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課 程 標 準 學 法 指 導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 1.通過史料實證,探究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及主要的勞作方式,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明確勞動工具的變化與主要勞作方式之間的關系。 2.觀察本課教材中的各種圖片,立足于時空觀念,掌握歷史上勞動工具的變化和主要勞作方式的特點及概況。 3.從歷史解釋的角度認識不同勞作方式的特點及概況,在梳理并分析其對中國貢獻的基礎上,培養家國情懷。必備知識·自主學習——新知全解一遍過?知識點一 農業工具的變化1.耕作工具(1)材質:骨、竹、木、石、蚌、銅、鐵等。(2)石器:舊石器時代的制作方法以________為主,新石器時代在打擊的基礎上增加了________。(3)青銅器: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青銅鑄造的________數量有限。(4)鐵質農具①赫梯人:率先掌握了________技術。隨著熔爐的進步,鐵器大量出現。②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以________制作的農具。2.灌溉工具(1)分布:世界許多文明地區都發明了灌溉工具。(2)發展演變時期 成就原始社會末期 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________灌溉東漢末期 已出現________三國時期 馬鈞革新翻車,其后翻車在民間廣泛使用唐朝 出現了筒車,借助水力汲水入筒進行灌溉3.畜牧業工具:古人用________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知識點二 手工業工具的進步1.紡織工具(1)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2)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使用________。(3)漢代:漢朝的畫像石中出現了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使用________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4)元代以后:紡織機成為________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2.制陶工具(1)主要工具:包括坯車、匣缽、________等。(2)發展演變時期 技術革新最初 人們用________的方式來制造陶器新石器時代晚期 許多地區都采用________來制坯南朝時 工匠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成的匣缽中唐宋時期 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________3.冶金工具(1)地位:冶煉金屬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2)小型金屬器具:古人用________金屬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屬器具,工具包括土爐、錘、銼等。(3)大型金屬器具:采取鑄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屬器具,工具包括把金屬熔化成液體的________、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4)考古實證:考古學家在中國商朝和西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________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的范。知識點三 勞作方式的發展1.農業——家庭式勞作與莊園式勞作(1)家庭式勞作方式地位 工業時代來臨之前,在各區域文明中普遍存在背景 隨著________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表現 ①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鼓勵以家庭為單位的________生產模式 ②古希臘羅馬:氏族部落解體之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2)莊園式勞作內容 眾多奴隸或農奴在莊園中進行大規模勞作,勞動者被束縛在土地上,生產力低下典例 ①羅馬共和國晚期,出現了大型____________ ②在中古時期的西歐,大量農奴或農民在領主莊園中服勞役 ③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的________除軍事作用外,也帶有莊園經濟的色彩2.