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19課 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 導學案 (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七年級歷史下冊 第19課 清朝前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 導學案 (教師版+學生版)

資源簡介

七下歷史 19.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導學案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2.表現: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
3.影響: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二、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三、商業的發展
1.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形成商業網;農村地區形成工商業市鎮;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
(1)盛澤鎮: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2)漢口鎮: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
(3)蘇州:乾隆時的蘇州,記載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4)商業活動中形成一些大商幫(晉商、徽商),同時還在全國存款、貸款等業務的“票號”。
四、人口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
1.明朝末年,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B.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C.改進種植技術和改良新品種 D.商業發達,貿易興盛
2.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國引進作物表。據此推知,明清時期( )
作物名稱 馬鈴薯 玉米 番薯 包菜 芒果 菠蘿
原產地 南美洲 墨西哥 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 印度、緬甸 美洲
A.注重海上絲綢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貿易的發展
C.與西域各地的聯系密切 D.農作物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3.觀察圖片,其探究的最佳共同主題是( )
A.統一國家的盛世氣象 B.中外經濟的頻繁往來
C.古代中原商業的繁榮 D.古代城市的豐富生活
4.有學者認為,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西晉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這反映出( )
A.中國古代農業科技領先世界 B.古代國人心態兼具封閉保守
C.中國小農經濟發展海納兼容 D.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5.下面是清代著名畫家王翚所作繪畫作品《康熙南巡圖》中的江上商船。下列歷史敘述與圖中情景一致的是( )

《康熙南巡圖》中的江上商船
水路商旅往來頻繁 B.對外貿易擴大
C.城市商業興盛 D.人口數量增加
6.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廢除移民禁令,鼓勵民眾前往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墾荒,并于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1885年設立臺灣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
A.應對邊疆危機 B.推動民族交流 C.促進農業發展 D.緩解財政壓力
7.據史書記載,清朝時期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據此推斷,清朝時期( )
A.耕地面積擴大 B.人口增長迅速 C.商業發達 D.手工業發展水平高
8.下圖為某一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清朝經濟興盛 B.資本主義萌芽
C.海外貿易繁榮 D.明朝經濟興盛
9.“有御稻、香粳、銀條等類別,取其品質好,而更多的是百日動、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取其早熟,這對于實行復種、提高產量至為重要。”這說明( )
A.清朝時期農業耕地面積增加 B.清朝水稻品種繁多,農家經常選育新種
C.清朝水稻產量顯著提高 D.水稻成為清朝人民的主要糧食
10.以下屬于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表現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草市
③形成晉商、徽商等大的商幫 ④絲織業等手工業有很大發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時我國商業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種方格狀的坊市結構,到唐代,城市的擴大,居民的眾多,工商業的繁榮,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驛站渡口,形成了大的農村市場,這被稱為草市。到了宋代,商業的發展遂導致坊市制崩潰,因四川使用鐵幣不便,當地大商人就聯合發行一種紙幣,稱作交子。
——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清時期我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已經趨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長途販運而廣泛流通,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品的地區性生產基地出現。因鈔易為政府濫用,又在中西方貿易中,中國是出超國,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種穩定的貨幣,于是民間漸棄鈔不用,改用貴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唐宋以后社會經濟新因素的成長,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向近代化的萌動,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出現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也有曲折,也有波瀾,但始終具有不斷向前的活力。
——摘自章開沅主編《中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歸納唐宋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概括歸納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分析唐宋、明清時期貨幣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3)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商品經濟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清政府把墾荒成績列為考核地方官員的一個內容,督、撫、布、按,在一年內墾至六千公頃以上者加升一級;州、縣墾至三百公頃以上者加升一級。……許多荒山得到開墾,農業生產恢復。
