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50張PPT)溶液的酸堿性 中和反應化學 中考總復習第8講考點一 溶液的酸堿性及pH考點二 中和反應能力提升內容索引溶液的酸堿性及pH考點一011.酸堿指示劑(定性判斷溶液的酸堿性)知識整合酸堿指示劑 酸性溶液 中性溶液 堿性溶液紫色石蕊溶液 ___色 紫色 ___色無色酚酞溶液 ___色 無色 ___色紅藍無紅2.溶液酸堿度的表示(1)溶液的酸堿度常用___表示,pH的范圍通常為______。pH0~14(2)pH的測定。測定pH最簡便的方法是使用pH試紙。在玻璃片或白瓷板上放一小片pH試紙,用_______蘸取待測液滴到pH試紙上,把試紙顯示的顏色與___________比較,讀出該溶液的pH。pH試紙測得的pH一般是_____,精確測定pH用______。(3)pH的應用。①測定土壤的酸堿性,為土壤改良提供依據;②監測雨水的pH(pH______的降雨稱為酸雨),判斷空氣污染狀況;③測定人體體液的pH,判斷人體健康狀況;④化工生產中,許多反應必須在一定pH的溶液里才能進行。玻璃棒標準比色卡整數pH計<5.61.酸溶液的pH一定小于7,pH小于7的溶液一定是酸溶液( )2.向pH=3的鹽酸中加水,可以得到pH=1的鹽酸( )3.用濕潤的pH試紙測定某液體的pH一定會出現偏差( )4.用pH試紙測得某稀硫酸溶液的pH=4.5( )5.氫氧化鈉溶液遇到無色酚酞溶液變紅色( )易錯辨析×××××1.(2023·廣州)下列果汁或飲料中,呈弱堿性的是A.蘋果汁(pH≈3) B.番茄汁(pH≈4)C.西瓜汁(pH≈6) D.蘇打水(pH≈9)√考點精練2.(2023·眉山)表格中四種食物的近似pH,你認為胃酸過多的患者不宜多吃的食物是食物 蘋果汁 豆漿 玉米粥 雞蛋清pH 2.9~3.3 7.4~7.9 6.8~8.0 7.6~8.0A.蘋果汁 B.豆漿 C.玉米粥 D.雞蛋清√胃酸過多的人不宜食用酸性食物,最適宜食用的食物是堿性食物,以中和胃酸。蘋果汁的pH小于7,呈酸性,不宜多吃。3.(2023·廣州模擬)有A、B兩種酸堿指示劑,它們的變色情況與溶液pH的關系如圖,它們在甲溶液和乙溶液中顯示的顏色如表。下列判斷錯誤的是溶液 甲溶液 乙溶液A指示劑 黃色 藍色B指示劑 無色 粉紅色A.甲溶液呈酸性B.向無色的廁所清潔劑中滴加B指示劑,溶液變為粉紅色C.乙溶液的pH可能為13D.向滴有A指示劑的甲溶液中不斷加入乙溶液,最終溶液顏色變為藍色√甲溶液使A指示劑變黃色,而A指示劑在pH為0~6.2呈黃色,故甲溶液呈酸性,A正確;廁所清潔劑呈酸性,由圖可知,B指示劑在酸性溶液中為無色,B錯誤;乙溶液使A指示劑顯藍色,使B指示劑顯粉紅色,故乙溶液呈堿性且pH大于10,故乙溶液pH可能為13,C正確;甲溶液呈酸性,乙溶液呈堿性,向滴有A指示劑的甲溶液中不斷加入乙溶液,甲和乙發生酸堿中和反應,當乙過量后溶液顯堿性,故最終溶液變為藍色,D正確。返回中和反應考點二021.概念:酸與堿作用生成___和___的反應。2.中和反應的實驗探究(以氫氧化鈉和稀鹽酸反應為例)知識整合鹽水中和反應的實驗探究(1)實驗步驟。探究實驗(2)實驗現象及結論。在燒杯中加入約5 mL稀氫氧化鈉溶液,滴入幾滴酚酞溶液,溶液變___色,用滴管慢慢滴入稀鹽酸,并用玻璃棒不斷攪拌溶液,當觀察到_________________,即可證明二者恰好完全反應。紅紅色恰好變成無色(3)問題與交流。①實驗中用酚酞溶液判斷二者恰好完全反應,不能用石蕊溶液代替酚酞溶液,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不能向滴有酚酞溶液的稀鹽酸中滴加氫氧化鈉溶液來判斷二者恰好中和,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石蕊溶液在堿性溶液中顯藍色,在中性溶液中顯紫色,兩種顏色在稀溶液中不易準確分辨,會使反應終點的判斷不準確酚酞在中性溶液和酸性溶液中都是無色,當溶液由無色變成紅色時,氫氧化鈉已過量(4)實驗拓展:借助數字化實驗驗證中和反應的發生。方法一:借助傳感器測定溶液pH的變化。①如圖甲,開始時溶液呈堿性,pH___;隨著酸的加入,pH逐漸減小,當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時,pH____,溶液呈中性;隨著酸的繼續加入,溶液的pH___,溶液呈酸性。