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課標要求】正確認識農民階級和地主階級對中國近代化道路的探索,客觀評價其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重點難點】1.掌握洋務運動的目的、內容、意義和局限;認識《馬關條約》的影響。2.了解列強瓜分中國狂潮的概況,認識中國面臨的嚴重社會危機。【知識梳理】知識點一、太平天國運動1、背景:政治:清政府財政危機嚴重,階級矛盾激化(內因)經濟:西方資本主義侵略,民族矛盾加劇(外因)文化:西學東漸,基督教傳入社會:自然災害頻發,普遍貧困,生活困難(直因)2.經過:(1)興起:1851.1,金田起義—1851.12,永安建制(初建政權)1853.3,定都天京(分庭抗禮)(2)全盛1856:北伐:林鳳祥(孤軍深入)、西征:石達開(鞏固大本營)、東征:秦日綱(解除包圍)(3)轉折:1856,天京變亂(由盛轉衰)、楊逼洪—韋殺楊—洪殺韋、疑石—石出走(4)中興:1857-1863重建核心:洪仁玕、李秀成、陳玉成防御戰爭:破江南大營,三河鎮大捷、東征上海,破江北大營(5)失敗:1864,天京陷落3、革命綱領階段 綱領 內容 評價前朝 1853《天朝田畝制度》 按人口、年齡平均分配土地(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留足口糧,其余上繳圣庫(人人不受私 革命性(廢除封建土地) 空想性(絕對平均,違背經濟規律) 落后性(維護小農),受戰時環境影響,未能落實。后朝 1859 《資政新篇》 官吏選舉,以法治國;發展工商,獎勵發明; 興辦新式學堂,改革科舉;自由貿易,平等交往。 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順應了時代潮流。 也未涉及農民最迫切的土地要求。 缺乏社會基礎、實施環境,未能付諸實踐。4、失敗原因:(1)客觀原因: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2)主觀原因:農民階級的局限性(根本)5、歷史意義1、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2、引起了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湘淮系官僚集團崛起,中央權力下移;3、客觀上刺激了中國的近代化探索(如催生洋務運動、為辛亥革命埋下革命種子等)消極:嚴重破壞了江南的生產力知識點二、洋務運動(1)背景:內憂外患(2)時間:19世紀60—90年代(3)代表人物:奕 、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洋務派)(4)目標與口號:自強(前期)、求富(后期)(5)指導思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中體西用”思想(1)含義“中體”,以中國的綱常名教作為立國之本。“西用”,采用西方富強之術來挽救清王朝。(2)實質:在不觸動封建專制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的科技,以維護清王朝統治。(6)內容A、興起:19c60年代①創辦近代軍事工業——經濟工業化代表:安慶內軍械所;江南機器制造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織造局特點:封建官辦;供應軍隊;管理落后;機器生產②成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外交近代化)B、發展:19c70年代①創辦近代民用企業:代表: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湖北織布局;漢陽鐵廠特點:官督商辦、官商合辦;流通市場、資本主義性質;機器生產②籌建三支近代海軍:南洋、北洋、福建③興辦新式學堂:京師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④派遣留學生:留美、留英C、破產:甲午戰爭后,洋務無人問津(6)評價①性質:地主階級領導下學習西方器物來維護封建統治的自救運動。②性質: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也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創辦了近代企業;引進了先進技術;誘導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瓦解了中國自然經濟;抵制了列強經濟侵略;培養了科技人才,推動了教育發展;開啟了中國經濟、海軍、外交的近代化突破了夷夏之防、天朝觀念,思想近代化。③局限性:向西方的學習僅停留在淺層的器物層面 未能觸及封建制度(敗因)管理方式落后;缺乏領導核心知識點三、邊疆危機1、左宗棠收復新疆①背景:1865年,英國支持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年,沙俄占領伊犁。②經過:1878年,左宗棠收復新疆 1884年,新疆設省。2、中法戰爭①經過:1883-1885年,海上:馬尾海戰,福州水師全軍覆沒法軍進攻臺灣,被劉銘傳擊退陸上:馮子材鎮南關大捷,法軍戰敗②結果:簽訂《越南條款》承認法國占領越南3、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①背景:根本: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制定以侵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直接:朝鮮東學黨起義爆發,日本借機派兵入朝。②過程:(1)1894年8月:豐島海戰,戰爭爆發。(2)1894年9月:清軍平壤戰役敗回;黃海海戰,北洋海軍失去制海權。(3)1895年2月: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覆滅。