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導學案一、學習目標知道隋朝的建立及統一概況、隋初經濟繁榮的表現;了解大運河的開通和科舉制的創建;知道隋朝滅亡的原因;理解隋朝實現統一、開通大運河的條件以及科舉制的歷史影響。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科舉取士制度的創立;大運河的開通。教學難點:理解科舉制改變了傳統的選官制度;明白大運河的開鑿與隋朝經濟繁盛之間的關系。三、學習過程2022課標:通過了解隋朝的興亡、知道隋朝速亡的原因;了解科舉制度創建、大運河開通等史事。【基礎梳理】(一)隋的統一1.建立:581年, (隋文帝)建立隋朝,定都 。2.統一:589年,隋文帝滅 朝,統一全國。3.意義:結束了長期 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二)開通大運河1.目的: 。2.時間: 在位期間。3.中心、起止點(三點):以為 中心,北抵涿郡,南至 。4.四個組成部分(四段): 、通濟渠、邗溝、江南河。(自北向南)5.連接五條河流(五河):海河、 、淮河、長江、錢塘江。(自北往南)6.作用: ,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雛形: 時期,廢除前朝選官制度(著重看門第,不注重才能),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2.誕生: 時期,創立 ,標志著 正式確立。3.意義: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 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也推動了 的發展。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持續了約 年。(四)隋朝的滅亡隋煬帝的暴政激化了社會矛盾,導致了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公元 年,隋煬帝被殺,隋朝滅亡。【合作探究】材料一 隋煬帝大業元年更令開導(汴渠),名通濟渠,自洛陽西苑引谷、洛水達于河,自板渚引河入汴口,又從大梁之東引汴水入于泗,達于淮,自江都宮入于海。……煬帝巡幸,乘龍舟而往江都。自揚、益、湘南至交、廣、閩中等州,公家運漕,私行商旅,舳艫(zhú lú 指首尾銜接的船只)相繼。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材料二 魏晉以來,官員大都從各地高門權貴的子弟中選拔。權貴子弟無論優劣,都可以做官。許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卻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擔任高官。材料三 科舉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式的“機會均等”的機制,這對知識分子的社會心理是一種塑造,客觀上激勵了個人的奮斗精神。(1)根據材料一,分析大運河開鑿的利與弊。(2)材料二、材料三中選拔官吏的標準分別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分析科舉制度的作用。【課后測評】1. 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589年,滅掉陳朝,再一次統一全國的皇帝是( )A.隋文帝(楊堅) B.秦始皇(嬴政)C.漢武帝(劉徹) D.漢高祖(劉邦)2.“古今稱國計之富者莫如隋”,形成這一狀況的原因是( )①隋文帝勵精圖治②京城和各地官倉儲糧眾多③大運河的通航④隋煬帝發動對外戰爭掠奪財富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②③④3.大運河文化旅游博覽會是由中共江蘇省委宣傳部、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等舉辦的博覽會,旨在推動文化和旅游融合發展。揚州境內河道均位于隋朝大運河中的哪一段?( )A.永濟渠 B.通濟渠 C.邗溝 D.江南河4.詩歌是生活最簡單的敘述和記錄,同時也是詩人情感最濃縮的表現形式。《詠史詩·汴水》: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錦帆未落干戈起,惆悵龍舟更不回。胡曾在詩中表達了隋煬帝開鑿運河與隋朝滅亡之間的關系是( )A.因果關系 B.現象與本質的關系C.偶然與必然的關系 D.主觀愿望與客觀結果相矛盾的關系5.孫中山曾說:“現在各國的考試制度,差不多都是學英國的。窮流溯源,英國的考試制度,原來是從我們中國學過去的。”他所說的這種考試制度在我國正式誕生于( )A.隋文帝時期 B.隋煬帝時期 C.唐太宗時期 D.武則天時期6.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隋朝的歷史與秦朝相似,它們的共同之處有( )①都結束了之前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國 ②都因為暴政而滅亡③都修建了重大的工程 ④都對遼東進行征戰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7.宋朝李綱曾高度評價隋文帝“混南北為一區”的歷史功績。他認為隋文帝“有雄才大略,過人之聰明。其所建立,又有卓然出于后世者”。李綱的高度評價反映了隋文帝一生的最大作為是( )A.加強中央集權 B.社會經濟發展C.編訂戶籍 D.實現國家統一(四)課后反思【答案】【基礎梳理】(一)隋的統一1.楊堅;長安;2.陳;3.分裂。(二)開通大運河1.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2.隋煬帝;3.洛陽;余杭;4.永濟渠;5.黃河;6.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隋文帝;2.隋煬帝;進士科;科舉制度;3.皇帝;教育;1300。(四)隋朝的滅亡618。【合作探究】(1)利:貫通了不同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加強對全國的統治;澤被后世等。弊:勞民傷財,激化社會矛盾。(2)材料二:門第出身;材料三:才能。(3)作用: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課后測評】1.A 2.C 3.C 4.A 5.B 6.A 7.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