A點:pH>7,酸不足,溶質為____________(填化學式,下同);B點:pH=7,恰好完全反應,溶質為_____;C點:pH<7,酸過量,溶質為___________。>7=7<7NaCl、NaOHNaClNaCl、HCl②如圖乙,開始時溶液呈酸性,pH___;隨著堿的加入,pH逐漸變大,當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時,pH_____,溶液呈中性;隨著堿的繼續加入,溶液的pH______,溶液呈堿性。a點:pH<7,堿不足,溶質為___________(填化學式,下同);b點:pH=7,恰好完全反應,溶質為_____;c點:pH>7,堿過量,溶質為_____________。<7=7>7NaCl、HClNaClNaCl、NaOH方法二:借助傳感器測定溶液溫度的變化。①中和反應都是_____(填“吸熱”或“放熱”)反應。②將氫氧化鈉溶液滴入鹽酸中,40 s時,酸過量,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___;當進行到44 s時,溫度達到最高點,酸堿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當進行到60 s時,溶液中的溶質為_____________。放熱NaCl、HClNaClNaCl、NaOH3.中和反應的微觀實質酸溶液中的_____和堿溶液中的______結合生成_____。4.中和反應的應用(1)農業生產:調節土壤酸堿性,如用_______改良酸性土壤;(2)工業生產:處理工廠廢水,如用熟石灰處理酸性廢水;(3)醫療衛生:如用含堿性物質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4)科學研究:如調節溶液的酸堿性,把pH控制在一定范圍內。H+OH—H2O熟石灰1.用稀鹽酸除鐵銹利用了中和反應的原理( )2.中和反應生成鹽和水,生成鹽和水的反應一定是中和反應( )3.將潔廁靈和廚房清潔劑混合使用可以提高清潔效力( )4.中和反應中各元素的化合價不變( )易錯辨析×××√1.(2023·宜昌)為了證明中和反應是否發生,小文同學做了如圖四個實驗,不能達到實驗目的的是考點精練A.甲實驗中,溶液仍為無色 B.乙實驗,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C.丙實驗中,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 D.丁實驗中,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氫氧化鈉溶液為堿性,能使酚酞變紅,加入氫氧化鈉溶液后溶液由無色變為紅色,無法說明有反應物消失,也無法證明有新物質生成,故選B。2.(2023·江門一模)中和反應在生產、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下列做法不是利用中和反應原理的是A.用氧化銅與稀硫酸反應制硫酸銅B.用含氫氧化鎂的藥物治療胃酸過多癥C.用氨水處理污水中的硫酸D.將肥皂水涂抹在蚊蟲叮咬處以減輕痛癢√中和反應是酸與堿作用生成鹽和水的反應。氧化銅屬于金屬氧化物,與稀硫酸反應生成硫酸銅和水,不屬于中和反應,故選A。3.(2023·蘇州)常溫下,將10 mL 5% NaOH溶液逐滴加入盛有5 mL 5%稀鹽酸(含2滴酚酞)的錐形瓶中,邊滴邊振蕩。下列有關說法正確的是A.滴加過程中,錐形瓶內溶液中Na+的數目不斷增加B.滴加過程中,溶液恰好由無色變為紅色時,溶液pH為7C.滴加過程中,錐形瓶內溶液溫度不斷升高D.滴加結束后,取少量溶液蒸干,所得白色固體是NaCl√滴加過程中,溶液恰好由無色變為紅色時,溶液顯堿性,溶液pH大于7,B錯誤;中和反應屬于放熱反應,滴加過程中,剛開始錐形瓶內溶液溫度升高,當酸反應完,再滴加NaOH溶液,錐形瓶內溶液溫度降低,C錯誤;滴加結束后,取少量溶液蒸干,所得白色固體是氯化鈉和氫氧化鈉的混合物,D錯誤。4.(2023·眉山)實驗小組用傳感器探究稀NaOH溶液與稀鹽酸反應過程中溫度和pH的變化。測定結果如圖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A.反應過程中有熱量放出B.30 s時,溶液中溶質為HCl和NaClC.60 s時,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成藍色D.