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年級歷史下冊 導學案第4課 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學習目標】1、通過時間軸和歷史地圖,知道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時間、分布及主要成就;了解1954年一屆人大和憲法。(時空觀念)2、理解一五計劃的意義,分析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通過史料分析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的歷史地位和作用。(史料實證、唯物史觀)3、感知黨和政府在經濟和民主建設方面進行的探索和努力,認識社會主義優越性,堅定社會主義信念。(家國情懷)【學習重難點】◆學習重點: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和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頒布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學習難點: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的背景及意義、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的意義。【學習過程】【課前預習】夯實基礎課前閱讀課文正文,參考學習目標,獨立標識提綱并勾畫重點后填空、熟記所填內容:知識點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背景:2.時間:3.基本任務:4.意義:知識點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時間、地點:2.依據:①內容:②意義:3.主要領導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 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 國務院總理① ② ③ ④4.影響:【易混警示】丟分陷阱1.中國“一五計劃”是優先發展重工業,不是片面發展重工業。2.“一五計劃”完成,標志著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而不是完成了社會主義工業化。3.“一五計劃”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是計劃的編制符合中國的國情。4.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的時代宣告結束【知識整合】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能夠大幅度超額完成的原因?①中國共產黨的正確決策。②土地改革的完成、抗美援朝的勝利鞏固了人民政權。③《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制定,進一步發揚了社會主義民主,團結和鼓舞了全國人民積極參加社會主義經濟建設。④各行各業大力支持工業建設。⑤工程技術人員和科技工作者的努力。⑥廣大人民群眾立志快速改變中國落后面貌的熱情和創造力。⑦蘇聯的大力援助。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和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比較:項目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時期 1949年9月(新中國成立前夕) 1954年9月(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相關會議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作用/地位 在憲法誕生前起臨時憲法的作用 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3.“兩會”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4.縱橫比較:社會主義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工業化的比較【課中探究】能力提升【探究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探究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知識建構】活學巧記【總結反思】談談本節課的收獲和不足……【素養評價】學習反饋一、選擇題1.1“當中共領導人為新形勢制定政策時,他們開始以一種更自覺的判斷態度審查蘇聯模式。在此之前,毛澤東及其助手已經對蘇聯的榜樣作了重要的改變,并且發出了使蘇聯的經驗適合中國國情的號召……毛澤東晚至1956年1月仍公開表示中共不過是在蘇聯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發展。”這表明新中國成立初期( )A.經濟建設照搬蘇聯模式 B.完全避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C.已經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 D.在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創新發展2.下圖是永久牌自行車在《人民日報》上做的廣告,對該廣告內容解讀最準確是( )A.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該廠經營方式靈活 B.這是“一五計劃”取得的重要成就C.上海制車廠是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典范 D.永久自行車是鄉鎮企業的拳頭產品3.新中國成立之初期,毛澤東感慨地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這些話表明( )A.我國工業基礎十分薄弱 B.人民生活亟待改善C.我國工農業發展不平衡 D.農業改造勢在必行4.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是( )A.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 B.改造農業C.改造手工業 D.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5.中華民國成立后,政府取消了前清規定的種種商業注冊費用;商人承辦廠礦企業,只要資本實業于民生、國計前途大有裨益,政府即予批準并力為保護。上述舉措( )A.完備了近代工業種類 B.降低了企業投資成本C.促進了民族工業發展 D.改變了人們思想觀念6.從1953年到2021年,從“一五”計劃到“十四五”規劃,每一個五年計劃,都是一副治國藍圖。下面不屬于我國“一五”計劃主要成就的是( )A.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 B.包頭鋼鐵公司建成投產C.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D.青藏、川藏公路相繼通車7.1954年9月,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頒布。通過這部憲法的會議是( )A.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B.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C.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D.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8.下側卡片中,“▲”處應填寫的內容是( )時間:1954年 名稱:▲ 地位: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A.《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 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9.某同學在查閱某法律文獻時,看到了這樣的內容:“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關。”由此判斷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民主共和制C.政治協商制度 D.生產資料公有制10.人民自由幸福、生活穩定有序、制度充滿活力、社會長治久安的根基是( )A.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B.社會主義制度C.人民民主政權的建立 D.法治保障的民主二、綜合題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毛澤東材料二 從1953年開始,全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開展全面的工業化建設。156項工程全部是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一五”計劃期間建立的工礦企業有1萬多個……這些新興項目的先后投產,使中國原有的工業結構產生巨變,也使原有工業布局發生明顯變化,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舊中國偏重沿海、沿江地區,內地稀少的狀況。——摘編自陳爭平、蘭日旭《中國近現代經濟史教程》材料三 1953年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決定成立以毛澤東為主席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起草委員會。憲法起草委員會經過一年多的努力,完成了憲法草案初稿厖1954年9月,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摘編自郭大鈞《中華人民共和國史:1949—1953》(1)材料一中毛澤東的話說明了什么問題?(2)根據材料二,概括新中國“一五”計劃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一五”計劃完成的意義。(3)材料三中的“大會”是指哪次會議?結合所學知識,說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歷史地位。【參考答案】【課前預習】知識點一、第一個五年計劃1.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許多重要工業產品的人均擁有量遠遠低于發達國家2.1963年----1957年底(提前一年絕大部分大幅度超額完成)3.(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2)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3)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4.