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歷史 15.明朝的對外關系 導學案一、鄭和下西洋1.人物: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2.目的: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3.經過: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①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5.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明朝的強盛;明成祖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運用;鄭和個人能力。二、戚繼光抗倭3.戚繼光抗倭經過:明朝將領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浙江臺州九戰九捷殲滅倭寇一萬多人。(倭寇指日本)4.評價:戚繼光領導戚家軍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5.成功原因:人心所向;軍隊紀律嚴明;戰略戰術;戚繼光個人品質。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國澳門的居住權1.戚繼光《止止堂集·凱歌》如下:“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首軍歌表現了( )A.為民請命,不畏權貴的凜然正氣 B.勇于鉆研,頑強進取的擔當精神C.廉潔自律,厚以待人的寬仁品質 D.同仇敵愾,誓死衛國的堅強意志2.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區分史實和結論。下列表述中,屬于結論的是( )A.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規模最大時有船200多艘B.鄭和的船隊滿載中國的優質絲綢和精美瓷器等各類物品C.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D.鄭和遠航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3.郭裴《廣東通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了當地官員,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得到允許后就此上岸。這伙殖民者上岸的結果是( )A.寇準力主抗敵,說服皇帝親征 B.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C.“岳家軍”在郾城大敗敵軍主力 D.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4.報效祖國、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結合,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詩句體現這一文化基因且與明朝歷史有關的是( )A.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B.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5.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方、廟宇是以“三寶”命名的。如泰國“三寶塔寺”“三寶城”,馬六甲“三寶廟”。爪哇“三保洞”“三寶井”,新加坡“三寶山”等。這些都可以用來研究( )A.佛教傳播史 B.文化交流史 C.經濟發展史 D.中外交往史6.在陶瓷生產方面,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引進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這就使永宣青花形成了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波斯文化的因素,生產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提高了陶瓷生產水平 B.傳播了中國先進文化C.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D.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7.印度洋島國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不睦鄰境,數邀劫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成為阿拉伯國家船舶往來中國的最大障礙。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時,苦勸亞烈苦奈兒無效,為此,率軍清除了其勢力。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擴充了明朝的疆土 B.擴大了朝貢貿易體系C.打擊了倭寇的勢力 D.保護了海上絲綢之路8.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_________的居住權。( )A.香港 B.澳門 C.旅大 D.威海衛9.郵票反映歷史信息。下列郵票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什么( ) A.唐朝對外交往 B.佛教的傳播C.明朝對外交往 D.中國古代和平交往10.下列有關戚繼光抗倭的評價中,不正確的是( )A.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B.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C.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D.使明朝從此免除外來威脅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朝依靠強大的國力,大力發展海軍,建立起強大的特混艦隊。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容的大國,有18400多公里的海岸線,鄭和曾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條件與科技保障》材料二:鄭和率領的船隊雖然是一支龐大的艦隊,但從來沒有進行過侵略他國的活動,而是重在進行友誼的傳播、維護和平。鄭和的船隊運用各種手段調節各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震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鄭和下西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將中華禮儀、儒家思想、農業技術、制造技術等帶到了落后地區,促進那里的開發。——《淺談鄭和下西洋之目的與影響》(1)據材料一,概括明朝時鄭和下西洋的背景。(2)據材料二,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3)綜上所述,指出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怎樣的中國形象。12.