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導學案(無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導學案(無答案)

資源簡介

第12課 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
【課標要求】
通過學習明清時期統一全國和經略邊疆的相關舉措,認識到這一時期南海諸島、臺灣、澎湖列島及包
括釣魚島在內的其他島嶼都是中國版圖的一部分,理解這一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奠定的重要意義。
【重點難點】
1.重點:識記明、清政權的建立時間、建立者、都城;明朝的民族政策,海疆危機。
2.難點:明朝政治體制變化;鄭和下西洋與新航路開辟的異同。
【要點梳理】
一、明朝政治制度的變化
(一)明朝建立
1.背景:元末爆發農民起義迅速波及全國大部分地區。起義將領朱元璋勢力逐漸強大,統一了南方大部分地區。
2.建立:1368年,朱元璋稱帝,定都應天府(今江蘇南京市),國號大明。朱元璋就是明太祖。
3.統一:1368年,明朝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
(二)加強君主專制
1.廢除宰相制度:明太祖
2.設內閣:明成祖
(1)原因:廢除宰相后,皇帝需要直接領導六部等具體職能部門,工作壓力成倍增加。
(2)發展過程:
階段 內容
奠基 明太祖設殿閣大學士作為侍從顧問
形成 明成祖設文淵閣大學士,充當秘書,參與機密事務的決策
發展 明宣宗時擁有“票擬權”
全盛 明神宗時有的大學士權力很大,被比喻為宰相(侵奪六部職權)
(3)運作:(批紅高于票擬)
大學士的日常工作主要是替皇帝瀏覽百官奏章,草擬處理意見,稱為“票擬”。
皇帝在票擬的基礎上,用紅筆正式批復奏章,稱為“批紅”。
(4)特點:
A.君主專制加強的產物;
B.是內侍機構,始終沒有取得法定地位,始終不是中央一級正式的行政機構
【名詞解釋】
票擬:內閣學士將批閱建議寫在紙上并貼在各奏疏的對面上進呈皇帝;
批紅:皇帝用紅字做批示,漸漸旁落到司禮監秉筆太監代批。
【知識拓展】對比宰相制度與內閣
宰相制度 內閣
權力來源 法定,制度賦予 非法定,皇帝個人信任
職責 總領行政,參與決策,有屬官 侍從咨詢為主,無決策權,無屬官
任免 要經皇帝及大臣商議 由皇帝意愿決定
對皇權影響 制約皇權 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正常情況下不能制約皇權
相似 職責都是輔助皇帝處理全國政務
3.宦官專權——中樞決策過程發生異變
(1)原因:宦官比內閣更多地得到皇帝信任,以致出現宦官專權的局面。
(2)表現:司禮監獲得了代理皇帝批紅的權力,還負責提督特務機構東廠和錦衣衛,對官民的言行進行監視、偵查,有權逮捕、施刑。
【知識拓展】廠衛制度
1.衛:明太祖設立錦衣衛,官署名。
(1)性質:初為皇帝侍衛,后為特務機構;
(2)目的:誅殺功臣,監視百官和緝捕叛逆;
(3)作用:作為侍從皇帝的軍事機構,兼管偵察、逮捕和審訊等事。
2.廠:明成祖設立東廠,明憲宗時增設西廠
(1)性質:皇帝直屬,太監主管,特務機構;
(2)作用:監視群臣和緝捕叛逆、有權施刑等。
3.影響:一定程度加強君主專制,皇權絕地化的產物;為宦官專權推波助瀾,成為專權太監和權臣打擊政敵的工具。
【知識補充】科舉制發展到鼎盛階段
考試命題專取“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熹的《四書章句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個人見解。行文格式一律固定為“八股文”。八股取士的特點是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八股文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死讀書,成為皇帝旨意的順應者;對中國思想、文化、科技進步與發展造成嚴重阻礙。
【知識拓展】中國古代宰相制度的演變歷程及趨勢
朝代 措施 影響 演變趨勢
秦朝 三公九卿制 宰相制度正式確立 皇權不斷加強,相權不斷削弱,直至被廢除
漢朝 設立“中朝”(中外朝制度) 宰相制度的調整
隋唐 三省六部制 宰相制度的成熟