建成以鞍山鋼鐵公司為核心的東北工業基地,第一汽車廠,長春第一飛機制造廠,第一機床廠,武漢長江大橋,川藏、青藏、新藏三條公路溝通了西藏和內地的聯5.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知識點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1.1954年9月、北京(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2)這是我國的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①毛澤東 ②朱德 ③劉少奇 ④周恩來4.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課中探究】【探究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探究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課后測評】1.【答案】D【解析】據材料“當中共領導人為新形勢制定政策時,他們開始以一種更自覺的批判態度審查蘇聯模式。在此之前,毛澤東及其助手已經對蘇聯的榜樣作了重要的改變,并且發出了使蘇聯的經驗適合中國國情一般號召……毛澤東晚至1956年1月仍公開表示中共不過是在蘇聯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發展”可知,我國建國初期在蘇聯模式的基礎上創新發展,而不是照搬蘇聯模式,但我國也沒有能夠完全避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D項正確;經濟建設照搬蘇聯模式與中共不過是在蘇聯成就的基礎上進行發展不符,排除A項;完全避免了蘇聯模式的弊端史實敘述錯誤,排除B項;已經開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史實敘述錯誤,中國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排除C項。故選D項。2.【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分期付款”可知,這樣,就促進了產品的銷量,這體現出經營方式靈活,A項正確;“一五”計劃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B項;“公私合營”是三大改造時的措施,排除C項;永久自行車是國營企業的拳頭產品,排除D項。故選A項。3.【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表明我國輕、重工業發展不平衡,工業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成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水平已經超過歷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國還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工業水平很低,基礎薄弱,門類不全。A項正確;人民生活亟待改善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B項;我國工農業發展不平衡在題干材料中不能體現,排除C項;材料沒有表明農業改造勢在必行,排除D項。故選A項。4.【答案】A【解析】根據題意“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黨在過渡時期有著兩項互相聯系的基本任務,即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對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過渡時期總路線是革命和建設同時并舉的路線,“一化”是主體,“三改”是兩翼,二者互相關聯而不可分離,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5.【答案】C【解析】根據“政府取消了前清規定的種種商業注冊費用;商人承辦廠礦企業,只要資本實業于民生、國計前途大有裨益,政府即予批準并力為保護。”可得出政府對工商業進行保護,并提供了優惠的政策,這有利于民族工業發展,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工業類別 ,排除A項;B項不是主旨,排除B項;材料中的舉措與思想觀念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答案】B【解析】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一五計劃期間取得的成就有修建了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了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1954年,川藏(成都一拉薩)、青藏(西寧一拉薩)兩條公路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而“包頭鋼鐵公司建成投產”是1959年,不屬于一五計劃期間,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通車是一五計劃成就,不符題意,排除A項;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是一五計劃成就,不符題意,排除C項;1954年,川藏(成都一拉薩)、青藏(西寧一拉薩)兩條公路通車,結束了西藏沒有公路的歷史,D項不符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7.【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B項正確;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排除A項;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起臨時憲法的作用,排除C項;2017年,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排除D項。故選B項。8.【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20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C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不是憲法,排除A項;《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的,起到臨時憲法的作用,排除B項;《關于朝鮮軍事停戰的協定》不是憲法,排除D項。故選C項。9.【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由材料“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可知,這是1954年我國第一部《憲法》的內容,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A正確;民主共和制是資本主義國家的一種政體形式,最高國家權力由多人執掌和行使,國家元首由選舉產生,排除B項;政治協商制度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各政黨、各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社會各界的代表,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為組織形式的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與材料無關,排除C;生產資料公有制是指生產資料屬于全體人民或勞動者集體所有的形式,排除D。故選A。10.【答案】D【解析】法治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標志,是現代社會人們共同的生活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有利于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助推中國夢的實現。實踐證明,通過法治體現、保障的民主,才是人民自由幸福、國家繁榮發展、生活穩定有序、制度充滿活力、社會長治久安的根基,D項正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社會主義制度是我國的根本制度,與題干不符,排除B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人民民主政權就正式建立起來,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11.【答案】(1)問題:新中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2)特點:接受蘇聯援助;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改變中國原有的工業結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工業布局。 意義: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會議: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地位:《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解析】(1)問題:根據材料一“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和所學可知,澤東的話說明了新中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2)特點:根據材料二“從1953年開始,全國圍繞蘇聯援建的156項工程開展全面的工業化建設”可知特點是接受蘇聯援助;根據材料二“156項工程全部是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一五”計劃期間建立的工礦企業有1萬多個……這些新興項目的先后投產,使中國原有的工業結構產生巨變,也使原有工業布局發生明顯變化”可知特點是優先發展重工業,尤其是國防工業,改變中國原有的工業結構,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原有的工業布局。 意義:根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完成的意義是: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3)會議:根據材料三“1954年9月,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所學可知,材料三中的“大會”是指1954年召開的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地位:根據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