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歷史趨勢篇】材料一:中國歷史是一連綿不斷的演進過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自春秋戰國至清前期,雖曾經歷了三次社會大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秦漢、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統一。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統一的規模越來越大,統一的制度基礎越來越堅實。——趙毅《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1)依據材料一,說出中國歷史發展的演進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中“開啟第三次大統一時代”的政權是由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元朝開創了哪一制度來鞏固“大統一”局面。【邊疆治理篇】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唐太宗 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2)唐太宗“朕獨愛之如一”體現了他怎樣的民族政策?據所學知識,舉一例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以元朝和清朝前期為例,說明“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元朝、清朝各舉兩例)示例: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抗擊侵略篇】材料三:圖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圖2 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4)寫出圖1和圖2人物和他們對維護國家統一做出的貢獻?!胺夂罘俏乙?,但愿海波平”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抱負?(5)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的主要因素。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朝時,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面對北方好戰民族的侵襲、圍困,從廣州、泉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在宋代中國人逐漸開始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1)依據材料一歸納宋朝“海上航路日益發達”的一項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導致“在宋代中國人逐漸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術條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材料二:“鄭和是中國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br/>——柏楊先生(2)材料二中所說他“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他最遠到達的“天地”是哪里?材料三:小筑漸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韜鈐深處》(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材料反映了戚繼光的什么精神?14.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大趨勢下,習近平主席準確把握新時期國際秩序,高屋建瓴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仡櫲祟惿鐣陌l展歷程,中西方的交往由來歷久。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班固《漢書·張騫傳》材料二: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賴外貿、面向海洋的發展傾向表現得更為強烈材料三:中國絲綢從海路外傳雖然開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貿易。到宋代,除官方絲綢貿易外,民間商人向海外進行絲綢貿易的,也蓬勃發展。——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材料四: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處,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劉志達《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1)材料一中“然騫鑿空”是指什么歷史事件?當前我國哪一重大倡議與這一事件密切相關?(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南宋朝廷依賴外貿、面向海洋”的科技條件。寫出宋朝聞名世界的兩個大商港。(3)根據材料三指出,宋代海外貿易有什么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新變化的政策原因。(4)根據材料四指出,鄭和與海外各國交往有什么特點?在鄭和遠航過程中,哪一發明為其指明了航向?(5)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趨勢。七下歷史 15.明朝的對外關系 導學案一、鄭和下西洋1.人物: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2.目的:為了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3.經過: 從1405年到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意義:①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②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③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5.鄭和下西洋成功原因:明朝的強盛;明成祖的支持;造船和航海技術的進步,指南針的運用;鄭和個人能力。二、戚繼光抗倭3.戚繼光抗倭經過:明朝將領戚繼光率領“戚家軍”浙江臺州九戰九捷殲滅倭寇一萬多人。(倭寇指日本)4.評價:戚繼光領導戚家軍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和愛國主義者。5.成功原因:人心所向;軍隊紀律嚴明;戰略戰術;戚繼光個人品質。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國澳門的居住權1.戚繼光《止止堂集·凱歌》如下:“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主將親我兮勝如父母,干犯軍法兮身不自由。號令明兮賞罰信,赴水火兮敢遲留?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首軍歌表現了( )A.為民請命,不畏權貴的凜然正氣 B.勇于鉆研,頑強進取的擔當精神C.廉潔自律,厚以待人的寬仁品質 D.