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6.4.3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第1課時 余弦定理[學習目標] 1.掌握余弦定理的兩種表示形式及證明方法.2.會運用余弦定理解決兩類基本的解三角形問題.一、余弦定理的推導問題1 在△ABC中,三個角A,B,C所對的邊分別是a,b,c,怎樣用a,b和C表示c 問題2 在問題1的探究成果中,若C=90°,公式會變成什么?你認為勾股定理和余弦定理有什么關系?知識梳理 1.余弦定理語言敘述:三角形中任何一邊的平方,等于其他兩邊________________減去這兩邊與它們夾角的余弦的______________.2.在△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是a,b,c,則有a2=____________,b2=____________,c2=____________.二、已知兩邊及一角解三角形例1 (1)在△ABC中,已知b=3,c=2,A=30°,求a的值;(2)在△ABC中,已知b=,c=,B=30°,求a的值.反思感悟 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一角解三角形的方法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一角解三角形,必須先判斷該角是給出兩邊中一邊的對角,還是給出兩邊的夾角.若是給出兩邊的夾角,可以由余弦定理求第三邊;若是給出兩邊中一邊的對角,可以利用余弦定理建立一元二次方程,解方程求出第三邊,此時需根據題意進行檢驗,需滿足大角對大邊,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跟蹤訓練1 (1)已知在△ABC中,a=1,b=2,cos C=,則c=________.(2)已知△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a=,c=2,cos A=,則b=________.三、已知三邊解三角形問題3 在△ABC中,已知三邊分別是a,b,c,如何解三角形?知識梳理 余弦定理的推論:在△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是a,b,c,則cos A=____________,cos B=____________,cos C=____________.例2 在△ABC中,已知a=2,b=6+2,c=4,求A,B,C的大小.反思感悟 已知三角形的三邊解三角形的方法利用余弦定理求出三個角的余弦值,進而求出三個角.跟蹤訓練2 在△ABC中,已知a=7,b=3,c=5,求最大角的大小.四、利用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形狀問題4 在△ABC中,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若角A為直角,則a,b,c有什么大小關系?若角A為銳角呢?若角A為鈍角呢?例3 在△ABC中,若acos B+acos C=b+c,試判斷該三角形的形狀.反思感悟 利用三角形的邊角關系判斷三角形的形狀時,需要從“統一”入手,即使用轉化思想解決問題,一般有兩條思考路線(1)先化邊為角,再進行三角恒等變換,求出三角之間的數量關系.(2)先化角為邊,再進行代數恒等變換,求出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跟蹤訓練3 在△ABC中,A=60°,a2=bc,則△ABC一定是( )A.銳角三角形 B.鈍角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等邊三角形1.知識清單:(1)余弦定理.(2)余弦定理解決的兩類問題.(3)利用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形狀.2.方法歸納:轉化化歸、數形結合.3.常見誤區:易忽略三角形中的隱含條件. 1.一個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為5和3,它們夾角的余弦值是-,則該三角形的第三條邊長為( )A.52 B.2 C.16 D.42.在△ABC中,a=7,b=4,c=,則△ABC的最小角為( )A. B. C. D.3.在△ABC中,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若a2-b2+c2=ac,則角B為( )A. B.C.或 D.或4.已知△ABC的內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若bcos C+ccos B=asin A,則△ABC的形狀是______________.