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屆九年級適應性訓練題道德與法治、歷史綜合試卷親愛的同學,在你答題前,請認真閱讀下面的注意事項:1.本試卷由第Ⅰ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組成。全卷共10頁,兩大題,滿分120分。考試用時120分鐘。2.答題前,請將你的姓名、準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并在“答題卡”背面左上角填寫姓名和座位號。3.答第Ⅰ卷(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答在“試卷”上無效。4.答第Ⅱ卷(非選擇題)時,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筆跡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上。 答在“試卷”上無效。5.認真閱讀答題卡上的注意事項。預祝你取得優異成績!第Ⅰ卷(選擇題 共56分)一、選擇題(共28小題,每題2分,共56分)在下面各題的備選答案A、B、C、D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目要求,請選出并填入“答題卡”。1.習近平指出,我們的教育要善于從五千年中華傳統文化中汲取優秀的東西,同時也不摒棄西方文明成果,真正把青少年培養成為擁有“四個自信”的孩子。這啟示我們青少年應當①堅持理想信念,演繹美麗人生 ②全盤繼承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③強化使命擔當,善于兼收并蓄 ④全面引進西方文明,具有國際視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3年10月8日,杭州亞運會圓滿閉幕。從首創“亞運數字火炬手”到推出“電子身份注冊卡”,從數字辦賽“亞運釘”到數字觀賽“智能亞運一站通”……人們通過本屆亞運會看到了正在按下數字科技“加速鍵”的中國。這表明A.中國作為科技創新強國,具有一流的科技實力B.中國擴大對外開放,國際地位獲得前所未有的提高C.數字科技助力中國式現代化建設D.數字科技創新能力已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3.以下一組“微鏡頭”,是社區工作的剪影:若為這組鏡頭寫一篇報道,下列標題最適合的是A.民主監督 B.民主選舉 C.民主決策 D.民主生活4.習近平強調,要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下列事件體現了這一要求的是A.華為發布“爭氣機”Mate60,利用5G技術實現智能升級B.以“中華文明探源”為主題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郵票發行C.中國(河北)國際冰雪旅游發展大會在張家口舉辦D.《愛國主義教育法》施行,以法治方式推動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5.在“致敬改革開放45年·見證家鄉滄桑巨變”主題探究活動中,小軒出示了一組漫畫。漫畫反映了6.下列“課堂情景劇”的片段,設計合理的是①演示“刑事法庭”審判過程,依法保障訴訟參與人的權利②演繹“村民說事制度”,村長拍板決定“村村通”項目③表演“文明執法”,城管向攤販說明占道經營的危害④模擬“公共交通價格調整聽證會”,消費者代表當場決定票價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某社區為做好居委會換屆選舉工作,準備在社區張貼一條宣傳標語。下列標語中,最適合的是A.打擊違法犯罪,建設平安社區B.發揮社會主義民主獨特優勢,尋找最大公約數C.堅持社會主義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當家作主D.夯實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推進基層民主建設8.某區法治文化主題公園由四個板塊組成。以下與板塊內容對應的微點評,正確的是板塊內容 微點評我國法治歷史人物典故 ①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法律文化最新法治建設典型案例 ②建設法治政府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黨的十八大以來法治建設成就 ③依法治國是當代中國的必然選擇當地政府重大事項信息公開 ④推進依法行政,擴大公民的民主政治權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為了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對外關系的決策部署,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對外關系法》,國家主席習近平簽署主席令予以公布,自2023年7月1日起施行。