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課標要求】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重點難點】1.重點:國民政府建立后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及影響; 理清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等歷史事件;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的意義;紅軍長征的意義。2.難點:中國革命走農村包圍城市革命道路的必要性和可能性。【知識梳理】知識點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政治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2)東北易幟①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日本帝國主義為阻撓北伐,制造了濟南慘案。②皇姑屯慘案:張作霖不能滿足日本的侵略要求,在皇姑屯被炸死③1928年底,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2.經濟(1)民族工業原因: ①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②中國人民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表現 :紡織、面粉及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2)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利用四大銀行巧取豪奪。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義(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肇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2) 目的:挽救革命(3)經過: ①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南昌起義,占領了南昌城②隨后,起義軍撤出南昌,南下廣東。10月初,在潮汕地區遭到敵人的圍攻而失敗。③起義軍一部分在朱德、陳毅的率領下,轉戰湖南:另一部分轉移到海陸豐地區,與當地農民軍會合。(4)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2、八七會議(1)召開:1927年8月7月,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2)內容:①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延地革命武裝反損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②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3、秋收起義:(1)時間:八七會議后,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2)結果:1927年9月,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毛澤東主持召開會議,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4、開辟井岡山道路(1)過程: 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到達井岡山,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②井岡山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的革命隊伍到達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意義:①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②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思想。5、“工農武裝割據”思想(1)基本內涵:中共正確領導(重要條件)、武裝斗爭(斗爭形式)土地革命(基本內容)、 根據地建設(物質基礎)(2)實踐①武裝斗爭:到1933年3月,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②士地革命:各農村革命根據地發動群眾“打土豪,分田地”。廣大貧苦農民的革命積極性空前高漲。③根據地建設:經濟建設:努力發展生產,粉碎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鞏固了紅色政權。政權建設:1931年11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車為中華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3)意義:從理論和實踐上探索出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知識點三、紅軍長征1、原因(1)根本原因: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2)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過程(1)開始: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2)轉折——遵義會議 時間:1935年1月主題: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內容:①會議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②會后不久,政治局常委決定由張聞天負總責,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樣組成的三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意義:①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②在極其危急的情祝下,挽教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3)轉戰: ①四渡赤水,使國民黨車隊疲于棄命。②巧渡金沙江,取得戰略轉移中具有決定意義的勝利。③強度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4)勝利①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3、意義:長征實現了紅軍的戰略大轉移,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思考與探究】◆思考點南京國民政府發動的“北伐”與國民革命時期的“北伐”有何不同?答案:(1)背景不同:前者是在國民黨專制統治逐步確立的情況下進行的,革命統一戰線已經破裂;后者是在革命統一戰線領導下,在工農運動蓬勃發展、廣東革命根據地已經鞏固的情況下進行的。(2)目的不同:前者主要是同張作霖爭奪統治權;后者是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實現中國的統一。(3)性質不同:前者是國民黨新軍閥與北洋軍閥之間爭奪統治權與地盤的戰爭;后者是國共兩黨共同領導的廣大工農群眾積極參加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戰爭。(4)參戰軍隊不同:前者是帝國主義幫助建立起來的革命軍隊;后者是國共合作建立的革命軍隊一國民革命軍。(5)對帝國主義的態度不同:前者對日本帝國主義制造的“濟南慘案”屈辱退讓;后者明確提出了反對帝國主義列|強,并收回了九江、漢口英租界。◆問題探究長征這一人類歷史上的偉大壯舉,留給我們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用生命和熱血鑄就的偉大長征精神。偉大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 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 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偉大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習近平《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 周年大會上的講話》結合史實,感悟長征精神的內涵和意義。答案:長征精神的主要內涵: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的最高表現,是保證我們革命和建設事業從弱小走向強大的精神力量。長征精神的意義:弘揚長征精神有利于弘揚民族精神,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為社會的全面進步提供精神動力,促進精神文明的建設與發展,可以使人們正確認識歷史,珍惜今天來之不易的和平生活,有利于發揚艱苦奮斗和艱苦創業精神,鼓舞|廣大人民為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而努力奮斗。【課后練習】1.1928年,因日本制造“濟南慘案”,中國舉行全國反日大會,提出“打倒日本在華經濟勢力,廢除一切不平等條約,保護關稅,以發展中國實業”等要求。這表明當時( )DA.革命重心由政治轉向了經濟領域 B.中日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C.民族工業發展環境得到根本改善 D.反帝斗爭與增強國力相結合2.“會議決議指出:黨的指導機關是部隊領導的中樞,黨委不僅要領導黨的建設和政治工作,保證黨的政治任務的實現,而且要領導軍事工作;決議重申了每連建設一個支部,并將黨代表名稱改為政治委員。”這里的“會議”指的是( )BA.八七會議 B.古田會議 C.遵義會議 D.洛川會議3.1928年7月,在彭德懷和滕代遠的領導下,湖南國民黨軍獨立第5師一部舉行平江起義。起義成功后,部隊組成了紅軍第5軍。12月初,紅5軍到達寧岡與紅四軍會師。這說明當時( )CA.“工農武裝割據”成為全黨共識 B.中日民族矛盾開始上升C.黨領導的人民武裝影響力在擴大 D.革命統一戰線得到鞏固4.《民族工業發展史話》中記載:1932年“榮家”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榮宗敬說:“當今中國人,有一半是吃我的和穿我的。”榮氏家族企業在這一時期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DA.實業救國思潮的興起 B.歐洲列強暫時放松對中國的侵略C.官僚資本企業的推動 D.南京國民政府鼓勵發展實業5.斯諾在《西行漫記》中描述道,長征使中國共產黨“把原來可能是軍心渙散的潰退變成一場精神抖擻的勝利進軍”。斯諾意在強調,長征( )DA.保存了革命的有生力量 B.提升了黨員政治覺悟C.粉碎了國民黨的“圍剿” 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