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0張PPT)認識中國畫概述藝術表現人類生活和精神,各個民族對藝術有不同的追求。追求傳神是中國藝術的重要審美標準,中國畫尤其突出。傳神要求畫家在反映客觀現實時不僅僅滿足于外在形象的逼真,更重視對其神態與精神的揭示。欣賞《牧笛》中西方繪畫的對比“寫實”“寫意”PPT模板 http:///moban/中國畫的特點:4、中思想內涵的方法,國畫有獨特的表達畫家可以通過熟練駕馭筆墨的能力,注入自己的思想感情。6、中國畫熔詩、書、畫、印為一爐,也是其它繪畫所絕無僅有的1、首先,中國畫同西洋畫相比,在使用材料、工具方面不同,中國畫所使用的筆、墨、紙、硯、色等傳統工具材料。2、中國的筆墨技法與西畫不同,引中國書法用筆入畫,追求繪畫的形式意味和個性表現。3、中國畫的意境追求的是詩的意境,空闊流動的意境,不受真情實景的制約,不受光源、透視、投影的約束,講究以線界形,散點透視,寫其意而不重其形,以形寫神,遷想妙得,“似與不似之間”。5、中國畫有其獨特的構圖手法,根據內容和題材需要安排畫面,苦心經營。在穿插引破、疏密聚散和大與小、多與少、縱與橫、長與短中造險破險,在和諧中求變化,變化中求統一。7、此外,中國畫的獨特的裝裱方式也起到了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國畫—題材人物畫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傳神不僅要求人物形象栩栩如生,且更要求表現人物內在的精神氣質,使人物形象個性鮮明,呼之欲出壹.名作欣賞韓熙載夜宴圖壹.名作欣賞這幅畫卷不僅僅是一幅描寫私人生活的圖畫,更重要的是它反映出那個特定時代的風情。由于作者的細微觀察,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把韓熙載生活的情景描繪得淋漓盡致,畫面里的所有人物的音容笑貌栩栩如生。在這幅巨作中,畫有四十多個神態各異的人物,蒙太奇一樣地重復出現,各個性格突出,神情描繪自然。 《韓熙載夜宴圖》從一個生活的側面,生動地反映了當時統治階級的生活場面。畫家用驚人的觀察力,和對主人公命運與思想的深刻理解,創作出的這幅精彩作品值得我們永久回味。《韓熙載夜宴圖》是中國畫史上的名作,以連環長卷的方式描摹了南唐巨宦韓熙載家開宴行樂的場景。韓熙載為避免南唐后主李煜的猜疑,以聲色為韜晦之略,每每夜宴宏開,與賓客縱情嬉游。此圖繪畫的就是一次韓府夜宴的全過程。這幅長卷線條準確流暢,工細靈動,充滿表現力。設色工麗雅致,且富于層次感,神韻獨出。全卷分為五段,每一段以一扇屏風為自然隔界。五段分別為:聽琵琶演奏---集體觀舞—間息—獨自賞樂—依依惜別作者將事件的發展過程分為五個既聯系又分割的畫面。構圖和人物聚散有致,場面有動有靜。對韓熙載的刻畫尤為突出,在畫面中反復出現,或正或側,或動或靜,描繪得精微有神,在眾多人物中超然自適、氣度非凡,但臉上無一絲笑意,在歡樂的反襯下,更深刻的揭示了他內心的抑郁和苦悶,使人物在情節繪畫中具備了肖像畫的性質。全圖工整、細膩,線描精確典雅。人物多用朱紅、淡藍、淺綠、橙黃等明麗的色彩,室內陳設、桌椅床帳多用黑灰、深棕等凝重的色彩,兩者相互襯托,突出了人物,又賦予畫面一種沉著雅正的意味。壹.名作欣賞壹.名作欣賞韓熙載是五代時北海人,字叔言,后唐同光年進士,文章書畫,名震一時。其父親因事被誅,韓熙載逃奔江南,投順南唐。