這表明A.全國人大保證每一個司法案件都能體現公平正義B.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C.依法行政是國家權力機關普遍奉行的基本準則D.人民政府推進政務公開,保障公民的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10.某校時政社團結合時事新聞開展“習語金句”學習探究活動。以下“時政播報”與對應的“習語金句”不匹配的是序號 時政播報 習語金句① 武漢市圓滿完成2023年民生實事清單 以人民為中心,永葆初心、牢記使命② 國產C919大型客機圓滿完成首次商業載客飛行 創新是中華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稟賦③ 踐行基層治理“楓橋經驗”,武漢選樹“品牌調解室” 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④ 2023年世界聯賽上,女排姑娘用汗水續寫中國紅 今天的中國,是賡續民族精神的中國A.① B.② C.③ D.④11.九年級(2)班開展“依法治國”主題學習活動,下列新聞素材適合這一主題的是①國際智能制造創新論壇在武漢舉辦②公安部部署緝捕在逃境外經濟犯罪嫌疑人專項行動③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推進會在武漢市召開④《中華人民共和國黃河保護法》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2.新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共標識134個綠色職業。中國石油和化學工業聯合會數據顯示,預計“十四五”期間中國需要的“雙碳”(即碳達峰與碳中和)人才數量在55萬至100萬名。這說明A.綠色職業的劇增解決了環境形勢嚴峻的問題B.實現“雙碳”目標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首要任務C.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D.培養綠色產業人才助推發展方式綠色轉型13.2023年11月,《新時代黨的治藏方略的實踐及其歷史性成就》白皮書發布。以下是其內容摘錄:內容 時間 地區生產總值 鐵路營業里程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生態保護資金投入2022年 2132.64億元 1359公里 26675元 161億元2012年 1666.13億元 701公里 8568元 37億元從以上內容可以看出A.我國大力支持各民族經濟社會文化發展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西藏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C.西藏地區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建設協同發展D.西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共同富裕程度顯著提升14.在過去一百年贏得了偉大勝利和榮光的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贏得更加偉大的勝利和榮光。下列內容屬于“在過去一百年贏得的偉大勝利和榮光”的是①打贏脫貧攻堅戰 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③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④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5.現藏于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的一塊黑色石柱上,刻著公元前18世紀用楔形文字寫成的前言和282條法律條文。據考證,黑色石柱出土于A.①,胡夫金字塔 B.②,古巴比倫遺址C.③,哈拉帕遺址 D.④,良渚文化遺址16.位于今中亞的阿富汗阿伊哈努姆城遺址,經鑒定其年代為約公元前4世紀末至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該城的建筑風格是古希臘式建筑與東方式建筑的結合,而且以前者為主;城內還發現有希臘文銘刻和手稿殘跡。該遺址可以印證A.羅馬帝國擴張 B.法蘭克王國強大C.亞歷山大東征 D.拜占庭帝國興起17.13世紀,歐洲許多城市取得了一定程度的自由與特權,成為自由城市。部分城市還有權選舉市長、市政官員,設立城市法庭,成為自治城市。市民成為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材料表明歐洲中世紀城市的發展A.標志著古典文明的衰落 B.擺脫了教會的思想控制C.結束了封君封臣的格局 D.孕育了近代文明的因素18.