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單元課標】通過本單元學習,了解古代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等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重要意義。【知識梳理】第15課 現代醫療衛生體系與社會生活1、現代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1、構成:意義:2、世紀概況:3、中國概況:2、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與社會生活:閱讀第二子目、概括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1、2、3、【合作探究】材料:一直以來,學界、政界對醫改的是是非非爭論不斷,總體而言,分為兩種思路,一種是“市場派”,主張我國學習美國以市場為主導的模式,一種是“政府派”,主張醫改應以政府為主導。市場派認為市場是資源配置最有效的手段,以市場為主導的醫療衛生體系能解決公立醫院壟斷導致的效率確實問題。政府派認為市場化以利潤最大化為動機,淡化了其社會責任意識,弱化了醫院的社會公益性質。問題:在醫改中,你支持以上兩種觀點中的哪一種,請說明理由?參考答案: 觀點:我認為我國醫改應以政府為主導。理由:1、我國是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而醫療改革直接關系到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政府主導有利于保證人民利益,維護人民群眾的權益,體現我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2、我國仍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貧困人口多,需要國家的扶持與幫助,國家在醫改中起主導作用是扶持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發展的體現。3、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的成果有人民共享。政府在醫改中起主導作用可以使人民共享發展成果。人民也更有動力投入到社會主義現代建設中去。【限時訓練】1.2009年3月,我國公布《關于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意見》。意見指出,改革要堅持保基本、強基層、建機制,把基本醫療衛生制度作為公共產品向全民提供,逐步實現人人享受基本醫療衛生服務的目標。這表明我國政府( )A.不斷地完善醫療衛生體制 B.全面貫徹為人民服務的理念C.工作重點是基層社會保障 D.有效緩解醫療衛生不平衡現象2.1956年6月30日通過的《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示范章程》規定:合作社對于因公負傷或者因公致病的社員要負責醫治;對于遭到不幸事故、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社員,合作社要酌量給以補助。據此可知,當時我國( )A.完善了城鄉社會福利保障制度 B.積極建設基層醫療機構C.強調要多改善和照顧人民生活 D.重視對人民生活的保障3.19世紀,接種疫苗、隔離受傳染的病人、保護供水、掌握有關抗菌劑的知識……這一切使西北歐的死亡率從1800年至少每千人的30%降低到1914年每千人的15%左右。歐洲的人口從1750年的14000萬急劇地上升到1800年的18800萬、1850年的26600萬。這表明,西北歐死亡率降低和歐洲人口的增長源于( )A.醫學知識普及并深入發展 B.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C.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鞏固 D.工業革命向全球拓展4.19世紀以前,英國專科醫生盛行,其服務價格昂貴;19世紀以后,這個群體市場份額縮小,全科醫生迅速崛起,且服務價格低廉。這一變化說明( )A.醫療資源呈現社會化大生產趨勢 B.專科醫生已經不適應時代的需求C.工業革命導致人們健康狀況惡化 D.工業革命推動了醫療技術的進步5.2017年,中國已建成全球最大的傳染病疫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絡直報系統,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平均報告時間從原來的5天縮短到4小時內,并具備了在72小時內檢測300余種病原體的能力。這體現的是( )A.先進科技助推公共衛生事業發展 B.國家十分重視公共衛生預報系統C.我國公共衛生應急系統世界領先 D.公共衛生事件推動相關系統發展6.下面是一些關于預防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宣傳畫。這些宣傳畫有利于( )①全民衛生意識的提升 ②文明衛生生活方式的養成 ③醫療衛生體系的完善 ④醫療衛生常識的普及A.①② B.①②④ C.②③ D.①③④7.我國1982年憲法規定,企業事業和國家機關退休人員的生活受到國家和社會的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或者喪失勞動能力的情況下,有從國家和社會獲得物質幫助的權利。