同仇敵愾,誓死衛國的堅強意志【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關鍵信息“戚繼光”“萬人一心”‘赴水火兮’“殺盡倭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明代,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海防松弛,倭患嚴重,倭寇到到處燒殺搶掠,使百姓的生命財產慘遭損害。明政府派年輕的將領戚繼光,到浙東沿??官?。這首軍歌說明戚家軍軍紀嚴明,訓練有素,能征善戰,上下團結,作戰能力強。也表現了戚繼光同仇敵愾,誓死衛國的堅強意志,D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為民請命,不畏權貴的凜然正氣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A項;勇于鉆研,頑強進取的擔當精神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B項;廉潔自律,厚以待人的寬仁品質在題干中未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2.史料實證是歷史學習的必備技能,在歷史學習過程中,要注意區分史實和結論。下列表述中,屬于結論的是( )A.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規模最大時有船200多艘B.鄭和的船隊滿載中國的優質絲綢和精美瓷器等各類物品C.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D.鄭和遠航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答案】D【詳解】結合所學可知,“鄭和遠航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是對鄭和下西洋影響的評價,屬于結論,D項正確;“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規模最大時有船200多艘”是對鄭和下西洋船隊規模的客觀描述,屬于史實,排除A項;“鄭和的船隊滿載中國的優質絲綢和精美瓷器等各類物”是對鄭和下西洋船隊所載貨物的客觀描述,屬于史實,排除B項;“鄭和船隊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是對鄭和下西洋船隊航程的客觀描述,屬于史實,排除C項。故選D項。3.郭裴《廣東通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了當地官員,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得到允許后就此上岸。這伙殖民者上岸的結果是( )A.寇準力主抗敵,說服皇帝親征 B.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C.“岳家軍”在郾城大敗敵軍主力 D.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了當地官員,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得到允許后就此上岸?!苯Y合所學可知,1553年(明朝時期),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B項正確;寇準力主抗敵,說服皇帝親征發生在北宋時期,排除A項;“岳家軍”在郾城大敗敵軍主力反映的是岳飛抗金,與題干信息無關,排除C項;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在1662年,排除D項。故選B項。4.報效祖國、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結合,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下列詩句體現這一文化基因且與明朝歷史有關的是( )A.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B.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C.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 D.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報效祖國、將個人命運與國家前途緊密結合,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選項中“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可知,這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繼光所言,意思是一片赤子之心在這海風海浪里,心里懷著擊潰倭寇的報復,不敢忘記國家的憂難,明朝中期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倭寇,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至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C項正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出自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滿江紅》,排除A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論述出自南宋抗元將領文天祥的《過零丁洋》,排除B項;“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是清朝主張嚴禁鴉片的林則徐的名言,排除D項。故選C項。5.在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和地區,有一些地方、廟宇是以“三寶”命名的。如泰國“三寶塔寺”“三寶城”,馬六甲“三寶廟”。爪哇“三保洞”“三寶井”,新加坡“三寶山”等。這些都可以用來研究( )A.佛教傳播史 B.文化交流史 C.經濟發展史 D.中外交往史【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展示的用“三寶”命名的地區和國家。結合所學可知,鄭和,小名三寶,又作三保,被稱為“三寶太監”,為了加強同海外各國的聯系,1405-1433年七次出海,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國家的經濟交流和友好往來。用“三寶”命名,表明當地人民對鄭和充滿了愛戴和敬意,D項正確;鄭和下西洋沒有涉及佛教傳播,排除A項;文化交流史不能概括材料的主旨,排除B項;材料展示的是對外交往,不能反映經濟發展,排除C項;故選D項。6.在陶瓷生產方面,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引進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這就使永宣青花形成了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波斯文化的因素,生產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提高了陶瓷生產水平 B.傳播了中國先進文化C.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D.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進口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形成了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笨芍?,鄭和下西洋給我國的制瓷業帶來了許多新鮮事物,促進了我國陶瓷生產水平的提高,A項正確;題干只是反映了制瓷業的發展,未涉及中國先進文化,排除B項;題干只是反映了制瓷業的發展,未體現海上絲綢之路,排除C項;題干只是反映了制瓷業的發展,未提及人民生活水平是否改善,排除D項。