阿拉伯人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融合東西方文化,在文學、藝術、科學和思想等領域取得重要成就。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計數法等先后經阿拉伯人傳入歐洲,促進了西歐文化的發展。由此可知阿拉伯帝國A.政教合一,厲行專制 B.科技發達,世界領先C.重視創造,善于傳承 D.溝通中西,注重融合19.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實行資本主義農場式經營,規模不斷擴大。在中世紀晚期及近代早期,他們及其延伸體鄉紳控制了英國的地方事務。在村莊,他們被稱為“頭面人物”,是公共事務的領袖。材料中的“他們”最有可能生活在A.租地農場 B.手工工場 C.自治城市 D.西歐莊園20.意大利詩人但丁的《神曲》采用了中世紀流行的夢幻文學形式。在這部史詩中,但丁通過古代希臘不畏艱險、有著堅強意志的英雄尤利西斯之口提出:“人不應當像走獸一樣的活著,應當追求知識和美德。”但丁的《神曲》主要反映了A.基督教神學的世界觀B.市民階層的情感理想C.希臘古典文化的成就D.近代自然科學的發展21.15世紀末到16世紀,世界人口的主要流向是從西歐到美洲,以及從非洲到美洲。16世紀時,阿根廷的布宜諾斯艾利斯居民中黑奴占四分之一;秘魯的利馬城居民中黑奴竟達三分之一。造成這種人口流動和分布的主要原因是A.航海技術的進步 B.荷蘭成為“海上馬車夫”C.早期的殖民掠奪 D.英國成為“日不落帝國”22.如下表,17—19世紀,英、美、法等國家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法律文獻,它們的共同作用是時間 國家 法律1689年 英國 《權利法案》1787年 美國 1787憲法1804年 法國 《拿破侖法典》A.鞏固了革命成果 B.打擊了封建勢力C.推翻了殖民統治 D.密切了世界聯系23.清朝人斌椿于1866年出使歐洲所做的游記《乘槎筆記》中記載“棉花由彈而紡、而織、而染,皆用火輪法,總輪有四百匹馬力。紡紗織布,無慮千百人。織機萬張,刻不停梭。每機二、三張以一人司之。計自木棉出包時,則紡織染成,不逾晷刻,亦神速哉!”材料反映了A.傳統手工工場的特點 B.歐洲城市化進程推進C.交通運輸工具的改進 D.現代工廠生產的效率24.下表反映的是1866—1868年第一國際三次會議的部分決議,從這些決議內容中可以看出會議 決議內容(部分)日內瓦代表大會 無產階級要得到解放,首先必須奪取政權洛桑代表大會 號召工人學習《資本論》布魯塞爾代表大會 必須把主要生產資料國有化A.馬克思主義指導了無產階級斗爭 B.社會階級矛盾得到了緩和C.第一個無產階級政權已正式建立 D.社會主義革命取得了成功25.1872年,明治政府仿照歐美實行資產階級教育制度,建立了小學、中學、大學的近代學校體制。 同一年,日本文部省宣布成立師范學校。1873年,政府決定振興實業教育,以造就科學技術的骨干力量。明治政府的教育改革A.根除了舊制度的殘余 B.實現了國家統一C.適應了近代化的需要 D.推翻了幕府統治26.《胡寧大捷》一詩激情澎湃地謳歌了玻利瓦爾率領的革命軍于1824年8月6日在胡寧的戰役大獲全勝,贊美他為自由而戰、為獨立而戰、為被壓迫的種族而戰。該詩之所以歌頌玻利瓦爾,是因為他A.領導了南美洲獨立運動 B.領導了印度民族大起義C.打擊了英國的殖民統治 D.實現了美洲的民族解放27.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運用資金盡可能地進行科學技術研究,盡可能地集中力量辦好以科學為基礎的工業,把工業領導權交給科學家而不是金融家,實現了國家的崛起。德國的崛起體現了A.科學研究同工業生產緊密結合 B.壟斷組織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C.科技發明來源于工匠實踐經驗 D.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的推動28.1804年貝多芬創作《英雄交響曲》,記錄了拿破侖對外戰爭,表達了對自由、平等和博愛的渴望。這表明文藝作品A.能夠還原歷史全貌 B.完全源于主觀想象C.沒有任何史料價值 D.藝術再現社會生活第Ⅱ卷(非選擇題 共64分)二、非選擇題(共6題,共64分)29.【歐洲崛起與世界體系】(12分)材料一 中世紀以來,西人篤信上帝,對徹底消除世間弊病并不抱多少期望,救世全靠耶穌。法國革命則展示了現代社會特有的一種世俗救贖方案,受啟蒙精神的滋養與激勵,革命者對世界的進步、人的完善均充滿信心,大革命標志著人們救贖意識的根本轉變,它向世界傳遞的信號是:各民族人民當自己主宰自己的命運,人們當運用自己的理性,構建良善制度,以消除人對人的壓迫。——摘編自陳偉《西方政治思想史》材料二 1750—1914年間,歐洲人成功地將自己的優勢地位轉變為世界性的霸權:19世紀末,歐洲勢力控制了大部分亞洲和幾乎整個非洲地區,三個歷史進程————革命、工業化及帝國主義——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歐洲人何以逐漸地控制了世界。