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導學案(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導學案(含答案)--2023-2024學年高二上學期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1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

資源簡介

第17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
知識點一 歷代戶籍制度演變
1.目的:掌握人口變動情況,以便征發賦役。
2.演變
(1)戰國:國家大規模編排民戶,制定戶籍;公元前375年,秦獻公“為戶籍相伍”,即以五家為“__”的辦法編排戶口。
(2)秦朝:實行________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戶籍外,還有宗室籍、宦籍、市籍等。
(3)漢朝
表現 ①丞相主管全國戶籍工作,各級地方政府也均有專門人員主管戶籍
表現 ②戶是征派賦役的單位,百姓成了封建國家的“________” ③政府定期進行人口調查
結果 東漢末年,戰事頻繁,人口流動加劇,戶籍散亂
(4)隋唐:隋命州縣官“大索貌閱”,重新核定戶籍;唐承隋制,戶籍三年一造。
(5)宋元
①宋朝:戶籍分主戶與客戶。____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
②元朝:戶口類型比較復雜,按職業劃分,統稱為“諸色戶計”,一旦定籍,世代相襲,不得變動。
(6)明清
明朝 ①繼承了元朝以職業定戶籍的做法,戶籍分民籍、____、匠籍等 ②明朝戶籍冊稱“____”,以里甲制為基礎,每里一冊,詳列各戶人口、田土、房屋
朝 ①普通戶籍基本沿襲明制,戶籍管理相對松弛 ②清前期,賦役實行固定丁銀、攤丁入畝后,戶籍的作用大為削弱 ③乾隆年間,戶籍永停編審
1.情境再現——漢代的戶籍制度
1983年,湖北江陵出土了漢初竹簡《二年律令》,其中《戶律》詳細地規定了要通過“自占”(申報)與“案比”(復查)的方式對當時的人口進行編戶造籍,并規定了嚴懲“自占”時的假報、虛報行為。
漢初政府這一規定的目的是什么?
                                    
                                    
2.知識拓展——宋代的主客戶制
主戶作為宋代戶口的基礎,占全國總戶數的65%左右,是宋代賦稅的主要承擔者。客戶是指“不占田之民,借人之牛,受人之土,傭而耕者”。宋代“不立田制”,土地兼并嚴重,按人頭納稅易致賦稅不均,故納稅根據土地來算,相應的戶籍制度與土地融合,適應了土地私有的社會發展要求。
3.概念闡釋——“諸色戶計”
“諸色戶計”是元代各種人戶的總稱。元代戶籍制度十分復雜,政府根據全國居民承擔的不同義務以及職業、民族、宗教和社會地位的不同等情況,把人們劃分為各種人戶,稱為“諸色戶計”或“諸色人戶”。民戶是主要人戶,也是諸色戶計的基礎。元政府在民戶中實行戶等制,以三等九甲為序征發賦役。
知識點二 歷代基層組織與社會治理
1.基層組織
(1)從秦漢到明清,縣是最基層的行政機構,下設直接管理民眾的基層組織。
(2)秦漢時期,縣下設鄉和里。鄉設____,里設里正。后代沿襲這種鄉里制度,稍有變化。
(3)唐朝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城內設坊,郊外設村,設里正、坊正、村正。
(4)明朝實行______,十戶為一甲,一百一十戶為一里,設甲首、里長。
2.社會治理
(1)特點: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2)演變
秦漢 實行什伍組織,以五家為伍,十家為什,百家為里
唐朝 實行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鄰為保
北宋 實施______
明朝 推行十家牌法,要求十家總編為一牌
清朝 清初實行里甲制,后來推行保甲制
(3)趨勢:兼具區劃和戶籍管理性質的鄉里制與旨在維護社會治安的保甲制合一。
4.思維拓展——鄉里的主要管理功能
(1)教化民眾,勸民行善。
(2)規范鄉民日常行為,主要是婚喪、祭祀等方面的交往禮俗。
(3)患難相恤,互幫互助。
(4)解決日常糾紛,維護社會治安。
5.概念闡釋——十家牌法