宋朝 設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將相權一分為三 宰相制度的衰落
明初 廢除宰相制度,權分六部 宰相制度正式廢除
二、海上交通與沿海形勢
(一)朝貢貿易:“鄭和下西洋”(1405—1433年)
1.目的:政治:宣揚國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經濟: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
2.性質:朝貢貿易(特點:厚往薄來,倍償其價)(明代是朝貢貿易發展的頂峰)
3.過程:15世紀前期,明成祖派遣宦官鄭和率領船隊先后七次遠航海外,訪問了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4.影響:
①積極:鄭和下西洋是世界歷史上空前規模的遠洋航行,在資金、裝備、技術等方面大大領先于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遠洋航海家的航行。
②消極:給明朝帶來較大的財政負擔,因此后來未能持續。
【知識拓展】對比鄭和下西洋和新航路開辟
鄭和下西洋 新航路開辟
相同 開創精神;是人類航海史上的創舉
不同 目的 政治:宣揚國威,“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經濟:滿足統治者對奢侈品的需求 東方尋金和獲得東方商品
性質 政治行為,封建制度的朝貢貿易 經濟行為,資本主義的海外殖民
影響 經濟 國力不堪重負;遠洋航海業衰落 獲得巨額利潤, 促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
政治 促進東南亞的繁榮與穩定, 擴大明朝的政治影響 掀起殖民狂潮,造成亞非拉美等地的長期貧困落后
(二)沿海形勢
1、倭寇之患:(保守、防御)
(1)原因:從元朝末年起,日本海盜不時在我國東部沿海騷擾,被稱為“倭寇”。明朝前期,朝廷出于對日本實行經濟封鎖的目的,嚴厲禁止海外貿易,結果東南民間海上走私活動猖獗,與倭寇混雜,出沒沿海,燒殺搶掠,造成巨大破壞。
(2)應對:
明廷派遣戚繼光(民族英雄)平倭,在浙江臺州九戰九捷。在福建、廣州與抗倭將領俞大猷合作,連續重創倭寇。
(3)結果:東南沿海形勢穩定下來,朝廷遂放松了對私人海外貿易的限制。
2、西方殖民者的威脅:
(1)背景:明朝中后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歐洲殖民者在中國沿海的活動日益頻繁。
(2)表現: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獲得了在濠鏡澳的租住權。荷蘭和西班牙,先后占據了臺灣島的南部和北部。明朝末年,荷蘭擊敗西班牙,獨占臺灣。
【名詞解釋】中外朝貢體系
中華朝貢體系是最為典型的朝貢體系,是公元前3世紀至19世紀末期,存在于東亞、東南亞和中亞地區的國際關系體系。東亞朝貢體系是以中國中原帝國為主要核心的等級制網狀政治秩序體系。朝貢體系的“意識形態結構”由三個層面構成,包括“儒家思想、天下觀、華夷秩序”。而其功能包括“提供政治合法性、保持體系內經濟繁榮、維護地區穩定”。通過中華朝貢體系,中國文化逐漸被傳播到了鄰近和周邊國家,東亞地區最終形成了儒家文化圈。【知識拓展】“海禁”政策
海禁是明朝政府對海事活動進行的一系列限制政策的統稱。從明朝初年到隆慶年間,實行了近200年。明朝政府規定,嚴禁民間私人對外通商貿易,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隆慶年間,明朝政府宣布解除“海禁”,但是僅開放一處港口,并且禁止對日貿易,史稱“隆慶開關”。(弛禁)
三、內陸邊疆與明清易代
(一)明朝的邊疆關系
1、邊疆管理
①北方:蒙古
形式 內容
防御 元朝滅亡后,草原上的蒙古人逐漸形成韃靼、瓦剌兩大集團,為防御他們南下,明朝重新修筑了長城,布置軍鎮,號“九邊”
戰爭 明中期“土木堡之變”,瓦剌曾經在一次戰役中俘虜了明英宗。
議和 1571年,韃靼首領俺答汗與明朝訂立和議,接受明朝冊封。雙方恢復并擴大貿易關系,直到明末基本上維持了和平局面。
貿易 開放馬市,與蒙古、女真各族貿易
②西藏:
形式 內容
冊封 藏族地區在明朝稱為烏思藏。明廷封授給當地的僧俗首領法王、王等稱號
行政管轄 設立了行都指揮使司等機構管理西藏事務,任用藏族上層人士進行管理(羈縻性質)