——摘編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齊格勒《新全球史》(1)根據材料一,運用法國大革命的史實說明思想解放和政治變革的關系。(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歐洲通過“革命、工業化及帝國主義”逐漸控制世界的表現。(6分)(3)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17—20世紀初歐洲崛起的認識。(2分)30.【交通變革與社會發展】(10分)材料一 19世紀末以來,一場交通變革正在發生。 內燃機、流水線和新興的石油工業整合到一起,這個“威脅三重奏”把馬車夫趕出了交通行業。——摘編自彼得·戴曼迪斯、史蒂芬·科特勒《未來呼嘯而來》材料二 交通領域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的影響:能源動力系統 18世紀60年代,煤和蒸汽機使人類社會生產力獲得極大的提升。19世紀70年代,石油和內燃機使世界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向重工業轉變。經濟產業結構 水陸交通促進了商品流通和人口流動,帶動了商貿服務業如建筑業、郵政通訊、商業服務、教育科技、文化娛樂、金融保險等的發展。其中,最受影響的是旅游業。交通規則文化 現代城市的街道,車有車道,人有人道,來往行駛,各取右道,避免了相撞和擁擠。在世界各國城市甚至鄉村的路口,都設有紅綠燈,以便使車輛有序通過路口。人類活動范圍 交通的發展,改變了人類的活動空間,經歷了從陸地到海洋、從海洋到大氣層的逐漸擴展的過程。每一次飛躍,都大大增強了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整編自陳清華、姜水根、楊榕楠《人類的交通變革》等(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20世紀初交通領域的新變化。(4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交通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6分)31.【課程設置與時代變遷】(10分)材料 下表是11—19世紀歐洲學校課程的設置:時期 學校課程設置11—15世紀 中世紀時,基督教對學校課程壟斷使課程集中于宗教和道德的學習,忽視并明確排除了世俗的課程。在古代教育中受到高度重視的體育,地位一落千丈。 11世紀末十字軍東征時期,逐漸形成了武士教育,又稱騎士教育,有七藝,即騎馬、游泳、投槍、擊劍、打獵、下棋、誦詩。15—17世紀 文藝復興以后,人文學科興起,古典語文(希臘文、拉丁文)在學校課程中占有重要位置。文藝復興打破了宗教在學校課程中的壟斷,破除了禁欲主義思想,重視了身體的鍛煉。此外,有些學校還增設了代數、繪畫、測量等。18—19世紀 18—19世紀,學校課程中開設了物理學、化學、植物學、動物學等,科學和工業的發展,提高了數學的地位。學校課程中還增設了一些新的人文學科,如現代本族語、現代外國語、歷史、公民、地理等。體育、勞動、美術、課外活動在學校課程中的地位提升。—摘編自陳俠《西方學校課程的源與流》閱讀材料,任選一個或多個時期,概括課程設置的突出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史論結合,邏輯清晰)32.【共創和諧社區】(10分)悁情境一〗夜幕降臨,幸福社區露天KTV、廣場舞此起彼伏的的音浪讓附近居民苦不堪言。該社區居委會為更好地了解社情民意,解決“噪音擾民”問題,在網絡論壇發起“民意懇談”活動。以下是部分居民的“金點子”:(1)現邀請你參與這次“民意懇談”活動,并在留言區亮出你的“金點子”。(4分)情境二〗幸福社區正在創建文明社區,但是不文明養犬現象依然存在。一天,放學后的小明在小區遇到一位遛狗的奶奶,狗兒沒有佩戴狗繩,向他沖過來,他十分害怕,但是奶奶表示她的狗很乖,不會咬人。(2)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知識,請你對這位奶奶進行文明勸導。(6分)33.【傳承江城文脈】(10分)武漢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山水江城文脈悠長,多彩文化歷久彌新。九年級(1)班開啟“探尋江城文脈”主題研學旅行活動,請你參與完成相應任務。探探尋文化根脈〗武漢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中國的歷史長河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其發展可以追溯到3500多年前的商朝時期。全市有名勝古跡339處,國家、省、市三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69處。(1)請你推薦一處“武漢優秀傳統文化”研學旅行地點,并說明理由。(4分)追尋紅色記憶〗乘坐地鐵“蓋章式”打卡旅游已成為年輕人新的旅行方式。