十家牌法,是中國古代鄉間管理方法,由明朝王守仁首創。十家牌法規定每十家為一牌,牌上注明各家的丁口、籍貫、職業,十家輪流巡查。一家隱匿盜賊,其余九家連坐。如有人口變動,需向官府申報,不然被認定為“黑戶”。十家牌法使保甲制度逐漸走向成熟和完善。
知識點三 歷代社會救濟與優撫政策
1.歷代社會救濟
(1)原因:古代社會生產力水平低,每逢自然災害發生時,人民生活缺少保障。
(2)特點
①主體:政府掌握大量資源,救濟的重點在救災,核心在于保證糧食供應。
②輔助:社會力量的救濟活動側重于日常生活中的____。
(3)發展
漢朝 建立______制度,積谷備倉,調節糧價
隋唐 政府既重視官方儲備,也大力提倡民間積儲
宋朝 宗族通過設立族產,在衣食、住行、婚娶、蒙養、喪葬等方面資助族中貧困者。北宋范仲淹在族內創設義田,賑濟族人
明清 慈善組織開始興起,出現了善堂、善會等慈善機構
2.古代優撫政策
(1)原因:中國古代一直有優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的傳統,尊敬與贍養老人,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
(2)方式
①皇帝賞賜:秦漢時期,皇帝賜給高齡老人____,以示尊重;明初朝廷令各地有司優撫高年平民。
②設置機構:唐朝開始,政府設有收容貧老、孤兒和乞討流浪人員的專門機構,如唐朝的養病坊、宋朝的福田院、元朝的眾濟院、明清的養濟院。
6.情境再現——宋代的賑災救助
董煟在《救荒活民書》中記載:“(宋代)救荒之法不一,而大致有五:常平以賑糶(賣出);義倉以賑濟;不足則勸分于有力之家;又遏糴(買入)有禁,抑價有禁。”
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信息?
                                    
                                    
7.知識拓展——中國古代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渠道
(1)政府,給社會困難群體提供最低社會生活保障。
(2)寺廟,自佛教傳入中國后,寺院常舉辦各種慈善活動。
(3)家族,分散在各個家族中的祭田、族田、婚田、義莊、義田、義塾、貢士莊等,在“睦族敬宗”的旗號下,對在蒙養、學業、衣食和婚喪嫁娶等方面遭遇困難的族內成員進行救濟。
隨堂練習
1.秦漢時期,戶籍相伍制度被推廣到全國。當時戶籍的具體制作層級在鄉,鄉承擔戶籍管理責任,據此征發賦稅、徭役,并對人員流動進行掌控。據此可知,秦漢戶籍相伍制度的推行(  )
A.強化了君主專制權力
B.實現了對流民的管控
C.加強了社會基層管理
D.推動了地方自治發展
2.隋朝初期,“戶口多漏。或年及成丁,猶詐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賦”。為解決這一問題,隋文帝(  )
A.對商人征收算緡錢
B.大索貌閱,核定戶籍
C.實行納絹代役政策
D.將戶籍分為主戶與客戶
3.《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在邑居者為坊,在田野者為村。村坊鄰里,遞相督察。”該材料可以用于說明(  )
A.中央監察制度的完善 
B.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
C.政府戶籍管理的放松
D.社會救濟工作的開展
4.清朝政府規定,城鄉人戶要在門前懸掛門牌。門牌上填寫家庭成員姓名、丁口、年歲等,保甲定時挨戶清點人數,詢問家內情況,如戶主有無外出、有無外人留宿等。以上材料反映清代(  )
A.城鄉差距逐步縮小 B.地方行政等級森嚴
C.注重宣揚儒家思想 D.基層管理制度嚴格
5.公元628年,唐代政府在各地設置義倉,規定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自此以后,州、縣普遍設置義倉,專用于備荒,不許雜用。這表明當時(  )
A.用立法手段救助弱勢群體
B.建立起完備的社會保障體系
C.關注民生的力度大大增強
D.政府救濟的核心是糧食供應
6.《明史·食貨志》記載:“洪武十四年(1381年)詔天下編賦役黃冊,以一百十戶為一里,推丁糧多者十戶為長,余百戶為十甲,甲凡十人。歲役里長一人,甲首一人,董一里一甲之事。”這則史料無法用于研究明朝(  )
A.賦役制度 B.戶籍制度
C.基層組織 D.優撫政策
知識點一
2.(1)伍 (2)分類登記 (3)編戶齊民 (5)主戶 (6)軍籍 黃冊
