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課程標準】1、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2、了解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3、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作出的努力。【重點難點】1、重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化建設的特點及三大改造的意義;從民主法制建設、外部環境、經濟建設等方面探索新中國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的條件及表現。2、難點: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采取的外交方針的原因、在外交活動中所起的作用以及外交方針所帶來的影響。【知識梳理】思路:建立國家→鞏固政權→確立制度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一)新中國的籌建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新政協”)代行全國人大職權(1)背景:國民黨反動政權被推翻(2)時間、地點:1949.9.21 北平中海懷仁堂(3)代表:(特點:廣泛性)中國共產黨、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各人民團體、人民解放軍、各地區、少數民族、國外華僑以及特邀代表等662人。體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團結建國的精神。(4)主要內容①毛澤東在政治協商會議上致開幕詞,指出:“我們的會議是一個全國人民大團結的會議。”②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名。③大會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新中國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是新中國的建國綱領,具有臨時憲法的作用。【歷史縱橫】【名詞解釋】新民主主義新民主主義社會是過渡時期,是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準備階段。從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前,中國社會的性質是新民主主義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不是一個獨立的社會形態,而是由新民主主義轉變到社會主義的過渡性的社會性質。【重點區分】新民主主義和社會主義項目 新民主主義 社會主義革命對象 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 消滅包括民族資產階級在內的整個資產階級、消滅資本主義剝削制度革命動力 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民族資產階級 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革命性質 資產階級革命 無產階級革命相同 由無產階級和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世界無產階級革命的一部分④大會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 (5)意義:中國人民政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2.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1949.10.1,接受《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二)新中國的誕生—— 開國大典(1949. 10.1 天安門廣場)開國大典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新中國誕生歷史意義:①革命意義: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改變社會性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新民主主義社會。②社會意義: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四分之一的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③世界意義: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民族解放的斗爭。二、人民政權的鞏固(一)面臨嚴峻形勢1、軍事上:國民黨殘余軍隊還在盤踞華南、西南地區,國民黨特務、土匪到處進行破壞活動,威脅人民政權。2、經濟上:經濟崩潰,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3、國際上:面臨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陣營的敵視、包圍和封鎖。美國發動的侵朝戰爭嚴重威脅國家安全。鞏固政權的“組合拳”,經濟+軍事+外交(二)鞏固的措施1.鎮反剿匪:①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行人民解放戰爭的后期作戰,肅清土匪和一切反革命武裝。②西藏和平解放(1951):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2.經濟(1)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①背景:全國尚有約占總數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封建土地制度嚴重阻礙了農村經濟的發展。②過程:注意保留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1959年,西藏進行民主改革,廢除封建農奴制【知識總結】封建制度的徹底廢除政治:辛亥革命;經濟:土地改革;文化:新文化運動③意義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翻了身,得到了土地;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人民政權更加鞏固【名詞解釋】土地改革實質新中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是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從“地主私有”到“農民私有”),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2)穩定物價、統一財經①背景:a.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趁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b.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鞏固人民政權。②措施:(治標)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行政手段)和“米棉之戰”(經濟手段)。③意義A.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了全國人民的信任。B.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治本)C.到1952年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④特點:黨和政府的強有力作為;經濟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相結合;主要在大城市進行。(3)其他措施①沒收官僚資本,建立國營經濟②合理統治資本主義工商業(公私兼顧、勞資兩利)2.軍事:抗美援朝(1)背景①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擴大侵朝戰爭,嚴重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②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2)目的:抗美援朝,保家衛國。(3)過程:①1950年10月,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最可愛的人)應朝鮮政府要求開赴朝鮮。②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美軍趕回“三八線”附近,又經過邊打邊談,反復較量,1953年7月,美國不得不在《朝鮮停戰協定》上簽字。(4)意義①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②志愿軍的英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③抗美援朝戰爭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地緣政治角度),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民族復興角度)。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知識拓展】影響國家外交的因素:國家利益、國家性質、國家實力、國際環境(一)外交方針1.背景:二戰后,美蘇對峙,美國敵視、孤立中國2.長期方針: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3.新中國成立初期的外交方針:“一邊倒”“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另起爐灶”。