第1課時 余弦定理問題1 如圖,設=a,=b,=c,那么c=a-b,①我們的研究目標是用|a|,|b|和C表示|c|,聯想到數量積的性質c·c=|c|2,可以考慮用向量c(即a-b)與其自身作數量積運算.由①得|c|2=c·c=(a-b)·(a-b)=a·a+b·b-2a·b=a2+b2-2|a||b|cos C.所以c2=a2+b2-2abcos C,同理可得a2=b2+c2-2bccos A,b2=c2+a2-2cacos B.問題2 c2=a2+b2,即勾股定理;勾股定理是余弦定理的一個特例.知識梳理1.平方的和 積的兩倍2.b2+c2-2bccos A c2+a2-2cacos Ba2+b2-2abcos C例1 解 (1)由余弦定理,得a2=b2+c2-2bccos A=32+(2)2-2×3×2cos 30°=3,所以a=.(2)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得()2=a2+()2-2a××cos 30°,即a2-3a+10=0,解得a=或a=2.跟蹤訓練1 (1)2 (2)3問題3 cos A=,cos B=,cos C=.知識梳理 例2 解 根據余弦定理的推論,得cos A===.∵A∈(0,π),∴A=,cos C===,∵C∈(0,π),∴C=.∴B=π-A-C=π--=,∴A=,B=,C=.跟蹤訓練2 解 ∵a>c>b,∴A為最大角.由余弦定理的推論,得cos A===-.又∵0°∴最大角A為120°.問題4 A為直角 a2=b2+c2;A為銳角 b2+c2>a2(前提是b,c是兩個較小邊);A為鈍角 b2+c2例3 解 由acos B+acos C=b+c并結合余弦定理的推論,得a·+a·=b+c,即+=b+c,整理,得(b+c)(a2-b2-c2)=0.因為b+c≠0,所以a2=b2+c2,故△ABC是直角三角形.跟蹤訓練3 D隨堂演練1.B 2.B 3.A 4.直角三角形第2課時 正弦定理(一)[學習目標] 1.能借助向量的運算,探索三角形邊長與角度的關系.2.掌握正弦定理,并能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判斷三角形解的個數問題.一、正弦定理的推導問題1 在Rt△ABC中,==,在銳角三角形和鈍角三角形中,上述關系是否成立?如何證明呢?問題2 在△ABC中,==,那么這個比值有什么特殊的含義嗎?知識梳理 正弦定理語言敘述:在一個三角形中,各邊和它所對角的_____的比相等,即____=2R(R為△ABC外接圓的半徑).二、已知兩角及任意一邊解三角形例1 在△ABC中,已知B=30°,C=105°,b=4,解三角形.反思感悟 (1)正弦定理實際上是三個等式:=,=,=,每個等式涉及四個元素,所以只要知道其中的三個就可以求另外一個.(2)因為三角形的內角和為180°,所以已知兩角一定可以求出第三個角.跟蹤訓練1 在△ABC中,已知a=8,B=60°,C=75°,求A,c的值.三、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解三角形例2 在△ABC中,已知c=,A=45°,a=2,解三角形.延伸探究 若把本例中的條件“A=45°”改為“C=45°”,則角A有幾個值?反思感悟 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步驟(1)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邊所對角的正弦值,進而求出這個角.(2)用三角形內角和定理求出第三個角.(3)根據正弦定理求出第三條邊.其中進行(1)時要注意討論該角是否可能有兩個值.跟蹤訓練2 在△ABC中,AB=2,AC=3,B=60°,則cos C等于( )A. B. C. D.四、三角形解的個數的判斷例3 不解三角形,判斷下列三角形解的個數.(1)a=5,b=4,A=120°;(2)a=9,b=10,A=60°;(3)b=72,c=50,C=135°.反思感悟 已知兩邊及其中一邊的對角判斷三角形解的個數的方法(1)應用三角形中大邊對大角的性質以及正弦函數的值域判斷解的個數.(2)在△ABC中,已知a,b和A,以點C為圓心,以邊長a為半徑畫弧,此弧與除去頂點A的射線AB的公共點的個數即為三角形解的個數,解的個數見下表:A為鈍角 A為直角 A為銳角a>b 一解 一解 一解a=b 無解 無解 一解absin A 兩解a=bsin A 一解a跟蹤訓練3 (多選)根據下列條件,判斷三角形解的情況,其中正確的是( )A.a=8,b=16,A=30°,有一解B.b=18,c=20,B=60°,有兩解C.a=5,c=2,A=90°,無解D.a=30,b=25,A=150°,有一解1.知識清單:(1)正弦定理.(2)利用正弦定理解三角形.(3)三角形解的個數的判斷.2.方法歸納:轉化化歸、數形結合.3.常見誤區:已知兩邊及一邊所對的角解三角形時易忽略分類討論.1.