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
【課程標準】
通過把握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這一時期的重要改革和制度變化、區域開發、
民族交融的特點和歷史意義。
【重點難點】
1.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和民族交融,經濟重心南移
2.難點:十六國與北朝的民族交融
【要點梳理】
一、三國與西晉
【名詞解釋】官渡之戰與赤壁之戰
200年,曹操與袁紹在官渡進行決戰,曹操在官渡之戰殲滅袁軍主力,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基礎。曹操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名,恢復生產。208年,曹操揮師南下,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對峙,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赤壁之戰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一)三國鼎立(220—280年)
政權 建立 都城 勢力
曹魏 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東漢滅亡。 洛陽 國力較強,在三國鼎立中略占上風
蜀漢 221年,劉備建立,史稱蜀漢,簡稱蜀。 成都 蜀、吳兩國注重加強 對南方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
孫吳 229年,孫權稱帝 建業
(二)西晉的短暫統一(226—316年)
1.西晉建立: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為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
2.西晉統一: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一。
3.五族內遷:(原因:氣候寒冷加上中原先進文化的吸引力)
自東漢以來,西、北邊陲的一些少數民族不斷內遷,主要有匈奴、羯(jié)、氐(dí)、羌(qiāng)和鮮卑。
4.西晉滅亡:爭奪中央權力的“八王之亂”消耗了西晉的國力。316年,西晉被內遷匈奴貴族所滅。自此,中國歷史又進入一個比較長的政權分立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為南北朝的對峙。
二、東晉(317—420年)與南朝
(一)東晉的建立與士族的形成
永嘉南渡:317年,西晉宗室司馬睿重建晉朝,史稱東晉。
【知識拓展】士族政治(門閥政治)
(1)含義: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方面的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成為“士族”,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
(2)形成原因:
①歷史根源:東漢以來的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土地兼并嚴重,經營莊園,形成割據
②政治原因:魏晉政權統治基礎是士族,皇帝依賴于士族的支持,九品中正制是士族制度的政治保障。
(3)表現:
①政治:按照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
②經濟: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實力雄厚的莊園經濟。
③社會生活: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庶族是指士族以外的一般中小地主,也稱寒門)
④文化:崇尚清談(玄學),占據高級職位。
(4)衰落:至隋唐兩代,廢除九品中正制,實行科舉制
(5)衰落原因:原有的政治基礎(九品中正制→科舉制)和經濟基礎(莊園經濟→均田制、租庸調制)不復存在。
門閥政治在一定時期內有利于統治的穩定,但出現“因人設官”的現象,降低了統治集團的素質,造成大量冗員。
(二)南朝(420—589年)
1.南朝和“六朝”:420年,出身低級士族武將劉裕奪取皇位,改國號宋。此后170年間,南方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王朝,合成“南朝”,均定都建康,加上先前在此定都的吳和東晉,又統稱“六朝”。
2.南北對峙局勢:南朝疆域逐漸收縮。到陳朝時,在南北對峙中處于明顯劣勢,覆亡大局已定。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條件:①北民南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
②自然環境:江南地區高溫多雨,土地肥沃,具有發展農業的優越條件
③社會環境: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2.表現:①農業:南方土地大量開墾,農作物品種增加,產量提高。
②手工業:紡織、礦冶、陶瓷、造船、造紙等行業明顯進步。
③商業:長江沿岸最為活躍。
④民族關系:許多山區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3.歷史影響:
(1)積極: ①江南地區的開發為六朝割據東南提供了物質基礎。
②形成江南經濟區,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
③促進了南方科技和文學藝術的發展。
④在南方經濟開發過程中,許多山區少數民族逐步與漢族交融
(2)消極:山區開發,破壞植被,造成水土流失,帶來一定環境問題。
三、十六國與北朝
(一)“十六國”