經濟交流 通過貢賜、茶馬貿易進行經濟交流
【名詞解釋】羈縻政策
“羈”就是用軍事和政治的壓力加以控制,“縻”就是以經濟和物質利益給以撫慰, 即在少數民族地區設立特殊的行政單位,保持或基本保持少數民族原有的社會組織形式和管理機構,承認其酋長、首領在本民族和本地區中的政治統治地位,任用少數民族地方首領為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隸屬于中央王朝、經濟上有朝貢的義務外,其余一切事務均由少數民族首領自己管理。
③東北:設都司、衛、所,管理女真。東北黑龍江流域設立了奴兒干都司,并對東北女真各部落首領封授官號。
④西北:設赤斤蒙古、沙洲、哈密等衛
⑤西南:設土司,衛所和土司官員由各族酋長世襲任職,統領部署,按時向朝廷進貢土物,接受朝廷征調軍兵。
2、結果: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鞏固和發展
(二)明清易代
1、清朝建立:
①女真族建金:16、17世紀之交,女真建州部首領努爾哈赤逐漸統一女真各部,1616年稱汗,國號大金,并對明朝展開進攻。
②清朝建立:皇太極在位時,將女真族名改為滿洲,并于1636年稱帝,改國號為大清。后來,努爾哈赤和皇太極分別被尊為清太祖和清太宗。
2、明清易代:
①在清朝崛起之際,明朝政治黑暗,天災不斷,農民起義蜂起,統治搖搖欲墜。
②1644年,農民軍首領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隨即攻占北京,明思宗自縊,明朝滅亡。
③清朝攝政王多爾袞統軍進入山海關,打敗李自成,進占并遷都北京。
④此后又經過20多年的激烈戰斗,清朝將農民軍余部和南方的明朝殘余勢力逐一擊敗,確立了在全國的統治。
【知識結構】
【課后練習】
1.下圖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皇帝(  )
A.中央集權制度建立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C.地方行政機構精簡 D.丞相權力不斷增強
2.明成祖規定:“分封而不錫(賜)土,列爵而不臨民,食祿而不治事,藩王不得私自與朝官見面,未經宣召不得入京。”這些規定(  )
A.鑒于元代滅亡的教訓 B.重建規范的分封制度
C.旨在鞏固中央的統治 D.擴大了地方行政權力
3.明初,政府在西北邊境一些地方設茶馬司,以茶葉換藏馬;在北部邊境設互市市場,以布匹、糧食換蒙古人的毛皮、牛馬、木材。明末,女真族興起,明政府在開原、撫順設互市市場,交換女真族人參、馬匹、東珠、貂皮。這表明明朝(  )
A.民族交流以公平互利為原則 B.對外貿易與邊防密切相關
C.通過互市貿易維護邊疆穩定 D.在邊境棄用重農抑商政策
4.明朝前期,北方設立九邊重鎮防范蒙古,但蒙古軍隊多次南下擄掠。甚至俘虜皇帝,威逼北京。明朝后期,明王朝與蒙古達成協議,恢復通貢。邊鎮開設互市,邊民自行貿易。從此蒙古基本不再構成邊境威脅,這一變化反映出(  )
A.中原經濟是蒙古政權的生存基礎 B.諸王守邊削弱了邊地的防御力量
C.明朝對蒙古采取堵疏并用的政策 D.經貿往來利于民族之間親善和睦
5.藏族地區在明朝時稱為烏思藏。明政府管理西藏軍民事務的機構是(  )
A.宣政院 B.駐藏大臣
C.樞密院 D.行都指揮使司
6.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遙知夷島浮天際,未敢忘危負年華。”詩中的“危”指(  )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澳門被殖民者占據
C.瓦刺俘虜明英宗 D.荷蘭獨占臺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萨迦县| 无为县| 南通市| 太和县| 温泉县| 招远市| 大足县| 拉孜县| 吉隆县| 聂拉木县| 青州市| 日喀则市| 洪洞县| 逊克县| 鞍山市| 昌江| 贵德县| 永城市| 卢龙县| 内黄县| 同仁县| 大安市| 罗城| 昔阳县| 遂昌县| 大埔县| 丰都县| 垫江县| 上蔡县| 射阳县| 方正县| 阜新| 昂仁县| 邛崃市| 如东县| 武宣县| 宿迁市| 邵东县| 黄大仙区| 青岛市|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