政策 內容 影響 成就“另起爐灶” 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舊的外交關系,對于駐在舊中國的各國使節,只當作普通僑民對待,不作為外交代表對待,以便在新的基礎上經過談判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外交關系 改變了我國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 先談判再外交,一次建交高潮“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不急于取得帝國主義對新中國的承認, 帝國主義在華特權必須取消, 中華民族的獨立解放必須實現 有利于鞏固新中國的獨立與主權,奠定了與世界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一邊倒” 新中國站在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 在國際交往中 不致處于孤立地位 先后與蘇聯等十幾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名詞解釋】“一邊倒”“一邊倒”并不是放棄獨立自主的原則,并不是盲目地順從蘇聯而不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一邊倒”是以獨立自主為前提的,最終目的是維護中國的獨立和主權。(二)外交成就1.參加日內瓦會議:①時間:1954年4月②議題: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③成果:印度支那問題由于中國作出的努力得以政治解決,顯示了剛剛登上的新中國在通過談判解決國際爭端、維護世界和平方面所起的積極作用。(朝鮮問題沒有解決)④意義: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這次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提高了中國的威望。2.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體現我國由意識形態外交向國家利益外交的轉變。)(1)過程: ①首次提出:1953 周恩來接見印度代表團②正式確定:1954 中印 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準則(2)內容: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核心/基礎 政治保障 條件 目標(3)意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提出,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它超越了意識形態和社會制度的差異,以其包容性和開放性逐漸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為國際關系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3.參加萬隆會議/亞非會議(1955 印度尼西亞萬?。?br/>(1)性質: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2)方針: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方針(3)內涵:“求同存異”就是要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的差異,為了共同的利益加強團結與合作。“同” ①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②共同的任務,即都面臨著發展民族經濟和維護民族獨立的任務 ③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條求加強團結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反對侵略戰爭。“異” “異”:指與會國家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宗教信仰、生活習俗等存在差異。(4)意義: ①形成了亞非國家人民團結一致,保衛世界和平,增進各國友誼的“萬隆精神”②為中國進一步開展同亞非各國間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推動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及同英國、荷蘭建立代辦級外交關系。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一)經濟:實施過渡時期總路線1.提出過渡時期總路線:“一化三改”“一體(主體:工業化)兩翼(社會主義改造手段兩翼:合作社、贖買)”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提出。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2.新中國工業化的起步——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1)時間:1953—1957年【知識拓展】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原因①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薄。②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面臨帝國主義的外交孤立、經濟封鎖和軍事威脅,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增強國防實力。③從世界經濟發展的經驗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國家,工業化的速度都比較快。④從各行業關系看,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2)意義:①開始改變了中國落后的工業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②初步建成了我國的工業布局(3)局限性:容易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失衡3.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時間:1953-1956年(2)評價:▲①實質: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革命),確立了計劃經濟體制。②意義: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這是我國歷史上最深刻的變革,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二)政治: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初步構成1.召開一屆全國人大: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中心議題:制定憲法)2.頒布憲法: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3.確立政治制度體系: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三)思想:毛澤東思想毛澤東思想不僅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指導思想,也是社會主義革命、社會主義建設的指導思想。中外歷史綱要(上)【課后練習】1.閱讀下表,對新中國建立初期經濟發展情況解讀正確的是( )B行業項目 農業 輕工業 重工業1953~1957年平均增長速度(%) 4.5 12.8 25.41953年農輕重比重(%) 52.8 29.6 17.61957年農輕重比重(%) 43.5 29.2 27.3A.農業在國民經濟發展中有絕對優勢 B.優先發展重工業指導方針的確立C.計劃經濟體制在全國范圍內建立 D.重工業滿足了國家經濟建設需要2.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的歷史事件是( )BA.“一五”計劃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完成C.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形成3.1949年9月21日,北平新華廣播電臺播出了毛澤東當天晚上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我們的工作將寫在人類新的歷史上,它將表明:占人類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這里的“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指的是( )DA.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B.誕生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國家C.取得第一次反抗外來侵略的完全勝利 D.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基本取得勝利4.上海一位民族資產階級的代表人物說:六月銀元風潮中共是用政治力量壓下去的,此次僅用經濟力量就能穩住,給上海工商界一個教訓。“經濟力量”是指( )BA.銀元之戰 B.米棉之戰 C.統一財經 D.土地改革5.1954年8月,周恩來就改善中英關系指出:“在政治上是和平,在經濟上是貿易……我們可以根據這兩條和一些西方國家結成統一戰線。”對其解讀正確的是,當時中國( )AA.堅持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 B.希望與西方國家政治聯盟C.外交政策實現了根本性轉變 D.已緩和同西方之間的矛盾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