在△ABC中,a=5,b=3,則的值是( )A. B. C. D.2.在△ABC中,若A=60°,B=45°,BC=3,則AC等于( )A.4 B.2 C. D.3.已知在△ABC中,b=4,c=2,C=30°,那么此三角形( )A.有一解 B.有兩解C.無解 D.解的個數不確定4.在△ABC中, a=5,b=5,A=30°,則B=________.第2課時 正弦定理(一)問題1 在銳角三角形中,如圖1,在銳角△ABC中,過點A作與垂直的單位向量j,則j與的夾角為-A,j與的夾角為-C.因為+=,所以j·(+)=j·.由分配律,得j·+j·=j·,即|j|||cos +|j|||cos=|j|||cos,也即asin C=csin A,所以=.同理,過點C作與垂直的單位向量m,可得=.因此==.在鈍角三角形中,當△ABC是鈍角三角形時,不妨設A為鈍角(如圖2所示),過點A作與垂直的單位向量j,則j與的夾角為A-,j與的夾角為-C,仿照上述方法,同樣可得==.問題2 如圖,無論怎么移動B′,都會有角B′=B,所以在△AB′C中,==c,c是Rt△ABC,△AB′C外接圓的直徑,所以對任意△ABC,均有===2R(R為△ABC外接圓的半徑).知識梳理正弦 ==例1 解 因為B=30°,C=105°,所以A=180°-(B+C)=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解得a==4,c==2(+).跟蹤訓練1 解 A=180°-(B+C)=180°-(60°+75°)=45°.由=得,c====4(+1).所以A=45°,c=4(+1).例2 解 ∵=,∴sin C===,∵0°∴C=60°或C=120°.當C=60°時,B=75°,b===+1;當C=120°時,B=15°,b===-1.∴b=+1,B=75°,C=60°或b=-1,B=15°,C=120°.延伸探究 解 ∵=,∴sin A===.∵c=>2=a,∴C>A.∴A為小于45°的銳角,且正弦值為,這樣的角A只有一個.跟蹤訓練2 B例3 解 (1)sin B=sin 120°=×<,所以三角形有一解.(2)sin B=sin 60°=×=,而<<1.所以當B為銳角時,滿足sin B=的角B的取值范圍是60°當B為鈍角時,滿足sin B=的角B的取值范圍是90°(3)sin B==sin C>sin C=.所以B>45°,所以B+C>180°,故三角形無解.跟蹤訓練3 ABD [A中,∵=,∴sin B==1,∴B=90°,即只有一解;B中,∵sin C==,且c>b,∴C>B,故有兩解;C中,∵A=90°,a=5,c=2,∴b===,有解;D中,∵=,∴sin B==,又b隨堂演練1.A 2.B 3.C 4.60°或120°第3課時 正弦定理(二)[學習目標] 1.利用正弦、余弦定理了解三角形中邊與角的關系.2.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3.掌握正弦、余弦定理的簡單應用.一、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問題 利用正、余弦定理可以解決哪幾類問題?例1 在△ABC中,已知b=3,c=3,B=30°,解三角形.反思感悟 若已知三角形的兩邊及其一邊的對角,則可直接應用正弦定理求出另一邊的對角;也可用余弦定理求解,在△ABC中,已知a,b和A,由余弦定理a2=b2+c2-2bccos A求出c;不管利用正弦定理還是余弦定理,都需要檢驗,利用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以及內角和為180°等進行檢驗.跟蹤訓練1 已知⊙O的半徑為R,在它的內接△ABC中有2R(sin2A-sin2C)=(a-b)·sin B成立,求角C的大小.二、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例2 (1)已知在△ABC中,角A,B所對的邊分別是a和b,若acos B=bcos A,則△ABC一定是( )A.等腰三角形 B.等邊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2)在△ABC中,若sin A=2sin Bcos C,且sin2A=sin2B+sin2C,試判斷△ABC的形狀.反思感悟 判斷三角形形狀的方法及注意事項(1)利用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把已知條件轉化為邊(或角)的關系,通過因式分解、配方等得出邊(或角)的相應關系,從而判斷三角形的形狀.(2)統一成邊(或角)的關系后,注意等式兩邊不要輕易約分,否則可能會出現漏解.跟蹤訓練2 (1)在△ABC中,已知3b=2asin B,且cos B=cos C,角A是銳角,則△ABC的形狀是( )A.直角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等腰直角三角形 D.