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學習目標1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影響。2.認識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以唯物史觀為指導,辯證認識"哥倫布大交換"的影響。3.通過史料了解新航路開辟后,各大洲之間的食物物種交流是人類不同文明之間交往的載體,培育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學習重難點重點: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和影響;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難點: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基礎知識美洲物種的外傳時間:15世紀末16世紀初,新航路開辟以后。主要作物糧食作物:玉米、馬鈴薯、甘薯。蔬菜作物:番茄、辣椒、南瓜等。傳播路線:由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帶到歐洲,之后傳播到亞洲、非洲等其他洲。玉米和馬鈴薯的傳播(1)16世紀中葉起,玉米在南歐地區廣泛種植,成為當地主要的糧食和飼料作物之一。16世紀末,馬鈴薯作為食用作物開始在歐洲推廣。(2)到17世紀,玉米成為僅次于小麥的糧食作物,傳遍歐洲各國。(3)明朝時,玉米傳入中國。先是在丘陵山地種植,后來逐漸拓展到平原地區。(4)清代前期,玉米在全國各地多有種植。乾隆、嘉慶年間,玉米得到大規模推廣。鴉片戰爭前,玉米的種植已遍布全國。5.番茄的傳播(1)18世紀中葉,番茄開始作食用栽培。(2)18世紀末,歐洲培育的新品種傳回美洲。明朝萬歷年間,番茄被引入中國,長期被作為觀賞和藥用植物。清朝光緒年間,番茄作為食用蔬菜在菜園種植。6.辣椒的傳播(1)原產于秘魯和墨西哥一帶,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2)16世紀,辣椒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明朝時,辣椒傳入中國,被稱為“番椒”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農作物小麥:歐洲移民帶到美洲后,最初只供富人享用,后來被迅速推廣,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由面粉做成的食物種類繁多,風格迥異,小麥產業隨之興盛。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水稻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動物種類:歐洲移民還把雞、牛、驢、馬、豬、羊等禽畜傳入了美洲。影響:這些禽畜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提高糧食產量,增加世界人口玉米適應非洲復雜的氣候環境,使非洲得到了可靠的食物來源。玉米、甘薯引入中國,豐富了糧食種類。馬鈴薯提高了歐洲人的抗饑荒能力。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馬鈴薯在歐洲的種植、小麥在美洲的推廣,改變了當地食物結構,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促進了畜牧業的發展,為人類提供更多更好的肉、蛋、奶,深刻影響著人類的日常生活。不同物種的交流推進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在北美,水稻大量用于出口,促進了對外貿易的發展。在中國,玉米等外來農作物除滿足生產者自身需要外,還投入市場出售,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產生影響。美洲地表植被的破壞:歐洲的馬牛羊被帶到歐洲以后,超出了土地的承載能力,殖民者大量種植農作物,原始森林被濫伐。中國水土流失:明清時期引進的玉米、甘薯等推廣,使荒山、丘陵等得以利用,擴大了耕地面積,但過度的墾荒造田,導致水土流失。達標檢測1.中國人口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后迅速增加,一系列的上諭和省府告示勸諭北方農民大規模種植甘薯,以便渡過饑荒。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A.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 B.中國土地面積的擴增C.中央集權制度的強化 D.歐洲人開辟的新航路2.下列有關“馬尼拉大帆船航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一定程度上刺激了中國東南沿海的經濟發展 B.中國在這一貿易中處于入超地位C.航線范圍主要涉及亞、歐、美三大洲 D.這一貿易以黃金作為主要支付方式3.1300-1500 年左右,歐洲人口只有八千萬,1700 年達到了一億兩千萬。對此,下列解釋合理的是( )A.資產階級革命的高漲 B.物種的全球大交流C.外來移民的大量涌入 D.生育觀念的空前解放4.湯姆 ·斯坦迪奇在《舌尖上的歷史》 --文中稱:“如果哥倫布東行所帶的玉米是上帝的賜福,那么他西行所帶的甘蔗便是個詛咒。”作者認為近代物種交換( )A.使世界成為一個整體 B.美洲處于主導地位C.影響著人類社會發展 D.具有鮮明的時代性5.新航路開辟后,美洲的玉米和馬鈴薯經培育改良成為歐洲人重要的食物來源。歐亞大陸的牛、馬、豬等家畜在美洲找到了生存空間,為印第安人提供了新的動物蛋白質來源。這說明新航路開辟( )A.利于文明的交流融合 B.推動了世界市場的形成C.未給殖民地造成破壞 D.促進新舊大陸經濟互補6.17世紀時期,隨著中國茶葉在歐洲的傳播,英國人發明了下午茶,但當時還只是上流社會的專屬享受,直到18世紀中期以后,下午茶才開始進入平民的生活。這說明茶葉的傳播( )A.改變了人們傳統生活習慣 B.消除了階級差別C.促進了英國商品經濟發展 D.傳播了中華文化7.1492年以來,全球人口增加了4~5倍,其中1650~1850年實現了倍增。對其原因分析,學界提出了不同看法,但大都不回避玉米和馬鈴薯在其間的貢獻。這種認知實際上( )A.肯定了物種交流的意義 B.體現了全球市場的擴大C.揭示了殖民擴張的危害 D.反映出人地關系的緊張8.據統計,當今世界的植物食品中,約有1/3的品種來自美洲,下列屬于美洲特產的是( )①玉米 ②南瓜 ③棉花 ④可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9.16世紀以來除了由東方運往西方的香料,新的海外產品,如可可和咖啡、巴西蘇水、紐芬蘭鱔魚,大量出現在歐洲市場。這是由于( )A.商業革命的發生和擴展 B.歐洲社會消費習慣發生改變C.東西方傳統商路被阻斷 D.歐洲國家推行重商主義政策10.異域的糖、咖啡、茶、巧克力,改變了歐洲人的飲食和歐洲社會。源自亞洲的甘蔗種植與蔗糖制造技術被歐洲殖民者傳播到美洲,引發了“蔗糖革命”與“人口大遷移”,催生出種植園經濟和殖民地奴隸制度。這表明( )A.近代物種交流影響人類歷史進程 B.奴隸貿易由此開始C.人口遷移引發物種交流 D.歐洲階級結構發生變革11.油畫(巧克力)描繪了17世紀引人注意的消費體驗。富有的歐洲人像阿茲特克上層社會人士一樣把巧克力作為一種奢侈的飲料,他們從墨西哥進口昂貴的巧克力到西班牙,再用從中國進口的更品貴的瓷杯來飲用巧克力。這幅作品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①歐亞之間開始建立商業聯系 ②世界貿易促進飲食文化交流③中國瓷器受到歐洲貴族的追捧 ④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確立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