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導學案(含答案)

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
一、學習目標
1、讓學生正確認識中華文明起源的文化遺址、時間及其特征
2、了解夏朝的制度及其職官設置
3、掌握分封制、宗法制的內容、作用及其內在的關系
二、課堂任務
★★★任務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
(1)舊石器時代
文化遺存 時間 生產生活概況 社會發展程度
元謀人 距今約170萬年 打制石器、從事漁獵和采集、群居生活,已學會用火。 經歷了原始人群和母系氏族社會階段
北京人 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
(2)新石器時代
地域 文化遺存 文明表現
黃河流域 仰韶文化 彩陶、粟
大汶口文化 養豬
龍山文化 黑陶(蛋殼陶)
長江流域 河姆渡文化 水稻、養蠶繅絲
良渚文化 玉器、祭壇神廟
遼河流域 紅山文化 玉器、祭壇神廟
【問題思考1】
閱讀課文P2的“思考點”部分,分析中國早期人類分布的基本特點?
①古人類遺址在中國境內多地并存,以中原地區分布最為密集。
②多分布于大河、大江等自然條件比較優越、生存空間比較大的區域。
③以中原地區為核心。
④凸顯中華文明起源的多元一體特征。
(3)原始社會組織
A.社會組織分段:原始社會組織分為原始人群、母系氏族社會和父系氏族社會三個階段。
B.母系氏族社會的特征:氏族成員共同勞動,成果共享。
C.父系氏族社會的特征
a.權力機構:社會貧富分化與不平等開始出現。
b.組織結構:氏族間的聯系趨于緊密,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
★★★任務二、早期的國家治理
三皇五帝
三皇 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重
華夏始祖 黃帝聯合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
禪讓制 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
萬邦時代 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史稱“萬邦”時代,有些邦國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夏朝
1.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我國最早的奴隸制國家夏朝。禹死后,其子啟繼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2.夏朝的統治
(1)中央: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
(2)地方:除對夏后氏生活的地區直接統治外,夏朝對其他地方主要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間接統治。
(3)文化:河南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 歷法:《夏小正》
【問題思考2】
閱讀P5學思之窗,關于啟的繼位,為什么會出現上述不同說法?如何理解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
關于啟繼位的不同說法目前還不能確定孰是孰非,這反映了從公天下的禪讓制到家天下的世襲制轉變過程,并非一帆風順。
禪讓制出現在生產力極低的原始社會,當時采取氏族公社制度,政治上“公天下”,生產力提高后,剩余產品出現了,私有制也就應運而生,私有制的出現使人類進入奴隸社會。而“家天下”的王位世襲制是與私有制相適應的。所以說,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
★商朝
1.商朝的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滅夏后建立了商朝。
2.遷都于殷:商朝的都城多次遷移,后來盤庚將都城遷到殷,所以商朝也稱殷朝。
3.殷墟文化:甲骨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占卜:神權思想嚴重;青銅器。
4.政治統治:實行內外服制
①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
②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問題思考3】
P6思考點:商朝為什么推行內外服制?
參考答案:商朝是中國早期國家,社會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社會組織中的血緣關系尚未完全被打破,商朝沒有能力對王畿之外的廣大地區實行直接控制。內外服制是當時能夠達到有效統治的最佳方式。
★★★西周
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雙方在牧野展開激戰,最終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在鎬京,史稱西周。
2.政治統治(政治制度):
★★★分封制
(1)內容:
①分封對象:功臣、先代貴族
②諸侯義務:服從周王命令、鎮守疆土、隨從作戰、交納貢賦、朝覲述職。
③諸侯權利:職位世襲、設置官員、建立武裝、征派賦役。
④特點:諸侯對下屬層層受封,使西周貴族集團形成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序列。
作用/影響:①拱衛王室,加強周天子對地方的管轄統治。
②開發邊遠地區,擴大統治區域。
③周政治文化具有穩定性、延續性,擴大周文化影響。
④諸侯國有相當大的獨立性,兼并爭霸削弱王權,導致地方分裂割據。
★★宗法制
(1)含義:依據父系血緣關系的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鞏固統治的一種社會制度。