等邊三角形(2)在△ABC中,若acos C+ccos A=bsin B,則此三角形為( )A.等邊三角形 B.等腰三角形C.直角三角形 D.等腰直角三角形三、正弦、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例3 設△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且bsin A=acos B.(1)求B的大小;(2)若b=3,sin C=2sin A,求a,c的值.反思感悟 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的注意點正、余弦定理都是用來解三角形的,但在解題過程中要有意識地考慮用哪個定理更合適,或是兩個定理都要用,應抓住兩個定理的特點:正弦定理“邊對角”,余弦定理“邊夾角”,正確選擇定理是解決此類題目的關鍵.跟蹤訓練3 △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asin A+csin C-asin Cbsin B.(1)求B的大小;(2)若A=75°,b=2,求a,c的值.1.知識清單:(1)利用正弦、余弦定理解三角形.(2)利用正弦、余弦定理判斷三角形的形狀.(3)正弦、余弦定理的綜合應用.2.方法歸納:轉化化歸、數形結合.3.常見誤區:利用正弦定理進行邊和角的正弦相互轉化時易出現不等價變形.1.在△ABC中,若AB=,BC=3,C=120°,則AC等于( )A.1 B.2 C.3 D.42.如果將直角三角形的三邊各增加同樣的長度,則新三角形的形狀是( )A.銳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鈍角三角形D.由增加的長度確定的3.在△ABC中,已知AC=1,BC=,B=,則角C為( )A. B. C.或 D.或4.若acos A=bcos B,則△ABC是________三角形.第3課時 正弦定理(二)問題 ①已知兩邊和夾角的問題:先利用余弦定理求第三邊,再用余弦定理的推論求另外兩角;②已知三邊的問題:利用余弦定理的推論求三個角;③已知兩角和任一邊的問題:先由三角形內角和求第三個角,再利用正弦定理求另外兩邊;④已知兩邊和其中一邊對角的問題:可先由余弦定理求第三邊,此時需從邊的角度進行檢驗,需滿足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再由余弦定理的推論求另外兩角;也可由正弦定理求另外一邊的對角,此時需從角的角度進行檢驗,大邊對大角,小邊對小角,內角和為180°,再由內角和求第三個角,最后由正弦定理求第三邊.例1 解 方法一 由余弦定理b2=a2+c2-2accos B,得32=a2+(3)2-2a×3×cos 30°,∴a2-9a+18=0,解得a=3或a=6.當a=3時,A=30°,∴C=120°;當a=6時,由正弦定理,得sin A===1,∴A=90°,C=60°.方法二 由正弦定理,得=,解得sin C=,又c>b,∴30°∴C=60°或C=120°.當C=60°時,A=90°,由勾股定理,得a=6;當C=120°時,A=30°=B,a=b=3.跟蹤訓練1 解 由正弦定理,得a=2Rsin A,b=2Rsin B,c=2Rsin C.因為2R(sin2A-sin2C)=(a-b)sin B,所以(2R)2(sin2A-sin2C)=2R(a-b)sin B,所以a2-c2=(a-b)b,即a2+b2-c2=ab.因為cos C=,所以cos C=.因為0°例2 (1)A(2)解 根據正弦定理,得==,∵sin2A=sin2B+sin2C,∴a2=b2+c2,∴A是直角.∵A=180°-(B+C),sin A=2sin Bcos C,∴sin(B+C)=sin Bcos C+cos Bsin C=2sin Bcos C,∴sin(B-C)=0.又-90°∴B-C=0,∴B=C,∴△AB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跟蹤訓練2 (1)D (2)C例3 解 (1)∵bsin A=acos B,∴由正弦定理,得sin Bsin A=sin Acos B.在△ABC中,sin A≠0,∴sin B=cos B,即得tan B=,∴B=.(2)∵sin C=2sin A,∴由正弦定理,得c=2a,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即9=a2+4a2-2a·2acos ,解得a=,∴c=2a=2.跟蹤訓練3 解 (1)由正弦定理,得a2+c2-ac=b2,即a2+c2-b2=ac.由余弦定理的推論,得cos B==.又0°(2)sin A=sin(30°+45°)=sin 30°cos 45°+cos 30°sin 45°=.故由正弦定理,得a=b·=1+.由已知得,C=180°-45°-75°=60°,故c=b·=2×=.