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5課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與民族交融【課程標準】通過了解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更迭的歷史脈絡,認識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民族交融和區(qū)域開發(fā)。【重點難點】1.重點: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政權更迭和民族交融,經濟重心南移2.難點:十六國與北朝的民族交融【時空坐標】【知識要點】知識點一、三國與西晉1、三國國家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時間 勢力魏 曹丕 洛陽 220-265年 魏國國力較強,勢力范圍主要在北方蜀 劉備 成都 221-263年 加強對南方少數民族的治理吳 孫權 建業(yè) 229-280年2、西晉(1)概況:263年,曹魏權臣司馬昭發(fā)兵滅蜀。266年,司馬炎代魏稱帝,國號晉,史稱西晉。280年,西晉滅吳,完成統(tǒng)一。西晉實行分封制,引發(fā)八王之亂。五胡內遷,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羯、氐、羌、鮮卑等。316年西晉被內遷的匈奴貴族所滅。(2)影響:中國歷史進入一個較長的分裂時期。起初是東晉十六國的割據,后來演變?yōu)槟媳背膶χ拧?br/>知識點二、東晉與南朝1.政權更迭朝代 建立者 都城 起止時間東晉 司馬睿 建康 317—420年南朝(宋、齊、梁、陳) 420年,劉裕奪取晉朝皇位,改國號宋。 420—589年政治特點:士階級的興起(1)成因:自三國、西晉以來,一些聲名顯赫的士大夫家族世代把持官位,享受政治、經濟等特權,形成一個特殊的社會階層。(2)表現:政治上:按門第高低分享特權,世代擔任重要官職;經濟上:士族占有大量土地和勞動力,建立起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生活上:不與庶族通婚,甚至坐不同席。文化上:崇尚清談,占據高級文官職位。(3)地位:逃到南方的幾家北方高門士族先后執(zhí)掌朝政,成為東晉政權的主要支柱。(4)特點:“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3、經濟特點:江南的開發(fā)(1)原因:從西晉末年起,北方人民為躲避戰(zhàn)亂,大批流亡南下,帶來了先進的生產工具和技術,也充實了勞動力資源。(2)表現:南方農業(yè)、手工業(yè)都有明顯進步,山區(qū)的少數民族也逐步與漢族交融。4、南北對峙東晉南朝與十六國北朝處于對峙狀態(tài),東晉南朝逐漸處于下風,到陳朝,覆亡大局已定。知識點三、十六國與北朝概念:東晉統(tǒng)治南方的時候,北方先后出現了一批割據政權。最主要的有15個,加上西南地區(qū)的成漢,合稱“十六國”時間:304—439年、示意圖:匈奴 羯 鮮卑前趙 北涼 夏 后趙 前燕 后燕 南燕 南涼 西秦氐 羌 賨 漢前秦 后涼 后秦 成漢 前涼 北燕 西涼政權特點:(1)大部分由內遷少數民族建立。(2)都采用了中原模式的國號、年號,學習漢族的典章制度。(3)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變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2、前秦短暫統(tǒng)一北方:4世紀下半葉,氐族建立的前秦統(tǒng)一北方。前秦大舉進攻東晉,被擊敗于淝水。強大的前秦政權迅速崩潰。【淝水之戰(zhàn)】3、北魏孝文帝改革—5世紀后期。道武帝改革 離散諸部、分土定居,不聽遷徙, 生產方式轉型 民族走向融合 國家走向強盛馮太后改革 實行均田制(將無主荒地分給流民) 國家實力增強孝文帝改革 移風易俗、全面漢化 社會風俗同化內容:①將都城從平城遷到洛陽,遷到洛陽的鮮卑貴族一律將籍貫改為洛陽。②以漢族服飾取代鮮卑服飾,朝中禁鮮卑語,統(tǒng)一說漢語。③改鮮卑姓為漢姓,皇族拓跋氏改姓元。④將新改姓的部分鮮卑貴族定為一等高門,并鼓勵他們與漢族高門士族通婚。(2)影響:改革措施順應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趨勢,大大緩解了民族矛盾,促進了北魏的經濟發(fā)展和社會繁榮,為以后北方統(tǒng)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現打下了基礎。4、北朝:(1)北朝:6世紀前期,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稍后又分別被北齊北周取代。上述五個王朝合稱北朝。北齊、北周東西對峙,北周內政修明,逐漸占據優(yōu)勢,滅掉北齊。(2)隋朝的統(tǒng)一:隋朝取代北周,統(tǒng)一全國,終于結束了長達數百年的分裂割據局面。*【階段特征】時代特征:政權更迭;區(qū)域開發(fā);民族交融政治:割據混戰(zhàn)、南北對立、政權更迭、門閥政治經濟:人口南遷、衣冠南渡、江南開發(fā)、技術進步文化:五胡內遷、民族雜處、胡漢互鑒、民族交融【本課小結】【課后練習】1.魏晉以降官分清濁。有些官盡管官品較高,但因職任繁劇等種種原因,不為士族所喜,被視為“濁官”,士族寧可擔任品級較低、職任清閑的“清官”。當時士族依據自己的文化趣味(清濁之分)重構了官僚的等級及其遷轉次序。這一現象( )A.說明世家大族壟斷政權 B.導致士族莊園盛極一時C.表明察舉制仍是選官主流 D.一定程度上侵奪了皇權2.魏晉時期,內遷的匈奴人被統(tǒng)稱為“屠各(或休屠)”,后其姓氏多改為劉、王、金、張、董、梁等漢姓。南北朝后期及以后“屠各”之名很少再見于史籍。這一現象說明( )A.匈奴人已經遠徙他處 B.民族平等得到了落實C.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 D.民族布局進一步優(yōu)化3.三國時期的孫吳政權,在軍事上實行世襲領兵制。一支軍隊由某一將領固定帶領,將領死后由其子或其他家族成員承襲。士兵對將領具有較強的人身依附關系。這一現象( )A.成為中央權威衰弱的根源 B.標志著士族政治的形成C.易導致世家大族勢力膨脹 D.加劇了分裂割據的局面4.孝文帝遷都洛陽不到四十年,北魏滅亡。《魏書》認為:“遷洛之舉,群臣不順,孝文設術以詐之,示威以脅之。不知厭乎累世安樂之余,經始百年荒橫之地。一事不成,舊業(yè)盡棄,欲以何為?”這種觀點認為遷都( )A.加劇了北魏統(tǒng)治集團的腐敗 B.動搖了北魏政權的立國根基C.不利于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 D.喪失了保持民族特性的條件5.南北朝中期以前百工需要長期服役。南齊建武元年(公元494年),齊明帝詔曰:“細作中署、材官、車府,凡諸工,可悉開番假,遞令休息。”這一變化( )A.為民營手工業(yè)發(fā)展提供一定條件 B.使手工業(yè)管理法的體系更嚴密C.體現了政府加強了對工匠的管理 D.反映統(tǒng)治者大力倡導由奢入儉6.馮友蘭在《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文》中提到“稽之往史,我民族若不能立足于中原,偏安江表,稱日南渡。南渡之人,未有能北返者。晉人南渡,其例一也;宋人南渡,其例二也;明人南渡,其例三也文中提到的“晉人南渡”( )A.改變了中國傳統(tǒng)的經濟格局 B.加快了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速度C.為江南地區(qū)開發(fā)創(chuàng)造了條件 D.開創(chuàng)了南北朝對峙的政治局面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