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課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目標導航】課程標準 素養達標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1.唯物史觀: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關系等原理,分析所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起源。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中華文明從起源到早期國家形成的演變歷程。 3.史料實證:將文化遺存、考古遺跡、出土文物及文獻記載等引入教學,用史實說話,培養實證意識。 4.家國情懷:認識早期國家治理的探索在中華民族發展和人類文明史上的地位,厚植家國情懷【知識精講】一、石器時代的古人類和文化遺存1.舊石器時代(原始人群)含義:舊石器時代是指以打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2)代表: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距今約70-20萬年)及代表遺址。(3)生產生活:打制石器、漁獵和采集、群居生活、使用火。【微點撥】使用火的意義(1)可以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從而改善了人類的生存條件。(2)促進了原始手工業、制陶業的發展。(3)火的使用增強了人們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2.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萬年起)(1)含義:新時期時代是指以磨制方法制作石器的時代。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時期時代。(2)早期:磨制石器、原始農業、畜牧業、定居。(3)中期:(距今約7000-5000年)母系氏族①黃河中游:仰韶文化,彩陶、粟;黃河下游:大汶口文化②長江下游:河姆渡文化,水稻、養蠶繅絲(4)晚期:(距今約5000年)父系氏族,私有制、階級分化①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黑陶;(傳說中的“五帝時期”)②遼河上游:紅山文化、長江下游:良渚文化:玉器、祭壇和神廟【微點撥】 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特點(1)地域分布:分布更廣。(2)社會組織:進入父系氏族社會時期。(3)手工業:黑陶和玉器發達。(4)生產工具:主要使用石器并兼有少量小型銅器,處于銅石并用階段。(5)建筑遺存:出現較大規模的祭壇和神廟。(6)社會關系:私有制的產生和發展,導致貧富分化,氏族社會逐漸瓦解。二、從部落到國家1.部落聯盟:三皇五帝傳說;黃帝、炎帝部落聯盟。2.萬邦時代:堯、舜“禪讓”;龍山文化時代,邦國林立。國家初始形態(宮殿、禮器等)。【微點撥】 神話傳說與歷史事實的區別和聯系(1)區別: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而歷史事實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2)聯系:神話傳說不等于歷史事實,但它反映了許多真實的歷史信息,這些保留著先民生活和社會情景的歷史記憶,為我們提供了一份珍貴的歷史資料,使得后人復原遠古社會的某些歷史場景成為可能。3.夏王朝國家形成⑴興衰:約公元前2070年,禹即天子位,國號夏,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國家形成。禹子啟繼承王位。從此,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最后一個王“桀”。⑵國家治理:最高統治者夏王;中央:設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夏部族生活區直接統治,其他地區控制部族間接統治。⑶考古實證: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二里頭遺址。三、商和西周1.商朝:⑴興衰:約公元前1600年,商部落首領湯滅夏朝,建立商朝。約公元前1300年,商王盤庚遷都于殷,此后商朝統治中心基本穩定下來,商朝也稱“殷朝”。⑵國家治理:最高統治者商王;中央設尹及其他事務官;地方內外服制:內服-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⑶考古實證: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的甲骨文。2.西周:(1)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滅掉商朝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2)統治:分封制、宗法制、禮樂制度、井田制(3)事件:國人暴動與共和行政(4)滅亡: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鎬京,殺死周幽王,西周滅亡【微點撥】 “武王伐紂”和“國人暴動”的性質(1)“武王伐紂”是奴隸主階級內部爭奪最高統治權的斗爭,這種斗爭以反抗商紂王的暴政為號召,具有順應民意的正義性。(2)“國人暴動”則是平民反抗奴隸主暴虐統治的起義。(5)分封制——權力分配制度目的:鞏固西周的統治。內容①對象:周王將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做諸侯。②權力: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③義務:諸侯對周天子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評價①積極: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統治,擴大了統治區域;通過層層分封,形成了貴族統治階層內部森嚴的等級: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②消極:后來隨著實力的變化,諸侯國之間出現強國兼并弱國的形勢,周天子的權威逐漸削弱。(6)宗法制——權力繼承制度含義:按照血緣宗族關系分配政治權力,維護政治聯系。內容①周天子以嫡長子世代繼承最高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也是政治上的最高領袖。②其余諸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為小宗,在本國是大宗,由嫡長子繼承其地位。③從卿大夫到士,形成同樣的大宗與小宗的關系。