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制度的文化【課程標準】通過把握三國至隋唐五代分合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這一時期思想文化與社會領域中的新成就、新變化。【重點難點】1、重 點:三國至隋唐文化發展所呈現的特征。2、難 點:文化繁榮的原因。【知識梳理】一、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1.三教發展概況(1)漢武帝時期:儒學正統地位確立后,在統治者的大力提倡下呈現繁盛之勢。(2)魏晉南北朝①道教在民間廣為傳播,主張“貴儒”和“尊道”②佛教:吸收儒、道思想,漸趨本土化③儒學:吸收佛、道精神,有新發展,雖受沖擊,但仍然占據統治地位(3)隋唐時期:①儒學家提出儒、佛、道“三教合歸儒”,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②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政策,奉老子為祖先,道教最受尊崇。③武則天時,佛教形成不同宗派,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佛教完成本土化2.反佛運動:(1)原因:佛教盛行,嚴重影響到政府財政收入(2)表現:①民間:南朝范縝 ②統治者:四次滅佛(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后周世宗)(3)結果: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佛教的發展仍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3.復興儒學(1)原因:佛教和道教的發展,儒學的正統地位也受到挑戰。(2)表現:韓愈提出復興儒學,用儒家的天命論和封建綱常來反對佛教觀點鞏固儒學主流思想的統治地位。二、文學藝術領域 時間 成就文學 唐朝 詩歌創作進入黃金時代,“詩仙”李白、“詩圣”杜甫的書法 隋唐時期 顏真卿氣勢雄渾的顏體和柳公權骨力遒勁的柳體繪畫 隋唐 宗教畫生活氣息濃厚,人物畫注重表現人的形態,山水、花鳥也成為繪畫主題。唐朝吳道子被尊為“畫圣”石窟 魏晉至隋唐時期 山西大同云岡石窟、河南洛陽龍門石窟、甘肅敦煌莫高窟等三、科技領域 時間 成就建筑 隋朝 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石拱橋印刷 唐朝 雕版印刷的佛經、日歷和書籍火藥 唐中期 記載了火藥的配方,唐末火藥開始用于戰爭,火箭是最早的火藥武器天文 唐朝 天文學家僧一行,測算出了地球子午線長度醫學 唐朝 孫思邈《千金方》,唐高宗時編修《唐本草》,是世界上最早由國家頒行的藥典。四、中外文化交流1.佛教文化交流(1)概況: ①唐朝貞觀年間玄奘在天竺的佛教中心那爛陀寺鉆研多年,成為佛學大師。②唐朝高僧鑒真六次東渡到達日本,傳授佛法。日本高僧空海來長安求法。(2)影響: ①伴隨佛教東傳而來的異域文化,在很多方面對中國產生深遠影響。②這些交流對日本等周邊國家的文化發展有著重要貢獻。2.其他文化交流①唐首都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②新羅、日本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古代朝鮮、日本和越南的政治制度、教育體制大多來自唐朝③唐朝后期,海路來華的西亞商人在廣州、泉州等南方港口城市定居。3.中外文化交流的特點①交流范圍廣泛、國家眾多。②交流領域全面,涉及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③交往渠道眾多,有官方外交、公派及民間的留學,官方及民間貿易、佛教傳播,主要以貿易和佛教為紐帶。④交流的雙向性;兼收并蓄;以中華文化為核心;在交往過程中形成中華文化圈。4.隋唐對外交流頻繁的原因(1)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繁榮。(2)制度先進,文化發達,科技領先世界成為周邊國家學習的對象。(3)政策開明,文化開放,設有專門機構掌管對外交往。(4)絲綢之路暢通,交通便利,配套設施完善。(5)使臣、商人、留學生及僧侶發揮了重要作用。5.隋唐對外交流頻繁的影響(1)唐朝對外關系的發展,密切了唐朝同各國的聯系。(2)唐朝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不斷吸收融合外來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內涵。(3)促進了周邊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亞洲中華文化圈形成。(4)對世界文化的發展與進步做出重大貢獻。【課后練習】1.唐朝時期詩人王維亦官亦隱。白居易既學煉丹,又虔誠禮佛。柳宗元公開宣揚自己“援佛入儒”的思想經歷。這反映唐朝時期( )DA.道教的發展 B.儒學出現危機C.佛教取得正統地位 D.出現三教合流趨勢2.至隋唐兩宋,儒、佛、道三教鼎立的局面達到了一個高潮,三教理念的交流也空前頻繁。這一狀況( )BA.表明統治者提倡三教并行 B.推動了“三教合歸儒”形成C.說明儒學正統地位已喪失 D.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3.月球上有一座環形山是以一位數學家的名字命名的,因為他是世界上第一個把圓周率精確到小數點以后第七位的人,他是( )DA.賈思勰 B.裴秀 C.孫思邈 D.祖沖之4.唐詩中有大量關于歌舞、球類、龍舟、武藝、踏青、爬山等運動的描寫,并有大量描寫女性運動的作品。王維有詩云:“蹴鞠(指足球)屢過飛鳥上,秋千競出垂楊里?!边@說明唐代( )AA.社會生活充滿活力 B.女性社會地位提高C.詩歌出現繁榮局面 D.統治者推崇力量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