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4張PPT)你對學校的校服款式非常滿意嗎?我設計的服裝——校服屬于服裝的一種,想一想:人類為什么要發明服裝?適應環境說(保護):保暖、防護身體。裝飾美化說(裝飾):凸顯自己的獨特,產生審美。羞恥說:產生羞恥感,將身體隱蔽起來。宗教信仰說(標志):凸顯出不同的宗教。服裝的基本功能知識窗(學生裝)(1)主要分為運動式(P16下圖)和制服式(P17下圖)。(2)與學生的身份相適應,要體現學生的精神面貌氣質。做到新穎、大方,按學生年齡、比例進行設計。(3)應與特定的環境相匹配,不同場合應穿著不同服裝(P17上圖)。(4)按季節分:夏裝和冬裝。如果你是一名服裝設計師,你會怎樣設計或在哪些方面改進校服?服裝設計的三要素(P17)一、款式:是服裝的外部輪廓造型和部件細節造型,是設計變化的基礎。(1)外輪廓造型(最常見):A型:X型:T型:H型:O型:(2)部件細節造型:領型:袖型:口袋:衣褶:拉鏈:紐扣:二、顏色1、以柔和、沉穩的顏色為主色,搭配小面積跳躍的顏色,達到既穩重又明快的效果。2、色彩變化是設計中最醒目的部分,服裝的色彩最容易表達設計情懷。3、在服裝設計中,不同色彩給人的感覺是不同的。紅色黃色橙色思考:P16:淺色:顯胖;深色:顯瘦。粉紅色赭石色綠色藍色紫色白色黑色色彩的搭配應根據季節的變化加以調整。要與人的膚色、發色成對比或調和的關系,同時要考慮到人的年齡、職業等。同類色:同一色系,明度、純度稍有變化;鄰近色:色環中的鄰近色,如黃色搭橘黃、橘紅;對比色:對比強烈、耀目,面積大小比例不同(紅綠、黃紫、藍橙)。三、面料(P17)1、透氣性好、易洗易干、價廉物美,如棉、麻、燈芯絨、牛仔布。2、不同的季節服裝要體現服裝面料的質感。冬季:柔軟、厚實、保暖性好的面料。夏季:輕、薄、軟、透氣性好的面料。注意:設計服裝不要處處都有設計感,否則破壞了整體的和諧與韻律之美,在兩三處有設計感即可。原則:1、要兼具審美性和實用性:實用與美觀相結合。2、能修飾體型,揚長避短為佳。服裝應和配飾巧妙搭配,別致的配飾搭配可形成視覺中心,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學生裝屬于制服類型的服裝1、設計:與學生年齡、性格相符、活潑俏麗帶來美的享受和迷人風采。2、面料、款式:要與學生的特定身份相符。3、色彩:充分體現中學生的特點,以簡潔、明快的色調為主。4、造型:力求簡潔大方、舒適、實用,省略多余的裝飾點綴,活動方便等。例如:不能做成喇叭袖,這樣易臟、勾破,看起來臃腫欠利落;女生的裙子不要太長或太短,太長會顯得拖拖拉拉;夏季穿上適體的短褲是很精神的……服裝設計效果圖(P18)簡潔、明快而新穎,以渲染、烘托服裝的結構特征和藝術氣氛為最終目的,服裝的表現往往是借助人體美來實現,使形體美和服裝美形成相互依存的統一體。服裝的種類:西裝、職業裝、運動裝、童裝、休閑裝、民族服裝。1、繪制:用鉛筆以簡練的線條勾畫出人體的大致輪廓。可以設計成8-12個頭長的男模特或女模特,動態各異。2、畫出服裝款式。3、上色、勾邊或用碎彩紙剪貼服裝。4、寫上一段文字表達設計思路。設計任務畫一幅服裝設計效果圖,為本校設計兩款校服:制服式或運動式,男女裝各一款(13-15歲);1、季節:夏季、冬季(自選一種季節);2、造型:新穎、大方;3、色彩:活潑、穩重中富有朝氣;4、款式:功能性強(校內外均適合);5、表現手法自定(P19);6、寫上一段文字表達設計思路:(1)靈感來源;(2)設計亮點(款式、顏色、面料、配飾……);(3)功能(適合、能、有利于、可以、有助于……);(4)整體效果(形成、看起來、感覺、使人、給人以……)。表現方法(P18-19)淡彩、水粉、彩鉛、馬克筆、材料拼貼……1、夸張手法,更具鮮明的個性特征;(“形”)2、簡潔、簡便、簡明扼要是主要特色;(“簡”)3、衣紋:由人體結構和人體運動而產生。欣賞(國外校服)韓國日本中國美國英國俄羅斯法國德國印度印第安地區阿布扎比酋長國(阿聯酋)學生作品欣賞設計任務畫一幅服裝設計效果圖,為本校設計兩款校服:制服式或運動式,男女裝各一款(13-15歲);1、季節:夏季、冬季(自選一種季節);2、造型:新穎、大方;3、色彩:活潑、穩重中富有朝氣;4、款式:功能性強(校內外均適合);5、表現手法自定(P19);6、寫上一段文字表達設計思路:(1)靈感來源;(2)設計亮點(款式、顏色、面料、配飾……);(3)功能(適合、能、有利于、可以、有助于……);(4)整體效果(形成、看起來、感覺、使人、給人以……)。總結與拓展美來源于生活,服裝也是如此。希望同學們通過今日對學生裝的設計制作活動,今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校園和生活。1、款式:外部輪廓+部件細節。2、顏色:同類色、鄰近色、對比色。3、面料:透氣、價廉物美、易干……課后,希望同學們可以嘗試運用今日所學來為你的朋友、家人們設計一件美觀、富有創意又實用的服裝作品,來“一展身手”!——服裝設計的三要素(審美性與實用性相結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