隨堂演練1.A 2.A 3.C 4.等腰或直角第5課時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學習目標] 1.理解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掌握三角形的面積公式.2.了解正弦、余弦定理在平面幾何中的應用.3.掌握正弦、余弦定理與三角函數的綜合應用.一、三角形面積公式問題 已知△ABC的兩邊a,b和角C,如何求△ABC的面積?知識梳理 1.已知△ABC的內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則△ABC的面積公式為S=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ABC中的常用結論(1)A+B+C=________,sin(A+B)=________,cos(A+B)=________;(2)大邊對大角,即a>b A>B sin A>sin B cos A例1 (1)在△ABC中,已知a=5,b=7,B=120°,則△ABC的面積為________.(2)在△ABC中,內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已知a+b=5,c=,且ccos A+a=b.①求C的大小;②求△ABC的面積.反思感悟 求三角形的面積,要充分挖掘題目中的條件,轉化為求兩邊及其夾角的正弦問題,要注意方程思想在解題中的應用.跟蹤訓練1 已知△ABC的內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且a=2,cos B=.(1)若b=4,求sin A的值;(2)若△ABC的面積S△ABC=4,求b,c的值.二、余弦、正弦定理在平面幾何中的應用例2 在四邊形ABCD中,A=45°,∠ABC=105°,C=60°,BC=1,CD=2.(1)求∠CBD的大小;(2)求AB的值.反思感悟 在平面幾何中求邊、求角,通常思路是先找所求的邊、角所在的三角形,再在三角形中通過余弦、正弦定理求邊和角.跟蹤訓練2 如圖,在平面四邊形ABCD中,D=,CD=,△ACD的面積為.(1)求AC的長;(2)若AB⊥AD,B=.求BC的長.三、余弦、正弦定理與三角函數的綜合應用例3 在△ABC中,內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且bcos B=acos C+ccos A.(1)求角B;(2)若b=,c≥b,求2c-a的取值范圍.反思感悟 正弦、余弦定理與三角函數相結合,常見兩種考查方式:一是先由正弦、余弦定理求出內角正弦值、余弦值,再結合和、差、倍、半角公式可以求解問題中出現的三角函數值;二是利用三角函數的性質,一般把求邊的范圍轉化成求角的范圍,解與三角形有關的問題.跟蹤訓練3 在△ABC中,角A,B,C的對邊分別為a,b,c.(1)若a=3c,b=,cos B=,求c的值;(2)若=,求sin的值.1.知識清單:(1)三角形的面積公式.(2)利用余弦、正弦定理解決平面幾何問題.(3)余弦、正弦定理與三角函數的綜合應用.2.方法歸納:轉化化歸、數形結合.3.常見誤區:利用余弦、正弦定理求值時會出現增根,易忽略檢驗.1.△ABC的內角A,B,C的對邊分別是a,b,c,若a=,b=4,C=,則△ABC的面積為( )A.2 B. C. D.2.已知△ABC的內角A,B,C所對的邊分別為a,b,c,且(a+b)2-c2=4,C=120°,則△ABC的面積為( )A. B. C. D.23.如圖,在△ABC中,點D在BC邊上,∠ADC=60°,CD=AD=2,BD=4,則sin B的值為( )A. B. C. D.4.在△ABC中,A=60°,4sin B=5sin C,S△ABC=20,則其周長為________.第5課時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問題 邊b上的高h為asin C,故面積為S=bh=absin C.知識梳理1. absin C bcsin A casin B2.(1)180° sin C -cos C例1 (1)(2)解 ①由正弦定理,得sin Ccos A+sin A=sin B=sin(A+C)=sin Acos C+cos Asin C,即sin A=sin Acos C,∵sin A≠0,∴cos C=,又C∈(0,π),∴C=.②由余弦定理,得c2=a2+b2-2abcos C,即7=a2+b2-ab,∴7=(a+b)2-3ab=25-3ab,故ab=6,∴S△ABC=absin C=×6×=,故△ABC的面積為.跟蹤訓練1 解 (1)因為cos B=,所以sin B==,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即=,所以sin A==.(2)因為S△ABC=acsin B=4,所以×2×c×=4,解得c=5.