(2)實質:按血緣關系分配政治權力,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等級秩序。
(3)特點/核心:
①嫡長子繼承制(最大特點)。
②等級森嚴。
③家國同構(即家庭、家族與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有共通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家長制。家是小國,國是大家。父為“家君”,君為“國父”,君父同倫,家國同構,掩蓋階級和等級關系。)
(4)作用/影響/評價:
對當時:①家國同構統治理念,增強宗族凝聚力,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保證貴族政治特權和壟斷地位,有利統治集團內部穩定團結; ②與分封制互為表里,建立封建等級秩序。
對后世:①積極:
a.思想觀念:注重家庭建設,形成“忠”、“孝”等倫理觀念;提倡尊老愛幼、夫妻相敬、兄弟相親、和睦相處等社會公德,易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b.社會習俗:百家姓叢書、家譜修訂,宗祠家廟建立,尊祖敬宗、認祖歸宗、祭祖掃墓等渴望親情的傳統觀念
②消極:
a.皇位嫡長子繼承原則。
b.強調家庭本位,過分重視人情關系,任人唯親、裙帶關系。
c.人為劃分遠近尊卑,等級貴賤、男尊女卑/重男輕女,約束個人自主意識和平等權利,違背現代平等法制意識。
d.現實意義:海峽兩岸同宗同源,強大民族凝聚力、感召力,有利于祖國統一。
禮樂制
(1)含義:統治階級政治、社會活動如祭祀、婚葬等的規則和儀式,配有特定音樂。
(2)目的:維護分封制和宗法制所形成的等級秩序。
(3)作用:周禮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
【構圖解史】 分封制與宗法制、禮樂制的關系
 
3.西周衰亡
(1)“國人暴動”:公元前841年,周厲王貪財好利,為政暴虐,引發了“國人暴動”。周厲王出逃,由大臣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共和行政”。
(2)西周滅亡:公元前771年,西北游牧民族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陽。
★任務三、商周時期的社會經濟
1.地位:商和西周是我國奴隸制社會經濟發展并走向繁榮的時期。
2.農業:農業是主要生產部門,農業生產中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青銅農具極少。商和西周的土地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歷史文獻中所說的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
3.手工業:青銅鑄造,絹帛是商周貴族普遍的衣著材料。
【知識拓展】井田制
1.形成:商周時期。(開始于商;鼎盛于西周;瓦解于春秋;廢除于戰國)
2.特點:
(1)有公田、私田之分;
(2)公田由平民集體耕種,收獲物全部繳納給貴族。
3.實質:奴隸社會的土地國有制。
4.瓦解:春秋時期。
(1)原因:
①鐵制農具的使用,私田增多;
②戰爭頻繁;
③各諸侯國的稅制改革(齊國的“相地而衰征”、魯國的“初稅畝”)。
(2)表現:大量公田拋荒;部分“私田”逐漸私有。
【深化認識】早期國家特征
(1)帶有濃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以分封制為治理國家的基本形式的“家國一體”的政治結構。
(2)神權與王權相結合,呈現出較為濃厚的鬼神迷信與原始宗教色彩。
(3)最高執政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
【問題思考4】
P8問題探究:上述材料反映了怎樣的思想觀念?有什么歷史意義?
參考答案:這兩則材料反映了西周統治者從重神觀念向重人觀念的轉變,統治者逐漸認識到民的重要性,這一轉變對中國歷史上民本思想的產生有重大影響。孔子、孟子的“仁”與“仁政”思想,以及歷代以民為本、民為邦本的呼聲,在治國理政上發揮出積極作用。中國歷史上國家治理比較好的時期,也是民本思想受到重視的時期。
【問題思考5】P8學習拓展:閱讀這段話,查閱相關史前文化遺址的考古資料,考察其分布特點,就中華文明起源的多源性與統一性問題談談自己的認識。
參考答案:考古發現證明,黃河流域、長江流域、珠江流域、西遼河流域、北方草原文化區,都是中華文明的搖籃,呈現出多源性。但中華文明起源又表現出統一性,即以中原為核心的文明具有相對的穩定性,是主干,對周邊產生深刻影響。夏商西周早期王朝國家都是在這一區域形成并發展起來的。
【名詞解釋】
1.“封建”的不同含義
西周的“封建”是一種政治統治,而不是社會形態。“封建”作為一種社會形態是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內容,近代以后才傳入中國。
2.井田制:是商周時期占主導地位的一種土地制度,其性質是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度。井田名義上屬周王所有,分配給臣下使用,土地不能隨意買賣,耕種井田的領主對國王承擔義務和責任。
三、課堂總結
生活就像自行車,只有不斷前進,才能保持平衡------愛因斯坦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两当县| 将乐县| 屯门区| 克什克腾旗| 阜南县| 郴州市| 仁寿县| 大同市| 西和县| 闽清县| 宁明县| 满洲里市| 商洛市| 崇阳县| 霸州市| 汝南县| 八宿县| 印江| 宣恩县| 平塘县| 汉中市| 富民县| 巫溪县| 长沙县| 元谋县| 桑日县| 潮安县| 平阳县| 长治市| 阳山县| 苏州市| 黄大仙区| 屯留县| 双牌县| 沙湾县| 隆化县| 利辛县| 汤原县| 漠河县| 二连浩特市| 汉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