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村落、城鎮與居住環境 第10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單元課標】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人類居住條件的變遷及各地民居的差異和特征;了解古代村落、集鎮和城市形成的原因及影響;了解近代以來城市化進程中人們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的改善及問題。【知識梳理】第10課 古代的村落、集鎮和城市一、村落的產生、集鎮的出現和城市的產生:閱讀前三子目完成下列表格村落 產生 農業出現后,人們筑屋定居,逐漸形成村落。最早出現在( )地區,世界其它地區如( )也存在大量原始村落遺址。作用集鎮 出現 原始社會末期,手工業者開始在便于交換的地方集聚,形成了古代集鎮的雛形。后來商人和手工業者為了( ),在聚居的地方( ),形成集鎮。中國 中國古代的集鎮主要是為( )而設立的;兩宋時期:元 代:明清時期:世界 7世紀,英國出現貿易小鎮,地理位置優越、便于貨物交換。城市 產生 公元前3500年—前3100年,兩河流域( )生活的地區形成了一些居民中心,幾個較大的居民中心結成城市。城市是一定區域內的( )的中心場所。中國 主要分為:商朝時:周朝時:世界 古希臘:古羅馬:歐洲中古時期:二、世界各地的民居:1、各地民居特點的決定性因素:2、兩河流域:(1)建筑材料:(2)組成:3、古埃及:(1)建筑材料:(2)組成:4、古代中國:(1)遠古:(2)秦以來:(3)明朝:(4)現存:5、古希臘羅馬:6、古代印第安人:【重點闡釋】1、宋代集鎮發展原因及特點:(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從事工商業的人數增加。 ②宋朝政府采取了“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加興生產力積平的提高,大量農業人口脫離農業而從事工商業。③宋朝的工商業政策相對寬松。 ④草市發展規模擴大,促進了集鎮的勃興。(2)特點 ①從規模來看,集鎮數量總體還較少。②從分布地區看,多集中于水陸交通要道,分布不平衡。2、早期城市興起的條件 (1)社會生產特別是農業生產的相對的高水平,保障了剩余產品的出現并創立了其集中在一定地方的條件。 (2)最初孤立的農村公社政治上的整體化和原始的國家機構的形成。 (3)手工業、軍事、祭祀活動等方面的專職化的發展。3、早期城市的特征 (1)城市中已有脫離農業生產的人員,如官吏、祭司等。(2)早期城市已出現了杰出的建筑物、服墊、繪畫等藝術品,有紀念碑、公共建筑物等作為城市政治、經濟力量的標志。 (3)已開始有交字記述,如用文字記錄糧食、地產等財富。早期城市已有測量及預報的學科;歷法已用于生產。 (4)城市的權力機構組織征收賦稅,進行社會控制。 (5)共同體成員的地域居住代替了部落的血緣居住。(6)有了較以前更為復雜的階級社會結構,貧富懸殊,階級差別明顯存在。4、中古時期歐洲城市的特點 (1)城市多為自發形成,很少有按規劃建造的。(2)城市中圍繞著公共廣場組織各類城市設施以及狹小、不規則的道路網結構。 (3)手工業和商業的逐漸興起和繁榮,使一些城市開始擺脫封建領主的統治,逐步成為自治城市。(4)公共建筑(如市政廳、關稅廳和行業會所)占據城市空間的主導地位。【限時訓練】1.古代雅典的城市呈現出宗教區、公共活動區和私人區混合的格局,街道體系也缺乏規劃,城市一直延續到郊區和鄉村。富人區和窮人區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唯其如此,雅典人創造了獨特的文明。以上材料能說明雅典城市設計( )A.理念促使其民主政治產生 B.導致其民主政治出現脫節現象C.與雅典人的行為觀念形成互動 D.成為現代城市規劃的典范2.市鎮與城不同,作為商業中心,市鎮聯系的對象是四周的鄉民。明朝前期,農民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區在原有市鎮的基礎上,出現了一批新興市鎮,但市鎮的分布不能過于稠密,否則就會出現被迫衰退者。這說明明朝前期( )A.政府對市鎮分布進行合理規劃 B.地域性商幫具有明顯的排他性C.閉關鎖國使市鎮經濟陷入停滯 D.農業對市鎮發展具有雙重作用3.14世紀以后,無論是佛羅倫薩、威尼斯,還是米蘭、羅馬,城市中教堂及其他宗教性建筑退居次要地位,大型的世俗建筑成批出現,如大型城市廣場、圖書館、博物館等。