知識點二
1.(2)三老 (4)里甲制
2.(2)保甲制
知識點三
1.(2)賑濟 (3)常平倉
2.(2)鳩杖
情境再現
1.提示:漢朝政府要對國家實際控制的戶口進行逐一核實,其目的在于強化國家的統治基礎。
6.提示:宋代賑災救助措施的多樣性。
1.C [依據材料“當時戶籍的具體制作層級在鄉,鄉承擔戶籍管理責任,據此征發賦稅、徭役,并對人員流動進行掌控”可知,秦漢戶籍制度由鄉承擔職責,政府憑借戶籍征發賦稅、徭役并對人員流動進行掌控,這有利于國家對社會基層的管理,C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中央集權的加強,而不是君主專制的加強,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戶籍制度加強了對民眾的管理,而不是對流民的控制,排除B項;材料不能體現地方自治,排除D項。]
2.B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隋初隱瞞戶口現象嚴重,為解決這一問題,隋文帝“大索貌閱”,將人口體貌與戶籍登記相比較,重新核定戶籍,嚴防不實,故選B項;算緡錢是西漢武帝時國家向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的一種財產稅,排除A項;唐代“納絹代役即為庸”,也叫“輸庸代役”,保證農民有較充分的生產時間,政府的賦稅收入也有了保障,排除C項;宋朝將戶籍分為主戶與客戶,主戶指擁有土地、繳納賦稅的稅戶,客戶指沒有土地的佃戶,排除D項。]
3.B [根據材料“四家為鄰,五家為保”“村坊鄰里,遞相督察”可知,唐朝的鄰保制度,以四家為鄰,五家為保,彼此之間相互監督,體現了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故選B項;材料涉及的是基層管理,而非中央監察制度,排除A項;材料表明政府戶籍管理加強,而非放松,排除C項;社會救濟是指國家和社會為保證每個公民享有基本生活權利,而對貧困者提供物質幫助,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4.D [根據材料可知,清朝在城鄉推行編制嚴密的保甲制和懸掛門牌的制度,保甲定時檢查,清點人數,說明基層管理制度嚴格,故選D項;城鄉差距包括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教育差距、醫療差距、消費差距等,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與地方行政等級森嚴無關,排除B項;儒家思想包含仁、義、禮、智、信、勇、恕、誠、忠、孝、悌等,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
5.D [根據材料“義倉糧食有災則用于賑民,無災則借貸民戶作種子”可知,義倉的主要功能在于確保糧食的供應,故選D項;義倉是政府在使用行政手段救助弱勢群體,排除A項;義倉只是政府所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的一部分,排除B項;沒有比較,得不出“大大增強”的結論,且設置義倉在社會救濟和優撫中屬于常用手段,排除C項。]
6.D [中國古代一直有優撫老弱貧苦等弱勢群體的傳統,尊敬與贍養老人,保障鰥寡孤獨的生活,如明朝設立養濟院,但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符合題意;根據材料“編賦役黃冊”可知,明朝為征調賦役而編制戶籍冊,黃冊是國家征收賦役的依據,又稱“賦役黃冊”,故A項正確,不符合題意;黃冊即戶籍冊,可用于研究戶籍制度,故B項正確,不符合題意;“為一里”“為十甲”體現的是明朝的基層管理制度——里甲制度,故C項正確,不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黄骅市| 东海县| 九江县| 织金县| 富锦市| 洛南县| 邮箱| 镇坪县| 确山县| 沛县| 永靖县| 郑州市| 双辽市| 茂名市| 墨玉县| 徐州市| 永福县| 墨竹工卡县| 濮阳县| 黄陵县| 青河县| 沙湾县| 阳曲县| 新安县| 蒙山县| 五指山市| 贵定县| 北海市| 桓台县| 涟水县| 温州市| 彩票| 衢州市| 郁南县| 洞口县| 杭锦后旗| 东兰县| 札达县| 绥中县| 明星| 洞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