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歷史 1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導學案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措施)以北京為都城。政治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思想文化:繼續推崇儒家學說。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1.荷蘭侵占臺灣(明朝末期1624年)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據了達38年的臺灣。3.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4.統一臺灣:①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臺灣歸入清朝版圖;②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③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5.臺灣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學的知識證明)(1)三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2)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3)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琉球,臺灣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4)明末,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5)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歷代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1.冊封:順治帝,賜予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稱號;康熙帝:另一位西藏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2.駐藏大臣:雍正帝,1727年設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3.金瓶掣簽制度: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通過金瓶掣簽,最后報請朝廷批準。4.從唐朝到清朝,西藏地區同中央的關系有什么變化?1.唐朝: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金成公主入藏; ③唐蕃會盟,合同為一家。2.元朝:設宣政院,西藏正式歸屬于中央。3.清朝:順治和康熙兩帝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和班禪,確立“金瓶掣簽”的制度,雍正時設駐藏大臣。★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四、鞏固西北邊疆(今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主)1.平定叛亂:(1)天山北路:噶(gá)爾丹叛亂,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穩定西北部邊疆。(2)天山南路:乾隆帝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亂;(3)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2.土爾扈特部回歸:1771,沙皇俄國的壓迫,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3.歷代王朝對新疆的管理。(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2)東漢:班超經營西域。(3)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管理西域。(4)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藏軍政事務。(5)清朝: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歷代中央政府對新疆的管轄五、雅克薩之戰(中俄):1.1689年,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六、清朝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至南海諸島。1.1883—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劉銘傳率領臺灣軍民打退法軍,法軍敗退。此后,清政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 )A.設置行省 B.減輕賦稅 C.開埠通商 D.土地改革2.他正告殖民者“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他是( )A.文天祥 B.戚繼光 C.渥巴錫 D.鄭成功3.“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別采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則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材料體現清朝治理邊疆的特點是( )A.恩威并施 B.裁撤冗員 C.因俗而治 D.實行“漢法”4.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這體現出中華文明具有 的特點( )A.多元一體 B.分散性 C.獨立性 D.殘酷性5.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左宗棠收復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強先后覬覦臺灣,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新疆、臺灣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A.鞏固國防以應對邊疆危機 B.削弱地方權力以鞏固中央C.促進邊強地區的經濟開發 D.安撫邊疆少數民族6.康雍乾時期,清朝統治者為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衛東北邊疆方面的重大舉措是( )A.平定準噶爾叛亂 B.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C.設置駐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7.對如下所示大事年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時間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事件 鄭成功收復臺灣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B.封建社會的危機C.繁榮與開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8.如圖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對某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①處應為( ) A.平定噶爾丹叛亂 B.發起雅克薩之戰C.設置臺灣府 D.冊封班禪額爾德尼9.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以下示意圖中①處可填( ) A.設置澎湖巡檢司 B.設置臺灣府C.簽訂《尼布楚條約》 D.設立宣政院10.歷史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史料。下列歷史文物能夠證明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11.西藏和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讓我們走進歷史,去看看那些“歷史的證據”,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人教版五四制《中國歷史》六年級下冊教材(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元朝為加強對“東南的臺灣”“西南的西藏”的有效管轄分別設置的管理機構。