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中國古代的法治與教化【課程標準】1. 知道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以及這一時期思想家對于德治、法治關系的討論2 知道自西漢起歷代王朝法律、禮教并用的統治手段【學習目標】1. 了解中國先秦時期成文法的產生過程。2. 掌握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的主要內容和思想家對德治、法治關法律與教化的內容,理解不同時期法律與教化的特點?!緦W習重難點】重點:先秦時期德治與法治的比較、中國封建法律儒家化的發展歷程。難點:中國傳統法律的基本特征。1.背景(1)西周統治者為維護社會等級秩序,建立了以宗法為核心的禮制,提出“ ”的思想。(2)東周時期,王室衰微,禮崩樂壞。(3)諸侯國君紛紛尋找治國新思想,影響最大的是儒家的 思想與法家的 思想。(4)戰國法家思想形成之前,統治者已經使用法律來治理國家。①《左傳》記載,夏朝有《禹刑》,商朝有《湯刑》,周朝有《九刑》,表明早期國家可能已經有了法律。②鄭國的子產“鑄刑書”,制定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 。2.內容(1)儒家的德治思想①儒家認為人性善,主張 。②孔子提出,統治者要“為政以德”“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不要過度消耗民力。③孟子建議統治者“施 于民,省刑罰,薄稅斂”。(2)法家的法治思想①法家認為人性惡,主張 。②商鞅在秦國頒行了一系列法令,保護新興地主階級的權益。③韓非提倡君主要以法、術、勢駕馭臣下;要賞罰分明;“ ”“以吏為師”。3.評價(1)儒家主張通過道德禮義教化民眾,重視民生與民意,宣稱“ ,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儒家思想并不適用于戰國時期。(2)法家思想既能帶來富國強兵的現實利益,又滿足了各國君主專制的愿望。秦王嬴政在法家思想的指導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 的封建國家。1.秦漢(1)秦以法家思想治國,推動律的編纂。(2)漢朝沿襲秦律,制成《 》。秦漢朝廷還發布法律文告,稱“令”。律和令都具有法律效力。2.魏晉時期(1)特點:律令儒家化。(2)表現①魏明帝在朝廷設置律博士,命令專用 來解釋律令,進一步推動了律令的儒家化。②法律以親屬之間的 作為量刑的重要原則之一,目的在于維護儒家提倡的三綱五常。3.唐朝(1)編纂《唐律疏議》①律在唐初經過多次刪繁就簡,唐高宗永徽年間修訂頒布《永徽律》,后又撰成《永徽律疏》,即《 》。②這是中國現存最早、最為完整的封建法典,是 確立的標志。③唐律是禮法結合的典范。(2)提倡禮治:732年,頒行《 》,這是一部體系龐大、體例嚴謹、內容繁復的禮儀法典,是封建禮儀制度的集大成。(3)重視 的經驗,強化基層教化。1.法律(1)宋朝基本沿用唐朝法律體系,制定法律多以唐律為藍本,如《宋刑統》《天圣令》。(2)元朝對唐宋法律整體上棄而不用,但在司法實踐中仍廣泛援引唐律。(3)明朝制定《 》,在司法實踐中又特別重視“例”,曾數次重修《問刑條例》,開創律例合編的體例。(4)清朝法典沿襲《大明律》,制定了《 》。2.教化(1)背景①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并發展出 。②南宋后期,程朱理學逐步確立統治地位,控制教育和科舉,在社會上廣泛傳播,甚至深入 、家訓之中。③朱熹的《 》和《小學》成為家庭和幼童的行為規范。(2)內容①宋朝以后,儒學士人以鄉約教化鄉里。北宋呂大鈞撰寫的《 》是儒學士人教化鄉里的范本。②明朝后期,鄉約改為宣講明太祖朱元璋的“六諭”,使鄉約逐漸帶有 。③清朝鄉約宣講內容變成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也常常引用《大清律例》。(3)特點:鄉約具有約束力,并與 合流。【達標檢測】1.