2004年,憲法規定“國家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這說明我國( )A.法制建設取得重大進展 B.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C.享受社會福利群體擴大 D.全面保障弱勢群體權益8.歷史上,我國西南地區瘧疾疫情十分嚴重,該地長期被視為“瘴癘之地”。20世紀50年代,國家通過衛生組織建設、宣傳教育普及服藥、衛生掃除等多方面措施,基本控制了疫情。這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初期( )A.地域發展差異縮小 B.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C.疫情防控成效顯著 D.西部大開發初見成效9.下面為陜甘寧邊區防疫工作統計表(節選)。這些措施反映出當時( )時間 具體措施1941年11月 《解放日報》開設“衛生專欄”,重點介紹傳染病的預防和一些衛生保健知識1942年4月 邊區設立防疫總委員會,分區、縣先后成立衛生防疫委員會1942年5月 通過《預防管理傳染病條例》,對傳染病進行分類,并規定相應的報告和防治制度1944年7月 開辦了規模龐大的衛生展覽會,歷時八天,參觀者萬余人A.陜甘寧邊區疫病泛濫 B.探索建設近代醫療衛生體系C.近代衛生體系更加成熟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逐步壯大10.1842年,《英國勞工人口狀況報告》出版,針對大城市死亡人數甚至超過出生人數的狀況提出:首先和最重要的辦法,同時也是最可行的辦法,就是修建下水道,移除生活場所、街道和馬路上的垃圾,以及供水系統的改進。六年后,英國第一部《公共衛生法案》頒布。這反映出英國城市化進程( )A.降低了英國人口的平均壽命 B.長期缺失排水供水系統的建設C.直接受到工業革命的破壞 D.推動了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11.2020年中國人度過個不一樣的春節,由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傳統的走親訪友變成了“手機拜年”,但在疫情面前,中國人民表現出了空前的團結。下列關于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說法正確的是( )A.只在中國一國發生 B.人們應強化公共衛生意識C.依靠一國之力可以有效控制 D.不會影響人民的生活12.我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長到2015年的76.34歲,其中促使中國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增長的因素有( ) ①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促使人們健康狀況改善 ②威脅人類生存的傳染病已經消失③公民的衛生與健康意識逐漸增強 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重視改善民生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1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開始逐漸在國家機關中實行公費醫療制度。1988年,政府開始對機關事業單位的公費醫療制度和國有企業的勞保醫療制度進行改革。到2001年底,全國97%的地市啟動了基本醫療保險改革,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達7629萬人。材料表明( )①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經歷了不斷發展完善的過程 ②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輻射范圍較廣③中國的醫療保險主要惠及城市居民 ④公費醫療已全部被醫療保險所取代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④14.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國家富強的重要標志,為了推進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做出一系列的努力。這些“努力”包括( )A.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 B.建立“福利國家”C.恢復高考,普及義務教育 D.提出“雙百方針”15.《藥品管理法》是我國藥品監管部門履行職責的重要法律依據,要落實“四個最嚴”的要求,即最嚴謹的標準、最嚴格的監管、最嚴厲的處罰、最嚴肅的問責。由此可知( )A.藥品供應問題嚴重 B.國家醫療立法完善C.國家重視民生醫療 D.衛生事業進入新時期16.我國從1978年開始實施兒童免疫計劃,目前我國實施的基礎免疫計劃中有卡介苗、百白破疫苗、脊髓灰質炎疫苗、麻疹減毒疫苗和乙型肝炎疫苗,兒童可以免費接種這些疫苗。這表明( )A.基礎免疫計劃的實行有利于確保兒童健康 B.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重視兒童的免疫計劃C.我國已經建立了完備的醫療衛生體系 D.疫苗接種后可以終生免疫17.1958年江西省余江縣血吸蟲防治工作取得巨大成就,毛澤東創作了兩首《送瘟神》的七律詩。對于此時期的中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大躍進”時期,防疫成績被夸大 B.