由余弦定理得b2=a2+c2-2accos B=4+25-2×2×5×=17,所以b=,綜上,b=,c=5.例2 解 (1)在△BCD中,由余弦定理,得BD===.由BC=1,CD=2,得BC2+BD2=CD2,∴∠CBD=90°.(2)∵∠ABC=105°,∠DBC=90°,∴∠ABD=105°-90°=15°,∴∠ADB=180°-∠A-∠ABD=120°,在△ABD中,由正弦定理得=,∴AB===.跟蹤訓練2 解 (1)∵D=,CD=,△ACD的面積為,∴S△ACD=AD·CD·sin D=×AD××=,∴AD=,∴由余弦定理,得AC2=AD2+CD2-2AD·CD·cos D=6+6-2×6×=18,∴AC=3.(2)由(1)知,在△ACD中,AD=,CD=,D=,∴∠DAC=,∵AB⊥AD,∴∠BAC=.又∵B=,AC=3,∴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即=,∴BC=3.例3 解 (1)由bcos B=acos C+ccos A及正弦定理得,2sin Bcos B=sin Acos C+sin Ccos A=sin(A+C)=sin B,因為B∈(0,π),所以sin B>0,所以cos B=,所以B=.(2)因為b=,B=,由正弦定理可得====2,所以a=2sin A,c=2sin C,所以2c-a=2×=2×=3sin C-cos C=2sin,由c≥b且B=,可得≤C<,所以≤C-<,所以≤sin<1,所以≤2c-a<2,即2c-a的取值范圍為.跟蹤訓練3 解 (1)因為a=3c,b=,cos B=,由余弦定理的推論cos B=,得=,即c2=.所以c=.(2)因為=,由正弦定理=,得=,所以cos B=2sin B.從而cos2B=(2sin B)2,即cos2B=4(1-cos2B),故cos2B=.因為sin B>0,所以cos B=2sin B>0,從而cos B=.因此sin=cos B=.隨堂演練1.B 2.C 3.D 4.18+2第4課時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應用舉例[學習目標] 1.會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解決生產實踐中有關距離、高度、角度的測量問題.2.培養提出問題、正確分析問題、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一、距離問題例1 如圖,為測量河對岸A,B兩點間的距離,沿河岸選取相距40 m的C,D兩點,測得∠ACB=60°,∠BCD=45°,∠ADB=60°,∠ADC=30°,求A,B兩點之間的距離.反思感悟 求兩個不可到達的點之間的距離問題,一般是把問題轉化為求三角形的邊長問題,基本方法是(1)認真理解題意,正確作出圖形,根據條件和圖形特點尋找可解的三角形.(2)把實際問題里的條件和所求轉換成三角形中的已知和未知的邊和角,利用正、余弦定理求解.跟蹤訓練1 (1)A,B兩地之間隔著一個山岡,如圖,現選擇另一點C,測得CA=7 km,CB=5 km,C=60°,則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________ km.(2)如圖,為了測量河的寬度,在一岸邊選定兩點A,B,望對岸的標記物C,測得∠CAB=30°,∠CBA=75°,AB=120 m,則河的寬度是________ m.二、高度問題例2 如圖,為測得河對岸塔AB的高,先在河岸上選一點C,使C在塔底B的正東方向上,測得點A的仰角為60°,再由點C沿北偏東15°方向走10 m到位置D,測得∠BDC=45°,則塔AB的高是( )A.10 m B.10 mC.10 m D.10 m反思感悟 測量高度問題的解題策略(1)“空間”向“平面”的轉化:測量高度問題往往是空間中的問題,因此先要選好所求線段所在的平面,將空間問題轉化為平面問題.(2)“解直角三角形”與“解非直角三角形”結合,全面分析所有三角形,仔細規劃解題思路.跟蹤訓練2 如圖,照片中的建筑是某校的新宿舍樓,學生李明想要測量宿舍樓的高度MN.為此他進行了如下測量:首先選定觀測點A和B,測得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33米,然后在觀測點A處測得仰角∠MAN=30°,進而測得∠MAB=105°,∠MBA=45°.根據李明同學測得的數據,該宿舍樓的高度為________米. 三、角度問題例3 甲船在A點發現乙船在北偏東60°的B處,乙船以每小時a海里的速度向北行駛,已知甲船的速度是每小時a海里,問甲船應沿著什么方向前進,才能最快與乙船相遇?反思感悟 測量角度問題的基本思路測量角度問題的關鍵是在弄清題意的基礎上,畫出表示實際問題的圖形,并在圖形中標出有關的角和距離,再用正弦定理或余弦定理解三角形,最后將解得的結果轉化為實際問題的解.