界經濟的恢復與發展發揮了積極作用。(2)不同點①援助的任務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主要是幫助受援國穩定匯率,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而世界銀行則主要是提供某些方面的金融支持,幫助受援國恢復和發展經濟。②貸款時限不同:一般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提供的是短期貸款,來緩解成員國因為金融危機而引發的國際收支不平衡;世界銀行的貸款一般是長期的而且大多利息很低甚至無息。 ③受援對象不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受援國大多是發達國家,而世界銀行的受援國大多是發展中國家。【限時訓練】1.1947年4月,美、英、中、法等23個國家進行關稅減讓談判,雙邊關稅談判共進行123項,涉及大約5萬種商品。同年10月,23 國達成《關稅與貿易總協定》。關貿總協定除每年召開大會外,主要活動是主持減稅談判,消除貿易壁壘, 實現貿易自由化。這說明關貿總協定力圖( )A.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 B.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話語權C.根除各國利己主義政策 D.推動世界貿易制度化和體系化2.據統計,2019年我國網絡購物交易規模達10.63萬億元,同比增長16.5%;通過海關跨境電子商務管理平臺零售進出口商品總額達1862.1億元,增長了38.3%。這能夠表明( )①網絡購物成為主要消費模式 ②數字經濟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③中國的互聯網經濟領先世界 ④高新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3.下圖反映了 20世紀30年代至80年代世界初級產品和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中的比重變化,從中可以推知( )A.二戰后世界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 B.國際組織促進世界貿易穩定增長C.初級產品占世界貿易的比重持續下降 D.技術革命使國際貿易結構發生了變化4.有學者認為,國際金融貿易組織的建立使許多具有全球化經濟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國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國界對一些大公司的交易和許多支撐全球經濟的金融活動來說越來越無關緊要。材料表明( )A.經濟活動由全球關系取代了國家間關系B.國際金融貿易組織推動全球經濟的發展C.政府態度越來越阻礙經濟全球化的進程D.全球化進程中民族國家的功能逐漸消失5.1971年,美國對外短期債務的增長已使黃金儲備不足以抵償債務的 1/4,美元匯率暴跌。1973年初美元再度貶值10%, 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1979年3月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20世紀70年代日本壟斷銀行在國際領域廣泛活動。這說明( )A.國際金融體系呈現三足鼎立局面 B.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走向瓦解C.多極化趨勢顯現快速發展的局面 D.國際貨幣體系逐漸走向了多元化6.有學者認為,在20世紀上半期整體世界已經形成,但全球化屬于自發階段。二戰后,聯合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稅與貿易總協定等一系列國際組織出現,全球化進入自覺階段。這一觀點的依據是( )A.經濟合作的體系化建設出現了突破 B.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最終形成C.大國關系由戰時對抗走向戰后合作 D.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經濟聯系密切7.下面為1965—1995年不同類型國家的國際貿易在世界貿易總額中所占比重示意圖。這反映了( )A.發達國家占國際貿易主導地位 B.國際貿易總量逐漸增加C.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迅速增強 D.經濟全球化開始出現8.1971年,蘇聯政府在關于五年計劃的報告中說:“商品貨幣關系在我國具有新的、社會主義的內容。當然,我們要批駁主張用市場調節作用取代國家集中計劃的主導作用的各種錯誤觀點?!边@表明蘇聯政府試圖( )A.廢除對企業指令性計劃 B.由市場決定產品價格C.鼓勵私營企業的發展 D.減少對企業的行政干預9.二戰后,西歐許多國家普遍流行這樣一種信念:不能以市場機制進行重建,只能通過計劃,采取社會主義經濟措施——計劃經濟和工業國有化。由此,西歐國家還創造了從搖籃到墳墓的一攬子社會保障體系。據此可知,這一信念( )A.助推了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運用 B.照搬了蘇聯的計劃經濟C.避免了經濟危機對社會產生影響 D.否定了市場經濟的作用10.1922年,蘇俄(聯)開始建立合辦股份制公司。最初僅有22家,到1925年增至191家。這些公司的總股本為343億股,而國家股占比低于40%,其余都是合作社和私人資本。這些措施旨在( )A.恢復和推動生產力的發展 B.合理利用外國技術和資金C.推動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 D.解決蘇俄(聯)的內憂外患11.1980年以來,有學者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部分成員深受經濟危機打擊時才伸手援助是一種亡羊補牢的做法。但也有調查顯示,超過60%的亞洲人和 70%的非洲人認為,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對他們國家的經濟平衡發展有著正面的影響。這說明國際貨幣基金組織( )A.打破了成員之間的貿易關稅壁壘 B.防止了世界經濟危機的爆發C.有助于維持國際貨幣體系的穩定 D.延緩了經濟全球化發展進程12.布雷頓森林體系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第一,美元與黃金直接掛鉤;第二,其他會員國貨幣與美元掛鉤,即同美元保持固定匯率關系。這表明( )A.美元成為全球通行的重要貨幣 B.美國憑借美元成為世界霸主C.美國的金融支配地位得到鞏固 D.