初深受南唐中主李璟的寵信,后主李煜繼位后,當時北方的后周威脅著南唐的安全,李煜一方面向北周屈辱求和,一方面又對北方來的官員百般猜疑、陷害,整個南唐統治集團內斗爭激化,朝不保夕。在這種環境之中,官居高職的韓熙載為了保護自己,故意裝扮成生活上腐敗,醉生夢死的糊涂人,好讓李后主不要懷疑他是有政治野心的人以求自保。壹.名作欣賞--集體觀舞壹.名作欣賞--見息壹.名作欣賞--獨自賞樂壹.名作欣賞--依依惜別壹.名作欣賞清明上河圖壹.名作欣賞全畫分為三段:首段,汴梁郊野的春光;中段,繁忙的汴河碼頭;后段,熱鬧的市區街道 作品以長卷形式,采用散點透視的構圖法,生動地記錄了中國十二世紀城市生活的面貌,這在中國乃至世界繪畫史上都是獨一無二的。總計在五米多長的畫卷里,共繪了五百五十多個各色人物,牛、馬、騾、驢等牲畜五、六十匹,車、轎二十多輛,大小船只二十多艘。房屋、橋梁、城樓等也各有特色,體現了宋代建筑的特征。具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藝術水平。《清明上河圖》以精致的工筆記錄了北宋末期、徽宗時代首都汴京(今河南開封)郊區和城內汴河兩岸的建筑和民生。關于“清明”二字存在一些爭議,有人認為是指入畫時間為清明時節,還有人認為是在粉飾太平。清明上河圖壹.名作欣賞從《清明上河圖》中可以看到幾個非常鮮明的藝術特色:第一、內容豐富。《清明上河圖》在表現手法上,以不斷移動視點的辦法,即“散點透視法”來攝取所需的景象。大到廣闊的原野、浩瀚的河流、高聳的城郭,細到舟車上的釘鉚、攤販上的小商品、市招上的文字,和諧地組織成統一整體,在畫中有仕、農、商、 醫、卜、僧、道、胥吏、婦女、兒童、篙師、纜夫等人物及驢、馬,牛、駱駝等牲畜。 有趕集、買賣、閑逛、飲酒、聚談、推舟、拉車、乘轎、騎馬等情節。畫中大街小巷,店鋪林立,酒店、茶館、點心鋪等百肆雜陳,還有城樓、河港、橋梁、貨船,官府宅第和茅棚村舍密集。《清明上河圖》中畫有1695人,各種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樓閣三十多棟,推車乘轎也有二十多件。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為歷代古畫中所罕見。各色人物從事的各種活動,不惟衣著不同,神情氣質也各異而且穿插安排著各種活動,其間充滿熱鬧的市區街道壹.名作欣賞繁忙的汴河碼頭第二、 結構嚴謹,繁而不亂,長而不冗,段落分明。可貴的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內容,主體突出,首尾呼應,全卷渾然一體。畫中每個人物、景象、細節,都安排得合情合理,疏密、繁簡、動靜、聚散等畫面關系,處理得恰到好處,達到繁而不雜,多而不亂。充分表現了畫家對社會生活的深刻洞察力和高度的畫面組織和控制能力。壹.名作欣賞汴京郊野的春光第三、在技法上,大手筆與精細的手筆相結合,善于選擇那些既具有形象性和富于詩情畫意,又具本質特征的事物、場面及情節加以表現。十分細致入微的生活觀察,刻劃每一位人物、道具。每個人各有身份,各有神態,各有情節。房屋、橋梁等建筑結構嚴謹,描繪一筆不茍。車馬船只面面俱到,謹小而不失全貌,不失其勢。比如船只上的物件、釘鉚方式,甚至結繩系扣都交待得一清二楚,令人嘆為觀止。貳.名作欣賞這幅畫僅寥寥數筆,就勾畫出一個灑脫放達的詩仙形象。梁楷天性疏野,常飲酒自樂,人稱“梁風子”。他的減筆畫是一種運用粗闊的筆勢與有濃淡的水墨作的寫意畫,《李白行吟圖》即體現了這種大膽的畫風;用筆簡練豪放,純以線描表現,但詩人疏放不羈的個性,以及邊吟邊行的姿態卻刻劃得生動傳神,令人叫絕。