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1)類型: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和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________作坊。(2)特征: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________進行管理。啟思助學?1.【特別提醒】 青銅時代的石具夏、商、周被稱為“青銅時代”,但是由于青銅農具比較珍貴,在農業生產中很少使用。木制的耒耜和石鋤、石犁,仍是進行農業生產的重要工具。2.【名師指津】 教材P20“思考點”: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是怎樣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試答: 3.【思維拓展】 農業生產工具的變化生產工具是反映生產力性質的綜合性標志,生產力是社會進步的根本推動力;生產工具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具有革命性意義。4.【閱讀歷史】 素紗禪衣素紗禪衣為西漢時期的文物,出土于長沙馬王堆漢墓,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制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5.【學術情境】 漢代手工業的發展2012年,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4部漢代蜀錦織機模型,結構復雜精巧,一些部件上還殘存有絲線和染料??棛C四周散落有不同身姿和書寫有不同銘文的十多件彩繪木俑。思考:這些出土織機說明了當時手工業發展有什么特點?試答: 6.【社會情境】 戰國鐵范出土鐵范是一種永久性鑄型。1953年河北興隆戰國冶鑄遺址出土一批鐵范共四十副,八十七件,總重190公斤,其中60%為農具范。此外,河北磁縣也有戰國鐵范出土。這些考古發現說明了什么?試答: 7.【構圖解史】 古代中國農業耕作方式的演變8.【名師指津】 教材P22“學思之窗”:農業家庭式勞作對社會的發展起了怎樣的作用?試答: 9.【社會情境】 莊園式勞作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豪強地主莊園,除了驅使莊戶從事農業生產外,還使喚他們開礦、冶鐵、制鹽乃至造船等較大規模的手工業生產。這些行業雖歷來為國家控制,但私家“與公競爭,以收私利”的情況時有發生。思考:這說明了當時經濟發展的哪一特點?試答: 關鍵能力·課堂探究——學科素養大提升探究主題一 中國古代的農業工具[史料實證]——中國古代農業耕作工具的變化史料一 戰國時期的鐵器史料二 春秋戰國時期,鐵犁和牛耕技術開始出現,并首先在黃河中下游地區實行起來?!貪h以來,耕犁也有所革新,除犁鏵是全鐵外,還創造了犁壁,從而更有利于深耕和碎土?!频蹏捌?,曲轅犁出現,它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因而特別適于土質黏重、田塊較小的江南水田中使用,這對江南地區農耕經濟的發展起了不小的作用。——《中學歷史教學參考資料》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怎樣的經濟現象?這一現象對當時社會經濟產生了怎樣的影響?(2)根據史料二概括春秋戰國至唐朝時期耕作工具有何變化?[歷史解釋]——中國古代農具材質的重大變革(1)新石器時代,人們最初用以制作農具的材料是石、木、骨、蚌等,以石器為主。石斧和點種棒曾經是原始農業的全部農具。后來出現了耒耜等翻土工具和石刀、石鐮等收割工具。(2)夏、商、西周時期,是我國歷史上的青銅時代,青銅農具開始出現,但總體數量較少,其數量和質量遠遠沒有達到左右農業發展的程度。(3)戰國秦漢時期,伴隨著冶鐵技術(生鐵冶煉和鑄鐵柔化技術)的進步,鐵農具逐漸得到推廣。唐宋時期,由于炒鋼技術和灌鋼法的進步,逐漸推廣使用鋼刃熟鐵工具。明代中期由于“生鐵淋口”技術的發展,“擦生”鐵農具推廣使用。史料一展示了中國戰國時期的鐵制生產工具:鐵鋤、鐵犁、鐵鐮。隱性信息:鐵器鋒利輕便,易鍛制打磨。