(4)1895年4月:李鴻章赴日議和,簽訂《馬關條約》③結果:(1)1895年簽訂中日《馬關條約》(2)1895年4月: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3000萬兩贖遼(3)1895年5月—10月: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4)1897年—1898年: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5)1899年: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 (利益均沾,機會均等)④失敗原因:中國:封建制度落后,統治者的腐朽,統治者軍事上錯誤指揮知識點四、瓜分狂潮(1)開端:“三國干涉還遼”(1895年)(2)表現: 爭做中國債主(爭相向清政府借款);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美國)【思考與探究】◆思考點你能說說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失敗的原因嗎?答案:(1)主觀方面:①清政府腐敗無能,軍隊戰斗力弱。②過分依靠國際調停,沒有把立足點放在自身力量上來。③對可能發生的侵略戰爭缺乏預見,準備不足。④放棄和喪失制海權。(2)客觀方面: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實力略強,中國相對落后。◆問題探究帝國主義列強侵入中國的目的,決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國變成資本主義的中國。帝國主義列強的目的和這相反,它們是要把中國變成它們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帝國主義列強為了這個目的,曾經對中國采用了并且還正在繼續地采用著如同下面所說的一切軍事的、政治的、經濟的和文化的壓迫手段,使中國一步一步地變成了半殖民地和殖民地:上述這些情形,就是帝國主義侵入中國以后的新的變化的又一個方面,就是把一個封建的中國變為一個半封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中國的血跡斑斑的圖畫。——毛澤東《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毛澤東選集》第2卷對照《19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強在華劃分勢力范圍示意圖》,談談你對毛澤東這段論述的認識。答案:毛澤東的這段論述,指出了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目的、手段和影響。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的主觀動機是要掠奪、壓迫中國,企圖把中國變成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但它帶來了一定的客觀效果,如瓦解中國的封建自然經濟,把中國卷入世界市場,傳播了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物質文明。但帝國主義列強侵略中國是非正義的,帝國主義為了其自身利益,在把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傳入中國的同時,乂有意保留中國的封建生產關系,扶植中國封建勢力,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并使中國走上半殖民地經濟畸形發展道路。【鞏固練習】1.1860年,曾國藩上奏清廷表示“吾方以全力與粵匪相持,不宜再樹大敵”,主張“俟該夷(英法)就撫”1870年,曾國藩奏曰:“道光庚子以后辦埋夷務,失在朝和夕戰……遂至外患漸深……性賴守定和議,絕無改更、用能中外相安。十年無事”據此可知曾國藩( )A.未能認清民族矛盾的本質 B.逐步放棄對外妥協的思想C.主張“師夷長技以自強 D.認識到了清朝統治的危機2.1872年,李鴻章創辦了輪船招商局,公開向社會招股籌集資金。在1877-1883年間,先后有蘇、皖、鄂、魯、滇、桂等省的紡織、煤炭、銅、銀、金等行業19家洋務企業竟相效仿,形成了股份制企業發展的第一個高潮。這( )A.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在中國產生 B.反映了清政府“求富”目標實現C.說明洋務企業嘗試近代化經營 D.標志著政府改變了重農抑商政策3.近代以來,中國的一批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新知、尋求強國御侮之路。他們著書立說,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領域不斷拓展,內容不斷深化。其中提出“以中國之倫常名教為原本,輔以諸國富強之術”的著作為( )A.《海國圖志》 B.《校邠廬抗議》C.《孔子之道與現代生活》 D.《孔子改制考》4.晚清愛國詩人黃遵憲曾寫道,“新約規定,天旋地轉”,“東南諸省所恃以為藩籬者,拱手而讓之他人”,“敲骨吸髓,輸此巨款,設機造貨,奪我生產”。信中的“新約”( )A.使上海在外貿中的地位逐漸超過廣州 B.打開了中國的西南門戶C.勾起了西方列強對華的更大野心 D.使清政府完全變成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5.“是役后,日人資中國賠款以興百政,培力既厚。俄、法、德以仗義歸遼,責報殊奢,而中國復乖于應付,于是俄據旅順、大連灣,英據威海衛,德據膠州,法據廣州灣,以互為鈐制。中國乃不國矣。”這一評論針對的是( )A.《南京條約》造成割地賠款 B.中法戰爭瓦解中越宗藩關系C.《馬關條約》引發瓜分狂潮 D.八國聯軍侵華軍隊無惡不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