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7課 拯救民族危亡的斗爭【課標要求】1.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2.認識資產階級維新派救亡圖存的探索,客觀評價其歷史作用;3.認識中國民族危機不斷加深的過程。【重點難點】1.重點:戊戌維新運動失敗的原因;義和團運動失敗的原因;《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和影響。2.難點:《辛丑條約》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知識梳理】一、戊戌維新運動1、背景:(1)政治形勢:《馬關條約》簽訂后,民族危機加深,人民的民族意識增強(2)思想基礎:康有為、梁啟超宣傳維新思想。①康有為《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為變法維新提供了理論依據,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②梁啟超在《時務報》發表的《變法通議》文章,明確提出“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知識拓展】托古改制原因:①儒家思想在中國根深蒂固,封建勢力強大,借助孔子可以減少變法阻力。②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力量薄弱。評價:①積極:減少了變法阻力,為維新運動提供了合乎傳統文化價值的理論依據。②局限:雖反對封建制度,但從維護封建制度的傳統思想中尋找根據,體現了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2、序幕:“公車上書”拉開了維新運動的序幕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年6月11日—9月21日(2)標志: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實行資產階級君主立憲制度)(3)內容:類別 頒布的新法 作用政治方面 裁剪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民族資產階級參政經濟方面 ▲體現性質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文學教育 廢除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 有利于先進思想文化傳播性質:一場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4)特點:范圍廣、力度大、操之過急(5)局限性: ①沒有實行興民權、開國會、定憲法等措施,沒有觸動封建統治基礎。②改革策略比較激進,且觸及了封建官僚的切身利益,遭到他們的強烈反對。③采取改良的辦法,把希望寄托在沒有實權的皇帝身上。④對帝國主義存有幻想,妄圖依靠日美干涉的辦法開展運動。4、結果:“戊戌政變”(1)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再次臨朝訓政(2)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戊戌六君子”被殺(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3)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得以保留外,均被廢止5、歷史意義①戊戌維新運動對于推動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起到了積極作用,開啟了中國政治的民主化,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變法具有愛國性、進步性、啟蒙性。(器物→制度)②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6、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維新派力量弱小。(2)守舊勢力強大。(頑固派)(3)維新派缺乏可靠的社會基礎,沒有嚴密的組織。(人民群眾)(4)把希望寄托于并未完全掌握實權的皇帝身上。(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7、啟示:資產階級的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二、義和團運動1、背景(1)根本原因:《馬關條約》簽訂后,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直接原因:反洋教斗爭的推動(3)其他原因:西方勢力深入中國城市、鄉村后引發一系列沖突;德國強占膠州灣,進一步刺激了山東民眾。2、過程(1)興起:以“扶清滅洋”為口號(2)各方態度: ①山東巡撫的毓賢、袁世凱等對義和團采取先撫后剿的舉措②各國公使要求清政府取締義和團。1900年,英、美等八國決定出兵鎮壓義和團③慈禧太后采用“招撫”義和團的辦法,企圖對義和團加以控制和利用。(3)結果:在中外勢力聯合鎮壓下,義和團運動失敗。3、評價:(1)義和團運動具有強烈的反帝愛國傾向,也存在明顯的盲目排外行為。(2)由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義和團運動無法阻止中國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淵。(3)展現出的國民不畏強暴的犧牲精神,粉碎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妄計劃。“瓜分一事,實為下策”【知識拓展】認識義和團“扶清滅洋”的口號(1)扶清:有利于爭取清政府支持,卻容易放松對清政府的警惕。(2)滅洋:能動員廣大民眾參加反帝斗爭,但帶有盲目、籠統的排外性質。(3)扶清滅洋:具有愛國性質,突出反映了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4、啟示: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農民階級不能獨立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三、八國聯軍侵華1、目的/原因(1)根本原因:進一步侵略中國,維護在華利益(2)直接原因:鎮壓義和團運動2、過程(1)廊坊阻擊戰: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第一批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發,在廊坊附近遭到義和團和清軍的頑強阻擊,被迫退回天津。(2)天津保衛戰:1900年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天津保衛戰。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14日天津陷落。