我國在戰國時期,鐵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行。史料二反映了中國古代耕作工具的變化。秦漢以來,耕犁有所革新,唐朝前期,曲轅犁出現,操作起來較為靈活方便。[唯物史觀] 中國古代農業耕作工具的變化特點及影響特點 ①從制作材料上看:經歷了由骨、木、石等直接源于自然的材料到青銅、鐵等需要加工的金屬材料的變化。 ②從制作方法上看:經歷了從原始的打制、磨制到金屬冶煉、鑄造的變化。 ③從使用的動力上看:經歷了從人力到畜力再到自然力的變化。 ④從農具種類上看:經歷了由單一性向多樣性的變化。影響 ①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推動了古代農業生產的發展。 ②推動農業耕作方式由集體耕作向家庭耕作的轉變。 ③使精耕細作成為中國古代農業的主要方式。 ④推動了小農經濟的發展。探究主題二 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勞作方式[史料實證]——中國古代勞作方式的演變史料一 與倡導農業生產小家庭化相配合的是,戰國時期手工業也日益小家庭化……一個家庭內“男子力耕……女子紡績”……的自給自足的家庭小農業,逐漸成為中國農耕經濟的主體。——孟意華《中華文化產生形成的基礎》史料二 漢代私營手工業主要集中于鹽鐵業。唐代以前,私營手工業主要以農民家庭副業和城鎮家庭小作坊的形式進行。唐宋以后,除紡織品外,城鄉所需的日常用具及用品也主要出自民營手工業。元朝時,民間棉紡能手黃道婆推廣先進的棉紡織技術。明中葉以后,紡織、制瓷、礦冶等行業中,民營手工業甚至超過官營手工業;江西景德鎮的民窯達到二三百座,窯身比官窯大三四倍。明清時期,江南出現許多工商業市鎮,一些手工業部門出現了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據傅筑夫《中國封建社會經濟史》、李龍潛《明清經濟史》等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古代中國什么勞作方式?概括其特點。(2)根據史料二,概括并說明從漢代到清代私營手工業發展的趨勢。[歷史解釋]——古代社會勞作方式及成因(1)各文明發展初期,生產力水平低下,僅憑個人力量難以保證生存需要,因此各地基本都采用集體耕作方式,尤其是在奴隸制社會時期,莫不如此。(2)伴隨生產力的不斷進步,先進農具的使用尤其是鐵犁牛耕的推廣,使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日益普遍。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男耕女織的生產模式,希臘、羅馬則于氏族部落解體以后,家庭式勞作日漸普及。(3)農業莊園式勞作,是指奴隸或農奴在固定莊園的集體耕作,比如國外存在于羅馬共和國晚期,后來演變為歐洲的莊園經濟。古代中國魏晉南北朝的塢堡經濟模式,帶有集體勞作色彩,自給自足,封建割據色彩濃厚。(4)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手工業作坊式勞作作為農業的補充,出現很早,民營和官營手工業兩種形式并存,其加工工藝以內部傳承為主,封閉性很強,但須接受政府監管。史料一從“農業生產小家庭化”“戰國時期手工業也日益小家庭化”等方面反映了中國古代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的特點。史料二前半部分主要闡述了從漢代到元代私營手工業的經營范圍、經營規模、經營技術等方面的變化;后半部分主要闡釋了明中葉以后,私營手工業超過官營手工業占主導的主要表現。[唯物史觀] 農業家庭式勞作的利與弊(1)利:農業家庭式勞作能促進社會向前發展。①家庭式勞作下的農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術,有利于促進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形成,提高社會生產力。②農業家庭式勞作與家庭手工業相結合,促進了“男耕女織”式的經營方式的形成,使社會生產關系發生變革,推動社會前進。③農業家庭式勞作是以家庭為單位進行農業生產的,隨著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的日漸普及,社會的戶數也隨之增多,國家的稅收也隨之增多。(2)弊:農業家庭式勞作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①農業家庭式勞作的經營規模很小。在封建地主階級的沉重剝削下,農民常破產流亡,十分脆弱。②農業家庭式勞作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商品交換和社會分工,到明清之際更是阻礙了資本主義萌芽的發展。[必備術語]1.