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課標要求 素養解讀1.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商業貿易的意義; 1.了解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兩次工業革命對世界市場形成的史實,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掌握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2.從“時空觀念”“史料實證”的角度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商業貿易的意義。一、世界市場的形成1.世界市場初步形成⑴原因:新航路開辟,葡、西、荷、英、法等歐洲國家的大規模殖民活動。⑵表現: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2.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⑴原因:工業革命的影響①資本主義國家機器化大生產,需要更廣闊的市場與更多的原料產地。②蒸汽機車和輪船大大改善交通運輸;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③西方列強實力劇增,加緊殖民擴張,逐步征服亞非拉更多地區。⑵表現:越來越多的地區成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⑴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①資本輸出:除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外,還加大資本輸出,控制落后國家經濟。②瓜分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⑵表現:20世紀初,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4.世界市場世界市場是指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以商品流通為主要內容的經濟交往活動的總和。狹義的世界市場是指世界各國相互間通過對外貿易和經濟合作關系建立起來的進行商品交換的場所。廣義的世界市場則表示發展為世界規模的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整體或總體。二、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1.商業貿易中心的轉移⑴歐洲貿易中心轉移: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意大利城市地位下降;大西洋沿岸南歐、西歐城市崛起。⑵亞洲新貿易中心形成:果阿、澳門、長崎、馬尼拉等城市①葡萄牙人:經營從印度經澳門至日本的三角貿易。②西班牙人:開辟從馬尼拉至墨西哥的大帆船貿易航線。2.商業經營方式發生變化⑴商品交易所的出現:1531年,安特衛普;此后,阿姆斯特丹、倫敦等。⑵銀行、證券交易所的建立:①商業銀行:16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為商人提供資金和信用。②中央銀行:1694年,英格蘭銀行,最早全面發揮中央銀行各項職能。③證券交易所:17世紀后,倫敦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中心。⑶特權壟斷股份制貿易公司的建立①建立:17世紀起,英、荷東印度公司;荷、法西印度公司等。②特權:國家授予壟斷對外貿易權;甚至有鑄幣、軍事、外交、行政權。③影響:壟斷貿易,殖民掠奪,對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⑷普通商業公司:①百貨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②有限責任公司:1892年,德國出現;之后成為普遍的企業組織形式。3.新的商業經營形式引入中國⑴銀行①外資: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匯豐銀行,并在上海設立分行。②自辦: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⑵股份制企業和證券機構①股份制企業:19世紀70年代,輪船招商局、開平礦務局創辦,并發行股票。②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⑶百貨公司:1900年,香港先施百貨公司;之后廣州、上海等地。4.多種類型的商品貿易⑴一般商品貿易:更多種類的商品出現在商貿領域:商品消費大眾化趨勢。⑵奴隸貿易:16世紀起,西方殖民者擄掠非洲黑人,運往美洲換取原料和金銀。⑶鴉片走私:18世紀后期起,英、美等國商人將鴉片從印度運到中國銷售。5.世界貿易格局的變化⑴英國中心格局的形成:①17世紀以來:英國打敗荷蘭等國,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②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⑵多中心的新格局: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國打破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達標檢測1.原產印度的甘蔗,在16—18世紀被探險家和殖民者帶到南美后,由非洲黑奴大量種植并制成蔗糖銷往世界各地,18世紀末蔗糖已成為大眾均能承受的調味品。這主要因為( )A.交通工具的革命性變化 B.世界經濟聯系的加強C.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D.各地貧富差距縮小2.美國經濟歷史學家伊曼努爾·瓦倫斯坦因認為,17世紀荷蘭所享受的地位,只有后來的大不列顛和美國才能與之比肩。能支持這一觀點的是,荷蘭當時( )A.率先建立起代議制度 B.創立了國際法理論C.掌握了世界商業霸權 D.開創了商業新模式3.1846年,英國國會廢除了《谷物法》,1849年后又廢除了實行近200年的《航海條例》,1846—1849年,國會還取消了大約200種商品的進口稅。這些政策的實施( )A.確立了英國世界工廠地位 B.促使世界市場得以最終形成C.使英國形成“日不落帝國” D.使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4.下表為印度洋西部的“毛里求斯”名稱的演變。這一演變主要反映了( )時間 名稱 命名者1505年 蝙蝠島 葡萄牙人1598年 莫里斯王子島 荷蘭人1715年 法蘭西島 法國人1810年 毛里求斯 英國人A.歐洲航海技術的進步 B.工業資本主義的發展C.大國國力的興衰變化 D.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5.新航路開辟后,世界逐漸成為一個整體。此時的中國,雖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但是不可能置身于世界經濟潮流之外。在早期的東西方交往中,中國憑借自身的優勢,成為世界市場形成過程中客觀上的“受益者”。中國作為“受益者”的表現不包括( )A.提高了糧食總產量促進人口增長 B.帶動了中國工商業市鎮的發展C.中國成為當時世界貿易中心之一 D.推動中國反專制思想廣泛傳播6.1840—1860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3.5%,而同期的世界貿易年平均增長率為4.84%;1860—1870年世界工業年平均增長率為2.9%,而同期的世界貿易年平均增長率達到5.53%。國際貿易增長的速度超過世界工業生產增長速度表明( )A.生產增長日益超過國內市場的容量 B.生產增長增加了對國內原料的需求C.生產增長加劇了殖民國家搶劫掠奪 D.生產對GDP的貢獻小于國際貿易7.在中世紀的歐洲,蔗糖是一種身份的象征。16世紀以來,蔗糖逐漸走進了普通百姓之家,這主要得益于蔗糖生產規模的擴大。下圖為16世紀制糖廠中黑人奴隸勞作的場景,此類制糖廠主要位于( )A.歐洲的亞平寧半島 B.中美洲西印度群島C.中部非洲剛果盆地 D.北美洲的紐芬蘭島8.由于貴族的鋪張浪費和新興階層的模仿攀比,14—16世紀,英國議會制訂了11部全國性的飲食和服飾禁奢法令。有學者考察了1327年—1487年來自中產階級的550份遺囑和工匠留下的160份遺囑,都是僅有幾例違反了禁奢法令。這表明,當時英國( )A.商品經濟繁榮 B.依法禁奢取得成效C.市民階層興起 D.理性消費風氣盛行9.在1630-1680年間,英國每人糖的消費量增加了4倍,零售價降低了一半,到了1750年,有近100萬擔的糖在英國市場出售18世紀胡椒還保留著大眾調味品的地位,但價格已經降下來了。這反映了英國( )A.工業革命成效顯著 B.社會等級觀念的淡化C.成為世界殖民霸主 D.與世界市場聯系密切10.美國善于吸收和利用歐洲資本,1850年后,隨著英、德、法的投資者大量購買美國鐵路證券,美國東部的貿易和制造業得到發展;與此同時,紐約的資本市場形成,美國銀行資本由1860年的10億美元增至1900年的100億美元。這可以用來說明( )A.生產技術的進步 B.英、法的衰落C.世界市場的作用 D.美、德的崛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