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下冊 導學案第5課 三大改造【學習目標】1、了解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時間、過程等基本史實。(時空觀念)2、通過史料分析三大改造的原因;認識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實質和形式;分析三大改造的影響,學會辯證地評價歷史事件。(史料實證、唯物史觀)3、體會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改造的探索和創造精神,樹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努力學習的志向和信心。(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三大改造的基本史實。◆學習難點:為什么進行三大改造以及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學習過程】【課前預習】夯實基礎課前閱讀課文正文,參考學習目標,獨立標識提綱并勾畫重點后填空、熟記所填內容:知識點一、農業、手工業合作化1.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原因① 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了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②農民也有進行 的要求。(2)主要方式:把分散的 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 ,走集體化和 的社會主義道路。(3)堅持原則:開始時實行 的原則,通過典型示范逐步推廣。(4)發展階段:經歷了由農業 、 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5)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 的高潮。 年,全國絕大數農戶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2.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合作化運動,推動了 的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90%以上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知識點二、公私合營1.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1)背景①一些 工商業主為牟取暴利,不顧國家和民眾的利益,甚至采取種種不法手段,嚴重擾亂經濟秩序。②隨著國民經濟的恢復和國營經濟力量的增強, 經濟出現并有所發展。(2)目的:使 經濟過渡到 經濟。(3)方式:從 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 代表居于領導地位。(4)結果: 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 公私合營的高潮。(5)贖買政策: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 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 ,是中國 改造的創舉。2.三大改造的結果:到1956年底,國家 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 向 的轉變。3.三大改造的實質: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變為 。4.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社會主義 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 階段。5.三大改造存在的問題:在社會主義改造工作的后期,存在要求 、工作過粗、改變 等缺點。【易混警示】丟分陷阱1.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2.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形成;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3.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后,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所有權屬于農民。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土地所有制發生了變化,由農民土地私有變為合作社集體所有,土地所有權屬于國家或者集體,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繼土地改革后國家對農村生產關系的第二次調整。4.公私合營是我國對民族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的高級形式,它把企業的生產資料轉歸國家支配。國家實行贖買政策,按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實際上是有代價地把剝削階級的生產資料收歸國有。5.新中國成立只是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沒有使中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看圖學史】 史實:三大改造 方式:農業、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公私合營、贖買政策 意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不足:后期存在要求過急、工作過粗、改變過快等缺點【知識整合】1.三大改造: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總結: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是怎樣建立的?①政治:通過土地改革和三大改造,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消亡。②法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制定。③經濟: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公有制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2.20世紀中國的三次巨變:【課中探究】能力提升【探究1】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探究2】為什么說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探究3】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的三次變化:【知識建構】活學巧記【總結反思】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素養評價】學習反饋一、選擇題1.請為以下示意圖擬定一個最適當的標題( )社會主義工業化 B.社會主義改造C.經濟體制改革 D.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2.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三農”問題。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之間的顯著區別( )A.是否消滅了地主階級 B.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質是否發生了變化C.是否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 D.農民是否得到了土地3.1954年,中共江蘇省委指出,普選(人大代表)工作的各階段各地都應大張旗鼓地做好宣傳,并結合中心工作推動普選。“搞好生產,迎接普選”作為凝聚共識的宣傳口號,進一步催生出了各行業、各階層中的愛國模范和先進典型。這可用于說明( )A.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 B.人民民主政治得到認同C.社會主義改造取得顯著成效 D.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中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沒有變……”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D.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5.如圖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 )A.抗美援朝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一五計劃”6.毛澤東指出中國革命的步驟:“第一步,改變這個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形態,使之變成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的社會。”“第二步”基本實現是在( )A.建立新中國后 B.開展土地改革后C.進行抗美援朝后 D.完成三大改造后7.百年老店同仁堂合營后,解放了生產力,經過短短幾年的努力,企業面貌大改觀。其中的“合營”指的是( )A.農業合作化 B.手工業合作化 C.公私合營 D.贖買政策8.下面表格反映了我國20世紀50年代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比例,該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國民收入(%) 商業零售(%) 工業產值(%)公有制經濟 92.9 95.8 100私有制經濟 7.1 4.2 0A.新中國成立 B.抗美援朝勝利 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計劃完成9.北京同仁堂是我國中藥行業的老字號。1954年,為了貫徹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政策,同仁堂率先實現公私合營。我國在公私合營過程中采取的創造性舉措是( )A.和平贖買 B.無償沒收 C.平均分配 D.自主經營10.某藥店公私合營后,1949年到1959年10年間,該店的職工從194人增加到540人,其中460多人是純工人,生產總值也從1948年的16萬元增加到了1959年的1251萬元。這反映了公私合營( )A.確立了社會主義公有制 B.解放了農村生產力C.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 D.促進了經濟的發展二、綜合題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僅15萬噸。1953年12月,鞍山鋼鐵公司三大重點工程開工,這是我國重工業發展中的重大事件。至1957年,全國鋼產量已上升到535萬噸,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萬多個工業項目,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幅度超額完成。——摘編自齊鵬飛、楊鳳城《當代中國編年史:1949.10-2004.10》等材料二按照當時的政策,每年給予沈萊舟(恒源祥創始人)定息5萬元人民幣。他每個月的工資有人民幣1000多元……——摘編自吳基民《絨線大王恒源祥在公私合營前后》材料三1952年和1956年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國民總收入中所占比例(單位:%)年份 資本主義經濟 合作社經濟 私營經濟 個體經濟 國營經濟1952 6.9 1.5 0.7 71.8 19.11956 0.1 53.4 7.3 7 32.2——摘編自蘇星《新中國經濟史》(1)據材料一,概括工業化建設的背景,結合所學知識,寫出當時我國開展工業化建設的措施。(2)據材料二,寫出我國對恒源祥改造的方式。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定息”的好處。(3)根據材料三中表格的數據,解釋1956年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原因。(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說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之間的內在聯系。