特點:嫡長子繼承,等級森嚴,強調血緣關系。影響①在廣大范圍內對中國社會結構產生了重大影響。②保證了各級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地位和特權,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內部紛爭,強化王權。(7)禮樂制度——權力認同、天下歸心概念:“禮”是維護貴族等級秩序的典章制度和禮儀規定。“樂”是配合“禮”進行維護等級差別的樂舞內容:禮樂制度要求不同等級都安于名分,遵守禮制,不得僭越目的:鞏固貴族的身份地位,協調統治階級內部矛盾,解決權力認同問題,即天下歸心實質:維護分封制與宗法制的工具影響:維護了西周政治穩定,保證了西周社會的和諧,對后世產生了深遠影響(8)西周統治特點①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宗法制相結合②嚴格的大宗小宗體系,小宗必須服從大宗,兩者具有相對性。③血緣與政治、家族與政治隸屬關系相結合、政權與族權相結合。(9)夏商周時期經濟①井田制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周天子名義上占有全國的土地和臣民,土地不得隨意買賣。②手工業——青銅鑄造主要用于貴族,青銅大多不用于農業生產。【知識拓展】1、分封制與宗法制的關系分封制和宗法制合二為一,互為表里。分封制建立在宗法制基礎之上,是宗法制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體現。分封制鞏固了統治,加強了王室和諸侯國之間的政治關系。因此,宗法制是與分封制結合在一起的以血緣為紐帶的政治制度。宗法制與分封制相結合,親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有效地維系了社會政治秩序。2、分封制對后世社會的影響(1)分封制影響著后世皇權專制和皇權至尊的皇族分封體制。(2)分封制下,中央對地方的政治控制逐漸形成一種文化紐帶,加強了各地的文化交流,促進了人們的心理認同,從而進一步推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與發展。(3)分封制使中華文化在整體傳統文化格局下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如我國各省份的簡稱有些就來源于分封制下的封國名稱:山西簡稱“晉”,山東簡稱“魯”等。(4)分封制對中國的風俗文化影響深遠。如中國的很多姓氏來源于古代的封國或封地名稱,如姓氏中的齊、魯、趙等;戰國時秦國與晉國曾聯姻,后世就以兩家聯姻稱為“秦晉之好”。【課后練習】1.仰韶文化是黃河中游地區-種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彩陶文化,持續時間大約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藝相當成熟,器物規整精美,其裝飾以彩繪為主。據材料可知當時中國()A.手工業技術領先于世界 B.黃河中游是國家經濟中心C.制陶技術達到較高水平 D.文化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2.有學者說:“西周分封制下,由于各級貴族對既有領地的世代相襲,最終必然導致有限的土地與不斷增長的人口之間產生矛盾。”該學者意在說明西周分封制()A.難以持久地推行 B.阻礙了經濟發展C.加劇了土地兼并 D.導致了諸侯混戰3.如圖為河南安陽出土的商朝虎紋石磬。它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形體最大的商磨,共有5個音階,可奏出不同的音調,為祭天地山川時所使用。此文物可以證明A.原始音樂隨著人類定居生活而產生B.金石并用是商朝生產力水平的特征C.商朝石刻藝術和石磐制作水平高超D.商朝時期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思想4.2021年,天津市薊州區太子陵舊石器時代遺址考古發掘成果,證實了天津地區具有不少于10萬年的人類發展歷史,是華北乃至中國北方地區早期人類繁衍生息、連續交流演化的重要區域。這次考古發掘成果A.有助于構建中華民族歷史B.可以證明天津農業的起源C.能夠印證同期天津史文獻D.說明當地生產力水平較高5.據考古資料,在浙江好川墓地和溫州老鼠山墓地以及山東莒縣陵陽河遺址等,都發現了與良渚文化晚期玉璧和玉琮上圖案一致的臺形鑲嵌玉片;在更晚時期的二里頭、殷墟等許多夏商時代的遺址中,也都發現了源自于良渚文化的玉琮等玉器;在四川廣漢三星堆以及成都金沙等商周時代的遺址中還發現了良渚式的玉琮和玉錐形器等。這說明新石器時代()A.以玉器開發使用為主要特征 B.各大文明區相對穩定又不封閉C.具有高度的同源同向性特征 D.神權與王權結合階級社會到來6.在半坡及周邊的寶雞北首嶺、華縣泉護村等遺址中,都發現了粟的皮殼。在半坡遺址中還發現了白菜和芥菜的籽種。在河姆渡、青蓮崗、良渚等地的氏族部落已普遍栽種水稻。據此可知()A.我國原始農業發展呈現出種植區域化特征 B.原始社會時期黃河流域普遍種植粟和蔬菜C.長江中下游是我國原始社會主要糧食產區 D.我國是最早具有完備農業生產體系的國家7.考古發現,良渚文化前期墓葬中的高級玉器大多集中在太湖以南的反山墓地,后期則集中在太湖以北的寺墩墓地,特別是后期的寺墩墓地3號墓出土了33件大型玉琮,同時期其他墓葬中則只有1~3件玉器。據此可以推知當時已有了A.嚴格的等級秩序 B.發達的手工制造 C.尖銳的階級對立 D.明顯的貧富分化8.饕餮紋最早出現在良渚、龍山等文化的玉器、陶器上,也稱獸面紋,融合蟲、魚、鳥、獸等多種動物元素,有“驅鬼辟邪”之義。青銅器上的獸面則出現在夏代,商代和西周早期紋飾神態愈加生動,形狀復雜多變,應用更普遍。饕餮紋的流變說明①良渚文明是中國最早的文明 ②多元一體的發展基礎基本奠定③夏商西周時期邁入階級社會 ④早期文明具有繼承性和連續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據下圖可知,商、西周青銅器鑄造的繁榮()A.推動了南北農業經濟進步 B.依賴大規模商業活動開展C.反映了南北方聯系的加強 D.緣于統治區域擴大到江南10.談及個人的政治抱負和所心儀的時代,孔子說:“周監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下列項中,與孔子“從周”相關的是( )A.“封建親戚,以蕃屏周” B.“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上品無寒門,下品無世族”11.周王將子弟、功臣和臣服的先代貴族分封于各地,“制其畿疆而溝封之”,封國成為王朝的屏障。對此制度解讀正確的是( )A.周王實現了權力的高度集中 B.諸侯在封國享有世襲統治權C.血緣關系是分封的唯一依據 D.維持了周朝四百余年的統治12.據學者考訂,商朝產生了17代30位王,多為兄終弟及;而西周產生了11代12位王。這反映出( )A.禪讓制度的長期影響 B.王位繼承方式的變化C.君主壽命的時代差異 D.血緣紐帶關系的弱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