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世界近現代史階段特征總結世界近代早期16世紀——18世紀中期重點:新航路開辟的背景及影響;英、法、美資產階級革命與資本主義制度建立的影響;美國的1787年憲法的內容、影響;人文精神的內涵。難點:早期殖民擴張的評價(唯物史觀);西方近代科學的興起與思想解放的關系(歷史解釋)。【時間表】14~17世紀 文藝復興14世紀 資本主義萌芽15~16世紀 新航路開辟(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新大陸)15世紀 圈地運動1517年 馬丁路德發表《九十五條論綱》拉開宗教改革序幕17世紀 荷蘭“海上馬車夫”16-17世紀 近代科學興起17~18世紀 啟蒙運動1618-1648年 三十年戰爭1625年 格勞秀斯《戰爭與和平法》1648年 《威斯特伐利亞和約》1688年 光榮革命1689年 《權利法案》君主立憲制確立1721年 英國責任制內閣形成,國王“統而不治”[階段特征]總體特征 全球聯系建立,世界市場開始形成、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思想解放促進社會變革。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英國、美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從新航路的開辟到20世紀初,西方列強逐漸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資本主義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高漲。經濟:全球聯系的建立 新航路開辟,人類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推動了人口的遷移和世界物種的大交流,也帶來了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掠奪,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人文主義發展 14-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先后掀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近代科學的興起也推動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工業革命時期18世紀后期重點:工業革命的成果;資產階級代議制的完善;西方列強的殖民侵略;亞非拉的民族解放運動的背景影響。難點:兩次工業革命的背景、特點;巴黎公社爆發的偶然性與失敗的必然性;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條件(唯物史觀);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意義。【時間表】18世紀60年代~19世紀中葉 英國第一次工業革命(1765年珍妮紡紗機)1775年 美國獨立戰爭1776年 《獨立宣言》1787年 美國1787年憲法頒布1804年-1815年 拿破侖帝國建立,《拿破侖法典》19世紀初 維也納體系1848年 《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馬克思主義誕生1861年 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內戰1864年 第一國際1868年 日本明治維新1871年 巴黎公社德意志帝國建立《德意志帝國憲法》19世紀中后期~20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1889年 第二國際19世紀末20世紀初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1942年 《聯合國家宣言》1944年 布雷頓森林體系(70年代崩潰)1945年 聯合國成立【階段特征】政治:資本主義制度確立 英國、美國、法國通過資產階級革命,確定了資本主義制度。從新航路的開辟到20世紀初,西方列強逐漸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資本主義列強與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矛盾空前激化,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不斷高漲。經濟:全球聯系的建立 新航路開辟,人類逐步從分散走向整體,推動了人口的遷移和世界物種的大交流,也帶來了西歐國家的早期殖民掠奪,世界市場開始形成。工業革命推動了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思想文化:人文主義發展 14-18世紀,新興資產階級先后掀起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啟蒙運動三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同時近代科學的興起也推動人們的思想不斷解放。 工人運動和社會主義思潮興起,馬克思、恩格斯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20世紀上半葉重點: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及影響;十月革命的背景、影響。難點:亞非拉不同地區民族民主運動呈現不同特點的原因(唯物史觀);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的意義;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的內容及評價;蘇聯模式的特點及影響。【時間表】1914年~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年 俄國十月革命1918-1921年 戰時共產主義1921~1928年 新經濟政策1928年 蘇聯實行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斯大林模式1929年~1933年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33年~1939年 羅斯福新政1938年 慕尼黑陰謀1939年9月 德國閃擊波蘭,二戰全面爆發1941年 蘇聯衛國戰爭[階段特征]政治 一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戰勝國建立了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二戰以國際反法西斯同盟的勝利結束,戰勝國建立了雅爾塔體系。二戰后冷戰局面逐漸形成,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的兩極格局中孕育著多極化趨勢。兩種社會制度并存競爭:俄國十月革命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從此,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制度并存競爭,深刻影響著世界歷史進程。第一次世界大戰為亞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地區的民族民主運動創造了條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亞非拉地區掀起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瓦解與新興獨立國家發展。經濟 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一戰期間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民族資本主義有較大發展。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取得重大成就.在列寧和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通過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新經濟政策、工業化、農業集體化進行了艱難探索和偉大實踐,取得了重大成就。與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危機頻發的狀況形成鮮明對照。20世紀下半葉至今重點:冷戰對峙的表現、影響;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頂峰的表現;發展中國家的成就與面臨的挑戰。資本主義國家新變化的表現。難點: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性與經濟發展之間的關系(唯物史觀)。分析蘇聯的三場:冷戰、兩極格局與多極力量的成長【時間表】1946年 丘吉爾“鐵幕演說”冷戰拉開序幕1947年 杜魯門主義出臺,標志著冷戰開始1947年7月~1951年 馬歇爾計劃1955年 華沙條約組織建立,兩極格局正式形成20世紀50年代后期 出現多極化趨勢1961年 不結盟運動1967年 歐共體70年代 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出現“滯漲”現象,減少干預;布雷 頓森林體系瓦解,代之以浮動匯率的牙買加體系80年代 福利國家規模縮小1991年 蘇聯解體,兩極格局瓦解1993年 歐盟成立1995年 世貿組織成立1999年 歐元問世[階段特征]總體特征 20世紀下半葉,美蘇冷戰開始并終結,在相對和平環境中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都有發展與改革,世界殖民體系崩潰,新興國家發展,國際格局從兩極走向多極,世界更加緊密地連成整體,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國際格局的演變 二戰后,美蘇兩國冷戰對峙,兩極格局逐漸形成。在冷戰過程中,多極化趨勢開始顯現。東歐劇變、蘇聯解體,以雅爾塔體系為基礎的兩極格局徹底崩潰。世界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資本主義 資本主義國家形成了一定的自我調節機制,經濟在高科技推動下迅速發展,社會矛盾有所緩和,但資本主義制度的基本矛盾依然存在并繼續發展。社會主義 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開始嘗試改革,因始終未能突破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的束縛而失敗,引發了東歐劇變、蘇聯解體,表明蘇聯模式的失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證明了社會主義的強大生機與活力。第三世界 戰后世界殖民體系的崩潰,是人類歷史的巨大進步。獨立后的發展中國家為維護國家主權、促進社會發展、改變不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進行著不懈的努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