生產工具的進步和生產方式的變革,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重要標志,也是人類歷史演進的強大動力。2.農業生產工具中,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格外重要,它們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進農業精耕細作;擴大農耕區域,加速對土地的開發利用。3.古代手工業生產工具不斷改進,推動了手工業的發展。4.農業家庭式勞作、農業莊園式勞作、手工業家庭式勞作與作坊式勞作是古代重要的勞作方式。5.工業時代來臨之前,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在各區域文明中很普遍。隨堂檢測·強化落實——基礎素能練到位1.[2022·湖南省名校高二聯考]耕耙耱技術是魏晉南北朝時期發明的碎土保濕的農業生產技術,比較左圖古代和右圖當代的耕耙耱技術,這說明了耕耙耱技術( )A.操作的原理延續至今B.引領現代化農業革新C.勞作實用性大大增強D.對農業生產無甚作用2.[2022·浙江省湖州市高二模擬]西漢《鹽鐵論·水旱》記載:“家人相一,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農事急,挽運衍之阡陌之間,民相與市買,得以財貨五谷新弊易貨,或時貰(賒欠),民不棄作業,置田器,各得所欲?!睋丝芍? )A.鐵犁牛耕在漢朝開始推廣B.手工業品工藝高超而深受農民歡迎C.鐵匠與農民結合形成良好的供需關系D.官營手工業作坊是冶鐵業發展的重要方式3.[2022·湖南省張家界市高二期末]“何足掛齒”的“齒”原指織機上的定經齒,能掛在齒上的絲,就能被織成錦,后“掛齒”引申為“重要的事物”;“絲絲入扣”之“扣”通“筘”,原是織機上的主要機件,織布時每條絲線都要從筘齒間穿過,后引申為“細致”之意。這些成語的由來折射出古代中國( )A.官營手工業管理嚴格B.士大夫精通紡織技術C.民營紡織生產效率高D.手工業生產精益求精4.[2022·江蘇省徐州市高二期中]下表是漢代有關農業生產的文獻記述。據此可認定的歷史事實是( )記述 出處是故身率妻子,戮力耕桑,灌園治產,以給公上 《漢書·楊惲傳》因釋耕于壟上,而妻子耘于前 《后漢書·逸民傳》立春東耕,為土牛象人,男女各二人 (東漢)王充《論衡》A.家庭成為農業生產基本單位B.鐵犁牛耕技術提高生產效率C.精耕細作提高農業生產技術D.男耕女織成為重要生產方式5.(14分)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的社會,歷代都把發展農業當作頭等大事,尤其是重視興建水利工程。公元前246年,為耗竭秦國實力,韓國派水工鄭國入秦游說,在涇水和洛水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本為“疲秦”之策的鄭國渠卻在完工后發揮了“強秦”的作用,使干旱的關中平原旱澇保收,為戰國時期秦國的強盛和統一六國奠定了經濟基礎。——摘編自陳晨《中國古代水利工程何以千年不衰》材料二 在中國,小農經濟一鋤一鐮,一個主要勞動力加上一些輔助勞力,一旦和土地結合,就可以到處組織起簡單再生產,雖然脆弱,但破壞后極易復活和再生,又非常頑強。小農經濟這種頑強的再生機制所造成的結果便是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橫向發展。——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古代重視興建水利工程的原因。(6分)(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小農經濟既脆弱又頑強的原因。舉例說明“中國傳統農業經濟的水平位移”的具體表現。(8分)讀史思辨·視野拓展——深化認知全通關視野一 中國“農為國本”的兩面性[史學新論] 中國傳統農業是在國家全力倡導、監督下得以發展成為一種進步的形態。但是,“農為國本”,這話的反面,農業受到特別“照顧”的同時,也意味著國家的一切都得靠它滋養支撐。正是高度中央集權的大一統國家對農業的強控制,使農業本身受到重壓,更使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到其他的經濟領域,整個經濟結構缺乏自身運行的獨立機制,變得非常僵硬,難以變革?!幾酝跫曳丁吨袊鴼v史通論》激活思維) 兩面性:一方面重視農業,促其發展,另一方面過度依賴,嚴控重壓,使其難以變革。農業發展的成果無法擴散、轉化、輻射至其他的經濟領域:一是由于自然經濟的封閉性;二是對農業的重壓,使農民缺乏剩余和積累;三是對工商業的抑制,使農業資源難以進入工商領域。[思辨訓練1] 中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鼓勵以家庭為單位的男耕女織生產模式。在古希臘羅馬歷史上,氏族部落解體以后,一家一戶的家庭勞作也日漸普及。