材料二 據推算,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全國人口為1.24億,比順治八年(1651年)增長近140%;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人口為1.43億,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億。
(1)據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農業方面采取的政策。并概括這一政策的影響。
(2)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的人口變化的趨勢。
(3)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清朝前期我國人口變化的原因。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當時在南方很多地區種植雙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為水田種水稻,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明代引入中國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此外,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廣。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簡述明代引入的高產作物名稱。
(2)小歷認為,高產作物的大面積推廣,是促進清代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14.閱讀下列材料,問答問題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許多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在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 從孔子的時代起,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杰出貢獻就推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雖然中國仍然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但比起古時候,制造業和商業在經濟上更加重要了。因此,那些能夠發現和利用機會的人就有可能過上舒適的生活,甚至爬到特權士紳階層。但是中國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沒有和政府當局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像英國和荷蘭在近代早期所形成的政治商業聯盟。明朝晚期和清朝政府允許中國商人從事小規模的貿易,并允許外國人通過在廣州的官方商會進行交易,但是,他們主要關心的是保持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的穩定,而非通過貿易促進經濟迅速發展。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1)據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判斷正誤。(正確的填寫“正確”,錯誤的填寫“錯誤”。)
①自春秋戰國,手工業者和商人就推進我國社會的發展。
②隨著時間的推移,制造業和商業在經濟上會更加重要。
③那些能夠發現和利用機會的工商業者都成了特權士紳階層。
④明清統治者更關心保持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的穩定。
⑤清政府允許外國人通過在廣州的官方商會進行交易。
⑥在近代早期,英國和荷蘭就出現了政治商業聯盟。
(3)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簡要概括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關系。七下歷史 19.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 導學案
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1.原因:統治者的重視,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2.表現:耕地面積擴大;糧食產量提高。
3.影響: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
二、手工業的發展: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三、商業的發展
1.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形成商業網;農村地區形成工商業市鎮;大城市中工商業非常繁榮。
(1)盛澤鎮:出現了“舟楫塞港,街道肩摩”的景象;
(2)漢口鎮:已成為“人煙數十里,賈戶數千家”的都會
(3)蘇州:乾隆時的蘇州,記載有“十萬煙火”,財富“甲于天下”,有的地段“地值寸金”。
(4)商業活動中形成一些大商幫(晉商、徽商),同時還在全國存款、貸款等業務的“票號”。
四、人口的增長: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
1.明朝末年,人口銳減,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
A.社會穩定經濟得到迅速發展 B.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C.改進種植技術和改良新品種 D.商業發達,貿易興盛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A項正確;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改進種植技術和改良新品種是清朝人口大量增加的原因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C項;商業發達,貿易興盛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2.下表為明清時期中國引進作物表。據此推知,明清時期( )
作物名稱 馬鈴薯 玉米 番薯 包菜 芒果 菠蘿
原產地 南美洲 墨西哥 中美洲 地中海沿岸 印度、緬甸 美洲
A.注重海上絲綢之路交流 B.已受益于世界貿易的發展
C.與西域各地的聯系密切 D.農作物種植面積迅速擴大
【答案】B
【詳解】明清時期,外來農作物主要來自美洲,其次是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亞國家。結合所學可知,新航路開辟后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商品貿易發展,外來物種跨洲流動。因此材料反映了世界貿易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是新航路開辟后的影響,和海上絲綢之路交流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的外來作物來自美洲、地中海沿岸、部分南亞國家,而不是西域,排除C項;材料反映外來物種的傳入,而不是農作物面積迅速擴大,排除D項。故選B項。
3.觀察圖片,其探究的最佳共同主題是( )
A.統一國家的盛世氣象 B.中外經濟的頻繁往來
C.古代中原商業的繁榮 D.古代城市的豐富生活
【答案】C
【詳解】根據圖片并結合所學知識,“魏洛陽出土的東羅馬金幣”體現出絲綢之路開辟后,中外商業交流的繁榮,“《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城市商業的繁榮,“山陜會館”反映了清代商幫的發展壯大,綜上,這些體現出古代中原商業的繁榮,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商業領域,沒有體現出統一國家的盛世氣象,排除A項;《清明上河圖》沒有體現中外經濟的頻繁往來,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商業領域,沒有體現出古代城市的豐富生活,排除D項。故選C項。