其他會員國成為美國的附庸13.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速發展,電子商務日益成為新的商業媒介和營銷渠道。電子商務為企業提供了比以往更多的商業機會,企業可以將其信息、服務直接通過互聯網傳遞給最終消費者。這直接反映了互聯網( )A.簡化了企業的生產流程 B.優化了傳統的經營模式C.改變了企業的經營理念 D.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14.下面是1980年、1996年世界不同類型國家進出口依存度表。據此判斷正確的是( )國家類型時間 高收入國家 中等收入國家 中低收入國家 低收入國家1980年 38% 43% 42% 30%1996年 40% 52% 52% 42%A.國際貿易總體發展較快 B.經濟全球化趨勢減弱C.經濟格局多極化趨勢加強 D.國家間貧富差距加大15.下面為二戰后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年平均增長率統計表。出現這種現象主要是由于( )時間 年平均增長率1948—1960年 6.7%1961—1965年 8.0%1966—1970年 10.4%A.世界貿易協調機制的建立 B.各國關稅壁壘的進一步消除C.歐美各國強化對經濟干預 D.世界貿易組織的建立和協調16.下面是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蘇聯和美國的工業產值增長速度圖,據此可以推知( )A.美國工業產值增速高于蘇聯 B.“蘇聯模式”成為蘇聯經濟下滑主因C.冷戰是導致美蘇經濟此長彼消的主因 D.加強干預使美國走出“滯脹”危機二、材料題17.二戰后改善全球治理成為時代的主題之一。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二戰”后世界經濟演進的路線,是由解決了歐洲欠美國的重建債務的盟國間金融協定所決定的。針對這些協定的談判,將沖突從戰場上轉移到了外交家的會議室里。盟國與軸心國之間此前的角逐讓位于盟國彼此之間的競賽,而美國則從這場競賽中勝出。——[美]邁克爾.赫德森《金融帝國:美國金融霸權的來源和基礎》材料二 當前全球化逆動是美國等西方大國對其推動的全球化主動收縮,是基于全球化進程中利益和權力分配不滿的反映,也是美國對自己推動的全球化規則體系開始改弦更張……特別是近年以來英國脫歐、特朗普退出TPP協定及奉行“美國優先”的策略等現象,引發國際社會高度警覺。——摘編自陳偉光《逆全球化暗流與中國的應對:基于全球化和全球治理關系的思考》材料三 相比中國學者對全球治理理論研究的貢獻,中國政府和領導人在國際舞臺上也貢獻了中國智慧。2015年,習近平主席在一系列國際場合中提出了眾多新思想、新觀點,比如提出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等。——摘編自《歷史的選擇》(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美國在二戰后世界經濟演進中是如何勝出的。(2)據材料二,指出逆全球化的實質。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對全球化的不利影響。(3)據材料三,概括中國政府為推行全球治理貢獻了怎樣的中國智慧。【限時訓練】 參考答案1.答案:D解析:二戰后各國通過定期召開國際會議并制定關稅協定以降低關稅,體現了世界貿易的制度化、體系化趨勢,故選D項。新的國際金融體系指布雷頓森林體系,故排除A項;材料強調關貿總協定力圖推動世界貿易制度化和體系化,體現不出提高發展中國家的貿易話語權,故排除B項;“根除”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C項。2.答案:D解析:材料表明網絡購物發展快,但不能得出其成為主要消費模式,①錯誤;網絡購物和電子零售進出口的快速發展,說明②正確;③不能得出;網絡購物和電子商務是科技革命下的新興事物,改變了傳統的經濟模式,④正確。故本題選D項。3.答案:D解析:圖示反映了初級產品比重不斷下降,制成品比重不斷上升,可知生產技術水平對國際貿易影響越來越大,體現了技術革命影響國際貿易結構變化,D項正確。國際貿易中產品比重的變化不能說明經濟的不平衡,A項錯誤。圖示沒有涉及國際組織,B項錯誤。C項反映了初級產品的變化,但沒有體現制成品的變化,表述不全面。4.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使許多具有全球化經濟特色的交易逃避了各國政府的控制”“或者只受到最低限度的管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A項“取代”一詞說法錯誤,排除;材料未強調“政府態度”,排除C項;D項說法錯誤,排除;題干主旨是國際金融貿易組織對世界經濟全球化的推動作用,B項正確。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美元匯率暴跌”“各國普遍實行浮動匯率制”“歐洲貨幣體系正式建立”“日本壟斷銀行在國際領域廣泛活動”可知,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崩潰,國際貨幣體系逐漸向多元化方向發展,D項正確;材料反映國際貨幣體系逐漸走向了多元化,而非三足鼎立的局面,排除A項;材料說明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崩潰,而不是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走向瓦解,B項錯誤;材料無法體現多極化趨勢“快速發展”,排除C項。6.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關貿總協定是二戰后初期世界經濟的三大支柱,它們的建立意味著世界經濟的體系化建設出現了突破,A項符合題意。二戰后,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紛紛實現了民族獨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逐漸瓦解,B項說法不符合史實,排除;二戰后美蘇兩國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從戰時合作關系走向了戰后對抗的關系,C項錯誤,排除;由于美蘇兩極對峙格局的形成,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經濟聯系并不密切,D項錯誤,排除。7.答案:A解析:讀圖可知,發達國家之間的貿易額在國際貿易總額中的占比一直很高,說明其在國際貿易中占據主導地位,A項正確;材料無法體現國際貿易總量逐漸增加,排除B項;材料只是反映貿易關系,無法體現發展中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排除C項;經濟全球化開始出現于新航路的開辟,排除D項。