【參考答案】【課前預習】土地改革 互助合作 個體農民 農業生產合作社 共同富裕 自愿互利互助組 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農業合作化 1956 手工業 私營公私合營 私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 1954 公方 1956 全行業贖買 和平過渡 社會主義 基本上 私有制 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公有制 基本制度 初級 過急 過快【課中探究】【探究1】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探究2】為什么說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是以公有制為主體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使我國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由私有變成公有,使社會主義公有制確立起來,社會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確立起來,因此,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確立起來。【探究3】中國近現代史上社會性質發生的三次變化:①鴉片戰爭后,我國開始從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②1949年新中國的成立,我國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它是一個過渡性質的社會形態。在我國新民主主義社會中,雖然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但非公有制經濟仍占有很大的比重。③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起來。【課后測評】1.B【解析】根據材料所給提示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農業和手工業改造的形式是走合作化道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形式是公私合營。經過三大改造,我國完成了生產資料私有制改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標題是社會主義改造,B項正確;“社會主義工業化”與題干“農業走合作化道路”不符,排除A項;經濟體制改革是在改革開放以后,與題意“私有制轉變為公有制”不符,排除C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啟是在改革開放以后,排除D項。故選B項。2.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之間的顯著區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 年我國開始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因此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之間的顯著區別,是生產資料所有制形式和性質是否發生了變化,B項正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 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與農業合作化沒有關系,排除A項;促進了農村生產力的發展,是他們的共同點,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土地改革完成,農民翻了身,成為土地的主人;農業生產合作社,農民土地所有制變為集體所有制,農民也是土地的主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C【解析】根據題干“1954年,……并結合中心工作推動普選。‘搞好生產,迎接普選’作為凝聚共識的宣傳口號,進一步催生出了各行業、各階層中的愛國模范和先進典型。”結合所學可知,1954年三大改造正在進行,是當時的中心工作,催生出了各行業、各階層中的愛國模范和先進典型,說明社會主義改造取得顯著成效,C項正確;國民經濟恢復工作完成,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搞好生產”,沒有體現人民民主政治得到認同,排除B項;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1956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排除D項。故選C項。4.C【解析】據所學可知,1956年對生產資料私有制的三大改造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1952年底土地改革完成,標志著在我國延續了幾千年的封建制度的基礎——地主階級的土地所有制,至此徹底消滅了,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奠定了我國工業化的基礎,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5.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1953-1956年進行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走合作化道路,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公私合營,采取贖買政策,到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了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打敗了侵略者,震動了全世界,奠定了新中國在亞洲和國際事務中的重要地位,彰顯了新中國大國地位,排除A項;土地改革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廣大農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改善和提高,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排除B項;一五計劃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排除D項。故選C項。6.D【解析】根據題干“第二步,使革命向前發展,建立一個社會主義社會”的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我國進行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D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著我國人民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雖然建立的是社會主義性質的國家,但此時我國還沒有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A項;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消滅了封建制度,但此時我國沒有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B項;抗美援朝抵御了西方帝國主義的侵略擴張,維護了新中國的安全,提高了新中國的國家地位,但此時我國沒有進入社會主義社會,排除C項。故選D項。【分析】7.C【解析】根據題干“同仁堂合營后”可知,同仁堂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合營”指的是三大改造中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即公私合營,C項正確;農業合作化、手工業合作化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與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無關,排除AB項;贖買政策是在資本主義改造中的創新之舉,實現了和平過渡,排除D項。故選C項。8.C【解析】根據題干表格數字變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50年代公有制經濟中國民收入占比92.9%,私有制經濟中國民收入占比7.1%,這和三大改造完成有關。1953年,我國開始進行三大改造。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C項正確;我國20世紀50年代公有制經濟和私有制經濟的比例變化和新中國的成立,抗美援朝勝利、一五計劃完成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9.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同仁堂的改造是在三大改造期間實施的。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取得了較好的效果,A項正確;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時,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所以說無償沒收說法錯誤,排除B項;在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改造時,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所以說平均分配說法錯誤,排除C項;改革開放后,實行自主經營,排除D項。故選A項。10.D【解析】根據題干“1949年到1959年10年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我國開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實現公私合營,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D項正確;三大改造的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排除A項;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的是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與公私合營無關,排除B項;“一五”計劃的完成,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故選D項。11.(1)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行;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公私合營;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3)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4)同時進行,相互促進。【解析】(1)背景:據材料一“ 1949年我國的鋼產量僅15萬噸……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了一萬多個工業項目,第一個五年計劃大幅度超額完成”可知工業化建設的背景是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實行。措施: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 時我國開展工業化建設的措施是集中主要力量 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 初步基礎。(2)方式:據材料二“ 按照當時的政策,每年給予沈萊舟(恒源祥創始人)定息5萬元人民幣。他每個月的工資有人民幣1000多元”可知我國在對恒源祥改造的 方式是公私合營。好處:為使私有制經濟過渡到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 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 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3)原因:根據材料三中表格的數據可知,到1956 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 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從此,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4)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工 業化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之間的內在聯系是同 時進行,相互促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