故選A項。7.印度洋島國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不睦鄰境,數邀劫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成為阿拉伯國家船舶往來中國的最大障礙。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時,苦勸亞烈苦奈兒無效,為此,率軍清除了其勢力。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擴充了明朝的疆土 B.擴大了朝貢貿易體系C.打擊了倭寇的勢力 D.保護了海上絲綢之路【答案】D【詳解】據題干“印度洋島國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不睦鄰境,數邀劫往來使臣,諸蕃皆苦之’,成為阿拉伯國家船舶往來中國的最大障礙。鄭和在第三次下西洋時,苦勸亞烈苦奈兒無效,為此,率軍清除了其勢力?!笨芍?,鄭和第三次下西洋時,率軍清除了錫蘭國王亞烈苦奈兒勢力,恢復了阿拉伯國家與中國貿易往來的通道,即保護了海上絲綢之路,D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鄭和下西洋對明朝疆土、朝貢貿易體系的影響,排除AB項;倭寇指13世紀到16世紀左右侵略朝鮮、中國沿海各地和南洋的日本海盜集團的泛稱,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8.從16世紀開始,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_________的居住權。( )A.香港 B.澳門 C.旅大 D.威海衛【答案】B【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了在我國澳門的居住權,B項正確;1842年,英國占領香港島,排除A項;19世紀末,俄國強租旅大地區,排除C項;19世紀末,英國強租威海衛,排除D項。故選B項。9.郵票反映歷史信息。下列郵票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什么( ) A.唐朝對外交往 B.佛教的傳播C.明朝對外交往 D.中國古代和平交往【答案】D【詳解】根據圖片“玄奘西行求法”“鑒真大師”“鄭和下西洋”和所學知識可知,“玄奘西行”反映了唐朝與印度的友好交往,“鑒真東渡”反映的是唐朝與日本的友好交往,“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多個國家的經濟文化交往,三張郵票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是中國古代和平交往,D項正確;圖片“玄奘西行求法”“鑒真大師”反映的是唐朝對外交往,“鄭和下西洋”反映的是明朝對外交往,AC項都不是三張郵票反映的共同歷史主題,排除AC項;“玄奘西行求法”“鑒真東渡”是佛教的傳播,“鄭和下西洋”不是佛教的傳播,排除B項。故選D項。10.下列有關戚繼光抗倭的評價中,不正確的是( )A.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B.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C.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 D.使明朝從此免除外來威脅【答案】D【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戚繼光率軍作戰,在臺州九戰九捷,先后殲滅倭寇 10 000多人,燒毀倭船無數,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帶領廣大軍民與倭寇激戰,先后消滅了兩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戚繼光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明成祖晚年,由于陸上北方威脅未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后,激增的海陸來往也帶來了漸盛的倭寇侵擾,遂實行海禁政策,沒有免除外來威脅,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戚繼光先后消滅了兩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戚繼光抗倭保證了社會穩定,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明朝依靠強大的國力,大力發展海軍,建立起強大的特混艦隊。中國是一個海陸兼容的大國,有18400多公里的海岸線,鄭和曾說:“欲國家富強,不可置海洋于不顧,”——《鄭和下西洋的基本條件與科技保障》材料二:鄭和率領的船隊雖然是一支龐大的艦隊,但從來沒有進行過侵略他國的活動,而是重在進行友誼的傳播、維護和平。鄭和的船隊運用各種手段調節各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震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鄭和下西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將中華禮儀、儒家思想、農業技術、制造技術等帶到了落后地區,促進那里的開發。——《淺談鄭和下西洋之目的與影響》(1)據材料一,概括明朝時鄭和下西洋的背景。(2)據材料二,分析鄭和下西洋的歷史貢獻。(3)綜上所述,指出鄭和下西洋向世界展示了怎樣的中國形象。【答案】(1)背景:明朝前期,國力強盛。(2)歷史貢獻: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3)中國形象:對外友好、睦鄰的大國形象。【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明朝依靠強大的國力,大力發展海軍,建立起強大的特混艦隊。”得出明朝前期,國力強盛。(2)歷史貢獻:根據材料“而是重在進行友誼的傳播、維護和平。鄭和的船隊運用各種手段調節各國間的矛盾,平息沖突,震懾和打擊倭寇,消滅海盜”得出為促進中國與東南亞、印度、阿拉伯和東非各國人民的友好來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傳播了先進的中華文明,將中華禮儀、儒家思想、農業技術、制造技術等帶到了落后地區,促進那里的開發。”得出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人民之間的政治、經濟以及文化交流和友好來往,使中國先進的文化傳播到世界各地。(3)中國形象:綜上所述,鄭和七下西洋持續28年之久,歷史足跡多達三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如亞洲、紅海沿岸、非洲東海岸等國,向海外周邦各國展現明朝時期對外友好、睦鄰的大國形象,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愛好和平和生生不息的優秀傳統。12.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有2000多年的發展歷史,“大一統”的情懷成為維系民族團結與國家統一的牢固紐帶。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歷史趨勢篇】材料一:中國歷史是一連綿不斷的演進過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自春秋戰國至清前期,雖曾經歷了三次社會大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秦漢、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統一。