近代西歐城市建設的變化從本質上( )A.促進了人文精神的萌發B.反映了宗教改革的要求C.推動了民主政治的構建D.體現了商品經濟的發展4.夏、商都城往往以宮城為中心,宮室組群沿中央軸線作對稱布置,官舍、民居、作坊、道路等環繞其周圍。凡是宮室建筑都建于地面土階之上,而且沒有當時一般民居的半穴居或穴居形式。這反映出當時( )A.經濟發展水平極端低下B.城市布局體現皇權至上C.古代都城模式已經定型D.禮制觀念影響城市建設5.2019年7月,中國良渚遺址獲準列入世界遺產名錄。距今約5000年的良渚聚落群中既有普通村落,也有大型宮殿式建筑區;既有埋葬平民和中小貴族的墓地,也有最高貴族的專用墓地。這表明良渚文化聚落群( )A.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地B.正處于舊石器時代晚期C.已形成君主專制國家D.已存在社會不平等現象6.福建民居——土樓結構上的特點是中軸對稱,在布局方面體現出強烈的向心意識,高低尊卑、主次分明等。一樓之內一般居住著一個家族,房舍根據“長幼有序”等原則安排。這種建筑布局( )A.利于鄰里和睦 B.突出皇權至上 C.體現宗教色彩 D.深受宗法影響7.雅典衛城平面布局呈開放式,中國古代傳統城市平面布局多規整,且多呈南北向。出現這種差別主要由于( )A.政治文化的差異 B.經濟水平的高低 C.民眾數量的多寡 D.地理位置的不同8.羅馬共和國晚期,城市街道兩邊建筑物密集,街道狹窄,經常出現有人從樓上潑水或投擲物品而致人受傷的情況。羅馬法規定訴訟應向房屋的居住者提起,無論他是房屋的所有人還是承租人,均應承擔賠償責任。該規定( )A.保護了私有財產 B.加強了羅馬城市管理 C.混淆了法律責任 D.完善了羅馬法的內容9.中國古代的“城”主要指城墻及城墻所包圍的地區。“市”指商品交換的場所,城墻內的一個區域。“城”“市”連稱就構成了“城市”。下列對材料的理解最準確的是( )A.筑城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秩序 B.古代政治體系具有森嚴的等級C.中國古代城市兼具政治經濟功能 D.政府非常重視發展城市商業貿易10.明初,蘇州府的吳江縣震澤鎮居民有千百家,到了乾隆年間居民有三千家,且“棟宇鱗次,百貨俱集,以貿易為事者,往來無虛日”。由此可見,清初( )A.農村集鎮發展迅速 B.經濟重心開始南移 C.集市功能不斷完善 D.農耕文明漸趨衰落11.草市是民間“自為聚落”、私相貿易而產生的集市。宋代在商品經濟發達和交通便利的地方出現各種集市,如山市、河市、廟市等,解決了農民“買食用鹽茶農具”等問題,地方政府也設一定官吏進行管理和征稅。這說明草市的出現( )A.最早可追溯到宋朝 B.突破了城市中坊市界限C.得到官方的大力支持 D.是對自然經濟的重要補充12.“鎮”在唐代以前多指邊境軍事據點,鎮將主要管理軍務。宋代以后“民聚不成縣而有稅課者,則為鎮或以官監之”。中國古代“鎮”的職能演變主要反映了( )A.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削弱 B.重農抑商政策放松C.政府經濟管理能力強化 D.商品經濟的發展13.四合院全宅的平面構圖是按家長作為全家核心的原則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擁著正房,而且在開間尺寸、高矮、裝飾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此種設計出現的原因是( )A.等級觀念和長幼有序制度 B.宗法制和儒家思想的影響C.布局對稱,主次分明有序 D.使用材料和木構抬梁結構14.明中葉以來,松江府(今上海一帶)所轄市鎮數量如下表所示。據此表可以得出( )時間 松江市鎮數量(個)1550年以前 591551—1722年 1131723—1861年 1671862—1911年 369①市鎮數量增長體現出商人地位上升 ②明清時期松江地區工商業發展較快③市鎮增多與近代開放通商口岸有關 ④清政府與民國政府都重視商業發展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①③15.中國古代城市的發展,到北宋出現了新的轉折。北宋以前的城市,住宅區與商業區嚴格分開。北宋時店鋪可以隨處開設,不再采取集中的方式。出現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 B.