“大躍進”時期,防疫工作取得成效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人員死亡數量大增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防疫工作受到阻礙二、材料題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世紀后期起,歐洲城市公共衛生事業空前發展起來。倫敦、巴黎等城市大型排污系統的建設,自來水的使用、室內抽水馬桶的使用、對食品衛生的管理,使城市公共衛生得到很大改善;1848年英國國會通過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現代公共衛生法,該法明確規定政府必須設立國家和地方衛生委員會,為英國的衛生改良運動奠定了改善城市衛生和市民健康狀況,控制結核病、傷寒、霍亂等傳染病的基礎。當時的英國社會和衛生改良運動的內容包括反對消費烈性酒,降低嬰兒死亡率,進行監獄和精神病院改革,建立婦幼保健院、公立醫院和藥房等。19世紀中葉細菌學和寄生蟲學的建立,使人們開始注重對傳染病的積極預防及公共衛生法規的制定。歐洲一些城市率先實現公共衛生事業近代化。材料二 新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奠基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1949年10月,成立中央防疫委員會并頒布多項除疫法規條例,以及開展以預防為主的大規模愛國衛生運動;1949年11月,設立專管衛生防疫工作的公共衛生局。國家注意統籌城市鄉村公共衛生協調發展,1950年第一屆全國衛生會議提出了縣設衛生院、區設衛生所、行政村設衛生委員、自然村設衛生員的任務。這些基層機構的衛生醫務人員相互配合,通過發動群眾開展公共衛生活動,成功執行公共衛生計劃。新中國成立初期,西醫人才少,又多集中在城市,數量在西醫十倍以上的中醫大夫們活躍于鄉村與城市中,為了更好地服務人民群眾,中西醫結合成為新中國衛生醫療系統組織的指導方針之一。通過努力,我國逐步組建了衛生防疫、地方病控制、婦幼保健等比較完整的公共衛生機構體系。新中國在公共衛生事業上的成績和經驗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以最少投入獲得了最大健康獲益”的“中國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國家宣傳和推廣。——摘編自胡克夫《試論新中國社會主義衛生事業和防疫體系的創立與發展》等(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與歐洲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相似之處,并簡析中國與歐洲重視公共衛生事業的意義。(2)根據材料,概括與英國等西方國家相比,新中國公共衛生事業發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新中國公共衛生事業形成“中國模式”的優勢。【限時訓練】 參考答案1.答案:A解析:由改革的理念、原則可知,我國政府不斷完善醫療衛生體制,深入貫徹為人民服務的理念,推動社會公平的實現,A項正確;B項中“全面”說法錯誤;材料只體現了醫療衛生領域,不能得出我國政府的工作重點,C項錯誤;材料中的改革意見是引導性文件,不能看出效果,不能得出“有效緩解”,D項錯誤。2.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對于因公負傷或者因公致病的社員……對于遭到不幸事故、生活發生嚴重困難的社員”等可以得出,農業生產合作社從社員生活入手,重視對社員生活的保障,故D項正確;A、B兩項材料未體現,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農業合作社中對待個別特殊社員的規定,與改善人民生活不符,故C項錯誤。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19世紀,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基本的醫學知識得到普及并深入發展,這降低了西北歐的死亡率,促進了歐洲人口增長,故A項符合題意;科學理論的重大突破、資產階級統治地位的鞏固同材料中人口增減關系不大,B、C項錯誤;工業革命向全球拓展不會導致西北歐死亡率降低和歐洲人口的增長,D項排除。4.答案:A解析:由專科醫生盛行轉向全科醫生崛起,服務價格也走向低廉,有利于醫療服務范圍的擴大,更多的人有機會、有能力使用醫療資源,體現的是醫療資源的社會化大生產趨勢,A項符合題意;B項說法錯誤;C、D項材料未涉及。5.答案:A解析:由材料中“網絡直報系統”等可知,材料體現的是信息科技與公共衛生事業的結合,由平均報告時間大大縮短、檢測能力提高等可知,A項正確。B項與材料主旨不符;C項材料不能得出;材料未提及公共衛生事件,D項排除。6.答案:B解析:宣傳畫中的正確洗手法、預防感染方法等,普及了一些醫療衛生常識,有利于全民衛生意識的強化提升,有利于人們文明衛生生活方式的養成,故B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出醫療衛生體系的完善,③錯誤。7.答案:B解析:從1982年憲法做出規定到2004年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制度,說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B項正確。