材料二:《臺灣通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下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沿海人民大量移居臺灣,改變了臺灣地曠人稀、勞動力缺乏的狀況,從17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臺灣的漢族人口從原來的20萬增加到200萬,大陸移民和當地居民共同勞動,大大促進了臺灣的開發。——摘編自《臺灣簡史》(2)材料二《臺灣通志》中的話語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區大事年表時間時間 事件1653年 順治帝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封號1713年 康熙帝冊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727年 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據人教版五四制《中國歷史》六年級下冊教材整理(3)據材料三,歸納清朝對西藏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4)綜合上述史實,臺灣和西藏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當今時代,如果面對分裂勢力,我們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整理自楊云《初中歷史課本圖畫解說》等(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版圖的朝代。(2)閱讀以上圖片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歷史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條理清楚。)1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續發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漢族人口融于周邊其他民族。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象,進而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最終形成了統一多民族中國的主人——中華民族。——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材料二材料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1)根據材料一指出,“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圖二與圖一相比,我國疆域在西北地區出現的最大變化是什么?圖三與圖二相比,我國疆域在西南地區出現的主要變化是什么?圖三的這種變化最早發生于哪一朝代?(3)材料三體現了唐朝怎樣的民族政策?請列舉一例唐太宗在位期間民族關系融洽的史實。(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之間關系的認識。14.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摘編自《中華上下五千年》材料二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摘編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在清朝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漢、滿、蒙、回、藏等諸多民族。清朝在邊疆地區,分設機構,進行有效的管轄。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1)材料一敘述的歷史事件反映了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唐蕃和親有何歷史影響?(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一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的積極影響。(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清朝前期設置管理西藏和新疆的機構的名稱。(4)綜合上述材料和向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怎樣處理民族關系?七下歷史 1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導學案一、清朝對全國的統治(措施)以北京為都城。政治制度: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思想文化:繼續推崇儒家學說。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的建制1.荷蘭侵占臺灣(明朝末期1624年)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收復被荷蘭殖民者占據了達38年的臺灣。3.評價: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4.統一臺灣:①1683年,清軍打敗鄭氏,臺灣歸入清朝版圖;②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③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5.臺灣自古以來就屬于中國,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所學的知識證明)(1)三國:孫權派將軍衛溫率船隊到達夷洲;(2)隋煬帝:曾三次派人去琉球。(3)元朝:設澎湖巡檢司,管理澎湖列島和琉球,臺灣正式歸屬于中央政府;(4)明末,荷蘭殖民者占領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5)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成為中國的一個行省。★歷代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三、清廷對西藏地區的有效管轄1.冊封:順治帝,賜予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稱號;康熙帝:另一位西藏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2.駐藏大臣:雍正帝,1727年設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3.金瓶掣簽制度:達賴班禪等大活佛的轉世,通過金瓶掣簽,最后報請朝廷批準。4.從唐朝到清朝,西藏地區同中央的關系有什么變化?1.唐朝:①文成公主入藏:②金成公主入藏; ③唐蕃會盟,合同為一家。2.元朝:設宣政院,西藏正式歸屬于中央。3.清朝:順治和康熙兩帝分別冊封五世達賴和班禪,確立“金瓶掣簽”的制度,雍正時設駐藏大臣。★歷代中央政府對西藏的管轄四、鞏固西北邊疆(今新疆、以維吾爾族為主)1.平定叛亂:(1)天山北路:噶(gá)爾丹叛亂,康熙帝三次親征噶爾丹,穩定西北部邊疆。(2)天山南路:乾隆帝平定了回部大、小和卓叛亂;(3)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2.土爾扈特部回歸:1771,沙皇俄國的壓迫,渥巴錫的領導下,返回新疆,得到清政府的妥善安置。3.歷代王朝對新疆的管理。(1)西漢:張騫出使西域; 公元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2)東漢:班超經營西域。(3)唐朝:設立安西都護府(唐太宗)和北庭都護府(武則天)管理西域。(4)元朝:設北庭都元帥府管理西藏軍政事務。(5)清朝:設伊犁將軍管轄新疆。★歷代中央政府對新疆的管轄五、雅克薩之戰(中俄):1.1689年,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六、清朝的疆域:西跨蔥嶺,西北至巴勒喀什池,北接西伯利亞,西南達喜馬拉雅山脈,東北至黑龍江以北的外興安嶺和庫頁島,東臨太平洋,東南到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南至南海諸島。1.1883—1885年,爆發了中法戰爭,老將馮子材取得鎮南關大捷,劉銘傳率領臺灣軍民打退法軍,法軍敗退。此后,清政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采取的措施是( )A.