4.有學者認為,名稱前冠以“胡”字的植物,大多為兩漢西晉以后由西北引入;冠以“海”字的植物,大多為南北朝以后由海外引入;冠以“番”字的植物,多為南宋至元明時由“番舶”引入;冠以“洋”字的植物,大多由清代乃至近代引入。這反映出( )
A.中國古代農業科技領先世界 B.古代國人心態兼具封閉保守
C.中國小農經濟發展海納兼容 D.自古以來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答案】C
【詳解】依據材料可知,中國古代國人在作物引種方面引入各個地區的植物,體現了兼收并蓄的特點,C項正確;引種作物不能簡單認為中國古代農業科技領先世界,排除A項;“胡、番、海、洋”等字概括出不同引入物種的路徑以及時代特征,不屬于心態的封閉保守,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主要是中外經濟交流,不是文化交流,排除D項。故選C項。
5.下面是清代著名畫家王翚所作繪畫作品《康熙南巡圖》中的江上商船。下列歷史敘述與圖中情景一致的是( )

《康熙南巡圖》中的江上商船
水路商旅往來頻繁 B.對外貿易擴大
C.城市商業興盛 D.人口數量增加
【答案】A
【詳解】圖片內容反映的是江上商船數量眾多,往返穿梭繁忙的情景,說明水路商旅往來頻繁,A項正確;由圖中的商船,無法判斷“對外貿易擴大”,排除B項;“城市商業興盛”無法體現,排除C項;圖片反映的是水路商旅往來頻繁,“人口數量增加”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選A項。
6.19世紀60年代起,清政府開始廢除移民禁令,鼓勵民眾前往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墾荒,并于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1885年設立臺灣行省。其主要目的是( )
A.應對邊疆危機 B.推動民族交流 C.促進農業發展 D.緩解財政壓力
【答案】A
【詳解】據材料“19世紀60年代起”“鼓勵民眾前往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墾荒,并于1884年設立新疆行省、1885年設立臺灣行省”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60年代以來,中國邊疆地區出現新危機,為了鞏固國防,應對邊疆危機,清政府采取了鼓勵民眾到邊疆地區墾荒、設立行省等措施,A項正確;材料中“鼓勵民眾前往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墾荒”,雖然有利于民族交融,但不是主要目的,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鼓勵民眾前往東北、西北、西南、東南等地墾荒”,其目的是加強對邊疆的管理,不是促進農業發展,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財政方面內容,排除D項。故選A項。
7.據史書記載,清朝時期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據此推斷,清朝時期( )
A.耕地面積擴大 B.人口增長迅速 C.商業發達 D.手工業發展水平高
【答案】D
【詳解】根據題意,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可知清朝時期手工業發展水平高,D項正確;題意中未提及耕地面積擴大,排除A項;題意中未提及人口增長迅速,排除B項;題意中提及的是手工業而非商業,排除C項。故選D項。
8.下圖為某一時期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它反映的歷史現象是( )

A.清朝經濟興盛 B.資本主義萌芽
C.海外貿易繁榮 D.明朝經濟興盛
【答案】A
【詳解】從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歐洲生產總值在世界生產總值中的比重示意圖可以看出,中國的比重在19世紀20年代高于歐洲,反映出當時中國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僅從比重看不出資本主義萌芽,排除B項;材料只體現比重,不能體現是對外貿易的比重,排除C項;1820年是清朝,明朝是1368-1644年,排除D項。故選A項。
9.“有御稻、香粳、銀條等類別,取其品質好,而更多的是百日動、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取其早熟,這對于實行復種、提高產量至為重要。”這說明( )
A.清朝時期農業耕地面積增加 B.清朝水稻品種繁多,農家經常選育新種
C.清朝水稻產量顯著提高 D.水稻成為清朝人民的主要糧食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有御稻、香粳、銀條等類別、百日動、六十日、八月白等名目”可知水稻的品種多,根據“取其品質好”可知農民經常選育新種,B項正確;題干清朝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農業耕地面積增加,與題干不符,排除A項;題干沒有提到水稻的產量問題,排除C項;題干反映的了水稻種類多,說明不了水稻成為清朝人民的主要糧食,排除D項。故選B項。
10.以下屬于明清時期經濟發展表現的是( )
①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廣 ②出現了早市、夜市、草市
③形成晉商、徽商等大的商幫 ④絲織業等手工業有很大發展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明清時期,封建經濟進一步發展,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的推,形成晉商、徽商等大的商幫,絲織業等手工業有很大發展,A項正確;宋代出現了早市、夜市、草市,排除BCD項。故選A項。
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宋時我國商業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種方格狀的坊市結構,到唐代,城市的擴大,居民的眾多,工商業的繁榮,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驛站渡口,形成了大的農村市場,這被稱為草市。到了宋代,商業的發展遂導致坊市制崩潰,因四川使用鐵幣不便,當地大商人就聯合發行一種紙幣,稱作交子。
——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明清時期我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已經趨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長途販運而廣泛流通,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品的地區性生產基地出現。因鈔易為政府濫用,又在中西方貿易中,中國是出超國,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種穩定的貨幣,于是民間漸棄鈔不用,改用貴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白銀成為主要貨幣。
——摘自馬克垚主編《世界文明史》
材料三 唐宋以后社會經濟新因素的成長,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向近代化的萌動,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出現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也有曲折,也有波瀾,但始終具有不斷向前的活力。
——摘自章開沅主編《中國經濟史》
(1)根據材料一,概括歸納唐宋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
(2)根據材料二,概括歸納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表現;結合所學,分析唐宋、明清時期貨幣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