統一的時間越來越長,統一的規模越來越大,統一的制度基礎越來越堅實。——趙毅《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1)依據材料一,說出中國歷史發展的演進趨勢。結合所學知識,說出材料中“開啟第三次大統一時代”的政權是由哪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為了順應這一趨勢,元朝開創了哪一制度來鞏固“大統一”局面。【邊疆治理篇】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铺?中國邊疆最早確立于秦漢之際……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 ——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2)唐太宗“朕獨愛之如一”體現了他怎樣的民族政策?據所學知識,舉一例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以元朝和清朝前期為例,說明“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有哪些?(元朝、清朝各舉兩例)示例:清朝設立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抗擊侵略篇】材料三:圖1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圖2 開辟荊榛,千秋功業;驅除荷虜,一代英雄(4)寫出圖1和圖2人物和他們對維護國家統一做出的貢獻。“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體現了作者怎樣的情懷和抱負?(5)綜合上述材料,概括中國古代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蒙古族;行省制度。(2)開明的民族政策;唐太宗時,文成公主入藏。(3)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事務、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清朝:設伊犁將軍管轄西北地區、設臺灣府加強了對臺灣的管轄。(4)圖1:戚繼光抗倭,基本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圖2: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體現了作者淡泊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5)主要因素有:政制制度建設、民族融合(民族關系融洽)、邊疆治理(管轄)、抗擊外來侵略守衛邊疆等。【詳解】(1)趨勢:根據所學知識,由“中國歷史是一連綿不斷的演進過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可知,中國歷史發展的演進趨勢是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不斷增強。建立:根據所學知識,由“自春秋戰國至清前期,雖曾經歷了三次社會大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秦漢、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統一”可知,“開啟第三次大統一時代”的政權是元朝,元朝是中國歷史上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朝代,由蒙古族統治者忽必烈(即元世祖)于1271年所建,國號大元。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元朝統一后,為鞏固統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實行行省制度,對全國實行行之有效的統治;加強對西藏的管轄,西藏成為元朝的正式行政區域;設立澎湖巡檢司,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2)政策: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二“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可知,唐太宗“朕獨愛之如一”體現的民族政策是開明的民族政策。史實:根據所學知識,唐與吐蕃交往的史實有文成公主入藏,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千布,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3)方式:根據所學知識,元朝設宣政院管轄西藏政教事務,設澎湖巡檢司管轄臺灣等;清朝冊封班禪和額爾德尼,設置駐藏大臣管理西藏,設置伊型將軍管轄今新疆地區,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因而說“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4)貢獻:根據所學知識,圖1和圖2人物分別是戚繼光、鄭成功,戚繼光抗倭,基本解除東南沿海的倭患;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情懷和抱負:根據所學知識,明朝中期戚繼光到東南沿海抗擊倭寇,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體現了作者淡泊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5)主要因素:根據所學知識,綜合上述材料,中國古代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發展的因素有政權建設、民族節日、邊疆治理 (管轄)、民族融合(民族關系融洽)、抗擊外來侵略守衛邊疆等。13.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宋朝時,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面對北方好戰民族的侵襲、圍困,從廣州、泉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在宋代中國人逐漸開始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1)依據材料一歸納宋朝“海上航路日益發達”的一項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導致“在宋代中國人逐漸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術條件是什么?宋朝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是什么?材料二:“鄭和是中國第一位航海英雄。他下西洋,跟公元二世紀張騫出使西域一樣,都是為中國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柏楊先生(2)材料二中所說他“鑿開了一個過去很少人知道的混沌而廣大的天地”,他最遠到達的“天地”是哪里?材料三:小筑漸高枕,憂時舊有盟。呼樽來揖客,揮麈坐談兵。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戚繼光《韜鈐深處》(3)材料三中的“但愿海波平”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材料反映了戚繼光的什么精神?【答案】(1)原因:北方好戰民族的侵襲、圍困;技術條件:指南針用于航海;機構:市舶司。