該實驗是將稀鹽酸加入稀NaOH溶液√由反應過程中溫度變化圖可知,反應過程中溫度升高,有熱量放出,A正確;30 s時,溶液的pH小于7,顯酸性,溶液中溶質為HCl和NaCl,B正確;60 s時,溶液的pH大于7,顯堿性,加入1~2滴紫色石蕊溶液,溶液變成藍色,C正確;圖像中pH從小于7逐漸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顯酸性,然后不斷地加入堿性溶液,使pH增大,說明是把氫氧化鈉溶液滴加到稀鹽酸中,D錯誤。5.(2023·廣州天河區一模)中和反應是重要的化學反應,某小組展開探究。探究一:多角度認識中和反應(1)向滴有酚酞的NaOH溶液中逐滴加入稀硫酸至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該實驗從__________________(填“反應物減少或消失”或“新物質生成”)的角度說明了反應的發生。反應物減少或消失該反應的微觀實質為氫離子和氫氧根離子反應生成水,溶液由紅色變為無色,說明能使酚酞溶液變紅的氫氧根離子消失了。(2)用pH傳感器測定滴加過程中燒杯內溶液的pH變化(如圖1,溶液中溶質的質量分數已標出,攪拌裝置已省略),可得到曲線圖___(填字母)。當溶液pH=7時,消耗的稀硫酸質量為____g(已知Na2SO4溶液呈中性)。b50滴定前燒杯內為氫氧化鈉溶液,pH大于7,逐滴加入稀硫酸,pH逐漸減小,可得曲線圖b。當pH為7時恰好完全反應,40 g 5%的氫氧化鈉溶液中溶質質量為40 g×5%=2 g,設稀硫酸中溶質質量為x,2NaOH+H2SO4===Na2SO4+H2O80 982 g x(3)某同學將NaOH固體加入裝有稀硫酸的試管中并振蕩,試管壁發燙,得出中和反應是放熱反應。該同學推理正確嗎?你的結論和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正確,氫氧化鈉固體溶于水也會放出大量的熱(4)為探究中和反應的能量變化,向NaOH溶液中勻速加入初溫相同的稀硫酸,用溫度傳感器測得反應后體系溫度變化如圖2。請在圖3中將圖2中的A、B兩點對應的微觀示意圖補充完整。答案 向氫氧化鈉溶液中勻速加入初溫相同的稀硫酸,A點應該還有鈉離子和氫氧根離子,B點溫度最高,此時氫氧化鈉與稀硫酸恰好完全反應,溶液中粒子為鈉離子、硫酸根離子和水分子。探究二:中和反應后溶液中溶質的成分(5)對于NaOH溶液與稀硫酸反應后所得溶液中溶質的成分,同學們提出猜想:猜想1:只有Na2SO4;猜想2:含有Na2SO4和H2SO4;猜想3:含有_______________。Na2SO4和NaOH為了驗證猜想,進行如下實驗。可選試劑:銅片、鐵粉、Fe2O3粉末、KOH溶液、酚酞溶液、紫色石蕊溶液。實驗操作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取少量反應后的溶液于試管中,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猜想2正確加入Fe2O3粉末(或Fe粉或紫色石蕊溶液)固體溶解,溶液由無色變為黃色(或固體溶解,有氣泡冒出,溶液由無色變為淺綠色或溶液顯紅色)氫氧化鈉溶液與稀硫酸反應,若氫氧化鈉過量,則所得溶液中溶質成分為Na2SO4和NaOH。返回能力提升章節副標題031.(2023·重慶B卷)微型化學實驗因節能環保備受青睞,某化學興趣小組設計了圖1、圖2兩個微型實驗,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如圖1所示:在直徑約為1.5 cm的水滴兩邊,同時放少量硫酸銅晶體、氫氧化鈉固體。已知: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微粒運動越慢,反之越快。實驗中在____(填“A”或“B”)區域會先出現沉淀,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ACuSO4+2NaOH===Cu(OH)2↓+Na2SO4由題知,相對分子質量越大,微粒運動越慢,硫酸銅的相對分子質量是160,氫氧化鈉的相對分子質量是40,則氫氧化鈉運動得快,所以實驗中在A區域會先出現沉淀;硫酸銅和氫氧化鈉反應生成氫氧化銅沉淀和硫酸鈉。(2)如圖2所示:探究紫色石蕊溶液變色規律。步驟1:向點滴板1~6號的孔穴中先加入如圖2所示的試劑,再分別滴入2滴紫色石蕊溶液。6號孔穴中水的作用是_______。