(3)北京失陷:8月中旬,北京失陷,慈禧太后和光緒皇帝倉皇出逃,后到西安。逃亡途中慈禧太后發布鏟除義和團的諭旨,并指定慶親王奕劻與李鴻章為全權代表與列強議和。3、罪行(1)八國聯軍占領北京后,繼續派兵侵略其他地方,在所到之處燒殺搶掠,無惡不作,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2)俄國軍隊趁機侵占中國東北。4、“東南互保”:(1)原因:太平天國運動后,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2)過程:義和團運動興起后,英國深恐波及屬其勢力范圍的長江流域,便策動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等與列強合作,并于1900年6月,與清朝南方各省督撫達成“東南互保”協議,規定上海租界歸各國共同“保護”,長江及蘇杭內地均歸各省督撫“保護”。“東南互保”使地方的政治與軍事權力進一步擴張,中央的權威大為削減,,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知識拓展】辯證評價“東南互保”對于“東南互保”,史學界褒貶不一,我們應結合當時的歷史背景,辯證地分析。①否定說:站在清政府的立場上,“東南互保”是清末各地方實力派人物首次公然聚眾反抗清廷,使清政府威信掃地,表明了中央權威的削弱與地方勢力的擴張。②肯定說:“東南互保”是南方各省為保護中國的最大利益,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作出的明智選擇,“保中華不保大清”的態度與清政府的“保大清不保中華”構成鮮明對比。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東南互保”確保了大半個中國的穩定,有效地維護了南方經濟發展成果,為中國近代發展奠定了寶貴的經濟基礎。保全了當時南方地區向西方學習的進步思想萌芽,而不是倒退到閉關鎖國、盲目排外的狀態。四、民族危機的加深1、標志:1901年9月7日,清政府被迫與八國聯軍及西、荷、比3國共11國簽訂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2、《辛丑條約》的內容內容 危害懲 懲辦“首禍諸臣” 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工具賠 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加重人民負擔,稅收受列強控制設 將北京東交民巷劃定為使館區, 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侵華大本營拆、駐 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 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駐扎軍隊。 腹地置于列強控制之下禁 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 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危害最大) 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墮落為“洋人的朝廷”改 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 通過外交途徑加強對清政府控制。【知識補充】列強在華瓜分行不通→扶植代理人,以華制華3、《辛丑條約》的影響:《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主權喪失最嚴重、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不平等條約。(1)巨額賠款,加劇了中國的貧困和經濟的衰敗。(2)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3)在北京設立的“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4)《辛丑條約》的訂立,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知識歸納】列強侵華戰爭時間 侵華戰爭 條約 影響 侵華方式政治 經濟 軍事1840-1842 鴉片戰爭 《南京條約》 開始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 商品輸出為主 資本輸出為輔 軍事侵略1856-1860 第二次鴉片戰爭 《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程度加深 -1894-1895 甲午中日戰爭 《馬關條約》 半殖民地半封建的 程度大大加深 瓜分中國 資本輸出為主 商品輸出為輔1900-1901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辛丑條約》 完全淪為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以華治華 武裝控制特點:(1)與資本主義發展階段密切相連;(2)目的是打開中國市場,維護和擴大在華權益,為本國資本主義服務;(3)參與國家數量從一國到多國,從以歐洲列強為主到以美日為主,反映近代國際關系以歐洲為中心向兩側轉移的趨勢。(4)主權淪喪增多(領土、司法主權、關稅自主權等);列強侵華的實質:西方國家以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征服世界、改造世界的過程,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對中國而言:列強侵華的影響表現為雙重性——破壞性和建設性【課后練習】1.康有為在《上清帝第二書》中痛陳對日割地賠款之嚴重危害,提出“拒和、遷都、變法”的建議,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實行君主立憲制。這份文件被視為維新派最初的政治綱領。這份文件說明( )DA.資產階級是反侵略主力 B.民族資本主義實力雄厚C.清朝已確立君主立憲制 D.維新思想具有救亡色彩2.八國聯軍的統帥瓦德西認為,“無論歐美日本各國,皆無此腦力與實力,可以統治此天下生靈之四分之一也……故瓜分一事,實為下策”。這主要是因為( )DA.先進知識分子的輿論宣傳 B.清政府頑強反抗列強侵略C.西方列強之間的相互制約 D.中國財政為列強所控制3.英國人赫德承認義和團運動是“一個純粹愛國的志愿運動,其目的是使中國強盛起來,以實現中國人的計劃”。這反映出義和團運動( )BA.排斥外來文明 B.具有民族救亡色彩C.行為過于激進 D.得到英國政府支持4.20世紀的大幕剛剛拉開,紫禁城依然巍峨莊嚴,但太和殿前卻留下了中國在20世紀的第一個國恥。這里的“國恥”應是( )CA.中英鴉片戰爭中方戰敗 B.甲午中日戰爭中方戰敗C.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 D.簽訂“中日民四條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