(2)“天地”: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3)事件:戚繼光抗擊倭寇;精神:驅逐倭寇、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和愛國精神。【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宋朝時,隨著中國南方的進一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面對北方好戰民族的侵襲、圍困,從廣州、泉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和所學知識可知,北方好戰民族的侵襲、圍困是宋朝“海上航路日益發達”的原因;技術條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導致“在宋代中國人逐漸成為海外貿易中的主角”的最重要的技術條件是指南針運用于航海,能準確地辨別航向;機構: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宋朝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2)“天地”: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 30 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3)歷史事件: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但愿海波平”指的是戚繼光抗擊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精神: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以感受到戚繼光驅逐倭寇、保衛海防、拯救百姓于水火,不追求個人功名的崇高品質和愛國精神。14.在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的大趨勢下,習近平主席準確把握新時期國際秩序,高屋建瓴提出“一帶一路”的重大倡議,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得到有關國家的積極響應?;仡櫲祟惿鐣陌l展歷程,中西方的交往由來歷久。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一:“然騫鑿空,諸后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于外國,外國由是信之。——班固《漢書·張騫傳》材料二: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在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之后,南宋朝廷依賴外貿、面向海洋的發展傾向表現得更為強烈材料三:中國絲綢從海路外傳雖然開始很早,但只限于官方貿易。到宋代,除官方絲綢貿易外,民間商人向海外進行絲綢貿易的,也蓬勃發展。——陳炎《海上絲綢之路與中外文化交流》材料四: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處,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劉志達《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1)材料一中“然騫鑿空”是指什么歷史事件?當前我國哪一重大倡議與這一事件密切相關?(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出“南宋朝廷依賴外貿、面向海洋”的科技條件。寫出宋朝聞名世界的兩個大商港。(3)根據材料三指出,宋代海外貿易有什么新變化?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出現新變化的政策原因。(4)根據材料四指出,鄭和與海外各國交往有什么特點?在鄭和遠航過程中,哪一發明為其指明了航向?(5)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我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趨勢。【答案】(1)歷史事件:張騫通西域。大倡議:“一帶一路”倡議。(2)科技條件:指南針。兩個大商港:廣州、泉州。(3)變化:民間海上貿易發展起來。原因:宋代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4)特點:和平交往、公平交易;發明:指南針。(5)趨勢:從對外開放走向閉關鎖國。【詳解】(1)歷史事件:材料一中“然騫鑿空”可知,材料一中“然騫鑿空”是指張騫出使西域大倡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當前我國“一帶一路”與這一事件密切相關。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系,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之路。在此基礎上,形成了貫穿東西方的絲綢之路,共同建設“一帶一路”符合我國和中亞地區的共同利益。和平與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共同建設“一帶一路”有利于促進中亞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2)科技條件:根據材料二“南宋隨著航海技術的進步,在北宋的基礎上又有進一步的發展”和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兩個大商港: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可知,宋朝的海外貿易也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廣州、泉州是聞名世界的大商港。(3)變化:根據材料三“到宋代,除官方絲綢貿易外,民間商人向海外進行絲綢貿易的,也蓬勃發展”可知,宋代海外貿易有民間海上貿易發展起來的新變化。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朝廷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宋代政府積極鼓勵海外貿易。舶司加以管理。南宋的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所以,出現新變化的政策原因為(4)特點:根據材料四“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奪他人一分財富”可知,鄭和與海外各國交往的特點為和平交往、公平交易。發明: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來辨別方位。所以,在鄭和遠航過程中,指南針為其指明了航向。(5)趨勢:本題為開放性題,言之有理即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鄭和下西洋以前,我國堅持著開放的對外政策;隨后,明清統治者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所以,我國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趨勢為從對外開放走向閉關鎖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下冊 15.明朝的對外關系 導學案 (學生版).docx 七年級歷史下冊 15.明朝的對外關系 導學案 (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