《李白行吟圖》舍棄一切背景,簡單數筆,就勾勒出李白游吟飄然瀟灑的神情,以少勝多,而寓意深遠,令人尋味,后人稱其作為“減筆畫”。梁楷減筆人物畫給后世以很大影響,如宋末元初的法常、元代的顏輝以及明代徐渭的《驢背吟詩圖》等都多少受到過梁楷的影響。李白行吟圖山水畫傳神通過意境表達出來。所謂意境,即賦予山川環境以不同的氛圍與境界,傳達的是畫家的心境和愿望,是人與自然的合一。貳.名作欣賞這是馬遠的一幅傳世精品。畫面采用對角線式構圖,正是山不見巔、樹不見頂的邊角截景。畫面左上方是立于水中的峭壁一角,近處山石運用典型的大斧劈皴法,清剛猛烈,簡練概括,尖梢處如鐵釘一般尖利峭拔。遠處坡石則先用重墨勾出輪廓,再用水筆迅速渲染、暈淡,一遍成形,產生微妙的明暗過渡。這種畫法不同于南宗山水的層層積染。梅石溪鳧圖貳.名作欣賞《千里江山圖》縱51.5厘米,橫1191.5厘米,絹本,青綠設色。作品以長卷形式,描繪了連綿的群山岡巒和浩淼的江河湖水,于山嶺、坡岸、水際中布置、點綴亭臺樓閣、茅居村舍,水磨長橋及捕魚、駛船、行旅、飛鳥等,描繪精細,意態生動。景物繁多,氣象萬千,構圖于疏密之中講求變化,氣勢連貫,以披麻與斧劈皴相合,表現山石的肌理脈絡和明暗變化;設色勻凈清麗,于青綠中間以赭色,富有變化和裝飾性。作品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千里江山圖花鳥畫追求傳神,是要把花木鳥獸的勃勃生機表現出來,使作品獨具某種情趣。叁.名作欣賞五牛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畫中五只不同形態的牛,從瑣的角度表現了牛的生活形態和習性,結構標準,造型生動,形貌真切。這幅《五牛圖》是一幅紙本設色畫,是我國現存的最早用紙作畫的作品。畫中的五頭牛從左至右一字排開,各具狀貌,姿態互異。一俯首吃草,一翹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緩步前行,一在荊棵蹭癢。整幅畫面出最后右側有一小樹除外,別無其它襯景,因此每頭牛可獨立成章。五牛圖叁.名作欣賞叁.名作欣賞“吾家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這首著名的詠梅詩為元代畫家王冕自題“墨梅圖”上。此圖作倒掛梅。枝條茂密,前后錯落。枝頭綴滿繁密的梅花,或含苞欲放,或綻瓣盛開,或殘英點點。正側偃仰,千姿百態,猶如萬斛玉珠撒落在銀枝上。白潔的花朵與鐵骨錚錚的干枝相映照,清氣襲人,深得梅花清韻。干枝描繪得如彎弓秋月,挺勁有力。梅花的分布富有韻律感。長枝處疏,短枝處密,交枝處尤其花蕊累累。勾瓣點蕊簡潔灑脫。王冕墨梅出于北宋揚無咎派。但宋人畫梅大都疏枝淺蕊。此幅則寫繁花密枝,別開生面。明即可,不必過于繁瑣,注意版面美觀度。墨梅圖貳.名作欣賞此圖是最能代表畫家藝術風格的作品。荷葉的畫法奔放自如,墨色濃淡相間,并富有層次。水鴨畫法亦簡率放逸,形象洗練,一副白眼向天的情景。畫面意境空靈,余味無窮。朱耷擅花鳥、山水,其花鳥承襲陳淳、徐渭寫意花鳥畫的傳統。發展為闊筆大寫意畫法,其特點是通過象征寓意的手法,并對所畫的花鳥、魚蟲進行夸張,以其奇特的形象和簡練的造型,使畫中形象突出,主題鮮明,甚至將鳥、魚的眼睛畫成“白眼向人”,以此來表現自己孤傲不群、憤世嫉俗的性格,從而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花鳥造型。荷花水禽圖淡感謝欣賞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