設置行省 B.減輕賦稅 C.開埠通商 D.土地改革【答案】A【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中法戰爭后,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A項正確;中法戰爭后臺灣并未減輕賦稅、開埠通商,排除BC項;土地改革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在農村實行的土地政策,排除D項。 故選A項。2.他正告殖民者“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他是收復臺灣的民族英雄。他是( )A.文天祥 B.戚繼光 C.渥巴錫 D.鄭成功【答案】D【詳解】依據題干“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盤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結合所學可知,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侵占臺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D項正確;文天祥是南宋抗元英雄,排除A項;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排除B項;渥巴錫率領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排除C項。故選D項。3.“在地方行政方面,清政府分別采取郡縣制、盟旗制、伯克制等。在蒙古族聚居的北疆地區,清朝則實行盟旗制度。在新疆地區,清政府主要采取軍府制實行統治。在西藏地區,實行政教合一制度”。材料體現清朝治理邊疆的特點是( )A.恩威并施 B.裁撤冗員 C.因俗而治 D.實行“漢法”【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對蒙古、新疆和西藏采取了不同方式進行治理,體現出因俗而治、因地制宜特點,C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清朝恩威并施,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清朝針對不同區域實行不同的制度,沒有裁撤冗員,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實行“漢法”,排除D項。故選C項。4.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這體現出中華文明具有 的特點( )A.多元一體 B.分散性 C.獨立性 D.殘酷性【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視為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整合為一體的過程”可知,題干中著重強調中華文明與不同地域和不同民族的文明整合為一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先秦時期,形成了“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推動形成了強盛的秦漢王朝,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戰亂頻仍,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超乎以往,隋唐時期經濟社會發展又進一步促進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宋元時期,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進入新階段,為明清兩代的強盛奠定了基礎,歷史印證了題干講述的文明具有多元性特征,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多元性,沒有反映分散性、獨立性、殘酷性,排除BCD項。故選A項。5.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左宗棠收復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美、日、法等列強先后覬覦臺灣,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新疆、臺灣建省的主要目的是( )A.鞏固國防以應對邊疆危機 B.削弱地方權力以鞏固中央C.促進邊強地區的經濟開發 D.安撫邊疆少數民族【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19世紀70年代,中國邊疆形勢嚴峻。左宗棠收復新疆后,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因英法等列強先后覬覦臺灣,1885年清政府在臺灣建立行省”可知,新疆行省和臺灣行省的都是在外國列強入侵時,邊疆形勢嚴峻時建立的,可以得出,新疆、臺灣建省的主要目的是鞏固國防以應對邊疆危機,A項正確;建立新疆行省和臺灣行省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管理,不是削弱地方權利,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提到“邊疆地區的經濟開發”,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到“安撫邊疆少數民族”,排除D項。故選A項。6.康雍乾時期,清朝統治者為穩定和鞏固國家疆域進行了不懈的努力,現代中國的版圖在這一階段基本奠定。康熙帝在保衛東北邊疆方面的重大舉措是( )A.平定準噶爾叛亂 B.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C.設置駐藏大臣 D.平定大、小和卓叛亂【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可知,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他們在中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甚至像野獸一樣吃人肉。為了保衛祖國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親自率領清軍,在東北雅克薩兩次大敗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奪回雅克薩,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被擊斃,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問題,B項正確;平定準噶爾叛亂,屬于對西北地區的管轄,排除A項;設置駐藏大臣是對西藏地區的管轄,排除C項;乾隆帝時平定了大、小和卓分裂祖國的叛亂,排除D項。故選B項。7.對如下所示大事年表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時間 1662年 1689年 1727年 1771年事件 鄭成功收復臺灣 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 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 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A.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B.封建社會的危機C.繁榮與開放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答案】A【詳解】根據表格內容和所學可知,鄭成功收復臺灣,使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中俄《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消除了兩國間的敵對狀態,為兩國關系正常化奠定了基礎。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加強了中央對西藏事務的監督。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為鞏固中華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寫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輝篇章。