北宋時期城市功能的增加C.北宋海外貿易繁榮和經濟發展 D.北宋城市是一級行政機構16.集鎮與城不同,作為商業中心,集鎮聯系的對象是四周的鄉民。明朝前期,農民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區在原有集鎮的基礎上,出現了一批新興集鎮,但集鎮的分布不能過于稠密,否則就會出現被迫衰退者。這說明明朝前期( )A.政府對集鎮分布進行合理規劃 B.各地的集鎮具有明顯的排他性C.新興集鎮導致原有集鎮的衰退 D.農業對集鎮發展具有雙重作用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東周時期,中國很多地方都出現了嚴格意義上的城市。在這些城市中,不僅有王室宮殿和祖廟,還有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中心,更有學校等教育設施,產生了一批分屬不同學派的古典哲學思想家。城市的首要功能顯然是政治性的,其政治性主要表現為這種城市是政權首腦機關、軍事防御要塞、大型祭祀中心、手工業制作中心——主要是為王室服務的。祭祀和軍事作為國家政治的頭等大事,無疑直接影響了都城的城市面貌。——摘編自段宏振《中國古代早期城市化進程與最初的文明》材料二 宋代大量農民失去土地,促使一些無地的客戶和少地的主戶,或是在農村中做雇工,或是涌入城市,尋找謀生的機會。而政府的財稅政策導致地方的賦稅征收相當繁重,民間規避重役、土地不敢多耕、避戶等現象時有發生,有的干脆“舉戶鬻產徙京城,以避徭役”。大量農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增加,經濟繁榮,商業開始“溢出”城市,在大城市周圍形成了許多“草市”和“市鎮”,有些市鎮還因貿易發達和人口增加而出現郊區城市化趨勢。宋代社會救濟系統發達,但賑濟范圍往往限于城市,因而每逢災荒之年,涌入城市的流民都非常可觀。其中一些流民在災后滯留在城市和市郊,成為新的城市居民。——摘編自李亞《宋代城市化進程中的城市居民結構變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先秦時期城市功能的基本特征。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先秦城市相比,宋代城市發生的變化,并分析原因。18.唐宋以來的城市發展展現出一種新的城市面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都城汴京最繁榮的商業街是宣德門東的潘樓街、土市子一帶,州橋東的相國寺一帶等。潘樓街一帶是金融中心。金銀交易的發達和交子、會子等貨幣的發達,正說明了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達。相國寺位于城市繁華區,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場。城內還有一種瓦子,集中著各種雜技、游藝、茶樓、酒館。這種瓦子全城有五六處。——摘編自董鑒泓《中國城市建設史(第三版)》材料二 晚唐以來商業中心興起,至兩宋而大盛,促成了中國歷史上另一個城市發展的新起點,即商業鎮的出現。這些縣以下的鎮級聚落的發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經濟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它們中的大部分是不設城墻的、在交通交匯處以手工業或貿易發展起來的小城市。當發展至一定規模時,政府便賦予它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鎮是在大型商貿城市周邊出現的,如在開封府便有31個鎮,河南府有22個鎮,大名府有20個鎮,成都府有19個鎮。——摘編自薛鳳旋《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1.據材料一,指出北宋汴京城市發展繁榮的表現。2.據材料二,概括兩宋時期商業市鎮發展的特點。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限時訓練】 參考答案1.答案:C解析:由“宗教區、公共活動區和私人區混合”“富人區和窮人區均衡地散布于城市之中”可見民主政治影響了城市的布局,同時城市的這種布局也利于民主政治的實施,二者形成互動效應,C項正確;A、B兩項說法都錯誤,均排除;D項表述材料信息不能體現,排除。