以下是武漢地鐵部分站點及其附近景點:1號線:徐州新村——二七路——大智路;2號線:盤龍城——江漢路——光谷廣場;5號線:和平公園——曇華林武勝門——彭劉楊;6號線:大智路——江漢路——鐘家村。站名 景點 站名 景點徐州新村 二七紀念館 光谷廣場 光谷步行街二七路 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 和平公園 恩施街大智路 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 曇華林武勝門 武漢革命博物館盤龍城 盤龍城國家考古公園 彭劉楊 黃鶴樓江漢路 江漢路步行街 鐘家村 歸元禪寺(2)若一天之內要完成四個紅色景點旅游打卡任務,請你推薦兩條地鐵線路,并說明本次紅色之旅的意義。(6分)34.【聚焦高質量發展】(12分)湖北作為縣域大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對湖北經濟實力的整體提升有著重要的戰略意義。十年來,湖北省縣域經濟發展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但與高質量發展的要求相比,仍面臨著一系列困難與挑戰。E縣是湖北縣域發展示范縣,其農副產品白柚、富硒稻米等已形成品牌,幾個旅游區被國家定為4A旅游景區,河燈節、水上運動會等活動彰顯城市品質,一批農業技術人才、特色產業帶頭人、企業創始人逐漸成長起來,用實干描繪著縣域振興故事。(1)E縣準備舉辦“荊楚先行·‘縣’在行動”縣博會,展示縣域發展成果。請你設計一個展區名稱,并附簡要的推介語。(6分)“荊楚先行·‘縣’在行動”縣博會展 1 區 - 展 區 二 展 區 三名稱:“興”農品 名稱: 名稱:推介語:展示一批有特色、品質 推介語:精,促進農商文旅的相融的“土特產”。S縣作為湖北縣域典型代表,盛產茶葉、藥材等農副產品,風光秀麗,有“天然氧吧”美譽。但該縣交通不便,基礎設施建設薄弱;本地企業多是原料粗加工企業,技術含量低;對外來企業的審批手續繁瑣復雜;外出務工人數規模大,甚至出現空巢現象。(2)結合材料,運用知識,為S縣經濟高質量發展提出建議。(6分)2024屆九年級適應性訓練題道德與法治參考答案及評分說明一、選擇題1.B 2.C 3.D 4.A 5.C 6.A 7.D 8.B 9.B 10.C 11.D 12.D 13.C 14.A二、非選擇題32.(1)①行政部門嚴格依法處理噪音擾民違法行為,發揮規范、引領作用。②社區重視法律法規宣傳,完善便民服務設施。③物業公司加大精細管理力度,提升服務水平。④居民增強法治意識,提高道德修養,積極參與文明社區建設。(評分說明:本題每點2分,任答2點即得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示例:①您的狗沒有佩戴狗繩,會到處跑,會妨礙行人和車輛行走,還可能隨地大小便、甚至咬人,即使它不咬人,也可能驚嚇到他人。②您如果能給狗戴好狗繩,是對他人的尊重和關愛,也是對公共秩序的維護,同時你的愛犬也會更加安全。③法律規定,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權利的時候不得損害國家的、社會的、集體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權利。法律規定,帶狗出門應該為狗佩戴狗繩。您不給狗佩戴狗繩,是違法行為。④請您為愛犬佩戴狗繩,正確行使公民權利,讓我們一起共同創造更加安全、和諧、文明的社區環境。(評分說明:本題每點2分,任答3點即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33.示例:地點:武漢博物館。理由:①學習文物知識,學習荊楚文化,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②增強文化認同,強化文化自信,增強民族凝聚力;③承前啟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型發展。(評分說明:每點2分,答對2點即得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線路:地鐵1號線和5號線線路。(2分)意義:示例1:①參觀二七紀念館,緬懷革命先烈,學習他們不怕犧牲的偉大品質,激發愛國情懷。②參觀京漢鐵路總工會舊址,領略中西合璧的建筑風格,學習先輩們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③參觀武漢革命博物館,學習豐富的革命文化,發揚革命傳統,激發前進動力。④參觀武漢中共中央機關舊址,重溫黨的早期領導人的豐功偉績,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評分說明:本題理由每點2分,任答兩點即可,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示例2:①緬懷革命先烈,學習他們不怕犧牲、勇于斗爭的革命精神,激發愛國情懷。②學習革命文化,發揚革命傳統,傳承紅色基因,弘揚偉大的建黨精神,激發前進動力。