故表格中內容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A項正確;表格沒有體現出封建社會末期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危機,排除B項;隋唐時期是我國古代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排除C項;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統一大業,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排除D項。故選A項。8.如圖示意圖呈現了中國古代對某一地區加強管轄的歷史脈絡。其中①處應為( ) A.平定噶爾丹叛亂 B.發起雅克薩之戰C.設置臺灣府 D.冊封班禪額爾德尼【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信息“西域都護”“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可知該地區是新疆地區,結合所學知識,康熙帝三次親征,平定噶爾丹叛亂,加強對新疆的管轄,A項正確;組織雅克薩之戰屬于抵抗外國侵略,與對新疆地區加強管轄無關,排除B項;設置臺灣府加強對臺灣地區的管理,與對新疆地區加強管轄無關,排除C項;冊封班禪額爾德尼是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排除D項。故選A項。9.時空觀念是了解和理解歷史的基礎。以下示意圖中①處可填( ) A.設置澎湖巡檢司 B.設置臺灣府C.簽訂《尼布楚條約》 D.設立宣政院【答案】B【詳解】根據示意圖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①處是清朝統治的東南地區,清朝康熙年間,清軍進入臺灣,鄭成功的后人投降,清朝設置臺灣府管轄臺灣,隸屬福建省,這一舉措有利于加強東南海防以及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B項正確;元朝時期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排除A項;《尼布楚條約》是中國清朝和沙皇俄國之間簽訂的第一份邊界條約,屬于東北地區的措施,排除C項;元朝時期在中央設立宣政院管轄西藏,排除D項。故選B項。10.歷史文物是研究歷史的重要實物史料。下列歷史文物能夠證明西藏自古以來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有( )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宣政院,是元朝統治中國時期設立的一個直屬中央政府管轄的國家機構,負責掌管全國佛教事宜并統轄吐蕃(今西藏)地區的軍政事務。宣政院的設立使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③正確;奔巴是藏語“瓶”的意思,根據佛經的意思,達賴、班禪、章嘉、哲布尊丹巴等藏、蒙地區的大活佛在圓寂以后都要投胎轉世,出現所謂的“轉世靈童”,由轉世靈童繼任為下一代的達賴、班禪等大活佛,此金瓶的設立和使用反映了清政府對蒙藏地區的有效管理,④正確,B項正確;司母戊鼎是商朝的青銅器,與西藏沒有關系,①錯誤;契丹貨幣適用兩宋時期的遼國,與西藏沒有關系,②錯誤。排除含①或②的選項ACD項。故選B項。11.西藏和臺灣自古是中國的領土,讓我們走進歷史,去看看那些“歷史的證據”,閱讀下列材料,回答相關問題。材料一:為了對遼闊的疆域進行有效的治理,元朝的統治者根據各地區的情況,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在東北、西北、東南、西南等地區設置相應的管理機構,加強中央對這些地區的統治。——人教版五四制《中國歷史》六年級下冊教材(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元朝為加強對“東南的臺灣”“西南的西藏”的有效管轄分別設置的管理機構。材料二:《臺灣通志》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下設臺灣、鳳山、諸羅三縣,沿海人民大量移居臺灣,改變了臺灣地曠人稀、勞動力缺乏的狀況,從17世紀晚期到19世紀初,臺灣的漢族人口從原來的20萬增加到200萬,大陸移民和當地居民共同勞動,大大促進了臺灣的開發。——摘編自《臺灣簡史》(2)材料二《臺灣通志》中的話語與哪一歷史事件有關?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區大事年表時間時間 事件1653年 順治帝賜予西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封號1713年 康熙帝冊封西藏另一位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727年 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1793年 清朝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確定了“金瓶掣簽”制度——據人教版五四制《中國歷史》六年級下冊教材整理(3)據材料三,歸納清朝對西藏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4)綜合上述史實,臺灣和西藏是中國的固有領土,當今時代,如果面對分裂勢力,我們作為青少年應該怎么做?【答案】(1)臺灣:澎湖巡檢司;西藏:宣政院。(2)鄭成功收復臺灣(3)主要方式: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立駐藏大臣、確立“金瓶掣簽”制度。(4)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 (言之有理即可)【詳解】(1)機構: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東南地區,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這是歷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管理。從此,西藏正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下的一個地方行政區域。(2)事件:據材料二“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據、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臺灣通志》中的話語是鄭成功收復臺灣時向荷蘭人說的話。(3)方式:據材料三“清朝西藏地區大事年表”可知,清朝對西藏地區管理的主要方式有: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立駐藏大臣、確立“金瓶掣簽”制度。(4)做法:本題是開放型題目,考查的是學生開放性思維的能力。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如:堅決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12.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整理自楊云《初中歷史課本圖畫解說》等(1)根據材料,結合所學,指出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版圖的朝代。(2)閱讀以上圖片材料,圍繞主題提煉一個歷史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條理清楚。)【答案】(1)朝代:清朝。(2)觀點:清朝時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論述:康熙帝時,兩次擊敗沙俄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使東北邊疆得到鞏固。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順治帝接見西藏宗教首領五世達賴,賜予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帝時,設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由此可見,清朝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詳解】(1)朝代:依據題干圖片“伊犁將軍府”“達賴金印”“金奔巴瓶”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奠定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疆域版圖的朝代是清朝。(2)依據題干圖片信息,提煉的觀點是:清朝時期,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康熙帝時,兩次擊敗沙俄對我國黑龍江流域的侵略,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使東北邊疆得到鞏固。