明太祖編訂《大誥》,宣布“一切官民諸色人等,戶戶有此一本,若犯笞杖徒流罪名,每減一等”。建文帝時下詔,官民犯罪一律“依《大明律》科斷”,廢除《大誥》。明成祖即位后為打擊異己,恢復《大誥》,不久后又廢止?!洞笳a》的興廢變化( )A.印證了皇權高于一切 B.說明了法治觀念牢固C.體現了中央集權重要 D.反映了社會進步趨勢2.唐朝的法律規定:凡侵犯皇帝與皇室的犯罪行為皆為“十惡”,要受到法律的嚴厲制裁;凡違反“善事父母”者,均構成不孝罪,要受制裁;在婚姻家庭里,丈夫對妻子有絕對的統治權。由此可知唐朝法律①體現了儒家的倫理道德 ②旨在保證臣民政治權利③維護了皇帝的至高權威 ④注重禮與法的相互結合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在中國歷史長河中有著深遠影響,而孔子在中國歷史的形象先后大致經歷了被“圣化”、“矮化”、“正統化”、“神化”、“僵化”、“維新化”、“丑化”的過程,近似于七次洗禮。其中的“僵化”形象理解正確的是( )A.春秋時期孔子維護周禮,不知變通,以迎合時代的需要B.董仲舒提倡“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牽制國人思想C.理學家們把孔子改造成“存天理,滅人欲”的政治說教者D.洋務派提倡“中體西用”,進一步強化儒家正統地位4.清朝入關以后,基于統治全國的需要,設置律例館,進行全面的立法活動。主要有《大清律例》《欽定六部則例》《理藩院則例》及以行政法為主要內容的《大清會典》等。清政府在制定法規章程方面的這些努力A.確立民主法治的政治統治B.保障了社會和諧穩定C.使處理行政事務有章可循D.強化民族不平等政策5.宋元時期清官的司法方式以清官故事和其他文學樣式為載體逐漸流播;元代以降的公案戲劇以“申冤”推動劇情;及至清代,清官私訪的意象塑造在官方與民間文本中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繼承和發展。這些文學現象或作品( )A.表明司法黑暗是歷代王朝通病 B.隱含著民眾對司法正義的追求C.側面反映出小說成為主流體裁 D.是政府進行道德教育的主渠道6.《唐律疏議》規定:走私禁物按“坐贓論……禁物者,謂禁兵器及諸禁物并私家不應有者?!边@反映了唐朝A.嚴禁中外的交流 B.重視國家經濟安全C.注重法律的完善 D.加強對地方的管理7.叔孫通是一個儒生,他參加了劉邦起義軍。劉邦稱帝后,為“正君臣之位”,命叔孫通按照“禮”制定朝廷禮儀法規。叔孫通制定的禮儀法規受到劉邦高度贊許。這反映出當時( )A.君主專制的強化趨勢 B.禮樂制度得到恢復C.法律儒家化趨勢凸顯 D.治國理念發生轉變8.學者在敦煌文書中發現了一些離婚文書“放妻書”,這些文書都是雙方自愿離異所立,內容大意都是“既然夫妻不和,必是前世冤家……莫若分離,各自另覓佳偶”。文書最后還有對妻子再嫁的祝福:“愿妻娘子相離之后……巧逞窈窕之姿,選聘高官之主。一別兩寬,各生歡喜。”這可以用來說明唐朝( )A.儒家倫理秩序被否定 B.婚俗深受游牧民族影響C.家庭關系的開明包容 D.男女平等觀被普遍認可9.先秦法家普遍認為應該依法治國,以法為教,同時又認為通行全國,百姓家喻戶曉的法令應由統治者一人制定,監督法令執行的官吏也由統治者一人管理。這表明當時法家的法治思想A.實質仍是為人治服務 B.與現實政治相脫鉤C.鞏固了君主專制體制。 D.基礎是人性自私論10.據《漢書·韓延壽傳》記載,“民有昆弟訟田”,時任左馮翊(官職)的韓延壽認為是自己“不能宣明教化,至令骨肉爭訟”,當即“閉門思過”,于是“訟者宗族傳相責讓,此兩昆弟深自悔,愿以田相移,終死不敢復爭”。這可用于說明當時( )A.基層治理依靠宗族自治 B.地方施政排斥法治手段C.司法實踐的儒家化傾向 D.教化發展遏制民間訴訟11.明朝后期,鄉約由儒學士人教化鄉里改為宣講明太祖的“六諭”,儒學士人常常引用《大明律》來解釋六諭。清朝鄉約延續明制,宣講內容變為康熙帝“圣諭十六條”和雍正帝《圣諭廣訓》,宣講時常常引用《大清律例》。明清時期鄉約制度的這一變化反映了( )A.君主專制空前加強 B.社會矛盾異常尖銳C.儒士政治地位提升 D.皇權向基層的延伸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