(評分說明:本題理由每點2分,共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34.(1)示例一:名稱:“興”農人;推介語:展示一批扎根農村、鉆研農業、服務農民的農業技術人才、特色產業帶頭人、企業創始人的事跡;示例二:名稱:“興”典型;推介語:亮出一張張“可借鑒、宜推廣,推進縣域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的靚麗名片。示例三:名稱:“興”文旅;推介語:規劃一條條“景色美、有新意,展示具有縣域特色的旅游線路”。(評分說明:本題“名稱”2分,“推介語”4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政府:①推進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服務體系;②堅持改革開放,營造良好營商環境,吸引外來優質企業入住;③培育產業新業態,增加群眾就業機會;④發揮本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走綠色發展道路。企業:加大科技研發和新產品開發的投入,促進產業升級和轉型。(評分說明:本題每點2分,答對3點即得6分。言之有理可酌情給分)2024屆九年級適應性訓練歷史試題參考答案與評分細則一、選擇題:每小題2分,共28分15.B 16.C 17.D 18.D 19.A 20.B 21.C 22.A 23.D 24.A 25.C 26.A 27.A 28.D二、非選擇題:共32分29.(12分)(1)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推動法國大革命的爆發;法國大革命摧毀了法國的君主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思想,進一步推動了思想解放。(4分,史實說明清晰即可;如果籠統回答歷史結論“思想解放推動政治變革,政治變革促進思想解放”只給2分)(2)革命:17—18世紀,英國、法國相繼爆發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工業化:18—19世紀,歐洲相繼爆發兩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工業化進程;帝國主義: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相繼過渡到帝國主義階段,增強了對外侵略擴張。(6分,每個方面2分;“資本主義制度開始確立”“推動了世界工業化進程” “增強了對外侵略擴張”是核心要點,如果只回答史實各給1分)(3)制度創新、科技引領、思想解放推動大國崛起;歐洲大國的崛起,給亞非拉國家帶來了災難。(2分,其中推動大國崛起的因素兩點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給分)30.(10分)(1)能源動力從使用煤炭和蒸汽機轉變為使用石油和內燃機;交通工具從蒸汽機車和蒸汽輪船到汽車、飛機。(4分,回答“內燃機的發明”“汽車、飛機的出現”同等給分)(2)促進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推動了經濟產業結構調整;完善了交通規則文化;擴大了人類活動范圍,增強了人們認識和改造自然的能力;造成了環境污染。(6分,任答三點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給分;如學生將“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經濟產業結構調整”籠統回答為“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發展”可給2分)31.(10分)評分建議:特點2分+論證8分(1)特點分時期特點:11——15世紀,基督教壟斷學校課程,武士教育逐漸形成15——17世紀,人文學科興起,宗教在學校課程中的壟斷地位被打破18——19世紀,適應工業化和資本主義發展需要的課程增多多時期特點:課程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2分,任一時期或多個時期特點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同等給分)(2)論證:15——17世紀,人文學科興起,宗教在學校課程中的壟斷地位被打破文藝復興時期,形成中的資產階級要求建立一種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神為中心的生活哲學,人文主義思潮流行,人文學科興起;文藝復興是一場反對教會“神權至上”和提倡人文主義的新文化運動,促進了人們思想的大解放,宗教在學校課程中的壟斷地位被打破。由此可知,學校課程的變化與時代的發展和需要密切相關,是時代發展變化的反映。(評分說明:時期選擇、課程設置特點不另給分。史實論證6分,兩個史實或兩個方面即可;歷史結論2分,其他合理表述同等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