1684年,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臺灣府的設置,加強了中央政府對臺灣的管轄,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順治帝接見西藏宗教首領五世達賴,賜予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康熙帝冊封另一位西藏宗教首領為“班禪額爾德尼”封號;雍正帝時,設駐藏大臣,代表朝廷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乾隆時期,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整個新疆地區,有力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由此可見,清朝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有效管轄,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鞏固和發展。13.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漢民族自形成后一直延續發展,并大量融合了其他民族人口,同時也有相當數量的漢族人口融于周邊其他民族。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象,進而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經過漫長的歷史演進過程,最終形成了統一多民族中國的主人——中華民族。——張植榮《中國邊疆與民族問題—當代中國的挑戰及其歷史由來》材料二材料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1)根據材料一指出,“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什么?(2)材料二中圖二與圖一相比,我國疆域在西北地區出現的最大變化是什么?圖三與圖二相比,我國疆域在西南地區出現的主要變化是什么?圖三的這種變化最早發生于哪一朝代?(3)材料三體現了唐朝怎樣的民族政策?請列舉一例唐太宗在位期間民族關系融洽的史實。(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之間關系的認識。【答案】(1)雙向融合。(2)圖二與圖一相比:在西北方向將西域(今新疆地區)并入西漢版圖。圖三與圖二相比:西藏地區(或青藏高原)歸于中央管轄;變化最早發生在元朝(3)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文成公主入藏(或唐太宗被北方各族尊稱為“天可汗”)。(4)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國家的安定與統一,可以促進民族交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正是因為存在這種雙向融合現象,進而促進了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可知,更大范圍的民族交融的原因是:雙向交融。(2)變化:根據材料二圖一秦朝的疆域和圖二西漢的疆域可知,從疆域的范圍來看,西漢的疆域并入西漢版圖。變化:根據材料二圖二西漢的疆域和圖三清朝前期疆域可知,從疆域的管理范圍來看,西藏地區歸屬于中央管轄。朝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地區歸屬于中央管轄最早可以追溯到元朝。元朝在中央設置宣政院,主要管理西藏的相關事務,在西藏地方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理西藏事務。(3)民族政策:根據材料三“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和所學知識可知,唐朝采取的是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蕃之間友好往來的事例:文成公主入藏或金城公主入藏等。(4)認識: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給分。根據材料可知,材料的主題為民族關系。中國一直都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正確處理民族關系,加強民族團結,有利于國家統一;反之,國家的甘定和統一,也可以促進民族交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14.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貞觀十五年(641年)正月……松贊干布親自到柏海迎接公主。回到吐蕃后他對親近的人說:“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摘編自《中華上下五千年》材料二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摘編自《續資治通鑒長編》材料三 在清朝遼闊的疆土上,生活著漢、滿、蒙、回、藏等諸多民族。清朝在邊疆地區,分設機構,進行有效的管轄。清朝的統一,加強了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的開發,使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1)材料一敘述的歷史事件反映了唐朝實行怎樣的民族政策?唐蕃和親有何歷史影響?(2)材料二反映的是中國歷史上的哪一事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歷史事件產生的積極影響。(3)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清朝前期設置管理西藏和新疆的機構的名稱。(4)綜合上述材料和向題,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背景下,我們應當怎樣處理民族關系?【答案】(1)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影響: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事件:澶淵之盟。積極影響:遼宋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3)西藏:駐藏大臣。新疆:伊犁將軍。(4)加強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加強各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堅決與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的言行作斗爭。【詳解】(1)民族政策:由材料“我父祖未有通婚上國者,今我得尚大唐公主,為幸實多。”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文成公主入藏,反映了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2)事件:由材料“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大契丹皇帝闕下”“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澶淵之盟。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宋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影響:結合所學可知,澶淵之盟后,遼宋之間保持了很長時間的和平局面,促進了宋遼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3)機構: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在1727年,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在新疆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4)怎樣處理民族關系:綜合上述材料和問題,我們應當加強民族平等、民族團結,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發展;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和文化;加強各民族間的溝通與交流;堅決與破壞民族團結、分裂國家的言行作斗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 1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七年級歷史下冊 18.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導學案 (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