8.答案:D解析:根據“1971年”可知此時屬于勃列日涅夫改革時期,勃列日涅夫上臺后,從經濟上對赫魯曉夫的政策做了一些調整,如恢復部門管理體制,加強對經濟的集中領導;在堅持集中計劃管理的前提下,擴大國營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運用經濟手段,刺激企業改進經營管理。結合材料可知政府主張減少對企業的行政干預,故D項正確。勃列日涅夫改革本身并沒有跳出蘇聯模式的框架,并沒有發展市場經濟,A、B、C項錯誤。9.答案:A解析:材料表明二戰后西歐國家紛紛加強了對經濟的干預,這是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運用,A項正確;西歐國家加強政府對經濟的干預,并非照搬蘇聯的計劃經濟,B項錯誤;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不能避免經濟危機,也沒有否定市場經濟的作用,C、D兩項錯誤。10.答案:A解析:由材料可知,1922年到1925年蘇俄(聯)合辦股份制公司數量增長迅速,國家股占比低于40%,結合時代背景知識可知,材料中描述的是新經濟政策,利用市場手段和私人資本來恢復和促進生產力的發展,A項正確;合理利用外國技術和資金是手段,不是目的,B項錯誤;推動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是在斯大林及之后,C項錯誤;此時蘇俄(聯)的“外患”已經解決,D項錯誤。11.答案:C解析: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宗旨是促進成員的國際收支平衡,依據材料信息可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致力于緩解成員的國際收支平衡,促進成員的經濟平穩發展,穩定國際貨幣體系,C項正確;關貿總協定致力于打破成員之間的貿易關稅壁壘,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國際金融組織,A項錯誤;B項表述太絕對,錯誤;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促進了世界經濟全球化,D項錯誤。12.答案:C解析:材料表明美元成了黃金的“等價物”,這強化了美國在國際金融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C項正確;A項說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說法不準確,美國的世界_主地位實際上在1944年布雷頓森林體系之前就已經確立,排除;D項說法錯誤,排除。13.答案:B解析:由企業可以將其信息、服務直接通過互聯網傳遞給最終消費者可知,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撐下,企業的經營模式發生了轉變,得到了優化,B項正確;材料不能直接反映出簡化了企業的生產流程,A項錯誤;改變企業的經營理念和“提升了企業的管理水平”均與“直接反映”的設問考查要求不符,C、D項錯誤,排除。14.答案:A解析:根據表格信息可知,世界各國經濟之間的相互依存度不斷提高,說明國際貿易總體發展較快,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A項正確,B項錯誤;C、D兩項材料無法體現,故排除。15.答案:A解析:二戰后世界出口貿易總額呈現不斷增長趨勢,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協調世界貿易,使得國際貿易走向體系化和制度化,促進了世界貿易的發展,故A項正確;B項表述絕對,排除;歐美國家強化對經濟的干預和世界貿易額的增加之間并無直接聯系,排除C項;世貿組織成立時間是1995年,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從圖表中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蘇聯工業產值的增長速度呈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到了蘇聯僵化的經濟模式的影響,故答案為B項。A項說法與材料圖表中現象不符,排除;美蘇“冷戰”不是兩國經濟此長彼消的主要原因,美蘇兩國不同的經濟政策才是使兩國經濟此長彼消的主要因素,排除C項;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經濟陷入“滯脹”困境,這表明主張政府運用經濟手段對國民經濟進行積極干預的凱恩斯主義失靈,排除D項。17.答案:(1)二戰后,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系;美國利用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加強其在國際金融和貿易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實施馬歇爾計劃扶持和控制西歐國家。(2)實質:調整規則以實現利益的重新分配。不利影響:不利于各國市場的開放;妨礙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阻礙了各國的經濟合作。(3)中國智慧:提出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解析:(1)根據材料一“是由解決了歐洲欠美國的重建債務的盟國間金融協定所決定的”可知二戰后西歐和美國實力發生轉變,西歐國家普遍衰落,美國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霸主;以英鎊為中心的資本主義世界貨幣體系難以維系;美國利用布雷頓森林體系和關貿總協定,加強其在國際金融和貿易領域的特權和支配地位。結合所學可知,二戰后美國利用馬歇爾計劃控制西歐國家。(2)實質,依據材料二“當前全球化逆動是美國等西方大國對其推動的全球化主動收縮,是基于全球化進程中利益和權力分配不滿的反映”可得出調整規則以實現利益重新分配。不利影響,結合材料“英國脫歐、特朗普退出TPP協定及奉行‘美國優先’的策略”,可以得出逆全球化不利于各國市場的開放、妨礙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阻礙了各國的經濟合作。(3)根據“提出了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全球伙伴關系網、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可概括總結出答案。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