2.答案:D解析:材料信息說明農業的發展對市鎮的興起有促進作用和制約作用,即農業對市鎮發展具有雙重作用,D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政府對市鎮分布的規劃,A項錯誤;材料內容與商幫無關,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出市鎮經濟的停滯,C項錯誤。3.答案:D解析:人文精神的萌發是在古希臘時期,A項錯誤;宗教改革興起于16世紀,B項錯誤;啟蒙運動推動了民主政治的構建,C項錯誤;材料中時間是14世紀以后,事件是大型世俗建筑成批出現,結合所學可知,這說明的是經濟發展推動人們思想的解放,城市建筑凸顯人的價值和作用,D項正確。4.答案:D解析:材料反映了夏、商都城的布局有一定的規矩,說明了禮制觀念已經影響到了城市建設,D項符合題意;夏、商時期經濟已經得到了發展而不是水平極端低下,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夏、商時還沒有皇帝,B項說法錯誤,排除;古代都城模式仍在變化中,尚未定型,C項說法錯誤,排除。5.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可知,此時的良渚文化聚落群中已經有了階級的區分和社會不平等現象,故答案為D項;材料未涉及中華文明起源,A項錯誤;距今約1萬年前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B項錯誤;秦朝時才建成君主專制國家,C項錯誤。6.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中“高低尊卑、主次分明”“長幼有序”等信息可得出土樓的結構特點與建筑布局體現了宗法的思想,D項正確;利于鄰里和睦并非材料主旨,A項排除。材料中反映的是一個家族,談不上皇權至上,B項排除;材料中不涉及宗教,C項排除。7.答案:A解析:雅典衛城平面布局的開放式體現了政治民主理念和商品經濟繁榮,中國古代傳統城市平面布局的規整以及多呈南北向,體現了等級觀念、禮儀制度等,A項符合題意;建筑方位與經濟水平的高低、民眾數量的多寡無關,排除B、C項;地理位置的不同是影響因素之一,但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8.答案:B解析:該規定對羅馬城市中的潑水或高空擲物現象進行限制和管理,體現的是加強羅馬城市管理,B項正確。A項不能得出;C項說法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9.答案:C解析:城是從政治功能來說的,市是從經濟功能來說的,所以城市兼具政治、經濟功能,C項正確。10.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清初江南集鎮人數多、規模大,商業繁榮,A項正確。古代經濟重心南移始于魏晉南北朝時期,排除B項。集市功能不斷完善由材料不能得出,排除C項。材料不能體現農耕文明的衰落,排除D項。11.答案:D解析:材料主旨是宋代草市的發展。依據草市出現的自發性及解決了農民“買食用鹽茶農具”等問題的作用可知,草市是經濟發展的產物,是對自然經濟的重要補充,D項正確。南北朝時期已出現草市,A項錯誤;材料中未體現城市中的坊市界限,B項排除;材料體現的是官方對草市進行管理,并未體現“大力支持”,C項錯誤。12.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唐代以前“鎮”的政治軍事功能突出,宋代以后則是經濟功能突出,結合所學可知,這反映的是商品經濟的發展,D項正確。A項不能得出;B項說法錯誤;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13.答案:B解析:“家長作為全家核心”體現了宗法制的影響,“皆低于正房”體現了儒家思想中的等級尊卑,故B項正確;A、C兩項是對“家長作為全家核心的原則布置的,一切房屋皆簇擁著正房,而且在開間尺寸、高矮、裝飾等各方面皆低于正房”的總結而非原因,故均排除;D項是關于使用材料和設計結構的說明,與原因無關,故排除。14.