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7 課 中國古代的戶籍制度與社會治理【課程標準】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學習目標】1.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認識其原因和演變趨勢。2.了解有代表性的基層管理組織,理解其與國家治理治理的關系。3.知道中國古代王朝在社會救濟和優撫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明確其政治和社會意義。【學習重、難點】重點:了解中國古代以賦役征發為首要目的的戶籍制度。難點:正確認識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特點和影響。【基礎知識】一、中國古代戶籍制度演變的特點、變化趨勢、影響戶籍制度的因素及其影響。1、特點:①戶籍制度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不斷發展完善;②戶籍制度與賦役、行政管理制度、社會治安相結合;③戶籍具有地域性、等級性、世襲性(身份世襲);④對人口流動控制嚴格;⑤等級特權色彩濃厚;⑥與土地和賦稅制度逐漸分離;⑦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⑧以家庭為單位;⑨戶籍制度下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2、趨勢①唐朝歷史悠久,由復雜到簡單; ②嚴格到逐漸寬松被廢除宋朝;③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減弱唐朝; ④與土地和賦稅逐漸分離; ⑤明清傳統戶籍制度逐漸被廢除。3、影響因素:中央集權制度的不斷強化;統治者的改革;農民的反抗斗爭;商品經濟的發展;土地兼并和租佃關系的演變;財政危機;重農抑商思想的影響。作用4、影響:(1)積極:加強了對民眾的控制,是專制政府治理百姓的有力武器;便于充分合理地征發賦役,汲取社會資源為國家服務;有利于強化基層管理,維護社會治安和宗法等級制度;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當時社會經濟發展。(2)消極:經濟:①戶籍制度束縛了人口的自由流動;②加深了傳統小農經濟社會的封閉性,嚴重地影響了社會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政治:從根本上講,是統治者維護統治的重要工具。思想:將農民束縛在土地上,易形成保守的社會心理。二、古代中國基層治理的原因、趨勢、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歷史影響。1、原因:①維護小農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的需要; ②國家的統一,封建專制的強化;③宗法觀念及儒家思想的影響。2、特點:①地方自治色彩鮮明; ②宗法關系扮演了重要角色; ③官員治理與士紳管理相結合;④法律規范和道德教化有機結合; ⑤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聯保連坐)。3、趨勢:①由鄉里制向保甲制; ②由鄉官制向職役制轉變;③國家對鄉村治理的干預和控制逐步增強,鄉村自治功能逐步減弱;④歷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層民眾的自我管理與相互監督機制; ⑤制度化、體系化。4影響:(1)積極:經濟:①保證了國家賦役的征發,提高國家財政收入; ②保障農業生產,有利于促進經濟發展;③有利于生產、生活中的扶貧濟困。政治:①彌補了國家行政職能在基層的不足,節約了國家的行政成本;②加強了對鄉村的管理,有利于維護社會穩定; ③有效治理基層地方,穩定基層社會秩序思想:促進了儒家文化和傳統道德的傳播。消極: ①對百姓的控制過于嚴密,不利于發揮其積極性和創造性。 ②導致了鄉紳勢力的膨脹。三.中國古代的實施戶籍制度的原因、劃分原則及特點原因:(1)農耕文明及小農經濟的不斷發展。 (2)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需要。(3)土地兼并的嚴重、 商品經濟的發展導致人身依附關系的松弛。(4)土地制度與賦稅制度的變化,如唐“兩稅法”、 宋“田制不立”、 明“一條鞭法”、 清“攤丁入畝”。戶籍劃分的原則:(1)在我國戶籍制度的演進歷程中,大致出現過按籍貫住地、身份等級、賦役負擔和有無田宅等不同原則來進行民戶分類的做法。①籍貫原則:土戶與客戶之分是部曲莊園經濟的表征。②賦役原則:課戶與不課戶之分是中古田制經濟的表征。③身份原則:貴賤等級之別體現了中古社會是“由各種社會地位構成的多級的階梯”。④經濟原則:主戶與客戶之分則是近古社會契約租佃經濟的表征。