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 近代以來中國的官員選拔與管理【課標要求】 了解中國科舉制度與西方近代文官制度對近現代中國公務員制度的影響。【重點難點】 學習重點:清末選官制度變革的原因、內容,認識社會變遷對選官制度的影響。 學習難點:中國現代公務員制度建立的意義。【知識梳理】一、晚清選官制度的改革1、科舉制度的廢除:(1)原因: 的不斷傳播, 運動的開展。(2)變化:1898年,加設 特科;在 等的建議下,廢 ,改試 ,后未能實行。(3)廢除概況:1905年,光緒帝詔準 、 等人的奏請,下詔廢除 制。2、選官制度的改革:(1)設教育管理機構,加強教育管理:①中央:1905年,設立 ,統一管理全國教育;②地方:各省改“學政”為“ 司”,府、州、縣設立 所,管理地方教育。(2)確立新的選官制度:①確立 選官制度:1904年初,頒布《奏定學堂章程》,統一全國學制, 選官制度正式設立。②確立 選官制度:規定每年舉行一次 考試,考試結果分最優、優、中三等,分別賜予進士、舉人出身,再分配相應官職。③1905年廢除科舉制度后, 選官、 選官一直是清政府官員選拔的主要方式。二、民國時期的選官制度1、孫中山的文官考試思想的提出:(1)思想:民國成立后 提出了文官考試的思想,即:建立 院,主管人才的選拔和任用;完善國家政治制度,建立 運行機制。(2)結果、評價:基本沒有實行,對民國 制度的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2、北洋政府的選官制度: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什么方式?文官考試制度是怎樣建立的,該項制度當時有何局限性?(1)選官方式:北洋政府時期,選拔官員主要采用 和 兩種方式。(2)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1913年初, 政府頒布《文官考試法草案》,標志著 制度的建立。文官考試由政事堂 局負責。(3)局限性: 不得參加文官考試。 主要是指對已經在文官職位上工作的人,決定其能否留任。這是舊人事制度向現代文官制度轉變的一個重要措施,用意在于保持行政的連續性與穩定性。3、南京國民政府的選官制度:(1)公務員制度的建立:1929年制定《公務員任用條例》、1933年頒布《公務員任用法》,標志著 制度的建立。(2)公務員的選任:由 院負責。(3)基礎來源: 政府時期的文官制度,中國傳統 制度,西方 制度。(4)特點:允許 參加考試, 性和 性更強。(5)歷史作用: 的文官考試思想得到確立;弊端是任用 、 現象始終無法禁絕。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干部制度和公務員制度:(1)新中國干部管理的根本原則(特點):堅持 管干部的原則。(2)國家公務員制度正式形成:① 年,公務員制度開始推行;②2005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公務員法》,標志著國家 制度正式形成。(3)中國公務員制度與西方文官制度的區別:①不搞“政治中立”,堅持 黨 管干部;②不搞“兩官分途”,堅持 服務于民 的宗旨。(4)意義:有利于加強廉政建設,有利于促進政府機關人事管理的科學化、法制化,為國家管理人員的隊伍建設增添了活力。達標檢測1.我國于1994年建立和實施了公務員考試錄用制度,1995年實行了公務員辭職退職制度,1996年實施了交流輪崗和回避制度,1997年對建立正常的競爭上崗制度進行研究試點。這表明我國20世紀90年代A.黨管干部原則初步形成 B.干部選拔實現民主化C.公務員的素質不斷提高 D.公務員制度逐步完善2.這一時期,正式設置了考試院,作為政府的最高考試機關,將它列為中央政府的“五院”之一,體現在“五權憲法”框架之內。“這一時期”是A.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B.北洋政府時期C.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D.新中國成立初期3.1904年以前,湖南地區的官辦學堂占85%以上,而從1905年開始,公立、私立學堂一躍而上,公立學堂更占了2/3以上。1909年,湖南1262所學堂中,官立僅400所,占31%;而公立、私立學堂占69%。對此,學者認為“統治者將學務一下拱手讓與地方,并非心甘情愿,而是因經濟狀況迫不得已”。這一觀點指出( )A.清政府被迫變革教育體制 B.科舉制因財政困難而被廢除C.學堂選官制度正逐步形成 D.“學在官府”的傳統遭到沖擊4.以考試方式選拔官員,是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南京臨時政府采用考試和甄別方式選拔官員B.20世紀二十年代,文官考試制度最終建立C.1929年,國民政府公布第一部《考試法》D.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強調平等性,不區分等級5.1903年底,京師大學堂選送39名學業優秀者赴日本、歐美留學,其中來自師范館(師范系)的學生就占31名。這反映出當時A.政府較為重視教育的發展 B.日美歐師范教育最發達C.近代教育體制完成了轉型 D.舊式私塾退出歷史舞臺6.1935年國民政府頒布的《考試法》規定公務員的選任由考試院負責,考試一般分為一試、二試、三試。“一試為普通科目,高等為六門,普通為四門,主要是國文、國民黨黨義等科目:二試分必試和選試,為專門科目,高等七門,普通為五門,科目視各類性質而異;三試為面試,就應試人員必試之科目及其經驗面試之。”以上材料可以說明( )①國民政府的公務員要在各政黨間保持中立②國民政府的公務員選拔程序體現了一定的公平公正③國民政府的公務員制度體現了孫中山文官考試思想④國民政府的公務員考試內容兼顧綜合素質和專業素質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下圖證書上寫著“卓士閎,年五十歲,男性。浙江省奉化縣公民,應甲等公職候選人考試,經檢核及格,依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法第十條之規定,合行發給及格證書,此證。”落款為“中華民國三十六年二月”,并加蓋各類印章。該證書表明( ) 省縣公職候選人考試及格證書A.北洋政府通過考試選拔人才 B.國民政府禁絕公職任用親信C.女子獲得參加考試的資格 D.公務員的選拔管理有法可依8.民國時期官員選拔制度的主體是A.按軍功選拔官員 B.以考試選拔官員C.以接受新式教育選拔官員 D.以科舉考試選拔官員9.據調查,解放初的農村村干部多是貧下中農,人民公社時期多是勞模、勞動積極分子,新時期選拔大學生當村官成為一個新動向。這些變化說明( )A.宗法世俗操控農村民主選舉 B.農村基層治理適應社會發展C.經濟地位決定農村干部身份 D.基層民主政治建設日漸成熟10.1903年,朝廷頒發由張之洞擬定的《奏定游學日本章程》,規定只要在日本的學校獲得學歷證書,就可以分別獲得舉人和進土等相應的頭銜,并授予一定的官職以示獎勸之意。材料反映出( )A.留學畢業生被列入選官的范疇 B.延續一千多年的科舉制被廢除C.近代選官制度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D.留學成為時人進入官場的主要途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