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選擇性必修二 法律與生活第一課 在生活中學民法用民法第一框 認真對待民事權利與義務 導學案【課標解讀】政治認同:全面依法治國,需要每個公民認真學習民法知識,提高法治素養。科學精神: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意識:尊崇法律、敬畏法律,把法治作為工作、生活的準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公共參與: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積極參與社會生活。【體系構建】【核心知識點】透視民法與民事法律關系民法含義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2、民法典的地位/意義民法典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被稱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3、民事法律關系(1)含義:由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2)民事法律關系要素①民事主體:參與民事法律關系,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自然人:自出生時起,到死亡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依法享有民事權利,承擔民事義務。法人/非法人:自合法成立時,其到終止時止,具有民事權利能力和民事行為能力。②客體:民事權利和義務所指向的對象,它因具體的民事法律關系而有所不同。③內容:就是民事主體享有的權利和承擔的義務。在民事法律關系中,權利和義務既是相互對立的,也是相互聯系的。往往一方的權利就是另一方的義務,一方的義務就是另一方的權利,二者通常是對等的。4、堅持法治與德治相結合(1)原因: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2)體現①我國民法不僅體現法治理念,而且注重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民事法律規范,大力弘揚傳統美德和社會公德,強化規則意識,倡導契約精神,維護公序良俗。②民法強調獨立人格、平等地位,追求權利明確、財產關系穩定與交易安全的社會秩序,凸顯了文明、和諧、平等、誠信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主要內容。二、解析民法基本原則1、必要性(1)社會是由不同成員組成的,各成員既有共同利益,也有各自的利益。社會成員的私人利益之間以及私人利益與社會公共利益之間可能形成各種利益沖突。(2)民法規定一系列基本原則,旨在確保各成員合理合法地行使權利、履行義務,調整各方之間的利益關系。2、民法基本原則的內涵是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和司法機關審理民事案件時應當遵循的基本準則。(1)平等原則:民事主體在民事活動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2)自愿原則:民事主體按照自己的意思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法律關系。(3)公平原則:合理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4)誠信原則:秉持誠實,恪守承諾。(5)守法和公序良俗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不得違反法律,不得違背公序良俗。(6)綠色原則: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于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習題演練】1、民事法律關系就是由民法調整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下列屬于民事法律關系的是( )①A建筑公司要求B市政府付清某公共工程的尾款②市場監管局對刷單、炒信的某網店處以500元罰款③甲答應乙一起去超市購物后反悔,乙要求甲履行承諾④即將參加高考的小輝要求鄰居小清不要在午休時間彈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小明已年滿17周歲,因家庭困難輟學進城打工,每月有3000元的收入。根據我國民法的相關規定,小明應被認定為何種民事行為能力人( )A.無民事行為能力人B.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C.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D.既可認定為完全民事行為能力人,又可認定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3、《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第二條規定:“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人身關系和財產關系。”下列選項中屬于民法調整的是( )①甲買彩票中獎后與稅務機關發生的稅收關系②甲政府與乙政府簽訂合作合同③甲男與乙女的婚姻關系④甲贈給其18歲侄女乙一臺電腦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4、某網絡音樂直播平臺主播向其粉絲索要“打賞”。13歲的中學生小C在不足兩個月的時間里,將媽媽微信錢包中的2萬元陸續轉賬給該主播。下列對此事認識正確的是( )A.網絡主播公開向粉絲索要財物,構成詐騙罪B.家長疏于對未成年人的監護,只能承擔損失C.小C與主播是自愿交易,愿打愿挨,無可厚非D.小C未滿18周歲,屬于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家長可通過法律渠道追回錢款5、 某企業老板在招工時與工人所簽合同中印有“在受雇期間發生工傷或死亡,雇主概不負責”字樣。該行為主要違背了民法的________原則。( )A.自愿 B.平等 C.公平 D.綠色【答案】B B D D 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