(2)宋元戶籍分類標準的不同實際上是所處經濟發展階段不同的曲折反映。換言之,蒙古貴族入主中原后帶來不少前封建制的因素,這是元朝戶籍制度較宋代落后的根本原因。特點:(1)戶籍具有地域性。由于人口與賦役是聯系在一起的,政府將人口控制在特定的地域范圍中,限制其流動。(2)戶籍具有等級性。中國傳統社會曾出現過特權戶種、民籍戶種和賤籍戶種等類別,其戶籍地位逐級降低,界線分明。其中,特權戶種以宋代的官戶最為典型,但在宋代以后消失。民籍戶種是平民百姓擁有的戶籍,是主體戶種。(3)戶籍具有世襲性。嚴格的戶籍管理不僅體現在對人口生存地域的控制上,而且人口的等級、職業也被戶籍標識得清清楚楚;不同等級、職業間的流動受到制約,戶籍是世襲的。(4)戶籍具有社會治安職能。在我國歷史上,戶口的管理也對人口活動行為進行制約,它對封建秩序,特別是治安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意義。特別是宋代以后出現保甲制,賦予了戶籍管理一項重要的社會治安功能,從而成為政府加強其統治基礎的重要措施。〖達標檢測〗1.秦統一全國后,實行以縣統鄉、以鄉統里的地方基層制度。《漢書》載:“鄉有三老、嗇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嗇夫職聽訟,收賦稅;游徼徼循禁盜賊。”這表明秦朝地方基層組織A.實行高度區域自治 B.承擔社會治理的職能C.屬于社會軍事組織 D.官吏由皇帝直接任命2.清朝建立了比較完備的雨澤旱澇奏報和糧價奏報系統,其中包括經常性層層上報式的程序性奏報與不規則的個人獨立奏報兩種途徑。這為皇帝核對、分析和判斷不同來源的信息并從中獲取較為真實可靠的數據提供了保障。據此可知清朝()A.保障糧食供給渠道暢通 B.強化重農抑商政策C.重視荒政治理體系建設 D.管控地方糧價波動3.因北方戰亂出現了“衣冠南渡”,東晉政府對從北方南渡的人口,以“白籍”登記,入籍僑州郡免征賦役;東晉后期,僑居人口被編入所居郡縣戶籍,白籍人口逐漸土著化并承擔賦役。這一變化( )A.造成南方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 B.創新了地方行政管理制度C.緩和了社會矛盾促進南方開發 D.適應經濟重心南移的需要4.宋代的戶籍有主、客戶之分,主戶或稱稅戶,“稅戶者有常產之人也,客戶則無產而僑寓者也”。主客戶在戶籍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當地的發展程度,主戶所占比例較大的農村地區通常A.交通較為發達 B.經濟較為發達C.土地兼并較弱 D.人口較為稀少5.下圖為明朝徽州地區部分鄉村糾紛處理方式比例圖。這反映了A.民間風俗和習慣對基層社會治理發揮決定作用B.基層社會的矛盾體現出明代階級矛盾十分尖銳C.明朝徽州地方政府對地方的管理和控制已失效D.國家法與習慣法在基層治理中相互配合與交融6.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此后,各地紛紛響應。至1959年,全國興修了5200多座烈士陵園、公墓等紀念性設施。此外,還積極舉行紀念儀式、開展擁軍優屬活動,并制定烈士褒揚撫恤的政策法規。這些舉措( )①踐行了“五講四美三熱愛”的號召②激發了人民保家衛國、建設祖國的熱情③有助于培育愛國奉獻的社會價值觀④初步奠定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基礎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7.《新唐書》記載:792年河南、河北、江、淮等四十余州發生水災,中書侍郎陸認為“所費者財用,所收者人心”,勸唐德宗不惜錢財遣使賑災,以“王化遠被”。陸的主張( )A.旨在踐行儒家的民本思想 B.消除了因天災而民變的可能C.意在提升唐朝皇帝的威望 D.促進了農業生產的快速恢復8.北宋范仲淹及其后人通過購置田產以開展宗族救濟,并在此基礎上建立義莊組織。為貧困的族人進行救濟、對族人的婚嫁喪葬進行資助、支持和獎勵族人讀書進仕,同時祭祀祖宗.修繕墳墓等以凝聚宗族力量。范氏義莊成為當時及后世族田義莊發展的基本參照。由此可見,義莊( )A.豐富了宗法制的內涵 B.發揮了社會整合功能C.履行了政府救濟職能 D.鞏固了封建專制統治9.《明史》載:“范敏,閿鄉人。洪武八年舉秀才,擢戶部郎中。十三年授試尚書……帝以徭役不均,命編造黃冊。敏議百一十戶為里,丁多者十人為里長,鳩一里之事以供歲役,十年一周,余百戶為十甲。后遂仍其制不廢。”對此解讀正確的是①明初黃冊編造主要是為了賦役征發②明初黃冊的編造以里甲制為基礎③明初黃冊繼承了漢朝“黃籍”制度④至清朝乾隆年間仍延續黃冊制度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10.下面是清朝后期基層社會結構圖,據此可以得出( )A.基層社會開始自治化傾向 B.政府社會治理能力加強C.鄉紳對基層社會控制加強 D.社會矛盾逐漸趨向激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