材料主旨并非法制建設,排除A項;材料并未提及享受社會福利的群體擴大,排除C項;D項中“全面”不能得出,排除。8.答案:C解析:20世紀50年代,國家通過努力基本控制了西南地區長期肆虐的瘧疾疫情,反映出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疫情防控成效顯著,C項正確;西南疫情的基本解決不能說明地域發展差異的縮小,也不能說明公共衛生體系的完善,更與21世紀初的西部大開發無關,故A、B、D三項錯誤。9.答案:B解析:表格中的防疫措施隨著時間的推進不斷發展完善,這體現了抗日根據地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故B項正確;材料呈現的是陜甘寧邊區對疫病的預防,并未提及疫情,不能得出A項;近代衛生體系包含醫療、衛生等多個方面,僅由陜甘寧邊區的疫病預防工作無法反映這一體系的成熟,排除C項;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10.答案:D解析:材料說明英國在城市化進程中注重改善衛生環境,所采取的措施推動了公共衛生體系的建設,故D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反映出城市化進程使人均壽命降低,故A項錯誤;材料信息“供水系統的改進”反映了其具備供水系統,不是缺失,故B項錯誤;C項材料無法體現,排除。11.答案:B解析:目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圍內暴發,并非中國一國,排除A項;世界性的疫病來臨之時需要各國通力合作,排除C項;新冠肺炎疫情直接影響人民的生活,排除D項。面對新冠肺炎疫情,人們應強化公共衛生意識,這樣有利于預防疾病,B項正確。12.答案:C解析:依據所學可知,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促使人民的健康狀況有所改善,推動了人民衛生意識的增強,從另一個層面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政府重視民生建設,努力構建醫療體系,這也有利于民眾平均預期壽命的提升,故①③④正確;威脅人類生存的傳染病仍然存在,②明顯錯誤。故C項正確。13.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了中國醫療保障體系的部分發展歷程,①正確;從材料中的數字來看,中國的醫療保障體系輻射范圍比較廣,②正確;中國的醫療保險系統也包含農村,農村中的醫療保險內容主要是新型農村合作醫療,③錯誤;公費醫療在部分城市中仍然存在,④錯誤。故A項正確。14.答案:A解析: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倡導建立“福利國家”,排除B項;C項屬于教育政策,排除;D項屬于政府在文藝和科技領域所做的努力,排除。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屬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政府為推進人民健康事業的發展所做的努力,A項正確。15.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中的“四個最嚴”的要求可知,國家重視醫療衛生問題,C項正確;僅根據材料內容不能得出當前藥品供應問題嚴重的結論,加強醫療立法只是為了進一步規范相關法律,排除A項;B項中“完善”的說法不準確,排除;材料只是強調我國加強醫療立法并提出相關要求,無法說明“衛生事業進入新時期”,排除D項。16.答案:B解析: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政府重視公共疾病的防控,在免疫計劃上也取得了重大成就,故B項正確。材料只涉及兒童的疫苗接種問題,并沒有提到接種疫苗后兒童的健康情況,故A項錯誤。醫療衛生體系的建立包含很多內容,材料只涉及兒童疫苗的接種問題,故C項錯誤。兒童接種疫苗,并不能保證終生免疫,故D項錯誤。17.答案:B解析:從材料中可以看出1958年中國的防疫工作取得一定成效,B項符合題意;A項中“成績被夸大”與史實不符,排除;C、D兩項均與材料無關,排除。18.答案:(1)相似之處:國家立法保障發展;開展公共衛生運動;衛生事業涉及面廣;設立衛生保健機構;將公共衛生發展與人民的健康狀況相聯系。意義:改善了社會公共衛生;有利于人民的身體健康(身體素質提高);增強了政府的管理職能;有利于更好地應對全球疾病,促進人類文明發展。(2)特點:預防為主;城鄉協調發展;健全衛生防疫網絡;中西醫結合;廣泛發動群眾參與。優勢: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服務人民群眾宗旨的指導;創造性確立適應國情的公共衛生模式。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對比兩則材料,從國家立法、衛生運動、涉及領域、衛生機構等角度概括作答;第二小問,從改善公共衛生、有利于人民身體健康、增強政府管理職能等角度分析。第(2)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二中“預防為主”“大規模愛國衛生運動”“中西醫結合”“比較完整的公共衛生機構體系”等信息概括回答;第二小問,從黨和政府、社會主義制度、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國情等角度來分析作答。PAGE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