(3)結合上述材料,分析指出商品經濟在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答案】(1)唐代出現了早市、夜市、草市(或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宋代坊市制崩潰;北宋四川發行紙幣交子。
(2)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已經趨于形成;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品的地區性生產基地出現;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商品經濟的發展。
(3)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發展。
【詳解】(1)表現:根據材料一“ 唐宋時我國商業發展到一個新水平。唐代以前,城市布局是一種方格狀的坊市結構,到唐代,城市的擴大,居民的眾多,工商業的繁榮,出現了早市和夜市。在一些城郊附近、交通要道、驛站渡口,形成了大的農村市場,這被稱為草市。到了宋代,商業的發展遂導致坊市制崩潰,因四川使用鐵幣不便,當地大商人就聯合發行一種紙幣,稱作交子。”可知,唐宋時期商業有了很大的發展,唐代出現了早市、夜市、草市(或商業活動突破時空限制);宋代坊市制崩潰;北宋四川發行紙幣交子。
(2)表現:根據材料二“ 明清時期我國的商品經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已經趨于形成,大宗商品被長途販運而廣泛流通,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品的地區性生產基地出現。因鈔易為政府濫用,又在中西方貿易中,中國是出超國,白銀大量流入中國,而大量的商品流通需要有一種穩定的貨幣,于是民間漸棄鈔不用,改用貴金屬作為一般等價物,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可知,明清時期商業有了明顯的發展,全國性的統一市場已經趨于形成;各種農作物和手工業品的地區性生產基地出現;白銀成為主要貨幣。原因:依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唐宋、明清時期貨幣發生變化的主要原因是商品經濟的發展。
(3)作用:根據材料三“唐宋以后社會經濟新因素的成長,明清時期社會經濟向近代化的萌動,都是在商品經濟發展到一定水平,并且首先是在商品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出現的。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雖然也有曲折,也有波瀾,但始終具有不斷向前的活力。”和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可知,商品經濟的發展推動了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的發展。
1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 清政府把墾荒成績列為考核地方官員的一個內容,督、撫、布、按,在一年內墾至六千公頃以上者加升一級;州、縣墾至三百公頃以上者加升一級。……許多荒山得到開墾,農業生產恢復。
材料二 據推算,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全國人口為1.24億,比順治八年(1651年)增長近140%;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人口為1.43億,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億。
(1)據材料一,指出清政府在農業方面采取的政策。并概括這一政策的影響。
(2)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前期的人口變化的趨勢。
(3)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影響清朝前期我國人口變化的原因。
【答案】(1)政策:鼓勵墾荒。影響:許多荒山得到開墾,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2)趨勢:不斷增長。
(3)原因:清初推行墾荒政策,促進了農業恢復和發展,政府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等。
【詳解】(1)政策:根據材料一“清政府把墾荒成績列為考核地方官員的一個內容”可知,清政府在農業方面采取的政策是鼓勵墾荒。
影響:根據材料一中的“許多荒山得到開墾,農業生產恢復”可知,這一政策的影響是許多荒山得到開墾,促使耕地面積擴大,農業生產得到恢復。
(2)趨勢:根據材料二“據推算,康熙六十一年(1772年)全國人口為1.24億;比順治八年(1651年)增長近140%;乾隆六年(1741年)全國人口為1.43億,到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3億”可知,清朝前期的人口變化的趨勢是不斷增長。
(3)原因:結合以上兩則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影響清朝前期我國人口變化的原因如下:一是清初推行墾荒政策,促進了農業恢復和發展,二是高產作物的引進提高了糧食產量,三是政府重視興修水利工程等。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當時在南方很多地區種植雙季稻,在河北有大批旱地改為水田種水稻,糧食產量有了很大的提高。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明代引入中國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此外,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廣。
——摘編自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根據材料,簡述明代引入的高產作物名稱。
(2)小歷認為,高產作物的大面積推廣,是促進清代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的主要原因。你是否同意這一觀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
【答案】(1)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
(2)【答案一】
判斷:同意。
理由:清代大面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廣,增加了農業產品的品種和產量,促進了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我同意小歷的觀點。
【答案二】
判斷:不同意。
理由: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大面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而是因為清代前期的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促進了經濟發展。因此,我不同意小歷的觀點。
【答案三】
判斷:不同意。
理由:雖然清代大面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清代前期的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以及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所以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要辯證看待。
【詳解】(1)根據“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明代引入中國后,到了清代得到大面積的推廣。”得出主要有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