①構成:東晉統治南方時,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的成漢,合稱“十六國”
②基本特點: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在長期混戰中,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二)淝水之戰:
1.背景: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一北方,與南方的東晉形成對峙局面;
2.結局: 前秦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強大的前秦政權迅速崩潰,稍顯緩和的民族矛盾又加劇了。
(三)北魏孝文帝改革(杰出人物對歷史的推動作用)
1.背景:①北魏建立: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北魏于439年統一北方
②時代潮流:5世紀后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大力推動民族交融
2.改革內容:
文化 漢化政策:①采用漢姓(改鮮卑姓為漢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②改穿漢服(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③學說漢話(朝中禁鮮卑語,統一說漢語);④提倡與漢族通婚(仿照魏晉以來漢族社會的士族階層,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
政治 ①遷都洛陽:從平城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死后不得歸葬平城; ②采用漢族統治階級的政策。
經濟 實行俸祿制,推行均田制、租調制
【名詞解釋】均田制
土地國有制,北魏至唐朝前期實行的一種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部分土地在耕作一定年限后歸其所有,部分土地在其死后歸還給官府。
3.意義:
(1)性質:是一場自上而下的封建化改革運動
(2)具體角度:
①政治與民族關系:鞏固了北魏政權,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
②經濟發展:縮小了南北差距,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展和社會繁榮。
③對后世:為以后北方統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
④局限:全面推行漢化,使鮮卑族喪失作為一個民族的獨立性、主體性;失去尚武的民族精神,削弱了軍事力量。
(四)北朝的演變及終結
1.北朝:北魏分裂為東魏(被北齊取代)和西魏(被北周取代)五個王朝
2.統一:北周內政修明占據優勢,滅掉北齊。不久隋朝取代北周,統一全國,結束了長達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
【鞏固練習】
1.某同學在整理筆記時,整理了以下詞語:“三國鼎立”“南北朝”“江南地區開發”“淝水之戰”“北魏孝文帝改革”。據此判斷該同學的學習主題應是( )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2.晉史學家習鑿齒言:“自今三家鼎足四十有余年矣,吳人不能越淮、沔(漢水)而進取中國,中國不能陵長江以爭利者,力均而智侔,道不足以相傾也。”這表明三國鼎立的出現( )
A.造成政局長期的動蕩 B.有利于中原經濟發展
C.削弱了吳蜀兩國實力 D.具備客觀的地理條件
3.如表為西晉時期儲君在位時間統計表。據此可知,當時西晉( )
姓名 儲君在位 時間 結果
愍懷太子通 290年8月~299年12月 9年余 被廢為庶人,后被殺
濮陽王荂 300年5月~301年正月 8個月 被害
襄陽王尚 301年5月~302年3月 10個月 被害
清河康王覃 302年5月~304年2月 1年余 被廢,后被殺
成都王穎 304年3月~304年12月 9個月 被廢
政治斗爭比較激烈 B.中央集權遭到動搖
C.儲君來源渠道較多 D.君主統治普遍短暫
4.據《宋書》記載:南朝宋時期,路太后(孝武帝母)的侄孫路瓊之去拜訪中書令王僧達,被其譏笑祖上是王家的車夫。路太后震怒、請求孝武帝懲處。孝武帝回道:“瓊之年少、自不宜輕造詣(拜訪)。王僧達貴公子,豈可以此事加罪!”這可以用于說明,當時( )
A.門閥士族勢力較為強大 B.君主的權力受到削弱
C.庶族地主力量不斷增長 D.社會階層流動性加強
5.姓氏改革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如拓跋氏改姓為元,步六孤氏改姓為陸,賀蘭氏改姓為賀,獨孤氏改姓為劉等。孝文帝上述做法( )
A.推動了北魏政權的封建化 B.順應了民族交融的趨勢
C.促進了北方經濟發展繁榮 D.完成了鮮卑族漢化過程
6.元嘉禾年,南朝劉宋兵車勿用,民不外勞,役寬務簡,氓庶(百姓)繁息,至余糧棲畝,戶不夜扃(門上環鈕),蓋東西之極盛也”。這一局面出現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局穩定國家統一 B.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C.商品經濟發展迅速 D.江南經濟得到了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富蕴县| 宣武区| 象州县| 诸城市| 丰城市| 彝良县| 新兴县| 五大连池市| 陇川县| 长顺县| 左贡县| 赤壁市| 七台河市| 扎兰屯市| 栾城县| 慈利县| 高尔夫| 焦作市| 子洲县| 凌海市| 大石桥市| 汤阴县| 孝昌县| 邵东县| 永川市| 治县。| 永定县| 烟台市| 海安县| 通州区| 灵宝市| 三江| 汝阳县| 遂昌县| 东光县| 萍乡市| 华容县| 炎陵县| 石台县| 阿城市| 榆中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