步驟2:將步驟1中所得的1號溶液和4號溶液互滴后溶液顏色發生明顯變化,選出下列組合中互滴后溶液顏色有明顯變化的是___(填字母)。A.1號、5號 B.1號、3號 C.3號、4號 D.4號、5號步驟3:重復步驟1,用吸管向5號孔穴吹入人呼出的氣體,溶液表面出現白膜,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對比BDCO2+Ca(OH)2===CaCO3↓+H2O步驟1:點滴板1~5號的孔穴中是酸性、堿性溶液,6號孔穴中水是中性溶液,則6號孔穴中水的作用是作對比。步驟2:將步驟1中所得的1號溶液和4號溶液互滴后溶液顏色發生明顯變化,即酸性、堿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顏色發生明顯變化,1號、5號都是堿性溶液,3號、4號都是酸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顏色不會發生改變;1號、3號分別是堿性、酸性溶液,4號、5號分別是酸性、堿性溶液,互滴后溶液顏色發生改變。步驟3:用吸管向5號孔穴吹入人呼出的氣體,溶液表面出現白膜,該反應是二氧化碳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碳酸鈣沉淀和水。2.(2023·汕尾二模)某同學家里承包了一塊土地,準備種植甘蔗,甘蔗最適宜種植的土壤酸堿度為6.0~8.0。由于擔心該地土壤的酸堿性不適合種植甘蔗,他邀請化學興趣小組的同學利用所學化學知識對土壤的酸堿性進行探究。活動一:用pH試紙測定土壤的酸堿性【實驗方案】(1)取少量土壤樣品,加蒸餾水充分攪拌,靜置后過濾得到濾液;(2)用干凈的玻璃棒蘸取濾液滴在pH試紙上,等試紙顯色后與__________對比,讀出pH,確定土壤酸堿性。標準比色卡【實驗記錄】同學們分別進行了四次實驗測定濾液的酸堿度,實驗數據記錄如下:編號 濾液1 濾液2 濾液3 濾液4測得的pH 5 6 6 5【實驗結論】(3)該土地的土壤呈___性,則該土地_______(填“適宜”或“不適宜”)種植甘蔗。酸不適宜四次實驗的結果是pH都小于或等于6,故該土地的土壤呈酸性,因此不適宜種植甘蔗。活動二:分析土壤的酸堿性原因【調查分析】經調查,該土地之前的承包者為使自己種植的農作物生長茂盛,施用了大量化肥——氯化銨。【作出猜想】土壤的酸堿性出現問題的原因是土壤中含有大量的氯化銨。【設計實驗】實驗步驟 實驗現象 實驗結論步驟一:取“活動一”中的濾液于試管中,先加入稀硝酸溶液,無明顯現象后再滴加_______溶液 有________ 生成 土壤中含有Cl-步驟二:另取適量土壤樣品,加熟石灰混合研磨 有刺激性氣味 土壤中含有____(填離子符號)硝酸銀白色沉淀步驟一的實驗結論是:土壤中含有氯離子,因為氯離子能和銀離子結合生成不溶于稀硝酸的氯化銀沉淀,所以步驟一中滴加稀硝酸溶液后再滴加硝酸銀溶液,實驗現象是有白色沉淀生成;銨根離子的特性是能和堿性物質反應生成氨氣,氨氣具有刺激性氣味,步驟二中可得出結論土壤中含有銨根離子。【實驗結論】(4)猜想成立,步驟二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Ca(OH)2===CaCl2+2H2O+2NH3↑2NH4Cl+通過實驗可知,土壤中含有氯離子和銨根離子,故土壤中含有氯化銨,猜想成立;步驟二中氯化銨和氫氧化鈣反應生成氯化鈣、氨氣和水。活動三:尋找改良土壤酸堿性的方法【查閱資料】人們改良土壤酸堿性的方法如下表所示:項目 所用物質 改良原理改良酸性土壤 熟石灰[Ca(OH)2]、草木灰(主要成分K2CO3)等 與土壤中的酸性物質反應改良堿性土壤 硫酸亞鐵(FeSO4)、硫酸銅(CuSO4)等 與土壤中的堿性物質反應【得出結論】(5)同學們通過分析確定選用________________改良該土壤。【反思拓展】(6)經過本次探究,同學們收獲滿滿,但對土壤施用化肥的利與弊產生了爭執,請你選擇支持的一方并闡述自己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熟石灰(或草木灰)土壤施用化肥有利,因為可以有效提高農作物產量(或弊大于利,因為會導致土壤酸堿性失衡,合理即可)土壤施用化肥既有利也有弊,應該合理施用。支持有利一方的理由是有助于植物的生長,增加農作物的產量;支持有弊一方的理由是因為化肥的過量施用會造成土壤酸堿性失衡,環境污染等(合理即可)。返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