對此合理的解讀是( )A.交流使小農經濟成為東西方當時主流的生產方式B.東西方家庭生產模式的出現均源于生產力的進步C.亞歷山大的遠征推廣了以家庭為單位的模式D.男耕女織的分工構成東西方農業生產的最初形式[思辨訓練2] 《管子·小匡》載:“今夫工群萃而州處……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旦夕從事于此,以此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是故,其父兄之教,不肅而成,其子弟之學,不勞而能。夫是,故工之子常為工。”由此可見( )A.家庭手工業中小農不輟勞作,仍食不果腹B.私營手工業作坊規模宏大,工匠分工細密C.官營手工業強制勞動,工匠職業世襲D.官營手工業對隨意傳子技術的工匠進行嚴懲視野二 東漢莊園經濟的特點[史學新論] 東漢王朝建立后,統治者對豪強地主采取保護政策,通過察舉、征辟等選官制度,使豪強地主控制了各級政權。在經濟上,豪強莊園主占有大量的土地,利用宗族成員、奴婢、佃客進行生產。……東漢末年的莊園經濟發展還與軍事有密切關系,莊園的存在不但是生產組織,也有軍事組織的作用。這是在特定的歷史階段所表現出來的特定歷史發展軌跡。戰亂中的豪強莊園都呈現出武裝化、堡壘化的趨勢。這種武裝化、堡壘化的豪強莊園主的莊園,到了十六國和南北朝時期,就是北方普遍存在的塢堡?!噦テ健稏|漢莊園經濟研究》激活思維)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塢堡的勞作方式是莊園式勞作。與家庭式勞作的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相比,其耕作方式多為莊園主使用宗族成員、奴婢、佃客集體耕作,其勞動成果屬于莊園主所有。但其經濟形態,總體上仍是封建的自給自足的封閉狀態,在身份上,依附農民更帶有農奴的色彩。[思辨訓練3] 史載,東漢時“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船車賈販,周于四方;廢居積貯,滿于都城。琦賂寶貨,巨室不能容?!边@反映了東漢時期( )A.莊園經濟已成為社會經濟的主體B.莊園經濟具有綜合性經營的特點C.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已基本破產D.中央政府對地方豪強已完全失控[思辨訓練4] 如圖為漢代畫像磚中的農事圖。此圖可以用來說明當時( )A.個體農戶的生產勞作狀態B.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C.土地公有制下的集體勞作D.大地主田莊上的生產情形第4課 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必備知識·自主學習啟思助學2.提示:耕作工具和灌溉工具的進步,提高了勞動生產效率,促進了農業的精耕細作;擴大了農耕區域,加速了對土地的開發與利用。5.提示:陶俑或許代表了不同工種或者工序。6.提示:我國古代冶鐵技術先進,戰國時期鐵農具已廣泛使用。8.提示:農業家庭式勞作下,小農是封建國家賦稅和徭役的主要承擔者;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自給自足,生產主要是為了滿足自家的基本生活需要和繳納賦稅;是中國傳統農業社會生產的基本模式。9.提示:莊園經濟一定程度上促進民間手工業發展。走進教材知識點一1.(2)打擊 磨制 (3)農具 (4)冶鐵 灌鋼法2.(2)汲水 翻車3.圈廄知識點二1.(2)陶紡輪 (3)提花機 (4)農耕家庭2.(1)支釘 (2)泥條盤筑 坯車 支釘3.(2)鍛打 (3)坩堝 (4)青銅器知識點三1.(1)鐵犁牛耕 男耕女織 (2)奴隸制莊園 塢堡2.(1)官營 (2)登記造冊關鍵能力·課堂探究探究主題一(1)提示:現象:反映了鐵農具的使用和推廣。影響: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逐漸形成;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產生。(2)提示:變化:耕犁不斷發展,因地制宜,出現適應不同地區土質、特點的耕犁。探究主題二(1)提示:勞作方式:農業家庭式勞作。特點:以家庭為生產單位,農業和手工業相結合,男耕女織,自給自足。(2)提示:趨勢:領域的擴大,主要由鹽鐵到紡織、制瓷、礦冶等領域;生產方式的進步,由家庭和作坊式生產到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技術不斷提高,如棉紡織技術的進步;規模不斷擴大,由家庭作坊式到手工工場;地位不斷提高,由從屬于官營手工業到超過官營手工業而居主導地位。隨堂檢測·強化落實1.