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封建統治者仍然堅持重農抑商政策,僅憑市鎮數量的上升不能得出商人地位上升的結論,故①錯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工商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大批工商業市鎮,故②正確。從表格中可以看出,1723—1861年、1862—1911年松江府(今上海一帶)所轄市鎮數量大幅度增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1842年《南京條約》簽訂后中國被迫開放上海等通商口岸有關,故③正確。民國政府建立于1912年,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故④錯誤。故選B項。15.答案:A解析:北宋城市的發展源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和人口的增加以及政府政策,A項正確;題干體現的是北宋城市的居住和經濟功能,未涉及與前代城市功能的比較,排除B項;海外貿易的繁榮與城市中住宅區和商業區是否分開無關,排除C項;D項不是材料中現象出現的原因,排除。1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農民與市場聯系日益密切,江南地區在原有集鎮的基礎上,出現了一批新興集鎮”可知,農業的發展對集鎮的興起有促進作用;根據材料“但集鎮的分布不能過于稠密,否則就會出現被迫衰退者”可知,農業的現狀對集鎮又有一定的制約作用,故選D項。材料沒有反映政府在集鎮發展中的作用,故排除A項;集鎮與集鎮之間的關系在材料中并未體現,故排除B項;C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17.答案:1.政治、軍事功能突出;是地方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中心;文化教育發達且資源較集中;發揮宗族凝聚作用。2.變化:規模不斷擴大;帶動周邊地區商業發展;功能更加完善,具有社會救濟功能。原因:人口流動更加頻繁;商品經濟發展,城市商業繁榮;政府政策影響;小農經濟的脆弱性。解析:1.根據“手工業和商業貿易中心”“政權首腦機關、軍事防御要塞”“學校等教育設施”“王室宮殿和祖廟”結合所學,概括得出。2.“變化”對比兩則材料,從城市規模、功能等方面概括;“原因”,根據“大量農民失去土地”“賦稅征收相當繁重”“賑濟范圍往往限于城市”等分析作答。18.答案:1.表現:商業街繁榮,商業發展突破了空間限制;金融業較為發達;城市交易市場規模擴大;涌現瓦子等娛樂場所;城市功能多樣化。2.特點:逐步形成鎮級聚落;主要依托經濟功能;處于交通交匯處;得益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城市行政功能增強;主要聚集在大型商貿城市周邊。3.因素:地理位置;經濟發展;政府政策;歷史的積淀與傳承;城郊一體化進程。解析:1.據材料一“北宋都城汴京最繁榮的商業街是宣德門東的潘樓街、土市子一帶,州橋東的相國寺一帶等”得出商業街繁榮,商業發展突破了空間限制;據材料一“潘樓街一帶是金融中心。金銀交易的發達和交子、會子等貨幣的發達,正說明了北宋時期商品經濟的發達。相國寺位于城市繁華區,正在汴河北岸,交通便利,因而形成大的交易市場”得出金融業較為發達、城市交易市場規模擴大;據材料一“城內還有一種瓦子,集中著各種雜技、游藝、茶樓、酒館。這種瓦子全城有五六處”得出涌現瓦子等娛樂場所、城市功能多樣化。2.據材料二“這些縣以下的鎮級聚落的發展,主要依托于自身的經濟功能而不是行政功能”得出逐步形成鎮級聚落、主要依托經濟功能;據材料二“它們中的大部分是不設城墻的、在交通交匯處以手工業或貿易發展起來的小城市”得出位于交通交匯處、得益于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據材料二“當發展至一定規模時,政府便賦予它們新的城市行政身份。不少鎮是在大型商貿城市周邊出現的,如在開封府便有31個鎮,河南府有22個鎮,大名府有20個鎮,成都府有19個鎮”得出商業市鎮主要聚集在大型商貿城市的周邊、城市的行政功能增強。3.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影響城市發展的主要因素有地理位置、政府政策、經濟發展的程度、歷史的積淀與傳承等。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