(2)【答案一】判斷:結合所學可得出同意。理由:根據所學,可回答高產作物的積極影響,可得出清代大面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也在更多的地方推廣,增加了農業產品的品種和產量,促進了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因此,我同意小歷的觀點。
【答案二】判斷:也可不同意。理由:可從農業發展在其他方面的因素回答,如政府的政策等,可得出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主要原因并不是因為大面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而是因為清代前期的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促進了經濟發展。因此,我不同意小歷的觀點。
【答案三】判斷:不同意。理由:闡述說明時同樣可從促進農業發展的多重因素角度概括,可得出雖然清代大面積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清代前期的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以及廣大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使農業生產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所以清代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是多種因素合力的結果,要辯證看待。
14.閱讀下列材料,問答問題
材料一 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許多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到乾隆末年,全國的耕地面積比明朝鼎盛時期增加了近3億畝。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在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品種增加,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以及花卉、水果等作物的種植面積不斷擴大。
——部編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材料二 從孔子的時代起,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杰出貢獻就推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雖然中國仍然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但比起古時候,制造業和商業在經濟上更加重要了。因此,那些能夠發現和利用機會的人就有可能過上舒適的生活,甚至爬到特權士紳階層。但是中國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沒有和政府當局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像英國和荷蘭在近代早期所形成的政治商業聯盟。明朝晚期和清朝政府允許中國商人從事小規模的貿易,并允許外國人通過在廣州的官方商會進行交易,但是,他們主要關心的是保持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的穩定,而非通過貿易促進經濟迅速發展。
——杰里·本特利等著《新全球史》(第三版)下
(1)據材料一,概括清朝前期農業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
(2)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判斷正誤。(正確的填寫“正確”,錯誤的填寫“錯誤”。)
①自春秋戰國,手工業者和商人就推進我國社會的發展。
②隨著時間的推移,制造業和商業在經濟上會更加重要。
③那些能夠發現和利用機會的工商業者都成了特權士紳階層。
④明清統治者更關心保持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的穩定。
⑤清政府允許外國人通過在廣州的官方商會進行交易。
⑥在近代早期,英國和荷蘭就出現了政治商業聯盟。
(3)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簡要概括農業、手工業與商業的關系。
【答案】(1)原因:耕地面積擴大;興修水利;改進種植技術和引進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
(2)①正確;②正確;③正確;④正確;⑤正確;⑥正確。
(3)關系:農業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促進商業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業反過來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等。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清朝前期,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大片土地得到開墾,許多荒山曠野改造成農田,邊遠地區也得到了開發”可知,其原因為耕地面積擴大;根據材料“在興修水利方面,對黃河、淮河等大河以及大運河進行治理,還組織人力修建了許多堤壩、渠堰、海塘”可知,其原因為興修水利;根據材料“在莊稼種植方面,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使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時,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品種增加”可知,其原因為改進種植技術和引進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的種植。
(2)①:根據材料“從孔子的時代起,手工業者和商人的杰出貢獻就推進了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可知,其正確;
②:根據材料“雖然中國仍然是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家,但比起古時候,制造業和商業在經濟上更加重要了”可知,其正確;
③:根據材料“因此,那些能夠發現和利用機會的人就有可能過上舒適的生活,甚至爬到特權士紳階層”可知,其正確;
④:根據材料“但是,他們主要關心的是保持一個龐大的農業社會的穩定,而非通過貿易促進經濟迅速發展”可知,其正確;
⑤:根據材料“明朝晚期和清朝政府允許中國商人從事小規模的貿易,并允許外國人通過在廣州的官方商會進行交易”可知,其正確;
⑥:根據材料“但是中國的商人和手工業者沒有和政府當局建立合作關系,形成像英國和荷蘭在近代早期所形成的政治商業聯盟”可知,其正確。
(3)關系:本題可以從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角度進行作答,如:農業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發展,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促進商業發展,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商業反過來促進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沅陵县| 罗源县| 陈巴尔虎旗| 和田市| 固安县| 灵寿县| 尼玛县| 丰原市| 吉安县| 罗平县| 和顺县| 北安市| 浮梁县| 岐山县| 芒康县| 中西区| 江阴市| 老河口市| 霍邱县| 高淳县| 芷江| 彭山县| 中方县| 木兰县| 南安市| 沽源县| 隆昌县| 西乌珠穆沁旗| 盘锦市| 南木林县| 武功县| 大宁县| 东源县| 伊吾县| 翁牛特旗| 唐河县| 松阳县| 香港 | 嘉兴市| 休宁县| 扎兰屯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