跟蹤訓練3 地圖測繪人員在點A測得某一目標參照物P在他的北偏東30°的方向,且距離為40 m,之后該測繪人員沿正北方向行走了40 m,到達點B.試確定此時目標參照物P在他北偏東的度數以及他與目標參照物P的距離.1.知識清單:不可到達的距離、高度、角度等實際問題的測量方案.2.方法歸納:數形結合.3.常見誤區:方位角是易錯點.1.若點A在點C的北偏東30°方向上,點B在點C的南偏東60°方向上,且AC=BC,則點A在點B的( )A.北偏東15°方向上 B.北偏西15°方向上C.北偏東10°方向上 D.北偏西10°方向上2.如圖所示,設A,B兩點在河的兩岸,一測量者與A在河的同側,在所在的河岸邊先確定一點C,測出A,C的距離為50 m,∠ACB=45°,∠CAB=105°后,可以計算出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 )A.50 m B.50 mC.25 m D. m3.如圖,要測出山上一座天文臺BC的高,從山腰A處測得AC=60 m,天文臺最高處B的仰角為45°,天文臺底部C的仰角為15°,則天文臺BC的高為( )A.20 m B.30 mC.20 m D.30 m4.如圖所示,在坡度一定的山坡A處測得山頂上一建筑物CD的頂端C對于山坡的斜度為15°,向山頂前進100 m到達B處,又測得C對于山坡的斜度為45°,若CD=50 m,山坡對于地平面的坡度為θ,則cos θ等于( )A. B. C.-1 D.-1第4課時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應用舉例例1 解 在△BCD中,∠BDC=60°+30°=90°,∠BCD=45°,∴∠CBD=90°-45°=∠BCD,∴BD=CD=40,BC==40.在△ACD中,∠ADC=30°,∠ACD=60°+45°=105°,∴∠CAD=180°-(30°+105°)=45°.由正弦定理,得AC==20.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AB2=AC2+BC2-2AC×BC×cos∠ACB=(20)2+(40)2-2×20×40cos 60°=2 400,∴AB=20,故A,B兩點之間的距離為20 m.跟蹤訓練1 (1)(2)60解析 tan 30°=,tan 75°=,又AD+DB=120,∴AD·tan 30°=(120-AD)·tan 75°,∴AD=60,故CD=60.即河的寬度是60 m.例2 D [在△BCD中,CD=10 m,∠BDC=45°,∠BCD=15°+90°=105°,∠DBC=30°,由正弦定理,得=,故BC==10(m).在Rt△ABC中,tan 60°=,故AB=BC×tan 60°=10(m).]跟蹤訓練2 11解析 在△ABM中,因為∠MAB=105°,∠MBA=45°,所以∠AMB=30°,又AB=33,所以=,即=,解得AM=33;在Rt△AMN中,因為∠MAN=30°,AM=33,所以MN=AM·tan 30°=11,即該宿舍樓的高度為11米.例3 解 如圖所示.設經過t小時兩船在C點相遇,則在△ABC中,BC=at(海里),AC=at(海里),B=180°-60°=120°,由=,得sin∠CAB====,∵0°<∠CAB<60°,∴∠CAB=30°,∴∠DAC=60°-30°=30°,∴甲船應沿著北偏東30°的方向前進,才能最快與乙船相遇.跟蹤訓練3 解 如圖,在△PAB中,∠PAB=30°,PA=40 m,AB=40 m.由余弦定理,得PB===40(m).因為AB=40 m,所以AB=PB,所以∠APB=∠PAB=30°,所以∠PBA=120°.因此測繪人員到達點B時,目標參照物P在他的北偏東60°方向上,且目標參照物P與他的距離為40 m.隨堂演練1.B 2.A 3.B 4.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六章 6.4.3 第1課時 余弦定理 學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docx 第六章 6.4.3 第2課時 正弦定理(一) 學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docx 第六章 6.4.3 第3課時 正弦定理(二) 學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docx 第六章 6.4.3 第4課時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應用舉例 學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docx 第六章 6.4.3 第5課時 余弦定理、正弦定理的應用 學案(含答案)—2024春高中數學人教A版必修第二冊.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