解析:據圖示內容可知,魏晉南北朝的耕耙耱技術前有牽引動力,后有利用重力完成碎土工序,這種做法在當代得到了繼承,說明耕耙耱技術的操作原理延續至今,故選A項;右圖與左圖對比的最大差異在于牽引力變為拖拉機,這引領現代化農業革新,不是耕耙耱技術,排除B項;實用性并未大大增強,排除C項;耕耙耱技術沿用至今說明對農業生產起到促進作用,排除D項。答案:A2.解析:“父子戮力,各務為善器,器不善者不集”意思是父子同心合力,各自都想制作好的鐵器,質量不好就不拿到集市上出售;“農事急,挽運衍之阡陌之間”意思是農忙季節,用車子運輸,散布到田間小路上出售,“各得所欲”指每個人選購的農具都是自己所需要的,即鐵匠與農民結合形成良好的供需關系,故選C項;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逐漸推廣,排除A項;農具除了質量好外,還是農民需要的,排除B項;據材料“家人相一,父子戮力”“民相與市買”可知鐵匠在生產中以家人、父子為主,產品在市場買賣,屬于私營手工業,排除D項。答案:C3.解析:“定經齒”“筘齒”都是織機上的主要機件,“織布時每條絲線都要從筘齒間穿過,后引申為‘細致’之意”,注意“細致”兩字,可知紡織技術重視細節,精益求精,故選D項;題干未體現是官營手工業,且與管理無關,排除A項;古代士大夫專攻仕途,輕視手工業,排除B項;題干提及技術精深,與效率無關,排除C項。答案:D4.解析:據“是故身率妻子”“妻子耘于前”“男女各二人”可知,農業生產對象有男有女,主要是以家庭為單位,故選A項;材料主要涉及古代男女參與農業生產的情況,與鐵犁牛耕的生產技術不符,排除B項;材料強調古代男女共同參與農業生產的方式,與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模式不符,排除C項;材料主要涉及男女參與耕作,并未出現紡織等手工業,排除D項。答案:A5.解析:第(1)問原因:根據材料一信息“我國古代是一個以農立國的社會,歷代都把發展農業當作頭等大事,尤其是重視興建水利工程”并結合所學知識從以農立國、國家稅收、中國水旱災害頻發、水利灌溉是保證農業生產的重要因素等角度分析。第(2)問原因:依據材料二信息“小農經濟一鋤一鐮,一個主要勞動力加上一些輔助勞力,一旦和土地結合,就可以到處組織起簡單再生產,雖然脆弱,但破壞后極易復活和再生,又非常頑強”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自然災害等角度說明小農經濟的脆弱性;從農民具有生產積極性,當簡單生產工具、個體勞動力和土地結合,就能使其再生的角度說明頑強性。表現:依據所學知識從宋朝以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回答即可。答案:(1)原因:農業在國民經濟中占主導地位,農業稅是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中國水旱災害頻發,嚴重影響農業生產,水利灌溉是保證農業生產和提高農業產量的重要因素。(6分)(2)原因:生產規模小,封建剝削沉重,自然災害等,都使小農經濟易于破產;而小農經濟下的農民具有生產積極性,當簡單生產工具、個體勞動力和土地結合,就能使其再生。(6分)表現:宋朝以后,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2分)讀史思辨·視野拓展[思辨訓練1] 解析:“戰國時期”的家庭生產模式是我國古代鐵犁牛耕為代表的生產力發展的結果,諸侯國鼓勵小農經濟是為了富國強兵;西方“氏族部落解體”這一生產關系變革的根源是生產力發展,故選B項;“小農經濟”的特點決定了“交流”的條件不成熟,A項不符合史實;亞歷山大的遠征并沒有到達中國,C項不符合史實;人類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才能從集體勞動進入個體家庭的生產,D項錯誤。答案:B[思辨訓練2] 解析:“工群萃而州處”即把工匠集中在一起生產,“工之子常為工”即手工業者的后代大多繼承父輩的職業,材料反映的是中國古代的官營手工業,故選C項;材料沒有體現家庭手工業、私營手工業,故排除A、B兩項;D項與材料不符,排除。答案:C[思辨訓練3] 解析:莊園經濟是獨成一體的,進行各種各樣的經營,既要經營農業又要經營商業等,所以莊園經濟具有綜合性經營的特點,這也是材料的主旨,故B項正確;莊園經濟一直不是社會經濟的主體,A項錯誤;東漢時期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并未破產,C項錯誤;D項錯在“完全失控”,說法過于絕對,排除。答案:B[思辨訓練4] 解析:此圖反映出漢代豪強地主在莊園內驅使農民集體生產的情形,故D項正確;此圖反映的是集體勞動的場景,而非個體農戶分散的生產勞作狀態,A項錯誤;此圖沒有反映出通過耕作技術的進步來提高單位面積產量,因此不能說明精耕細作農業的不斷發展,B項錯誤;漢代封建土地私有制已經確立,C項錯誤。答案:D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